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职称评聘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对策
——以福建省为例

2014-03-29陈燕梅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18期
关键词:职称评定职称论文

陈燕梅

(闽南师范大学人事处,福建 漳州 363030)

新形势下职称评聘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对策
——以福建省为例

陈燕梅

(闽南师范大学人事处,福建 漳州 363030)

高校职称评定是现代高等教育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称评定时否科学、公正、合理关系到能否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高校;职称评定;问题与对策

职称评审是每年职称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认真做好这项工作对于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稳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职称评定时否科学、公正、合理关系到能否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近几年来,福建省高校职称评聘的主要依据是“闽教职改[1997]010号”文件,经过十多年的兴利除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评聘体系,对加强福建省的师资队伍建设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起了很大的作用,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及高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全面改革,现行的职称评聘制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据文献[1]统计,作者给出了同行专家对211重点大学,省属重点大学,二本院校以及大专院校的鉴定材料通过率的比较,可以看出211重点大学教师的材料通过率较高,这是很自然的结果,因为好的大学由于各种各样的优势,能够吸引更多优秀的老师,这些教师的各方面的能力处于领先是理所应当的,相反,其它院校由于自身的某些客观原因,无法吸引较为优秀的教师,相应地他们各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特别是科研方面,按照相同的评审标准就会出现如下的矛盾:(1)一般的普通院校的高职称比例过低与政府要求的教师的职称配比过高之间的矛盾(.2)重点大学的高级职称相对过剩与政府所赋予高校高级职称的职数过少之间的矛盾.

于是在去年福建省出台了“闽政(2012)47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校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文件全面支持高校自主评聘教师等专业技术职务.将教师、自然科学研究、实验技术和社会科学管理(教育管理)等人员(简称“教师等”)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下放给高校,实行评聘合一,自主设定聘任条件,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自主聘任教师等专业技术职务并发放学校聘任证书,高校教师等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方案报省教育人事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后实施.高校应遵循公开、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实行任职条件分类考评,职务岗位分级聘任,省教育、人事行政部门负责指导监督.因此各个高校就必须制定各自的评审标准.目前,福建省高校职称评聘工作基本上实行的是评聘合一的模式,因此地方高校职称评聘工作的管理特点主要还是较多体现在评审的层面上,这样新的问题必随之而来.现在笔者以福建省为例,浅谈新形势下高校职称评聘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对策.

1 现行的评聘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现行的评审标准不够科学

省职改办评审阶段,情面上的成分相对较少,更能体现出公正、公平的原则.长期执行的评审标准使得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职称年年不能通过,其中相当部分来自于学校某部门的领导,由于平时行政占用的时间过多,加上自身的原因,某些基本的标准都无法达到,或者是学校的一些所谓的“元老”,他们也许在某些方面较为突出,比如教学,但其它方面,特别是科研方面极其低下.可是这些“元老”与学校的领导有比较密切的关系.这时学校在制定新评审标准的时候,这些领导教师就会提出有利于他们的一些规定,甚至将原来省职改办的某些标准大大地弱化.甚至制定评审标准之后,这些元老(某项规定达不到)可能还会通过一定的关系网使其通过.甚至有些教师想利用这样的机会进行“破格”.这不是很可笑吗?连续几年都评不上,突然闹着要破格.

1.2 教学方面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有三大职责:育人、科研和服务社会.我们都知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古训,这“传道、授业、解惑”哪一项都离不开教学活动的开展.但在职称评定中,作为教师天职的教学活动,在其职称评定中的政策,却往往不被重视.很多院校在职称评定中对申报人员的教学知识象征性的提一下,要求申报者每年为本科生至少上1门以上的课程,或要求达到一定的教学工作量等.在某些院校,经常要对教学做些特殊的要求,这也是应该了,因为教学是一个大学,特别是师范院校的一个生命线.它与学校的生存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从某个方面反映一个师范院校的办学水平.一年一度举行本科教学课堂比赛,这是好现象,可以促进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但是仔细探究会发现,获奖的经常是一些熟悉的面孔,有些甚至成了专业户.听课的老师虽然是进行分组听课,而且是在某一时间段内随堂听课,形式上体现了公平、公正,但这样的听课组对这些被听课教师已经较为熟悉,往往带有感情色彩,很可能受其以前上课的印象所指导,或某种较为密切的关系所左右,因此,对这些老师的打分会相对较高.

1.3 科研方面

发表论文情况作为考察高校教师学术水平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评审规定中免不了要对科研作一些规定:(1)论文质量数量.评审中,许多高校要求申报者提交多少篇论文才有参评的机会,否则,不能提交到评委会上评审.只规定了论文的数量而没有规定质量,让有些人钻了空子,拼命写论文,特别是一部分人利用与发表报社的关系在同一个报社发表n篇论文.不管是什么期刊,只要能发表就行,有不少教师把增刊和会议论文集都拿来凑数.发表论文数量多,只是学术水平的一个方面,它不能完全代表学术水平,笔者在工作中也深有体会.发表的论文到底有多少学术价值,就不言而喻了.很多院校都得规定“著作”在职称评审中的作用,如果说真正写出一本有质量的书,那它的工作量应该是相当大了,而且难度可想而知.一般没有经过几十年的教学实践,或是相当长时间的科研探索,无法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的.但有些教师就会利用这样的漏洞,甘愿用自己的经费自费出书,因为这样的条件可以做到破格晋升.(2)科研项目.项目级别的认定我们通常用最简单的方法,即:国家级由于省级,省级优于市厅级,市厅级优于校级,而在同级别中,重点优于一般,这也是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绝对化,这就好比论文代表作的认定不能只看它是否发表在权威期刊一样,我们对项目的质量也应该坚持实事求是地评定.“在北京一所重点高校的科技活动研讨会上,研二学生杨宁(化名)的一句话引起了全场的骚动.会议随之从念发言稿跳到自由发言环节:自己的导师如何拿课题经费,削尖脑袋跑关系《为了申报科研项目,导师又是如何走门路,请客送礼,多方打点……”,可见,项目能够获得立项,也可能受到学术不端的影响.这样,项目能够立项,根本反映不出申报者的学术水平和能力高低.有些院校,特别是较为一般的本科院校,申请到国家课题,省课题的机会较少,这时在这方面的规定就显得随意,比如说,有些教师他们在讲师期间就拿到省课题或国家课题,可能往往有好几个项目,但在评副教授时,有些较高级的课题项目他们暂不用,用其它的课题来评副教授,而把这些课题留到以后来评教授.笔者在工作中就遇到过这样类似的事情.

1.4 送审方面

有些高校可能会出现外行专家评审的现象,即使同行评审也会有如下这种现象发生,各个学校的评审标准不一样,他们往往会按照他们学校的标准来审核,甚至会挖出受评者的一些无关的信息进行评价.另外,由于学科方向(尤其是理、工科)的差别,评审老师的要求很难做到一致,这样难免会出现不公平现象,或者也会有运气成分.最后学校由于程序需要,召开评委会,来画圈圈表决.即使送审的专家给的结论是尚未达到,但是该老师给领导的印象较好,领导就会在评委会上大力列举出该老师的其他过人之处,这样,评委会的专家就多出了一些感情分,或碍于情面画圈通过.

2 高校职称评聘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2.1 权威效应

我们在制定新的评聘标准的时候,可参考同类型的大学以及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学校主管部门应该严格执行,因为职称评聘标准不仅可以看出本校的学术水平,而且也可以看出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高低.因此,应该要像国家法律一样来严格执行.

2.2 组织更科学的评价标准

在职称评审中为了避免申报人员提交论文只看发表的数量,不注重发表论文的质量,许多院校吧“核心期刊”引入高校职称评定工作中,使职称评定工作主机走向有章可循,并且规定一般的论文在同一刊物发表的论文最多只算2篇.使申报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预期的目标.比起以前只看论文数量,不看论文质量来说是一大进步.在文献[2]中,针对论文评审方面提出,评审专家要精心挑选,严格审查,合理安排.类似地,文献[3]也提出健全考核制度,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其实不仅仅对论文评审,对教学方面,甚至其他相类似的活动,也可以采用类似的评价策略.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在办学条件较接近的兄弟院校挑选出一些教学方面的专家,组成专家库,每年可以组织一个固定时期的比赛活动,如教学竞赛,并且应该制定一个更细的量化标准.

2.3 合理的科研标准

仅对写著作这一项来说,这也呼吁各个出版社应该对出版内容要严格把关,这些内容是否能像发表文章一样,找一些专家进行评审.而且各个院校对出版社的档次要有具体的规定.另一方面,对于课题项目来说,很多地方院校早就规定评什么阶段的职称,就需要相应阶段的科研成果.因为若像前面提到的情况,讲师期间的项目也可拿来评教授,这样可能会导致有些年轻的教师产生惰性,放弃继续钻研学问.因此,笔者认为,对于课题项目的要求要有个时间限制,应定性在前后两次职称评审期间申请到的课题项目才能使用.

2.4 送审要公平公正

只有办学水平接近的兄弟院校共同来制定的评审标准才能更科学、公正,然后要求评审的专家需严格按照评审标准去执行.

笔者认为,职称评聘不仅关系到对教师的工作业绩水平肯定,更关系到教师待遇.所以,在评聘工作中要避免这些问题的存在,采取一些科学的、合理、有效的策略,制定出客观、公正的评聘标准.这样,评聘工作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体现出比较客观、公正,更能大大提高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1〕邹军.充分发挥同行专家鉴定工作在高校职称评定中的引导作用[J].中国高校师鉴研究,2009(3).

〔2〕黄朝晖.高校职称评审工作中几个问题之浅见[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6):124-125.

〔3〕张葳.高校职称评审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84-85.

〔4〕“坏”导师抢手中国的大学病了(图)[DB/OL]http:// deu.sina.com.cn/kaoyan/2013-02-01/0748370674.shtm l, [2013-02-01].

G40.01

A

1673-260X(2014)09-0141-02

猜你喜欢

职称评定职称论文
六部门: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
事业单位职称的评定问题初探
职称评定应革除“三唯”之弊
村医职称评定需有据可依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职称
职称评审实现了“两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