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审计问题探究
2014-03-29高尚
○高尚
(南京审计学院 江苏 南京 211815)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受到广泛关注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资金需求的风险。商业银行是存款人和贷款人的中间机构,其自身持有的、用于满足支付需要的流动性资产在总负债中只占据很小的比重。因此若在短期内发生大规模的兑现债权要求,商业银行则很有可能陷入流动性危机之中。
一直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的认识停留在国家隐性流动性承诺的层次,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投入的精力和资源与信用风险相比还不充足。流动性风险更突出成本概念,包括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流动性风险本身不仅仅是能不能拿到钱,而是以什么成本拿到钱的概念,可以获取资金但需付出额外成本仍然属于流动性风险。根据金融工程定价原理,流动性风险绝对不仅仅是单边的,只要能保住支付就代表管好了流动性风险,它一定是双边的,控制好风险和兼顾好收益同样重要。
目前中外学者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审计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方面是从宏观的视角,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体系的整体进行研究,有学者提出把金融机构视为一个持续的实体,组建一个三层框架对流动性和风险进行审慎监管:流动资金管理、风险管理和资本结构管理(B e n g t H o l m s t r o m,2000)。另一方面是从微观的角度,从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出发,建议改进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手段并提出具体的策略建议(严光贤,2008)。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审计的意义
在商业银行面临的诸多风险中,流动性风险因其具有不确定性强、冲击破坏大的特点,被称为“商业银行最致命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系统目前对流动性风险的控制管理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商业银行本身应从内部控制角度对流动性风险进行衡量,同时根据指标及管理目标对流动性风险的趋势进行控制和把握;另一方面是宏观的监督管理角度,相关的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以及流动性相关指标的制定,以及监管方面从宏观层次上进行监督与管理,从而构建完善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控制系统,保持金融系统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首先,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审计,有助于防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政府审计作为商业银行的监管部门之一,具有独立性的特点,并不直接参与风险管理系统的建立、执行和监管,审计从第三方的角度,对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进行识别,客观地评价管理当局进行风险管理的效果,检查风险应对方法的执行情况,在此基础上出具审计报告和提出审计建议,适当情况下还会向全社会发布审计公告,促使商业银行优化风险管理框架,完善内部控制和业务流程,增强风险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使风险因素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防范。
其次,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审计,有助于推动风险导向审计实务的发展。风险导向审计是建立在被审计单位全面风险管理基础上的一种现代审计技术方法,比以往的制度基础审计更加关注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目标、管理层的风险承受度、关键风险衡量指标和风险管理能力,在审计全过程引入风险分析方法的一种审计模式。但是现代的风险导向审计处于起步阶段,更多地停留在研究层面,实务中,风险判定仅限于初步的职业判断层面,尚未建立科学的风险量化指标体系、不同企业的评估方法和标准。本研究将基于风险导向审计视角,结合审计实务,建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评估体系,可以促进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发展和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
第三,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审计,有助于促进金融行业的监管。由于商业银行具有点多面广,风险较大的特点,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金融监管难度较大,投入较多,但是由于对其监管的指标体系过于理想化、缺乏灵活性和有效性,监管绩效不是很好。本文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中的风险审计展开具有针对性的研究,将流动性风险的评标准细化为一系列具体的指标参数,通过时间序列模型的分析探索流动性风险的审计方法。其中对于监管指标体系的探讨能够更好地促进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维护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实现监管部门的职能目标。
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审计中的难点
首先,商业银行独立开展流动性风险审计的难度较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审计工作的重点主要在于合规性风险审计和操作性风险审计,对于流动性风险的审计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十分有效的方法。由于流动性问题几乎贯穿商业银行大部分的经营业务中,因此对流动性风险的审计操作起来也比较困难。
第二,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商业流动性风险的审计必然要用到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在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参数的基础上构建流动性风险审计评价模型,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进行客观有效的测量评估。然而目前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人员多以具有多年业务经营岗位经验的员工为主,不仅审计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技术有待加强,对于流动性风险管理领域的了解也不够准确和充分,要进行科学有效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还需要进一步的扩充学习。
第三,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审计依据。虽然巴塞尔委员会和我国银监会一直重视流动性风险的监督管理,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对于流动性风险认识的局限性,其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审计最直接的依据主要是所在行制定的银行内部规章制度,这使得对流动性风险的监管缺乏针对性的审计依据,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等依据。
四、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审计的几点建议
1、加强流动性风险审计的意识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离不开清晰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和良好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氛围,商业银行应该从管理层自身出发,逐步在银行上下各个岗位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意识,促使员工积极主动履行岗位职责,规避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因素,真正将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提升到关乎银行经营效益乃至生死存亡的高度,使流动性风险与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合规风险等一并得到足够的重视,成为银行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保障。
2、扩充审计人员流动性风险领域的技术知识
在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审计中,审计人员高水平的职业素养至关重要。除了掌握当代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外,审计人员还需要针对金融审计的特殊性,加强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相关知识的扩充。因此面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审计的特殊要求,定期对审计人员开展有目的性针对性的培训,进一步深化审计人员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认识,从根本上把握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成因、特征等,不仅有助于审计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还能逐步建立起一支跨领域复合型的审计队伍,更好地完成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审计工作。
3、深入学习《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
一直以来,我国银监会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于2009年出台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2011年开始着手制定《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办法》,并于同年10月和2013年10月两次分别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根据反馈意见进行完善后,终于在2014年3月1日在我国境内正式施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
根据《管理办法》,商业银行应当将流动性风险管理纳入内部审计范畴,至少每年一次审查和评价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其中内部审计应当涵盖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所有环节,包括但不限于:
第一、相关管理体系、政策和程序能否确保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
第二、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是否得到有效执行。
第三、现金流分析和压力测试的各项假设条件是否合理。
第四、流动性风险限额管理是否有效。
第五、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否完备。
第六、流动性风险报告是否准确、及时、有效。
可见对流动性风险进行审计重要且迫切。对于审计而言,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是一个较新的命题,相关管理体系、政策和程序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如何有效识别,现金流分析和压力测试的各项假设条件的合理性如何甄别,流动性风险报告是否准确、及时、有效如何审计,都需要进一步进行细致有效的分析。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在立足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流动性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了中国银行业的现实情况,详细划分了商业银行内部流动性风险管理职责,从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等各个流程上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进行了有效的规范,因此大力推广和深入学习《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审计不仅具有指导作用,还为监管层提供了检查的标准和依据,有助于监管当局更加及时、有效地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进行监督管理。
[1]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S].2014.
[2]刘广伟: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3]严光贤:中国现代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分析及理论建构[D].复旦大学,2008.
[4]张杏红:关于商业银行的内审部门开展流动性风险管理审计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1(30).
[5]李研妮、冉茂盛: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的改进研究——基于模糊定性约束下的动态规划补偿模型应用[J].中国管理科学,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