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模式的经验与反思

2014-03-29李建波

当代经济 2014年19期
关键词:改革发展

○李建波

(中共无锡市委党校 江苏 无锡 214086)

回顾新中国六十多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史,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中国确实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发展道路,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条道路既不同于西方工业化国家走过的道路,也不同于二战以后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走过的道路;既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也吸收了其它国家有益的经验,同时又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于是,一些国外的学者就把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开辟的这种发展路径,叫做“中国模式”。

一、“中国模式”的涵义和特征

最早提出“中国模式”这一概念的美国高盛公司高级顾问、清华大学兼职教授雷默认为,“中国模式”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需要、寻求公正与高质增长的发展途径。他把“中国模式”的特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验;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循序渐进,积聚能量。他认为,“中国模式”的灵魂是创新和实验,准则是既务实又理想,灵活应对问题,因事而异,不强求划一。

香港著名学者丁学良教授侧重于从制度比较的角度解释“中国模式”,他认为研究“中国模式”应该有三个参照系可供比较:一是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二是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道路,三是冷战结束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道路。如果把上述三个参照系做一个比较,就会看到,中国在过去30年里,确实是没有完全照搬它们中的任何一个。至于中国本身的这个模式,该用什么样的社会科学概念去描述它,现在还是争议极大。但对于这个模式的客观存在,不应有争议。所谓“中国模式”,当然主要是指从中国开放改革30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一种发展路径。

印度的中国问题专家则从中国与印度的对比中阐释了“中国模式”的涵义与特点:经济上,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对外开放政策,趋利避害,与全球化潮流齐头并进;外交上,与邻为善、稳固周边;政治上,稳步推进适合国情的民主改革;军事上,在实现国防现代化的同时,将大量原本投入到军事领域的宝贵资源转为民用,极大地减轻了国家的负担。

国内著名学者、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教授则从中国实现现代化战略的高度概括“中国模式”的涵义,他认为“中国模式”实质上就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它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

相对于以上几种观点,中宣部理论局编写的《理论热点面对面》一书对“中国模式”的概括和归纳可能更全面、更权威,也更加切合中国的实际。“中国模式”是国际上对中国发展经验的最新概括,主要是相对于美国模式、德国模式、日本模式和亚洲四小龙模式而言的。它探讨的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到底是如何组织的,以及中国经验对世界其他国家的适用性问题。各国学者认为“中国模式”大致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强调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应该由一个主权国家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索;第二,强调发展的包容性、兼容性,努力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经济高速增长与社会全面发展协调起来,把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微观运行结合起来,把效率与公正协调起来;第三,强调发展的人民性,坚持以人为本;第四,强调本民族的文化和文明传统;第五,强调发展的积累性、渐进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国模式”其实就是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建立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把它称作一种新型“模式”,应该说并不过分。判断一种发展模式的优劣,至少应该包括这样几个标准:一看能不能提供长期的、持久的社会稳定;二看能不能实现较快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三看能不能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四看是否符合本国国情,能否得到本国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创造的,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智慧,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和鲜明时代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我们这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多民族发展中大国来说,显然是最切合实际的一种发展模式。

二、“中国模式”的成功和成就

国内外的学者普遍认为,促使“中国模式”形成并最终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人民普遍具有强烈的发展愿望。因此,当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果断作出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迅速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策时,立即得到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响应,这是推进中国发展的巨大动力。二是中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地域辽阔,发展不均衡,城乡差别大。这种状况本是劣势,但同时却为发展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反过来又变成发展的优势。三是有坚强有力的统一领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科学把握国际国内大局,不断制定符合时代发展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抓好机遇,应对挑战,保证了中国有秩序、有步骤、平稳而健康的发展。在“中国模式”取得成功的同时,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645亿元,连世界GDP总量的1%都不到;2013年,中国GDP达到了568845亿元,折合成美元,接近10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在金融危机的阴影还未完全消散,经济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7.7%的增长速度不仅大大高于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速,也明显超过了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增长速度,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20%。

2、国际地位明显提高

30多年的改革发展,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高。从东方到西方,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日渐显现,一些重要的全球问题和区域问题,越来越需要中国的参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也都开始越来越有耐心地倾听中国的意见,重视中国的作用,中国在世界政治舞台的话语权也明显增强。

3、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1978年,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有2亿5千万,占总人口的30%。到2006年的时候就降至2148万,仅占总人口2.3%。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表明:近25年来,全人类取得的扶贫事业成就中,67%的成就应归功于中国。也就是说,中国为世界脱贫事业是做出巨大贡献的。2013年和1978年比,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7元提高到2695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7元提高到8896元。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从57.5%下降到36.3%,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由67.7%下降到43%,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消费质量显著提高。

三、“中国模式”的意义和经验

“中国模式”是相对于其他几种发展模式而言的。目前世界上主要发展模式有四种,即美国模式、德国模式、日本模式和亚洲四小龙模式。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经济陷入衰退,德国经济增长乏力,而美国经济却一枝独秀。俄罗斯、东欧各国以及拉美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倾向于将美国模式作为样板,进行了各种激进的经济改革,但效果并不明显。进入21世纪,美国模式也开始式微,于是人们开始总结经验,力求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1、始终立足中国的国情,把握中国的实际

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虽然也借鉴吸收别的国家、别的模式的有益经验,但是绝不照搬照抄,全盘接受,而是因地制宜、消化吸收,坚定不移地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就无从发展。但只有发展才能带来真正的稳定,而唯有改革才能推动发展。在处理这三者的关系方面,中国找到了平衡点:在坚持稳定的前提下,大力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实现了中国近代史上从未有过的连续30年一个长时期、大跨度的发展,为中国走向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在改革策略上,确立了比较合理的顺序,用渐进方式推进改革

中国的改革开放大致展现了一个清晰的格局:改革的顺序是先易后难;先农村改革,后城市改革;先沿海后内地;先经济改革为主,后政治改革。这种做法的好处是,第一阶段的改革为第二阶段的改革创造了条件。改革不求一步到位,但求持续渐进、分轻重缓急,最后通过逐步积累而完成。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务实有效的成功之路。

4、把消除贫困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集中精力满足人民最迫切的需求

30多年来,世界上70%的脱贫任务是在中国实现的。换言之,如果没有中国在消除贫困方面的业绩,整个世界的扶贫工作将黯然失色。

5、坚持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同时辅之强有力的政府调控

市场经济的逻辑力量在于通过市场竞争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但市场决不是万能的,市场失灵在发展中国家比在发达国家更容易发生。因而,公共部门同样要在资源的合理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克服市场失灵的必要手段。

四、“中国模式”的代价和反思

尽管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中国也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按照丁学良教授的观点,这个代价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发展过程中的公正问题;二是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三是发展的行政成本问题。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反思的话,我们所支付的成本还远远不止这三个方面,“中国模式”的确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在《人民论坛》杂志针对“中国模式”的调查中,当问到“中国模式”要进一步完善,你认为应当重点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时,结果显示,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完善社会分配体制,缩小社会贫富差距”(3945票,81.34%);“加快推进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改革”(3820票,78.76%);“完善公共财政,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2992票,61.69%);“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发展模式,注重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2836票,58.47%)。

可见,“中国模式”要继续前行,就必须更加关注公平,更加关注民生领域,更加关注社会的协调发展。回顾和反思中国60多年来走过的道路,我们既不能否认“中国模式”的巨大成就,也不能回避为此付出的巨大代价。只有把这两个“巨大”都实事求是地放进去,才能在中国下一阶段的发展中,创建良好的制度和政策,才会使中国的发展成为可持续的发展。

[1]王庆五: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与中国经验[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3).

[2]张维为:关于中国发展模式的思考[N].学习时报,2008-01-28.

[3]简新华:什么是“中国模式”[N].经济学消息报,2007-08-03.

[4]马晓河:渐进式改革30年:经验与未来[J].中国改革,2008(9).

猜你喜欢

改革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改革之路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改革创新(二)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