APP下载

分工
——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视角与途径

2014-03-29陶鹏

大连干部学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社会分工分工生产力

陶鹏

(中共中央党校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北京 100091)

分工
——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视角与途径

陶鹏

(中共中央党校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北京 100091)

改革开放三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的矛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体制改革、城乡差距等问题凸显。马克思的分工理论为我们分析社会这个有机体和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与问题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视角和合理的途径。

分工理论;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视角;途径

现如今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转型时期,但当前我国生产力水平还不够发达,社会中还存在着社会结构的各个层次及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国民经济结构合理调整等问题,这些问题大都可以通过合理处理社会分工问题来解决,这些问题实质上也正是如何正确处理社会分工的问题。因而,面对国际范围内风起云涌的资源优化及整合的大趋势,运用分工理论分析和认识我国现存问题是极为关键的。可以确信,在中国当前快速的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镇化和国际化进程中,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将发挥巨大作用。

一、分工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随着科技创新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飞速发展,我国紧跟新一轮时代发展大浪潮,积极准备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为了更好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其发展提供充沛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支柱,必须科学利用社会分工这一发展机制,完善社会分工制度,从而提高劳动效率,以带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建设。

马克思认为,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生产工具的更新促使社会产生新的需求,进而分化出新的工种,产生新的分工,从而促进劳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改善生产工具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发展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主要就是因为科技是生产工具快速改良的直接手段。自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就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助推力,也成为引发新的社会分工的根本动因。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科技,支持创新产业,在科技发展的运行机制中将分工与协作有机统一起来。现代科学研究综合性强,要求多学科、多部门协作,而且规模大,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多,基础、应用、开发研究成为一体,科研与企业紧密结合。因此,必须建立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完整体系以及完善的试验研究基地,通力协作,明确分工,以完成复杂的科研产品。科技工作随着学科的不断分化整合,表现为集体的创造性劳动,而分工与协作能创造一种集体力。当前,我国各种形式的企业与研究机构,厂际、校际、科研机构之间,都开展了大量的科技协作分工,在国家统一计划和组织协调下,建立了各种形式的科研协作组。而且还出现了国际性的科技合作,这见证了分工发展的国际化,也说明了正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导致了我国与世界的联通。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国际性的分工越来越成为主流,在国际大分工中,我国可以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资源、资金、科技优势来发展本国经济。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科学地论述了一个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为社会主义国家积极参与、利用国际分工以及发展本国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导向。三十余年的对外开放战略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在世界性的大分工中,我国的市场进一步开放,世界各国的资源和先进技术源源不断的涌入我国,同时我国的产品、劳动力等资源也流向世界各个生产基地。这顺应了历史大潮,实现了国际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充分流动,也为我国提高优势产业的竞争力、实现相对落后的民族产业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找到了一条有效、便捷的途径。

二、分工与社会主义制度建设

分工理论为我国社会制度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个人力量 (关系)由于分工转化为物的力量这一现象……只能靠个人重新驾驭这些物的力量并消灭分工的办法来消灭。没有共同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可见,社会制度是社会分工发展的结果。同时,社会制度又是分工进一步扩大的原因。集体分工协作为发明和使用新式工具、设备提供了劳动环境,它使劳动过程发生变化,打破个体劳动的限制,从而创造出新的社会劳动生产力。这就对推动现代化的实现,缩短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促进社会的发展,进而优化人与人之间的合理交往,提高分工水平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基本制度组织形态。社会主义分工具有集体主义价值理念。我党在农业、工业方面实行科学的分工协作的制度安排,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分工优越性的充分发挥。例如农业集体化的实现就为农业机械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科学发展途径。

当然,在社会主义体制下,分工自身固有的弊端所带来的社会矛盾也不可避免。例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矛盾冲突的时而发生。分工协作使人们形成不同集体,在集体中人们需要彼此联系、相互依赖,个人利益却驱使个人在生产和生活中寻求权利的独立。这就导致仅维护集体利益偶尔会损害个人利益,只注重个人利益也必然会破坏集体利益。事实上,如果在社会分工中一味维护集体利益,而使个人利益受到压制,集体力量必然得不到最大程度发挥,集体利益亦不可避免的招受损失;相反,如果只是袒护个人利益,个人发展反而会被自身以外的社会力量控制,个人利益产生异化。所以社会分工在发展不合理的情况下,很容易成为特权产生的基础,甚至导致腐败问题的产生。面对因社会分工发展程度低而产生的社会矛盾,只能靠完善社会主义体制这剂良药来根除。把个人意志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合理安排劳动力;把计划和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合理分配生产资料。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以达到分工的合理化安排和人的自由发展,使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合为一体。

三、分工与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愈发凸显,其中城乡差距问题尤为严重,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矛盾亟待解决,甚至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瓶颈。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为我们解读现今出现的城乡差别现象提供了清晰的视角。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因为社会分工形式存在不同,劳动者的劳动形式和生产条件也就不同。在不同的生产条件下,人们对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的占有也必然存在不同,这就意味着不同的人与生产资料产生了不同的结合方式,由此导致人们在占有和分配上的不平等,外在直接表现为人们在社会生产中从事社会地位不同的劳动形式。资本主义产生以来,社会分工不断造成这种劳动产品分配不均、人与人之间地位不平等的现象。

这种现象现今在我国也普遍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城乡差距现象正是其具体表现。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这给我们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威胁。这种分配中的不公现象现今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以 “农民工”问题为例。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群体在社会分工中所担任的角色在逐渐改变,农民群体开始流入城市,形成了所谓的 “农民工”一族。但实际上 “农民工”还是农民,虽然他们在社会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仍然存在“农民工”现实社会地位不平等的现象,在社会分工中处于劣势地位,甚至常常招到歧视。严苛的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体制等使农村人比城里人 “矮一截”。要改变这种长期存在的不合理的农工分工状况,就必须在科学的分工理论的指导下,使劳动者都能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我国的社会建设中来。

为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党不断对生产关系做出调整,以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针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城乡差异问题,我党对社会主义农村建设进行了科学部署。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任务,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强调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并为有效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做出了科学的制度设计,提出了 “五个统筹”的政策方针,并把其作为实施社会科学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这就在科学协调劳动条件的同时妥善协调劳动财富的分配问题,杜绝了因社会分工所引起的分配不公和劳动异化现象。

四、分工与社会主义社会全面构建

分工理论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提供了理论支持。社会分工自身具有两面性特点,这决定其对社会发展产生相反两方面作用:一方面,社会分工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刺激生产力快速发展,为人类社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财富;另一方面,分工激化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引发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使各种社会因素异化,导致各种社会矛盾,破坏了社会平衡。要正确地把马克思的分工理论运用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实践,既要正确把握分工的规律,又要考虑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是一个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所以,在私有制条件下产生的社会分工所带来的消极作用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因社会制度的优势而自我克服。但是,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分工水平也相应较低,尤其在占劳动人口绝大多数的农业生产部门中,很多地区还谈不上具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分工。因此由分工所造成的个人能力片面发展、社会分配不均等消极状况还普遍存在。由此,在我国目前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社会分工暂时不仅不会消除,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其程度还会有相应的发展。分工的这种发展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必经的历史阶段,对此应当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根据马克思所阐释的历史唯物辩证法,只能用发展分工的方法去消灭分工。分工的不断迅速发展,正是为消灭分工准备条件。当然,我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具有可以直接采用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有利条件,从而大大缩短了社会分工所带来的异化发展时期,但分工所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后果,都是现阶段所必须承担的。在这个客观规律面前,应该正视它,同时利用体制和时代的优势尽力克服它。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科学地利用好社会分工这把 “双刃剑”,对此应把握以下两个原则:第一,利用分工理论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利用社会分工刺激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不断调整生产关系的内容,创造科学合理的利益位阶规则,使因社会分工所产生的各种利益矛盾具有科学有效的解决办法;第二,还劳动本来面目,协调好劳动条件和劳动财富的分配问题,克服因社会分工所导致的不同群体之间因利益冲突而产生矛盾激化,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来避免因社会分工引起的劳动异化和分配不公现象,力争达到使全社会的资源和财富为全体劳动者共享。

马克思关于分工理论的论述,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尊重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权益、促进人与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清晰的理论视角及解决途径。我们应在研习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理论,使其具体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实践。掌握规律、认清现实、把握时机,在国内分工中力求平衡全局,在国际分工中寻求国际利益与民族利益的最大化一致。参与世界分工,充分把握国际经济一体化大趋势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江泽民文选: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亚当·斯密.国富论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8]王南湜.科学进步、社会分工与人的发展[J].天府新论,1993(1).

[责任编辑:姜卉]

A811

A

1671-6183(2014)04-0042-04

2014-03-28

陶鹏 (1985-),女,吉林白山人,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力量转移理论。

猜你喜欢

社会分工分工生产力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从分工层次来理解消灭“分工”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社会分工的历史衍进及相关理论的反思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