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环境雕塑中的公共空间与相对公共性

2014-03-29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公共性雕塑公众

鲁 超

(黄山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人们在广场、公园、社区等公共空间共享艺术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飞跃.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告诉发展,中国也成为城镇化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正是因为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这一现实,使得在仓促之间成长起来的市民对物质之外的精神生活的迫切需求增加,城市环境艺术才凸显得出来.公共艺术与我们的生存品质、生存状态有了密切的关系.的确,在社区的发展和建设中,只靠规划空间的布局是不能完全体现社区的现代化建设.只有将人文历史通过艺术的加工手段融入到公共环境中,“人,诗意地栖居”,艺术成了人人可以融入、可以享用的公共资源,社区居民可以接受、参与和享有这一全新的社区环境艺术空间,才能展现社区环境建设的当代精神与理念.如果说房屋是社区里的“面”,街道小径是社区里的“线”的话,那么雕塑作品就是社区里的“点”,一起牵动着人们情感的精神内涵,展示着特有的艺术语言,诉说着每一个社区的每一种生活,在交流互动中让人们共同品味一种独特的人文关怀.

1 社区环境雕塑的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我们可以定义为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进入并长期使用的一个多层面、多角度、多功能的空间,是用于集会、开展文娱、政治宣传等活动的场所.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对公共空间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不再单一,出现功能复杂化和边界模糊化的特点.从上述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谈论的公共空间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公共场所,包括自然和人工两种不同的场所.“场所”这个概念强调物体或人对环境特定部分的占有.二是指具有文化传达功能的公共场所.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现代环境中的雕塑与周围的建筑、自然环境以及人产生一种相互依存的空间共享关系.而社区环境雕塑是具有文化表述功能的公共空间的一种形式.这种艺术形式存在于生活之中,成为所有人都可以欣赏、学习、点评的作品,而不是阳春白雪,束之高阁,被放在一个普通大众无法触碰的殿堂之中的东西.在由它所牵动的社区环境公共空间里,它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直接对话的工具,为人们提供了休息的空间并给人以美感享受.带动了大量的带有双向互动特点的公共活动,为全民参与公共艺术提供了机会与平台.同时,在大家共同参与交互作用中,参与了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

2 社区雕塑的相对公共性

近十年,长春、桂林、北京等地多次举办各种形式的雕塑艺术展,开始以多种形式谈论实验性雕塑和公共性雕塑间的关系.这也反映出雕塑界开始借助雕塑作品多方面讨论公共艺术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探讨公共空间中的雕塑与中国社会中的公共领域之间的关系问题.

公共性首先是指客观环境的公共性,是公共空间环境所具有的公共性;其次是指环境所面对的主观公众的公共性,是环境雕塑艺术所指向的欣赏大众的公共性;再次是指雕塑作品的公共性,是雕塑作品所具有的精神取向的公共性.然而,在现代公共性语境下,中国当代环境雕塑的内部与外部仍有些许问题,缺乏公共性的生成空间.黄专先生在《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公共性》一文中指出其表现在三个方面:传统雕塑的权利象征不具备公共性的生成空间;“甲方集团”通过经济运作使雕塑艺术成为“私人爱好”;公共意识的缺乏导致对公共性认识的不够.

从环境公共性角度来说,雕塑所要矗立的公共环境包含两层:一层是客观现实环境,是感官体验的实体环境——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甚至嗅觉参与的感官体验的客观环境;另一层则是人文环境,是指特定实体环境背后的公众文化背景,它取决于本环境中受众者的主观认知理解的公共性,公众的审美共识,公众所接受的主观思想意识所形成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等思想观念.人文环境多决定雕塑的内容,也影响雕塑的形式.也就是说雕塑作为可视环境的一部分,雕塑的外部表现形式应与客观现实环境协调统一,同时也要与人文环境相衬,符合文化主题的大背景,因为人类是受环境影响的,甚至是造就人的关键因素,毕竟,雕塑是根据人们的需求而建立的.社区是属于公共空间的范畴,但是相比于那种公共开放的空间,比如广场、游乐场、商场、电影院、大街等,仍有一些不同之处.笔者认为社区的公共空间是有一定限制的,虽不比个人生活隐秘,但它毕竟是属于日常生活的空间,社区里的人是来自各地共同在一个区域购买房子的买主,社区所容纳的公众人数是有限的.加之,社区的管理与场所的特性决定社区也不是随便对公众开放的.社区环境只是面对这个社区的居民,而不是全体社会居民,因此,社区环境雕塑是应具有相对公共性.在这个相对公共空间里,社区环境雕塑不仅要与小区的环境、设计理念等相符合,同时也要考虑社区中公众的因素.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无论是哪一公共雕塑,一旦进入公众视野,必然要受各种不同意识形态人们的审视.

那么,公共性除了客观环境的公共性以外,更重要的就是环境面对的主观公众了.公众是环境中的受众者,他们的主观认知理解也更具有公共性.对于不同风格的作品,受众的喜好与理解差异可能会很大,常常会有截然不同的喜好和评判标准.不仅如此,个体身在不同的审美阶段也会出现不同的审美理解.社区环境雕塑艺术作品也是这样,都有不同的受众人群.尽管有各种各样的不同因素和差异,但是因为同一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基础是大同小异的,因此大家共聚一起,在相同的公共空间里,受众群体还是会都有着某些相对一致的评判和认知,这就是人们的审美观点、文化修养理解力等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共通性.在这个多元化社会里,能够构成我们所谓“公共性”的内容是需要不同共同体之间通过彼此不断对话,不断互动来实现的,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共同的审美要求和审美评判,这就说明环境中的受众者们也有主观认知理解的公共性.

在公共艺术时代里,艺术家也是生活中的一员.艺术家的重做灵感来自于生活,他们通过艺术的加工手段将对生活和文化的感悟通过艺术作品呈现给公众,并能和公众针对某些社会或者文化问题进行一定形式的交流与探讨.他们把这种体验又利用艺术的形式来表达出来,展现在公众的面前,因此雕塑作品的本身就存在一定程度的公共性因素.尽管雕塑作品的精神取向可以划分为个体化体验和公共性体验,但是他们的个人感受也是社会公共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公共性体验类型的作品的表现内容是为公众所熟悉的,符合大众视觉审美的形式,题材也都是大家所喜闻乐见的,比较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具有大众审美基础的公共性的元素,才能与大众产生共鸣,才能成为社区环境中的优秀作品,并能成为大家休闲、交流的话题.

3 结论

公共艺术存在于公共空间,是环境中的一个特殊的景观空间要素.公共性是公共艺术的核心内容,公共性同样也是公共艺术的最基本的要求.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有多种,而环境雕塑是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在社区环境里,又是最合适的艺术种类——以独有的空间语言、材质的造型、设计的独特结构,让人们能感受到它的形式美感和审美内涵.这不仅能美化环境,吸引观众的视线,也能更好得传达情意,使公共居民真正融入到一种令人愉快的公共关系中,社区环境雕塑的创作才能最大化的发挥其公共性,改善人们的公共的居住生活空间.

〔1〕徐贤杰,林振德.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性思考[J].山西建筑,2005(01):8-9.

〔2〕江海涛.公共环境雕塑的空间[J].科技信息,2009(29):561-562.

〔3〕邹跃进.变异与延伸——中国公共雕塑艺术的转向[J].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2(03):17-19.

〔4〕青岛雕塑艺术馆.二十世纪中国雕塑学术论文集[C].青岛:青岛出版社,2000.93.

猜你喜欢

公共性雕塑公众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巨型雕塑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公众号3月热榜
我的破烂雕塑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写实雕塑
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