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推进专员办内控建设的思考
2014-03-29财政部驻江苏专员办副监察专员
●刘 志/财政部驻江苏专员办副监察专员
专员办健全并落实内控制度,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制约与监督行政权力的重要措施,对进一步加强财政预算管理,深入推进各项改革,有效执行财税政策,维护财经秩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专员办应认真落实财政部党组要求,遵循“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和分级授权”的原则,围绕机构特点进行系统设计、统筹推进,切实将其融入组织管理之中,纳入综合考评体系,推动专员办规范高效运转,科学健康发展。
一、把内控建设紧贴专员办特点科学设计
专员办建立完善内控体系,应紧贴自身实际,涵盖专员办职责和权限的各个方面,实现全面监督与流程控制,最大限度发挥内部控制的积极效应,促进科学发展。
一是突出职能转变特点。应重点围绕加强财政预算管理,主动对接财政部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风险防控流程,通过嵌入财政部主要内部流程以体现专员办派驻特点,发挥专员办就地就近开展预算监管的作用。
二是紧贴基础建设。内部控制是一项打基础、管长远的长期工程。专员办内控制度的设计和建立应立足自身实际,围绕基础工作,注重风险点的全面查找和防控措施的“细”与“实”。既要实现对专员办业务工作以及人、财、物管理的全面规范和整体提高,更要强调可操作性,防止内控建设华而不实。
三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专员办内控建设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并借助计算机软件的“刚性”扎紧织密制度的笼子,实现内部控制流程化、信息化。在具体操作上,应把握财政预算管理的客观规律,引入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技术,针对管理的薄弱环节,设计完善科学有效的控制流程和防控措施,并通过监管业务软件和内部管理软件将其“固化”,确保工作运转受控,谁来执行都不走样。
二、把内控宣传融入财政文化范畴统筹推进
专员办实施内部控制,前提是抓好内部控制的宣传、普及,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
一是将内部控制与专员办文化相融合。内部控制既包括对组织文化的控制,又属于组织文化的一部分,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当前应通过加强宣传,将内控文化融入到专员办组织文化建设之中,以此激发专员办干部参与内控建设的热情、执行内控制度的自觉性。
二是增强全员的内控意识。加强内控建设是专员办加强内部管理,实现依法行政、依法监管的重要手段,客观上要求专员办必须全员遵守,杜绝例外与特权。实施中,有必要自上而下加强内部控制宣传,深化内部控制理念,形成领导带头、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
三是注重内部控制制度学习、培训。内部控制是一项全面性的管理活动,是对既有管理方式、管理流程的重新梳理与再造,需要专员办根据机构和人员特点,有针对性进行教育培训,努力提升管理水平,加强内部控制基础建设。
三、把内控落实作为风险防控措施狠抓不懈
内部控制强调以规范的制度流程防控风险事件的发生,而防控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怎么抓落实。
一是突出管理效用的落实。内部控制是对专员办日常工作的全面规范和完善,是提升专员办管理水平、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防范执法风险的主要手段。应将内部控制作为日常工作的标准和规则,实现对日常工作行为的指导和约束。
二是突出防控职能的落实。要围绕落实内部控制的防控职能,全面系统地加强对岗位设置的规范、岗位职责的均衡、权力行使的牵制和约束、执法结果的审核和监督,从而形成多层次的防控体系。
三是突出源头治腐作用的落实。通过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助推“两个责任”和“一岗双责”制度有效落实,形成专员办整体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合力。尤其是针对廉政风险事件,可借助内控体系更好地厘清制度流程风险和廉政风险的界线,并为追踪问责提供清晰的痕迹和证据,将“一案双查”的要求落到实处。
四、把内控体系纳入长效机制建设保障贯彻落实
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需要纳入单位的长效机制建设,才能保证其长期、稳定、连贯执行。专员办系统实施内部控制,应以规范性文件、统一的操作规程、相关业务及管理软件为主要形式建立内控体系,以保证其统一性、规范性和权威性,既有利于长期执行,也为开展内控评价和审计奠定基础。
当前,应以《财政部内部控制基本制度》和财政部八类专项风险管理办法为基础,抓紧制定涵盖专员办审核、审批、检查、核查、调查等主要业务内容的风险管理办法;针对具体监管事项的业务特点,按照业务发生的时间顺序并结合岗位设置,进行流程控制,保证运转有痕,实现业务运行“操作手册式指引”和“台账化管理”。
五、把内控实施情况纳入考评体系促进动态完善
在内控制度有效实施的情况下,应加强对实施情况的考核和评价,发挥其管理职能和防控作用,并促进内控体系不断发展完善。
一方面,对内控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内控体系是一项各环节紧密联系、相互约束的控制系统,任何一个环节的失控和疏忽,都影响着其综合职能和目标的实现。因此,应对专员办内控实施情况进行定期考核评价,实施对内控本身的再监督,及时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问题,防止内控流于形式。
另一方面,对内控制度本身进行评价。内控制度设计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体目标的实现。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对内控的实施进度、效率和成果等方面的关注,及时发现制度本身存在的不科学、不全面以及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在综合分析评价基础上,通过对风险点的“集体议”和“重新评”,不断完善相应的防控措施,实现对内控薄弱环节的自我修复、自我完善,从而保障内部控制的持续性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