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社会化”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述评
2014-03-29韩喜平尤绪超
韩喜平,尤绪超,2
(1.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130012;2.内蒙古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呼和浩特010051)
“市场社会化”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述评
韩喜平1,尤绪超1,2
(1.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130012;2.内蒙古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呼和浩特010051)
摘要:英国学者迪安·埃尔森提出的“市场社会化”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是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能否利用市场的论战中产生的一种有较大影响的学说,其出发点是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基本运行模式是工人管理的公共企业;核心内容是建立价格和工资委员会;基本原则是协调合作和自我控制。研究“市场社会化”经济模式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1)信息社会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是万万不能缺位的;(2)要更加重视社会保障和民生改善;(3)将经济发展放在核心地位;(4)要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键词:市场社会化;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著名的西方女性左翼学者迪安·埃尔森提出的“市场社会化”社会主义经济模式[1]是有着较大影响的一种学说。深入研究这一理论的具体内容,对于我们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治理机制,特别是对于克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深化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公平问题的认识与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市场社会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缘起
如何利用市场一直是困扰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问题。20世纪20、30年代,波兰经济学家兰格就与以米塞斯、哈耶克等为代表的一些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围绕着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能否合理地进行经济计算和资源配置的可能性,进行过激烈的争论。此后,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一直不断,产生了多种市场社会主义理论。1983年,英国经济学者亚历克·诺夫出版了《可行的社会主义经济》一书,该书通过对苏联、东欧及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尤其是对集权机制进行了批判,提出了“可行”的社会主义替代模式。该模式主张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引进市场机制,实行计划与市场共存的“二元经济模式”,实际上就是“分权模式”。诺夫的这一主张受到著名经济学家、托派第四国际负责人曼德尔的批评,曼德尔认为,市场和计划二者分属不同的资源配置体系,根本没有融合的可能性,更何况资本主义自由市场本身也存在重大缺陷,即便将市场引入计划,暂时性地解决了计划经济的某些问题,但是治标不治本,不可能救赎社会主义。[2]两人不断发表论文,进行理论上的交锋,并由此引起20世纪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能否融合的第二次论战。
针对诺夫与曼德尔的观点,长期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迪安·埃尔森于1988年和1993年分别发表了《市场社会主义还是市场的社会化?》以及《市场的社会化》两篇文章,详细阐述了她的关于“市场社会化”社会主义模式的设想。该模式的出发点是想综合诺夫与曼德尔的观点,试图在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起这样一种市场经济制度:这种制度既能避免自由市场经济的缺陷,又能克服计划经济的弊端,让市场与计划经济完美结合。具体说来,“市场社会化”或者“社会化的市场”,实际上就是指“公众参与的市场”。[3]59
定稿日期:2013-10-30
埃尔森“既肯定诺夫关于‘市场价格机制是社会主义经济调节中不可缺少的手段’的思想,又赞同曼德尔关于‘一些经济问题是由市场进程本身造成’的观点”。[3]59她认为,信息是社会主义集权模式中引进市场的切入点,因为市场的重要作用是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能够及时灵敏的反映信息。现实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都存在弊端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不能充分而有效地获取信息,信息的滞后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和有效利用,只要使购买者、销售者(生产者)的所有信息,尤其是与价格相关的信息公开、透明、及时、准确,就能克服经济中的盲目和低效率,避免资源的浪费。由此可见,“市场社会化”社会主义模式的实质是信息的“社会化”,其中“企业间完全公开地信息体系是社会化市场的一个关键特征”。[4]“社会化”市场的必要条件是平等和公开的获取信息,而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分享信息的渠道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市场社会化”社会主义模式的内容构成及特点
迪安·埃尔森针对现实社会主义由于不能有效获取信息而不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提出了建立“社会化”的市场。她认为,要来克服信息交换的不顺畅,就应尽快地实现信息的社会化。而一个社会化的市场是由靠企业和家庭税收作为资金来源的公共企业构成的,并且社会化市场将社会主义的目的和市场经济互惠互利原则相结合,具有信息公开化等特点。
1.“市场社会化”社会主义模式的内容构成
迪安·埃尔森关于“市场社会化”社会主义模式的内容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①
(1)市场社会化方案的出发点是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
与大多数探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人不同,埃尔森不是从所有制入手,而是从生产与再生产劳动力开始。她首先建立一个生产与再生产劳动力的目标——将劳动力从一个和资本积累相关的因变量变成自变量,以取消劳动力买卖者之间的对抗性。她提出要实现该目标,就必须给家庭一个基本收入作为保障,使他们不再被迫出卖劳动力,这个基本收入的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同时,要想将劳动力从因变量变成自变量,就不能将劳动力简单地作为像机器和生产资料一样的普通资源来对待。同时,她指出,政府除了为公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货币收入外,还要为公民提供一个包括打印、电话、传真、电脑等设备的信息网络,因为信息是社会化市场的必要条件,有了这样的信息网,公民就很容易参与到社会化的市场中。当然,货币收入的提供可能带来“搭便车”等一系列问题,解决的办法是在给予一定货币收入的同时要附带相应的责任,这样就在货币收入和社会化的市场机制之间形成直接联系。
(2)工人管理的公共企业是市场社会化的基本运行模式
工人管理的公共企业,除了因为在这样的企业里总的劳动力成本不会被最小化外,更重要的是可以抵制试图通过增加劳动强度甚至通过解雇工人变相降低单位产出的劳动力成本的行为。公共管理的企业有以下特征:(1)所有企业(提供免费服务的除外)都在“社会化”的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设备并卖出自己的产品。(2)企业在有着严格的环境、健康与安全以及对消费者保护的措施框架内运行。(3)除提供免费服务的企业由税收资助外,所有企业都自筹资金。公共企业管理者代表集体行使产权,当企业破产重组时,公共企业的管理者负责帮助企业制定计划解决失业员工的再就业、为破产企业提供转产需要的金融支持,并且有权在一定条件下收回资金。在企业破产重组的过程中,那些技术水平低、能力差的员工就业是一个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向所有雇员开放的信息系统,而且要帮助工人拥有理解信息的能力。(4)公共企业是由工人管理的,工人的基本工资应该通过“社会化”的劳动力市场决定——以此保证劳动力成本不会被降到最低,因此社会化市场比企业自己组织的市场更适合工业化民主。
(3)建立价格与工资委员会是市场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在埃尔森看来,社会化的市场应是一个信息顺畅的市场。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市场化”作用及打破信息交换障碍,不仅应当积极创造新的方法和激励机制去鼓励个人主动地为公共产品服务,而且还应建立价格和工资委员会。价格和工资委员会的职责主要有以下几种:(1)在销售和购买方面,为企业之间、企业和家庭之间的交换信息提供物质便利;(2)强制企业在进入公共市场之前以标准的会计准则公开信息;(3)为价格和工资标准的形成提供指导,并以税法和合同法保证其顺利实施。价格标准必须考虑买卖双方的基本信息形成,而不是由中央强加之上。价格和工资委员会建立价格和工资标准并提供给市场,以保证买卖双方分别监督价格和工资。同时要建立价格工资委员会的补充机构——“公共信息网”,以此关注产品的数量、产品特性和生产过程。
在劳动力市场上工资委员会为就业者和招聘者信息交换提供了可能性,使工资形成过程最大限度的透明。工资委员会不仅要求企业公布空缺职位,而且要求企业公布在职员工的工资和工作状况以及关于工作评估和等级表的实施情况等。除了收集、处理和发布信息外,工资委员会还要制定基本工资标准和涨工资的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应该纳入法律,这样工资委员会通过拒绝低于标准的职位的企业进入社会化市场,来保证最低工资标准的实施。这对保证社会收入公平分配和抑制通货膨胀有很大的帮助。
价格委员会在生产资料市场上的作用是为交换买卖信息提供方便,价格委员会还会以类似于企业加成定价的方式,在单位平均成本基础上加价形成价格指导标准。至于加成比例,则视情况而定,在需要资金投资的行业,加成比例会提高,从而增加盈利用以扩张。这种价格标准制定方法对企业效率的提高也是一种激励,埃尔森形容其为“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这一方法能使企业坚守价格标准,并根据价格标准自动调节利润与成本,帮助或弥补政府宏观经济战略上减少经济陷入通货膨胀的可能性。由于价格形成过程是社会化的、透明的,这样公众就会知道价格标准制定的基础,并将实际价格与价格标准作比较。
(4)协调合作与自我调控是市场社会化的基本原则
埃尔森指出,当前的社会主义经济最大的问题是官僚机构和企业管理者在信息方面的特权,信息公开化只是向正确方向迈出的第一步,在这个过程中调节和控制很重要。要想调节有效,就不能将微观问题和宏观的问题完全分开来调节。计划经济之所以失效就是调节事无巨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没有运用到位。“社会化”的市场运行顺畅,需要协调合作和自我控制。这里所说的“自我控制”,是指使决策制定者掌握关于产品和价格的所有已知信息,企业可以自由选择供货者和消费者,但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与家庭之间的联系需要由价格委员会、调节网络和消费者联盟做出。所有的信息都通过由税收资助的公共网络向企业公开,消除私营企业之间的各种信息障碍。她特别强调信息公开应该向受教育程度最低、技能最差和最穷的人倾斜。
(5)建立“消费者联盟”
社会化的市场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为了改变家庭作为消费者的弱势地位,埃尔森提议建立“消费者联盟”,作为家庭和企业之间的网络协调者。该组织的职责之一是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质量方面的信息。实际上消费者联盟类似于“消费者协会”,它会重点推广“最优”条件下生产的产品,帮助、培训消费者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消费,不能盲目消费,从而提高消费行为的参与性。“消费者联盟”在各地都有分支机构,一方面这些分支机构能及时收集到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条件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售前信息,并通过电视系统及时发布;另一方面这些分支机构还能及时追踪产品使用方面的售后信息,然后反馈给企业,在家庭和企业之间起到沟通桥梁的作用,以保证家庭得到更质优价廉而且适合自己的产品。为了保障独立性和避免“强制推销”的嫌疑,消费者联盟的资金也应该来自税收。
2.“市场社会化”社会主义模式的特点
从迪安·埃尔森市场社会化具体的制度设计,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机构的设置,我们可以看出,她所提出的“市场化社会化”社会主义模式有着以下几个特点。
(1)特别重视信息的社会化、公开化
信息社会化、公开化是埃尔森“市场社会化”社会主义模式的根本特征,也是其不同于其它社会主义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价格和工资委员会”、“公共信息网”、“消费者联合体”这些机构的设立,以及各个机构应该承担的各种职能,都是为了实现“信息市场化、公开化和社会化”的目的。也就是说,“市场社会化”的本质是“信息社会化”。通过建立各种信息传播主体,打通信息传播渠道,建立一张畅通无阻的信息网络,是为了克服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下由于资本和信息的垄断而造成的信息不对称,保证参与市场的所有企业和个人都能够免费获得包括成本、价格、工资、质量等所需要的一切经济信息。
(2)尊重和保护劳动者
“市场社会化”社会主义模式的出发点是“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强调劳动者必须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而不是被迫出卖劳动力。正是将劳动者像对待机器和原料等生产要素一样看待,而不是把劳动者当成一种独立的变量,才造成了劳动者和雇主之间的矛盾,所以,要提升劳动者地位。为此,埃尔森提出了提供免费的基本公共服务和最低货币工资等对策,其中还提出很多专门针对女性的措施,保护劳动者健康和安全,不能通过增加劳动强度变相降低工资,更不能随便解雇工人,对失业工人进行培训并在失业期间发放补贴,她甚至把允许个人能力的发挥作为自由社会的一个标志。
(3)企业的主要形式是工人管理的“公共企业”
“市场社会化”模式初衷主要还是要为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服务的,落脚点在社会主义,为了能体现其社会主义性质。“市场社会化”模式特别强调要采取某种形式的公共所有制。“工人管理的公共企业”是该模式的主要经济形式,少数小范围的私人企业(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和合作企业,不论在数量、规模上还是就业数量上都无法与公有制企业相比。也就是说,在所有制形式上,以公有制企业为主,多种企业形式并存。在公共企业中,首要问题是保证工人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对企业资产的处理和利用有一定的限制,企业的财产所有权归“公共企业调节机构”,该机构的主要职责是代表社会管理“公共资产”,以防止公有财产流失,而企业雇员拥有使用权。管理权与使用权分离,必然产生委托代理关系,为了实现真正的工人管理,埃尔森强调要建立一个公开的信息系统,向所有雇员开放,不同群体的雇员根据信息作出决策,如选举自己所在单位的代表等。这种企业之间完全公开的信息系统是社会化市场的关键。
“虽然埃尔森反对曼德尔‘价格与社会主义不相容的观点’,但她只是希望用充分信息或者说信息的‘社会化’来实现‘发现价格’的市场功能,在其模式中并不存在一个能够灵活反映市场供需的市场价格。”[3]61从这一点上来看,市场社会化模式有“试错法”的影子和“模拟市场”的痕迹。该模式名义上提出“价格的形成过程必须是一个由公众共同参与的过程”,实际上“价格不是由企业自己控制的”而是由一个专门的“价格委员会”制定出来的,并设想“价格委员会”掌握了各种信息,这本身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从头到尾真正的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没有在市场上正面接触,代替他们之间进行联系的“传话者”是各种各样的机构。一方面要建立社会化市场,另一方面只相信公共组织在市场中的作用,这本身就很矛盾。可见,埃尔森仍没有跳出计划机构的框架,仅仅试图通过信息社会化对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进行改造,克服其固有的缺陷,使其更符合社会主义的需要。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融合问题远不是靠信息市场化和公开化能够解决的问题。此外,埃尔森还提到哪些部门需要发展,哪些部门需要削减,多少资金用来投资,多少用来消费,哪些‘瓶颈”需要打开,哪些需要收紧等一系列具体问题。这充分说明埃尔森笔下所谓的“市场社会化”社会主义,只是稍加改良的计划经济,并没有实质性突破。她甚至认为,在市场社会化模式下,没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并且多种组织机构都由来自企业和家庭的税收负担,这显然是脱离实际的。
三、“市场社会化”社会主义模式的启示
“市场社会化”社会主义模式试图避免自由市场和计划经济的集权模式二者的缺陷,集中二者的优点和长处,避免将市场直接从新古典主义那里引入社会主义的呆板性,力图重构市场,使之与社会主义完美结合。虽然埃尔森提出的具体措施对于解决计划经济的主要问题,如短缺问题,软预算约束的问题效果不大,而且很多策略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但是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市场、计划和社会主义三者之间的关系,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正如有的经济学家所说:“‘市场社会化’的社会主义模式既能确保效率上优于资本主义,又能加强决策制定的民主化和经济生活的透明度,它能有效地克服资本主义市场中存在的一些缺陷。”[5]尽管这句话理想主义色彩过浓,但我们认为,起码从“市场社会化”社会主义模式中能够得到以下启示。
1.信息社会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是万万不能缺位的
信息社会化不是万能的,但是信息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是万万不可缺失的。公开、透明、传递通畅的信息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经济效率。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生产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在于中央的计划制定者不能全面而有效地掌握信息。当然,我们知道,埃尔森在市场社会化模式中提出建立“企业监督局”、“价格和工资委员会”等一系列管理机构,这些庞大臃肿的机构的存在并不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难以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效率最大化。当前,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实应该做到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同时,要降低信息获取成本,需要改革行政体制,减少信息获取环节,而非增多机构,增加信息成本。
2.要更加重视社会保障和民生改善
“市场社会化”社会主义模式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公平和正义。该模式努力把劳动者同原材料、机器等生产要素区分开来,特别强调提高劳动者的地位,提出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措施,如对工资的标准作出了明确规定,专门设立了一个“工资委员会”来负责制定基本工资标准。为了体现劳动面前人人平等的特点,埃尔森一方面要求卫生、保健、教育等基础部门要为每个公民提供各种免费服务,另一方面又要求确保每个公民都可获得满足吃、穿、住、用等基本开支的货币收入。如果企业重组而使工人暂时失业时,“企业监督局”有责任为暂时处于失业状态的工人发放基本工资,并通过信息网络向他们提供培训机会或推荐其它类似的岗位,直至工人再就业为止。强调这些措施都要向技能更低、工作受限制的、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倾斜。这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社会保障和民生问题的解决带来一些启示,只有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将经济发展放在核心地位
埃尔森在文中多次提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性。她认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从而物质条件会影响到信息“社会化”和组织运行的效果,物质基础特别是像计算机、电子设备等带有高科技色彩很重要,工业化国家和农业为主的国家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市场化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工业化国家由于信息的完整性和公开性,信息的采集和处理都会带来规模经济。之所以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市场经济如此的困难,原因之一是,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尚不具备运行市场经济的物质基础。所以,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经济发展,为市场的建立和运行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4.要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市场经济,只有适合自己的市场经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埃尔森认为,市场不是自发形成的,是后天塑造的,因此,社会主义应该关注如何构筑一个新的市场,而不是局限于改造或克服现有市场的缺陷。任何制度都是有缺陷的,只有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能够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制度才是最可取的,所以,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不能盲目模仿,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妄自菲薄,矫枉过正。
注释
①以下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出自Elson,D.MarketSocialismorSocializationoftheMarket?[J].NewLeftReview,1988(2):3-44.
参考文献
[1]诺夫.可行的社会主义经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2.
[[2]Mandel,E.In Defence of Socialist Planning[J].New Left Review 1986,(9):93-124.
[3]吕薇洲.“市场社会化社”社会主义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1).
[4]Elson,D.Market Socialism or Socialization of the Market?[J].New Left Review,1988,(11):32.
[5]托.安德烈阿尼.明天的社会主义[C].中央编译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当代国外社会主义理论与模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375—376.
责任编辑:梁洪学
作者简介:(1965-),男,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尤绪超(1980-),女,山东胶州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内蒙古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2&ZD057);吉林大学创新团队项目“民生价值与社会幸福”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3-09-10
中图分类号:F0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4)01-0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