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野外生存教育课程中的生命教育研究

2014-03-29杨广艳朱永飞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生命课程教育

杨广艳,朱永飞

(池州学院 体育系,安徽 池州 24700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提出了“Learning to be”——“学会生存”的教育口号,预示了今后教育体制、教育内容等变革的趋势,这也给当代体育教育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并提出许多新的课题.因此,在新课标下,一些新兴的、时尚的、实用的课程被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其中野外生存教育与生命教育都与提高生命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将从高校野外生存教育视角研究生命教育.

1 我国高校野外生存教育课程产生背景

野外生存教育实践活动在国外开展的较为普遍,许多国家将户外运动、拓展训练、野外生存等纳入到了教育体系中,试图通过开展野外生存生活方面的教育,使学生能增强体质,健康心态;强化团队意识,培养勇于竞争、乐于拼搏的体育精神;掌握生存生活的技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在我国,由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户外运动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1998年,中国地质大学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开设了“野外生存体验”公选课.2002年5月,“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级研究课题.同年7月,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等七所高校的140名学生,在黑龙江省的帽儿山、浙江省的大明山、湖北省的神农架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野外生存生活综合训练,作为高校体育课改的重要举措,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这也为野外生存教育课程进入高校体育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育部在2002年7月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要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经常参加和组织野外活动,能参加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要充分利用阳光、空气、水、江、河、湖、海、沙滩、田野、森林、山地、草地、荒原等自然条件,开发野外生存方面的教学与训练”[1].标志着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被正式纳入到普通高校课程体系之中.

野外即原生态或次生态的一些地方,是人迹罕至之处.野外生存教育,是指围绕一定的教育目标,远离生活的熟悉地,到野外自然环境中,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的总称.[2]其训练内容广泛,具有一定的竞技性与挑战性,主要培养训练者在复杂的、恶劣的环境下的生存能力,锻炼训练者在面对巨大压力和困境下的意志力,激发训练者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通过生存训练中面对困难的分析、决策、执行、调整的过程,挖掘出训练者的潜质,提升训练者执行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一种训练.它以“健康第一”为课程目标,与生命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理解两者间的内在关系,在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中渗透生命教育理念,对于拓宽高校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2 生命教育理念

1968 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探讨了人的生长生存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生命教育”一经提出之后,很快就波及许多国家和地区,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竭力倡导生命教育,各种学术团体纷纷建立,这些团体最初旨在教育指导青少年关注身体健康与发展,远离毒品.随后,关于生命教育的教育理念逐步地形成了一种新的思潮,生命教育的内涵逐渐拓广.

从上世纪末开始,生命教育的理念逐渐为我国众多学者接受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有的学者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既重视社会价值,又重视人的价值的全新教育理念,目的在于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自身和他人的生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有学者指出,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还有的学者认为,生命教育是惠泽人类的教育,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本文则认为生命教育旨在通过开展与生命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理解生命的真谛,体验生命的张力,创造生命的价值,从而培养全面健康、积极向上的个体,是一种全人教育的理念.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的理念,生命作为生命教育研究的对象,其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自然生命教育(以提高生存能力与生存意识)、精神生命教育(以端正生活态度与健全人格)、价值生命教育(以形成理想信仰与对真善美的追求)、智慧生命教育(以形成科学艺术与创新精神).[3]

3 野外生存教育课程目标的生命教育内容的表达

课程的设计不外乎两种基本形式——渗透课程和单一课程,生命教育也不例外.如英国是将生命教育融入到社会科学课程中,德国是将其融入宗教课程中[4],本文研究的是生命教育在野外生存教育课程中的渗透.

课程目标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野外生存”是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为主要手段,将“走、跑、跳、投”扩展到大自然中,让学生从中获得野外生存的知识,掌握野外生存基本技能和方法,改善身体机能,提高协作能力,体验生命的张力,培养自强不息、创新奋进,勇于竞争、乐于拼搏的优秀品质,最终达成身心和谐健康的课程目标.

3.1 自然生命教育的表达

在野外生存训练的过程中,强健体魄,预防疾病,改善身体机能,提高适应能力,达到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强化生存意识的目的.这是野外生存训练基本目标之一即身体健康的目标,在教学中应重视对自然生命的质量的改善,提高学生的生存意识与能力.

3.2 精神生命教育的表达

在野外生存训练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走进自然、挑战自我,激发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野外生存训练的运动参与目标,通过亲身体验、参与,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活,自立自尊自强.

3.3 价值生命教育的表达

通过对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的学习,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磨砺学生的意志品质,调整学生的情绪状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优良品格,这是野外生存训练的心理健康参与目标.通过精心设计的项目,让学生在逆境中不断超越自我、挑战极限,激发他们对生命及生命价值的深刻体验,确立其“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的价值理念.

3.4 智慧生命教育的表达

智慧是生命发展的理性力量,是一种能促进生命反思的力量.通过野外生存训练,设置困难情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这是野外生存训练的社会适应目标,教学中通过探究式、合作式教学,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诱导其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充分发展每一个人的个性,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意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这四种生命蕴含自性本我、人文本我、价值本我和高层本我四个层次,是生命系统中的不同维度,自然生命是人生命存在的前提,对于自然生命,我们理应关爱珍惜,对于后三种生命层次,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探索实现自我超越.野外生存课程作为高校体育拓展类课程,为高校渗透生命教育内容提供了很好的载体.

4 野外生存教育课程实施生命教育的原则

4.1 生命性原则

教育是有生命的教育,关爱生命是生命教育的起点和保障,同时生命是生存的物质基础,因此,内容设置应体现生命的命题,即教育中必须以生命个体为中心,尊重生命个体的发展,引导学生爱惜生命,尊重生命.对生命的关注,主要包含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现代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青少年学生的生理成熟期明显提前,容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的现象.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青少年学生在自然环境下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生存能力偏差,在社会环境下部分学生存在生命观念模糊、生命意识淡漠的不良现状.因此,将生命教育理念与现行高校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目标结合起来,其一可以让学生学会在自然条件相对艰苦的环境中生存下来的能力,其二可以通过野外恶劣环境和学校舒适环境的对比,让其认识到生命的崇高与伟大,体会生命的渺小与脆弱,认识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促成对生命的崇敬和挚爱,学会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正确地面对人生的各种困难与挑战,使大学生能够由“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并在“生命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感悟人生真谛[5].

4.2 生活性原则

生存能力差,是年轻一代,尤其是独生子们的一个普遍的问题,这是“应试教育”所造成的不良后果.[6]叶圣陶早就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名言,主张教育要从学校扩展到家庭、社会.生命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的内容既多又广泛,从关注生命的角度出发,应强调课程回归生活,培养学生的生活及生存能力,这是生命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

野外生存训练的很多技能都是源自于生活,内容主要围绕着行、吃、住和自救等方面展开的,教学的活动场所从校内拓展校外,基本上要求进行2-3天的野外生存综合训练,期间主要围绕行、吃、住和自救开展相应的活动,如徒步穿越、野外定向、埋锅做饭、特殊条件下的取水与点火、营地选择、帐篷搭建、野外伤害的处理、迷路、野外模拟救护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遇到特殊情况时解决问题能力.如日本早已把野外生存能力作为青少年必备的生活技能,并建立了专门的训练基地.[7]并且,现在“背包客”“暴走族”已成为一种趋势,“暴走吧女人”等一批户外题材的电影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使亲近自然成为了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因此,在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过程中生活性不能缺失.

4.3 体验性原则

体验是人追求生命意义的独特方式,它可以将个体生命中的情感激活,从而最终落实到人的生命行为上 [8],现行的教育则比较注重理性知识的灌输,而忽视情感的体验.生命教育离不开学生的活动,但生命教育中的活动不是认知活动,而是从学生面临的生命问题切入,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获得真知、真情、真感.[9]通过实践活动练习使学生掌握生命保护的技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判断、分享他们自身的经验,运用活动和情景体验的方法,真正使教育感动生命,震撼心灵,融入生命.

体验是进入生命的唯一通道[10].体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身体的体验.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作为田径类课程,把原本仅限于传统课堂上的走、跑、跳、跨、投等竞技内容,扩展到社会,延伸至大自然的一种高校体育课程.通过校内模拟训练以及野外综合训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命的张力,体验快乐和幸福,体验困难与挫折,在人际交往中体验责任与感恩,将会达到远超过理论教育的效果.学生通过接受积极的体验,最终完成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4.4 全面性原则

台湾师范大学的吴庶深教授也指出:“生命教育就个体本身而言,是关乎全人的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个体生理、心理、社会、灵性全面均衡发展;就个体与外界的关系而言,是关乎与他人、与自然万物、与天(宇宙主宰)之间如何相处之教育”.[11]“半个人”的教育培养出的青少年往往因利丧失理、因理丧失情、因情丧失了人的整体,忘记了人的全面价值与生命意义,成为“单面人”.[12]

个体生命最高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生命教育通过立足生命、发展生命最终达成完善生命的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野外生存训练在内容选择方面既要有身体的运动,也要有心理的锻炼,更要有意志的考验;既要有体力的锻炼,也要安排有生存技巧内容,对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锻炼和磨练.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应尽可能地促进学生全方位能力的发展,重视挑战、冒险意识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5 结束语

多年来,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对技能的培养,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技能人”、“经济人”、“政治人”等,而忽视对人情感的关注,突显生命教育价值取向的野外生存教育课程,在野外生存训练过程中要以呵护、强健人之自然生命,塑造人之社会生命,探索人之精神生命,挖掘人之智慧生命为课程目标,同时野外生存教育在渗透生命教育的过程中要以遵循生命性原则、生活性原则、体验性原则以及全面性原则,最终促进学生生命和生存能力的提升,实现“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的转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7.

〔2〕王桂忠,邱世亮,等.野外生存教育教程[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5.

〔3〕孔祥.生命教育思想融入学校体育课程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0(10):99-101.

〔4〕侍崇艳.学校体育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7.12-16.

〔5〕王桂忠.生命教育视域下高校野外生存训练课程发展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4(4):55-59.

〔6〕许世平.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2(4):5-8.

〔7〕姜丽,吴秋娟.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意义[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1):72-75.

〔8〕李伟利.大学生生命情感的引导与培育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2.33-34.

〔9〕〔11〕冯建军.生命教育实践的困境与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10(1):35-38.

〔10〕李高峰.灾难教育:学校生命教育的重要场域[J].教育科学研究,2009(11):73-76.

〔12〕王北生,赵云红.从焦虑视角探寻与解读生命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4(2):16-19.

猜你喜欢

生命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