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荟萃
2014-03-29
习近平: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摘自《学习时报》
习近平“四下基层”的来龙去脉 1988年12月20日,首次“地、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活动在福建霞浦县举办,刚刚从福建厦门调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亲自参加了这次活动,同102名来访群众面对面对话,受理各种问题86件,其中有12件当场答复解决,其余的要求相关部门在一个月内处理完毕。
之后,宁德地委、行署将每月的20日作为地县乡三级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为群众办了大量实事,解决了大量信访问题,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欢迎。25年过去了,宁德“四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形成风气。1990年,习近平离开宁德到福州任市委书记,但他倡导并实践的“四下基层”作为一项工作制度和有效载体得以继承和发扬。可以说是“四下基层”是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创造性举措。
——摘自《人民日报》
“求四真”、“务四实”习近平在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时,曾写过四副对联,第一副讲的是求什么真务什么实,上联是:求客观实际之真,下联是:为执政为民之实。第二副讲的是如何求真务实,上联是:深化理论武装求真谛,下联是:深入调查研究重实际。第三联是如何做,上联是:狠抓工作落实动真格,下联是:加快浙江发展务实效。第四联讲求真务实的目的,上联是高度关注民生系真情,下联是坚持为民谋利出实招。四副春联横批都是“求真务实”。
习近平说要切实解决如何抓落实靠谁抓落实采取什么形式抓落实的问题,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紧迫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党的建设的突出问题上。
——摘自中国广播网
刘云山:中共有“自己拿起手术刀”的自觉中国共产党推动全面改革,也就是说我们的改革是自觉的改革,是因为有“自己拿起手术刀”的自觉,是“我要改”而不是谁推动我们改。全会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高度自觉,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的高度自觉。
这种自觉来自对35年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深刻总结。正是改革开放,使我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飞跃。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有今天中国的大好局面,就不可能有我国在国际上这样举足轻重的地位,就不可能有今天整个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
——摘自中国新闻网
深化改革要把握好五个认识 首先,坚持切合中国实际的理论是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前提。中国需要借鉴西方经济理论的有益成分,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形成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其次,体制机制和制度性建设是发展理念调整的保障。必须树立公平竞争决定发展环境、资源优化配置决定发展活力等基本理念,通过改变市场环境,形成内生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第三,公平竞争环境决定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经济增长活力、结构调整动力、企业创新能力,应更多地通过市场竞争的环境来实现。第四,突破重点领域改革是关键所在。目前实体经济发展的困难,一方面是成本上升的压力,同时发展环境的约束也成为重要因素。因此,要以投融资体制改革作为重点突破领域。第五,扩大开放的顺序选择是倒逼改革的基础。
——摘自《人民日报》
中国转变增长方式存在三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要将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其实,只要投资是有效的投资,就会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产出的增加,又可以拉动消费,继续基础投资,这才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第二个误区是要将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创新拉动。创新有自主研发和引进两种方式,不管采用哪一种方式,都需要投资。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更适合的是成本相对较低、风险相对较小的引进方式。因此只要还有引进消化吸收的可能,发展中国家就应该利用引进消化吸收的方式。第三个误区是把政府和市场对立起来。市场是重要,我们要有效的市场,但实际上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也必须有一个有为的政府。如果认为应该把政府“抛掉”,完全依靠市场的力量,无异于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摘自《第一财经》
民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本质特征 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认为,衡量一个国家治理体系是否现代化,至少有五个标准。首先是公共权力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它要求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有完善的制度安排和规范的公共秩序;其二是民主化,即公共治理和制度安排都必须保障主权在民或人民当家做主,所有公共政策要从根本上体现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主体地位;其三是法治,即宪法和法律成为公共治理的最高权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有超越法律权力;其四是效率,即国家治理体系应当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益;其五是协调,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有机的制度系统,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层次,从政府治理到社会治理,各种制度安排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协调,密不可分。其中,民主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特征,是区别于传统国家治理体系的根本所在。
——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开除400万党员在所不惜”新中国成立之初,腐败现象悄然滋长并逐渐蔓延。1951年11月1日,毛泽东接到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高岗的报告,这是有籍可查的第一份直接反映党内腐败现象的报告,称沈阳市仅在部分单位中就揭发出3623人存在贪污行为。之后,来自西南局、北京等地也相继向中央递上了类似的报告。
面对来自各地的报告,毛泽东异常地焦虑。当时的反腐模式主要是依靠干部自律。眼见廉洁自律的思想教育已难以奏效,1951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三反”运动,毛泽东公开表态,“三反”运动是坏人好人一起整,好人整了之后可以更好,坏人有多少反多少,开除400万党员还有180万,在所不惜。
——摘自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