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论》、《矛盾论》的当代启示

2014-03-29

大连干部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实践论矛盾特色

李 前

(中共大连市委党校 统战与文化教研部,辽宁 大连 116013)

1937年7、8月,在陕北黄土高原贫瘠荒凉的土地上,在枪林弹雨革命战争的岁月里,被学界喻为“哲学星空明亮耀眼双子座”的不朽著作——《实践论》、《矛盾论》诞生了。它们不仅仅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的中国道路,更成为陷入迷茫困惑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指路明灯;它们不仅仅深刻而有力地铸就了现代中国革命的哲学逻辑,更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哲学密码。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处于中国转型发展时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历史使命的各级领导干部,应以怎样的观念,怎样的思维,怎样的方法正确认识和处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呢?重温“两论”,重新体味其中高超的实践智慧、缜密的思维逻辑、独创的理论观点、鲜明的民族特色会有深刻的启示。

启示一:深刻领悟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与走好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一)《实践论》从认识论方面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了哲学论证

《实践论》的产生是基于批判和克服党内长期严重存在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35年遵义会议前的十几年间,在党内相继发生了右倾错误、盲动错误、冒险错误和教条主义错误,中国革命也经历了两起两落,我们党之所以屡犯错误,中国革命之所以屡遭挫折,其根本原因,是没有解决好思想路线问题,思想路线错了,政治路线、军事路线乃至组织路线就一定会出问题。

为了驳倒教条主义,毛泽东把认识论定位为实践论。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为基础,结合中国的传统知行观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论证了社会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阐明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问题,从认识论方面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了哲学论证。“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1]284因此,“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1]296-297以 《实践论》为基础,毛泽东在 《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简要概括,“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实践第一”的认识论为出发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解放思想才能够大胆实践,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是要从实践出发,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求真务实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回顾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党就能够形成符合客观实际、体现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意愿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党和人民事业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反之,离开了实事求是,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受到损失甚至严重挫折。”[2]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正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历史,这一历史实践同样反复证明,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党的思想路线,就会误党误国,党的思想路线就是党的生命线。

面对今天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更应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习主席出访俄罗斯在莫斯科发表演讲时提到的“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的鞋子理论表明了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实事求是和脚踏实地的作风。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一定要求真务实,大力弘扬党优良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讲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这是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保证。坚持求真务实,既要在“求真”上下功夫,更要在“务实”上做文章,尤其要做到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因此,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上,在追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中,更应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分析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分析世界各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及我国社会发展的经验、问题和特色,在解放思想中大胆实践,在大胆实践中不断创新。

(二)《实践论》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与党的群众路线的统一

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相统一,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独创性贡献,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要求我们必须要走好党的群众路线。“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1]271直接从事生产活动的人民群众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实践的主体。“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循环往复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循环往复具有一致性。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在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明确提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来,到群众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中考研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3]。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恰恰就表现在通过客观的实践活动推动历史的创造和发展,人民群众自身也在历史创造实践活动中不断进步完善。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正是动员了群众,依靠了群众,我们才取得了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中国是人民的国家,正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我们才取得了越来越大的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只有坚定不移地走好群众路线,我们才能迎来梦想成真的一天。

启示二: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一)《实践论》的“实践第一”观点支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源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党”,到“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直面现实,提出问题,完成任务,探索前行的道路,坚定前行的信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一次次证明了这条道路的正确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源于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国的改革历经三十多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政治体制改革加快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进程,文化体制改革推动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解放文化生产力。党在改革探索的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源于世界各国谋求发展的实践。“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历,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1]288世界各国探求发展的道路有经验也有教训,这些间接经验也是获取认识的重要途径。反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我们始终以“走自己的路”为实践特色;汲取世界各国政党探求发展道路和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我们逐渐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因此,他进一步指出,我们说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

(二)《矛盾论》的“矛盾精髓”原理支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法则。列宁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矛盾论》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的矛盾问题进行了系统阐发,创造性地提出“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1]320任何一个事物的矛盾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个性与共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实践,具有共同的本质和特点,另一方面,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具体实践又具有特殊性。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建设的哲学逻辑起点。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革命”层面的结合,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邓小平理论实现了“建设”层面的结合,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实现了“党建”层面的结合,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发展”层面的结合,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今天新一代领导集体正围绕“改革”层面进行结合,探索“改什么,怎么改”的问题。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重点、难点问题,我们遵循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哲学逻辑,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增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同时,面对今天和未来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崭新的时代课题,我们仍将遵循同样的哲学逻辑深入探索。

启示三: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用实践的观点认识改革

改革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中改革不断推进、不断深化,形成了“改革、发展、再改革、再发展”的循环往复。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历经35年的改革,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日益显示出勃勃生机,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通过这一伟大实践我们充分认识到:“改革”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不改革必然是死路一条。

同时,在改革的实践中,很多深层次的矛盾渐渐浮出水面,严重阻碍中国经济社会的继续发展,甚至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和反思改革中的问题,客观梳理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科学布局新一轮的改革路线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正是在改革的社会实践中,我们丰富了治国理政的经验、理论和知识,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在新理论、新政策的指导下,我们深入地探索全面改革的实践之路,在这样循环往复的发展逻辑中,中国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二)用矛盾的观点认识改革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过按事物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性质也就不同。”[4]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为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奠定了哲学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普遍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因此,改革的根本目标与任务就是扫除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分析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是处于既相适应,又不适应的状态: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证明了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基本上适合生产力性质的。但是另一方面,改革过程中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也充分暴露出目前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还有许多与生产力不相适应、不完善的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就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不完善的方面。在改革中解决矛盾,在解决矛盾中发展生产力,随着旧矛盾的解决,新矛盾又会产生,解决新矛盾的过程便是继续深化改革的过程,改革正是在这样的辩证法逻辑中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启示四:充分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提升领导干部的工作素养与能力

(一)“打铁还需自身硬”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领导干部应如何履职?如何承担起历史责任?“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1]291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习总书记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便是领导干部不辱使命的关键。因此,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素养与能力,做到“工作素养硬”,兢兢业业、公正廉洁、甘于奉献,“工作能力硬”,求真务实、不畏困难、创新进取。“事实早已表明,一个‘自身硬’的领导干部、领导班子就要像一面高扬的旗帜,让人民群众从中看到希望与方向,充满信心和力量,从而激发斗志、凝心聚力,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反之,就无法凝神聚力,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5]

(二)“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

面对复杂的客观现实与工作环境,领导干部如何认清形势?“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1]287这一观点在《反对本本主义》 中概括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党是靠调查研究起家的,调查研究是我们的传家宝。新形势下,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和走好党的群众路线要求我们必须进行调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做好科学的顶层设计需要我们深入的调查研究,即时了解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世情国情同时离不开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领导干部应将调查研究做为履职的一项基本功,真正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沉下心思,多走、多看、多听、多思,在调查研究中形成感性认识,然后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改造,从而在调查研究中发现规律、发现问题,然后我们才能运用对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调查研究中,我们又改造了主观世界,实现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

(三)“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

《实践论》中指出,“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学习也是提高认识的重要途径。我们党历来重视抓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学习,毛泽东曾说,“我是在马背上学习马列主义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中央党校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重要讲话更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增强本领就要加强学习,既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新本领。”

(四)“领导干部要把马哲当看家本领,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毛泽东思想运用矛盾论原理击破了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革命事业的教条主义的思想,邓小平理论以抓主要矛盾的思路提出“发展是硬道理”,运用矛盾论原理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基本矛盾上是一脉相承的,科学发展观重新认识、分析并辩证处理了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因此,领导干部应学习矛盾论的基本原理,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从而提升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

[1]毛泽东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习近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N].学习时报,2012-05-28.

[3]毛泽东选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01.

[4]毛泽东文集:第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3.

[5]林伟.习总书记的“打铁还需自身硬”说与谁听?[EB/OL].http://opinion.people.com.cn,2012-11-16.

猜你喜欢

实践论矛盾特色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从李达到陶德麟的《实践论》解读之路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中医的特色
实践论(节选)
完美的特色党建
《实践论》的时代价值刍议——学习毛泽东实践观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