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人文情怀

2014-03-29陈启平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19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人文精神武术

陈 木,陈启平

(巢湖学院 体育系,安徽 巢湖 238000)

1 引言

中华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延绵不息,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武术作为扎根传统文化而蓬勃发展起来的运动项目更多地吸收了丰富的文化营养,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其久远博大之中体现了“统之有宗,会之有元”,因此,植根中国传统文化的武术文化也体现着对法则的尊敬,反对暴力,注重伦理等人文精神.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形成的,并贯穿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道德、追求崇高理想、肯定人的价值、重视群体和谐的理论和学说.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人文情怀的特点及其表现出发映射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人文情怀.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人文是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是万物的尺度,人类智慧与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所特有的且为人而存在的人类有史以来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人类的世代繁衍承传中一直占据着优先的地位.可以说,一部浩瀚而无有穷尽的人文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地“认识你自己”的心灵历程的形象化的历史.正如英国著名美学家科林伍德指出:“没有艺术的历史,只有人的历史.”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如果从整体上来把握的话,那么人文精神可说是它的最主要和最鲜明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与现在所谓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等概念不完全相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彖传》.“贲卦彖传”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3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人文情怀

3.1 体现了人本观念

人本观念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所谓“天人合一”,既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武术是人体的运动,要达到武术的目的,练武实践必须顺应自然,效仿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达到与宇宙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以寻求发展.天人合一思想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以及事物发展规律,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高度和谐的思想.

3.2 追求道德修养和人格的提高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注重并强调心性道德修养,这是与中国历代圣贤们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密切有关的.上面我们曾引过一段荀子论人“最为天下贵”的文字,在那段文字里,荀子把天下万物分为四大类:一类是无生命的水火,一类是有生命而无识知的草木,一类是有生命也有识知的禽兽,最后一类就是不仅有生有知而更是有义的人类.“义”是指遵循一定伦理原则的行为规范,如荀子说的:“仁者爱人,义者循理”;“夫义者,所以限禁人为恶与奸者也.夫义者,内节于人而外节于万物者也”等等.在荀子看来,这就是人类与其他万物,特别是动物的根本区别之所在.荀子的这一观点是很有代表性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绝大部分的圣贤都持这样的观点,即把是否具有伦理观念和道德意志看作人的本质,作为区别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志.如孟子也说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文武双全是中国古人的人格理想,文人以武学为好,武人以儒侠为尊.古代一般有钱人家的孩子除了要读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以外,还有专门的武术老师教授传统武术.风气所及,中国历史上出色的武术家往往也是出色的诗人和文学家,而以文学著名的士人往往也是武术“练家子”,或者对武术有浓厚的兴趣.这种文武交融的现象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格斗技巧,更是一种磨练品格、提高修养的重要手段.

3.3 注重群体和谐

人的意识本身就是一种群体意识,因此观察人的意识,找出人的意识的走向,就必须通过对文明的考察.文明中的元素很多:科学、技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习俗、经济、政治、战争;其中,在人对于物质、其他生物的关系上,文明表现出明显的特征就是人控制着越来越多的物质和生物,在文明中流淌着越来越多能源(能量).更多和更有效率,就是在人和物质、其他生物关系上的特点.人渴望着维持这个趋势并正为此努力着.而在个体和个体的关系上,相对比较复杂.这种“天命”根据于“人”“民”之意愿,“人”“民”比鬼神更根本的观念,发生于周初,至春秋时期而有极大的发展.《泰誓》中,除孟子所引那一句外,也还说过这样的话:“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美国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认为,群体意识的形成和存在,需要具备以下条件:合理地、自觉地了解自我的群体利益,否定或者抗拒另一群体的利益,准备用集体的手段达成本群体的利益.传统美德的“仁爱”原则和“人仁”精神,体现了人与人互爱互尊、团结和谐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一美德对于我们家庭、社会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以及正确处理人际矛盾,仍然具有积极的作用.这种道德思想也成为中国武术道德思想的核心内容,并且广泛地影响到武术活动的各个方面.

3.4 注重道德礼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十分显著的特点,一是高扬君权师教淡化神权,宗教绝对神圣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二是高扬明道正谊节制物欲,人格自我完善的观念广泛深入人心.这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中,包含着一种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的现代理性精神.这就使得中国传统武术更加注重人在社会中应该体现的伦理.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它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注重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特点的运动.在其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中,武术摄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吸收儒、道、释的哲学思想;涵涉有中国传统医学,诸多兵法以及现代体育学的内核.武德是武术伦理规范与习武者道德行为准则的总和.“文以载道”、“武以载德”,武德是在中华民族古老而独特的伦理思想的哺乳与规范下,经先辈长期的社会实践而创造和总结出来的光辉灿烂的古代精神文明精髓,它积累和凝炼成武术伦理道德思想,构铸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核心.中华武术伦理经过一次次的过滤、承接和改造,它以一种“下位文化”即俗文化的积淀、社会意识的潜流,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行为标准、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处世态度与风俗习惯融为一体.在有雅文化和俗文化之分的社会里,武德在民俗文化的主体即对中下阶层的劳动人民影响更为深刻.中华武术伦理的突出特点是强调道德修养,把武德作为武术修为的最高境界,历来注重“以武助德,以德服人”.武术界所推崇的“德”,主要包括“义”、“信”两个方面.“义”首先指秩序,是人与人之间身份等级的差异,要求习武者的言行举止要符合各自在拳种门派中的地位及相互间的制约关系.“信”则是“信用”,在与人交往时要做到不失信.传统武德具体到社会各个层面还包括爱国主义、尊师重道、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匡扶正义,讲究礼仪及恭德处世等方面,这些内容至今还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结语

我国传统武术的发展扎根于我国数千年悠久的传统文明,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饱含了丰富的人文情怀,这也是中国传统武术延绵至今的原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传统武术中的自强不息,讲究礼仪,健全人格等思想对当今社会建设有着积极作用,将继承和发展传统武术文化,弘扬武术精神,发掘武术内涵和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必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1〕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2〕旷文桷.中国武术文化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8.

〔3〕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杜,1997.9.

〔4〕赵国庆.中国武术史话[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5〕田桂菊.析太极拳的文化价值观[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5).

〔6〕席饼用.当代武术的价值功能[J].搏击·武术科学,2008(5).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人文精神武术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传统武术在高等教育中发展研究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武术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