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造力测验形式的研究述评

2014-03-29聂辉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18期
关键词:测验创造力创造性

聂辉

(滁州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创造力测验形式的研究述评

聂辉

(滁州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本文从过程、人格特征、产品、环境四个角度入手,结合创造力测验的理论基础,对创造力测验形式的研究进行述评,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创造力测验形式;述评;发展趋势

心理学中的创造力就是广为人知的创新,它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决定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组织发展及竞争的重要因素.正因为其重要性,很多国家都很重视关于创造力的研究,其中关于创造力测验形式的研究尤为重要和流行.当前,研究者多从创造力定义框架的角度开展其测验形式的研究.

得到学术界认可的创造力定义的框架由以下四部分组成:(1)创造性的过程(process);(2)创造性的产品(product);(3)创造性的个体(person);(4)创造性的环境(place).四者综合起来简称为4p[1].近年来,创造力的4P框架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如Magyari-Beck,1993[2];Hong&Milgram,1996[3];Rogers,1998[4]等,他们均建议从4P角度来界定创造力的操作性定义,并把4P评价结合起来对创造力进行多种测量.

1 从创造力过程角度入手的创造力测验

此类测验的理论基础为Guilford的“创造力的表现在于发散思维”及其有关创造力结构.它们的主要衡量指标为发散思维,评价维度包括流畅性、变通性以及独特性.

该类型测验以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发散思维测验为典型代表.它是在Guilford(1956)提出的三维智力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构建,认为创造力的外在表现就是发散思维.测验主要包括言语测验和图形测验两种形式.前者包含字词流畅、观念流畅、联想流畅等10个方面;后者包括图形组合、图形变化、装饰设计、火柴拼图4个方面[5].后来以发散思维形式来测量创造力的测验大多都是采用上述测验项目形式.此外,Torrance(1966)编制的创造性思维测验,加入了声音和词的创造性思维测验[6],与这项测验有关的研究成果已达2000多种.J·W·Getzels,P·W·Jackson(1962)芝加哥大学创造力测验[7];20世纪60年代Wallach,Kogan编制的沃利奇——凯根测验[8];我国的一些创造力测验如北京师范大学的郑日昌,肖蓓玲编制的创造力测验也大多以发散思维为主要指标.

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过程等同于基本的认知加工过程,并开始注重创造力与认知加工过程,元认知技能,知识经验的关系研究.这意味着后来的研究者可以从一些基本的认知过程来测量创造力,培养创造力.

近年来,Mednick基于创造力联想理论(Theory of associate creativity)编制远距离联想测验(remote associate test,RAT).他指出,在创造性思考中,被试将联想得来的元素进行重新整合.RAT对个体创造性差异的评价是通过对人们联想组织能力的测量来实现的.测验形式是在被试面前呈现若干组词,每一组提供三个词,要求被试联想出与这三个词都有联系的第四个词,最后以在限定的时间内答对题目的数量和答对题目的难度系数作为被试成绩.这一测验容易施测,题目结构清楚,问题短时间内可以解决,不需要特殊技能,答案明确,适用广泛[9].

这类测验仅仅从认知结构的角度测量了发散性思维这一操作性因子,以发散性思维得分高低代表创造力高低,不具备广泛的代表性、系统性和可信度,难以帮助我们理解创造力的本质.另外题目都是人为精心设计,慎重选择,在合适的时间内迅速完成,只是对快速反应者有利,与实际解决一个创造性问题不一样.

2 从人格特征角度入手的创造力测验

此类测验以创造性个性为主要指标,考查被试是否具有好奇心、独立性、适应性、自信心、恒心等个性特点.如G· A·Davis,S·Rimm编制的“发明创造性才能的集体调查表”[10],主要测量中小学生的独立性、变通性、好奇心等个性特点;Gough编制的“修饰词检查创造性个性量表”[11];Torrance(1965)编制的简便、易行、相对有效的创造性人格自陈量表“你属于哪一类人”;柯顿制定的“适应与创新量表(KAI)”;菲尔德毫森制定的“创造力自陈量表(CSR)”[12];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等等.此外,兴趣问卷也能反映出一个中小学生在某一特定领域具有创造力的可能性,如霍兰德职业兴趣问卷等常常被用来反映个体具有创造性的可能性.人格测验中的一些投射测验也经常用来测量个体人格,使用这类测验不仅反映被试人格特点,更主要的是通过投射作用反映出被试是否具有非同寻常的独特性,从而判断其创造力的高低.

通过上述研究,可以总结出具有创造性的人所具有的不同人格特征.如威廉斯认为高创造性的人在情感方面具有好奇,冒险,挑战与想象力等心理特征.我国台湾学者贾馥茗认为创造性的人格特征表现为为自由感,独立性,幽默感,坚毅力,勇气[13].大陆学者郑金洲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总结出高创造性的人应具备的七个特征:对问题的高度敏感性,观念的高度流畅性,思维的灵活性,认识的新颖性,智商在中等以上,人格特征明显,豁达的态度[12].Torrance经过研究,列出了长达28项的人格特质.有人综合斯坦,林奇曼,戴维斯的研究列出的人格特质多达72项[13].还有很多研究都得出创造力人格特征的具体维度,不同领域的创造者,他们的人格特征组合会表现出特殊性,但是可以发现创造需要突破常规,以求新求变的精神去建构和解决问题.通过对高创造性的人进行人格特征归纳,反过来我们也可以假设具备这些特质的人也具有创造力.

卡特尔提出的创新能力的个性(Y3)状态测定公式从定量的角度将人格特征与创造力联系在一起.可用如下公式表示:Y3=2(11-A)+2B+E+2(11-F)+H+2I+M+(11-N)+Q1+2Q2(等式右边的10个大写字母是16PF中的10种人格特征),标准分为88分,高于标准分者创造能力比较强,低于标准分者创造能力比较弱.可以看出卡特尔人格因素中有10种人格因素与创新能力有关[14].

然而,也有学者指出这类测验一般不能单独使用.一方面因为其信度和效度均不高.另一方面因为此类测验尚存在许多争议,如:研究中所涉及的人格特征数量是越多越好还是仅选取部分人格特征进行组合;以及研究的角度与深度,是仅从人格特征角度来衡量还是要深刻套索创造力的内在过程等方面.

3 从产品角度入手的创造力测验

此类测验通过创造产品来测量被试的创造力.创造力产品评价是当前方案评价和学生选拔的一种新形式.该评价需要一个以特定的创造力指标为依据的、客观化的评定量表.且评价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工具的信度、效度、标准以及评价者是否具备进行客观、科学评价的能力.在进行评价时,一般需要邀请多个熟悉该领域的专家分别对这些产品进行评价,最后达成一致的意见.

创造力产品评价一般从多个维度入手,如Besemer,O’Quin(1993)设计的创造性产品语义量表[15]和Reis,Renzulli(1991)开发的学生产品评价表[16]等,前者是从产品的新异性、对问题解决的有效程度、精密性以及其它综合性特征进行评价.后者不仅对中小学生创造过程的质量进行了评定,还对产品的独特性、产品的质量是否超过年级水平、工作时间和投入的努力进行了评价.因此,从产品角度入手的创造力评价是较为客观、公正.

美国创造力学者Amabile提出的创造力同感评估技术(consensus assessment technique,CAT),认为同一领域的专家对同一作品会有基本一致的看法——同感.评价的主要依据是评价者对创造力的内隐标准.此项技术弥补了发散性思维测验对产品或反应的适宜性考虑较少,测试结果的生态效度受到影响的局限[17].相似的还有杰克逊提出的对作品的四种审美反应,即惊奇、满意、刺激、欣赏.只有能激起观察者这四种反应的作品才是富有创造力的作品.但值得注意的是当一个产品的创造性超出该时代人们的认知程度,该产品将难以被识别与接受,需要在未来接受时间的检验.

因为此类测验以创造力产品为测验对象,所以此类测验在客观性和深入、细致性上具有一定优势.但此类测验需要建立在客观、量化的记分系统基础上,操作难度较大,故在实践中不常使用.另外仅仅依靠静态、结果性的研究去推测实际的创造活动的心理过程以及创造力的构成成分,无法揭示创造活动的真实过程.

4 从环境角度入手的创造力测验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测验开始关注创造力产生的环境因素,如家庭,学校,自然环境,工作环境等.比如人际关系、榜样力量、同伴影响、社会舆论等.近年来兴起的组织创新气氛研究已从单因素范式发展到多因素范式.心理学家为此开发了诸多量表,Siegel等人开发的创新支持量表(SSSI),Ekvall开发的创新气氛问卷(CCQ),Amabile先后开发了工作环境量表(WEI)、创新工作环境量表、创新气氛评估表(KEYS),West开发的团队创新气氛量表(TCI),Isaksen等人开发的情境扫描量表(SOQ),欧洲创新研究中心开发的创新气氛量表(ICQ)等.虽然不同量表的维度不尽相同,但他们的研究指出组织创新气氛结构包含支持创新、自由、挑战性、沟通交流和冒险等共同因子[18].

我国台湾地区,简文娟(1988),李信萤(2002),王湘凌(2003)等也编制了这类量表,但在大陆尚未发现依据本土概念开发的创新气氛量表,多是直接使用或修订国外量表.由于这些量表存在研发时间较早、地域差异、存在较多外部效度的质疑等缺陷,开发本土化测评工具是我国学者今后研究的重点[19].

这类测验仅仅考查了可以为营造一个有利于创造力发挥和创造性人格发展的环境提供帮助的外部环境因素,但万万不可颠倒个体因素起主导作用的位置.

5 创造力测验形式的发展趋势

正因为人们对创造力的认识还处在发展中,创造力测验乃至其理论依据还处于探索阶段.现阶段创造力测验主要有分化与综合两种发展趋势.创造力测验的分化趋势以创造力的特殊任务观为基础,认为一般创造力没有太大价值,甚至不存在一般创造力.只有与具体任务相联系的创造力才具有实际意义和研究价值.

创造力测验的综合趋势把认知,人格,环境,产品四个层面结合起来研究创造力.Wheatley(1991)指出对创造力的评价应包括认知风格、个性定向、控制点和想象力等诸多方面[20].Sternberg(1993)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创造力多因素理论”,指出:“创造行为受六方面的影响,即智力过程、知识、认知风格、个性、动机、环境等,创造力是六因素结合和相互作用的结果”[21].也就是说创造力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是一种多维结构,而发散思维不再这个结构的核心,只是许多要素中的一个.但是这种综合结构又面临着许多问题,如评价指标的选择及各种指标的权重和结合等问题.

总之,创造力测验的分化与综合趋势代表了该领域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它们将进一步推动创造力研究的深入化和全面化.但是在科学研究中,没有绝对的分化,也没有绝对的综合,二者并非处于两极对立的位置.事实上,分化与综合应该相辅相成,殊途同归,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探索创造力的结构和本质,并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理论,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科学合理的创造力测验方法,进一步挖掘与培养创造力,推动创造力及其测验的发展.

〔1〕Brown,R.T.Creativity:W hat are we to measure[A]. Glover,J.A,Ronning,R.R.and Reynolds,C.R. Handbook of Creativity[M].New York:Plenum Press, 1989.

〔2〕Magyari-Beck,I.Creatology:A potential paradigm for an emerging discipline[A].S.G.Isaksen,M.C. Murdock,R.L.Firestien,and D.J.Treffinger(Eds.), Understanding and recognizing creativity:The emergence of a discipline[M].Norwood,NJ:Ablex, 1993.

〔3〕Hong,E.,and M ilgram,R.M..The structure of giftedness:The domain of literature as an exemplar[J]. Gifted Child Quarterly,40,1996.

〔4〕Rogers,K..Is creativity quantitatively measurable?A paradigm for creativity research[A].A.S.Fishkin,B. Cramond,&P.O lszewski-Kubilius(Eds.),Investigating creativity in youth:Research and methods.Cresskill[M]. NJ:Hampton Press,1998.

〔5〕戴海崎,张锋,陈雪枫.心理与教育测量[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6〕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7〕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8〕俞国良,曾盼盼.中小学生创造力的测量和评价——创造教育研究新进展[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9〕王烨,余荣军,周晓林.创造性研究的有效工具—远距离联想测验(RAT)[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6).

〔10〕刘学兰.论创造力测验的分化与综合[J].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3).

〔11〕张大均.教学心理学纲要[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12〕郑金洲.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 2000(1).

〔13〕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14〕罗双平.从岗位胜任到绩效卓越——能力模型建立操作实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15〕Besemer,S.P.and O'Quin,K..Assessing creative products:Progress and potential[A].S.G.Isaksen,M.C. Murdock,R.L.Firestien and D.J.Treffinger(Eds.), Nurturing and developing creativity:The emergence of a discipline[M].Norwood,NJ:Ablex,1993.

〔16〕俞国良,曾盼盼.中小学生创造力的测量和评价[J].中小学教育,2006.

〔17〕宋晓辉,施建农.创造力测量手段—同感评估技术(CAT)简介[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6).

〔18〕金盛华,郑建君,丁洁.组织创新气氛的概念、测量及相关研究热点[J].心理学探新,2008,28(3).

〔19〕王雁飞,朱瑜.组织创新气氛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3).

〔20〕Wheatley,W.J.,Anthony,W.P.,&Maddox,E.N. .Selecting and training strategic planners w ith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J].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1991,25(1).

〔21〕Sternberg,R.J.,and Lubart,T.I..An investment theory of creativity and its development[J].Human Development,1993,34(1).

B841

A

1673-260X(2014)09-0113-03

猜你喜欢

测验创造力创造性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新年大测验》大揭榜
两个处理t测验与F测验的数学关系
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