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武术与跆拳道礼仪的联系与差异

2014-03-29陈永军倪再谢

巢湖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民主思想武者儒家思想

陈永军 倪再谢

(巢湖学院体育系,安徽 巢湖 238000)

武术是以套路和格斗为主要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礼仪是习武者在习武群落中为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特定关系,并为所有习武者所共同认可的,而表现出来的具有浓厚封建等级差异的礼节、行为准则[1]。武术礼仪充分反映了中华传统儒家、道家、佛家的核心思想,它在形式上表现出丰富多彩,在内涵上显得博大精深。跆拳道是起源于朝鲜半岛,利用手、脚技术和身体能力进行自身修炼和搏击格斗的一种体育运动项目。由于朝鲜半岛长期深受中华传统儒家文化影响,致使跆拳道礼仪必然符合中华传统儒家文化思想。但随着近代韩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模式上的西方式发展,因而跆拳道礼仪又不可避免地体现出近代西方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因此,可以认为两种礼仪都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的积淀。

1 两种礼仪的形式与内涵

1.1 武术礼仪的形式与内涵

1.1.1 体现封建等级观念的磕拜礼仪

师徒传承,是历史上传统武术延绵不绝的主要生命形式。古代习武者在正式拜师时要磕师立誓。磕师,意思拜师者要向老师行叩头礼,表示敬意;立誓,是拜师者要向老师立下誓言。磕师立誓是确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徒关系的最集中体现,也是传统社会中尊卑长幼伦理折射。

1.1.2 体现封建“三纲”观念下的“洪门”礼仪

在“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社会中,师父犹如一位处于中心位置的家长,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当师父在传授徒儿的武功时,师父具有绝对的权威。徒儿开始向师父、师伯、师叔等长辈请教时,绝对不能脚踏“洪门”出招,即不能与师父、师伯、师叔等长辈正面相对(不能站在长辈们的正前方)出手进攻,必须要站在侧前方,否则视为大逆不道而要受到惩罚的。

1.1.3 体现儒家思想中“信”的理念下的“抱拳”礼仪

“信”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习武者之间相互切磋或比赛中,双方经常使用拳心向外的“抱拳”礼仪,要求是:两脚并拢,两腿直立,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伸直并拢,大拇指内扣成掌,右手握拳,左掌轻贴右拳拳面,右拳拳心向外,右臂外旋撑圆,左掌右拳在胸前相抱。这种“抱拳礼”原先流传于“少林派”,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各种武林门派所采纳并流传推广。使用暗器在我国古代武林中是属于小人所为,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更是名门正派、名人宗师所不屑的行为。所以该“抱拳”礼仪中右手拳心向外是把自己的拳心给对方看,表示自己手中没有暗器,也就表明自己是光明磊落、诚实守信、诚信不欺、言而有信。

1.1.4 体现儒家思想中“仁”的理念下的“抱拳”礼仪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传统武术界对习武者也有着诸多的具体规定,常常表现在拳心向下“抱拳”礼仪,其要求是:两脚并拢,两腿直立,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伸直并拢,大拇指内扣成掌,右手握拳,右拳拳心向下,左掌右拳在胸前相抱,拳、掌与胸问距离约为20-30厘米。“抱拳礼”既表现为外在的行为,即礼貌和礼节,又表现为内在的精神,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掌大拇指内扣,表示谦虚,虚心向对方请教,永不自大;左手掩拳,寓意崇德,以武会友;左掌四指并拢,寓意四海武林团结奋进;两臂屈圆,寓意天下武林和谐统一于一家[2]。这一礼仪充分体现了习武者应该尊重对手,相互团结的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儒家思想中“仁”的观念,是对每个习武之人提出了具体的约束,以此来约束习武者的行为举止,使习武者必须去遵循。

1.1.5 体现儒家思想中的“恭”“让”的武术礼仪

“恭”“让”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思想所极力崇尚和要求的。它在武术礼仪中表现为“退避三舍”的形式,是习武者在相互切磋或较量中要双脚并步站立,右脚前出一步,左脚再向迈出一步,随后右脚向左脚靠拢成并步站立并身体微微前倾低头鞠躬;接着从左脚开始向后退出三步,右脚向左脚靠拢成并步站立,随即左臂弯曲左手手背靠贴身体腰部,身体微微前倾并左侧转体约45度,伸出右臂,右肘微下坠,右手五指并拢掌心向上,口中喊“请”。即向前进两步,向后退出三步。向前走两步表示向对方请教,向后退三步表示恭敬和谦让,也表示自己尊重对方。这种武术礼仪体现出“恭”、“让”的儒家思想。

1.1.6 体现佛家手印的“合十”礼仪

“合十礼”是左右手掌位于中位(胸口)相合十。这种礼仪源于印度古代的婆罗门教的礼法,后来被佛教沿袭使用。佛门弟子在武术练习或切磋时,往往在施“合十礼”的同时,口中念“阿弥陀佛”,即是归于弥陀一乘愿海(合二为一),不退成佛。又表十方佛国,同赞阿弥陀佛,同宣净土法门(合十方为一)[3]。它表现佛教的宗教理念——“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佛教的世界观和思维方法,是从“空”和“缘”入手分析升华的佛性的真谛。

1.1.7 体现道家“虚静无为”思想的“无为”礼仪

道家思想以先秦时代的哲学家老子为其创始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重要地位。道家思想对武术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其阴阳、八卦、五行理论对习武者构建武术内容及修炼的方法论与思想原则均有较大的影响。老子的“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以及“为无为,则无不治。”[4]这些思想为传统武术礼仪提供了滋生的土壤,所以表现为道家的“无为”礼仪是根据老子“虚静无为”的思想衍化而成。具体是在行礼时取站式,两手成拳下垂并向后摆,不轻易显露出来。象征老子的“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的思想。

1.2 跆拳道礼仪的形式与内涵

1.2.1 跆拳道礼仪的形式

跆拳道的唯一礼仪就是“鞠躬”,其要求是:“两脚并拢,两腿挺直,小腹微收,两臂自然下垂,双手握拳置于身体两侧,低头屈腰,腰部前屈不小于30,相互鞠躬”。跆拳道礼仪在不同场合、不同环境下有着具体的行礼规定。例如在进行比赛前,红、蓝双方运动员需要先向各自的教练行礼,上场后要向不同方向的计分裁判员行礼,然后还要向场上主裁判行礼,最后是红、蓝双方运动员之间互相行鞠躬礼;比赛结束后,红、蓝双方运动员之间再次相互敬礼;如果在比赛时受到场上主裁判判罚,也要向主裁判行礼。在日常训练时,运动员只要进入训练场馆,就要自觉地向墙上悬挂的本国国旗和国际跆拳道联盟旗行礼;运动员如果见到教练员,应该站在教练员正前方几米远的地方行礼;训练前,运动员要整队,由队长带领全体运动员先向教练员行礼,再由教练带领向场馆内的旗帜行礼;在进行双人配对训练时,每次训练完成需要交换训练器械的时候,两个运动员之间要相互行鞠躬礼并且要用双手接过器械训练。当训练结束后,教练员要带领全体运动员向场馆内国旗行鞠躬礼。此外如果运动员在训练中迟到了,运动员到达道馆后,应先向教练行礼,在得到教练允许后方可踏上道垫进行训练。运动员在进行跆拳道练习时,如果跆拳道道服松散开,此时运动员应该停止运动,转身背向国旗、会旗和教练员及同伴整理道服,整理好后方可转回[5]。

1.2.2 跆拳道礼仪与儒家思想

跆拳道练习推崇“以礼始,以礼终”的尚武精神,其宗旨是“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跆拳道的“道”从字面上讲,是指正确的方法,其蕴藏的深刻的内涵却是指人生的道理、道德、修养,一种道德规范,也就是所谓的“武德”,而这些观念恰恰以儒家的“仁”“礼”为主体而构成[6]。儒家思想要求人们遵循忠、教、智、仁、勇、宽、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而在跆拳道训练中始终要在充满“尚礼”和“仁爱”氛围,并将“智、仁、信、勇、严”作为人生信条[7],跆拳道的“严”是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同时又进一步的发扬、拓展了儒家思想。在训练或比赛结束后,再次相互鞠躬敬礼,以示友好和平等;如在比赛中受到场上裁判的判罚,也要行鞠躬礼表示服从。跆拳道练习者除了在训练和比赛中要注重跆拳道礼仪,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求温、良、恭、俭、让,表现出谦虚谨慎、以礼待人。

1.2.3 跆拳道礼仪与西方民主思想

现代跆拳道礼仪形成于1955年的韩国。从1910年日本侵占朝鲜半岛开始,朝鲜半岛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逐步被全盘西化。由于礼仪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的积淀,所以此时形成的跆拳道礼仪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由、民主、平等的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1.2.3.1 跆拳道礼仪取消了等级观念

等级观念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之首要表征。三纲五常是儒家伦理的基本骨架,三纲五常的根本目的,就在于维护以君权、父权、夫权为核心的等级制度。儒家是以“礼”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规范,传统社会是礼治社会,“以礼入法”、“一准乎礼”是中国古代法制的基本特征。而礼强调的仍然是等差之爱,尊卑有序。孟子认为“墨氏兼爱,是无父也”,其“忠臣不危其君,孝子不非其亲”、“君不仁,臣不可以不忠”观点,就是要求臣子尽片面的忠、孝绝对义务。所以武术礼仪中的磕拜、“洪门”礼仪是这种等级观念的具体表现。现代跆拳道礼仪中的相互正面鞠躬,以及拜师时不需要向“师父”行磕拜礼仪,打破了封建社会的“三纲”理念,取消了“师父”与“徒弟”之间在身份上的等级差异。

1.2.3.2 跆拳道礼仪倡导人人平等的民主思想

近代以来,西方的民主思想是在与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中逐渐形成的,旨在倡导一种维护多数人统治和人民权利的民主制度。民主思想代表新兴的、进步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民主思想首先强调的是人、人的权利和尊严;民主思想认为人人都是平等的,生而平等。20世纪50年代,随着韩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实行全盘西化,此时形成的跆拳道礼仪必然受时代潮流因素的影响,所以倡导人人平等的民主思想必然贯穿在跆拳道礼仪之中。

2 两种礼仪之间的关系

2.1 武术礼仪的“繁”与跆拳道礼仪的“简”

武术礼仪是一种文化现象,武术礼仪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它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集儒家、佛教和道家核心思想于一体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且各地民风民俗并不完全相同,有时甚至差异性很大,从而传统武术礼仪在形式上的繁多(数十种)和内涵上的深邃。除上述武术礼仪之外,还有四指礼仪、三指礼仪、举手礼仪、合参礼仪、一字礼仪、莲花礼仪等。此外还有流传于特定门派(如少林派的退三进步半礼仪)和特定民族(如苗族的掌拳礼仪)的礼仪[8];导致要想正确理解武术礼仪必须要充分懂得中华文化,而要懂得中华文化又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所以对武术礼仪不是通过简单的外形学习或练习后就能理解和掌握。而朝鲜半岛地域较小,民族成分较为简单,跆拳道礼仪不过是反映出中华儒家思想的某一方面,无论在形式还是在内涵上,武术礼仪与跆拳道礼仪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纵观历史表明,跆拳道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这种体现在形式上是单一的,表现为跆拳道礼仪只是一个简单“鞠躬”;它的内涵仅仅表示为对教练员、裁判员、比赛对手或相互练习者等人的一种尊重与友爱。正是由于武术礼仪的“繁”而使其普及和推广困难加大,而跆拳道礼仪的“简”则正好适合当前简单、快速的生活需求,致使很多人错误的认为跆拳道礼仪优于武术礼仪。

2.2 武术礼仪的“源”与跆拳道礼仪的“流”

无论是武术礼仪还是跆拳道礼仪,它们都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的积淀。武术礼仪是在中华古代儒家、佛教、道家思想的熏陶下而形成、发展的。在朝鲜半岛的发展历史上,它长期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例如中国殷朝的臣民箕子及其族群约在公元前13世纪进入朝鲜半岛,全面引进中国殷朝的文化。在公元前109年,中国汉武帝发动大军由陆海两路进攻位于辽河口的卫满朝鲜控制了大部分朝鲜,汉文化开始进入朝鲜。如朝鲜南部地区汉江的意思是“汉(朝)人之江”;汉城的含义是“汉(朝)人之城”。在朝鲜新罗时期同中国唐代建立友好关系时,大唐文化传入朝鲜,到高丽时期的中国明朝,朱熹的新儒教教义的涌入,从朝鲜半岛李氏王朝的建立开始,李氏王朝就把建立儒学机构放在第一位,开创一个儒教国家。纵观朝鲜半岛的发展史,儒家思想在朝鲜文化中占据非常重要地位。研究发现,早期以手搏为主的跆拳道礼仪完全引入部分儒家思想下的武术礼仪,由此可见武术礼仪与跆拳道礼仪是“源”与“流”关系。

3 结论

武术礼仪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表现出中华儒家“三纲”、“仁”、“信”和“恭”、“让”等思想,又反映出佛教“空”、“缘”以及道家“虚静无为”的思想。跆拳道礼仪是在继承我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又融合了现代西方民主思想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两种礼仪是“繁”与“简”以及“源”与“流”的关系。在强调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代,传统武术礼仪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它依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汲取与推广传统武术礼仪的精华,对增强民族自豪感、构建和谐社会、净化社会风气、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现实意义。

[1]毛海涛,刘树军.传统武术礼仪教育的文化学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4):88-90.

[2]苏勇.武术“抱拳礼”的儒学内涵探析[J].现代企业文化,2009,(33):86-87.

[3]朱倩倩.浅析东盟独特见面礼仪——合十礼[J].法制与经济,2010,(1):132-133.

[4]冯达甫.老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5]张令.从跆拳道、柔道礼仪看中华武术礼仪[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1):128-129.

[6]李爱华.从跆拳道礼仪看中华武术的武德教育[J].搏击武术科学,2008,(11):19-20.

[7]潘晓波.从跆拳道的普及看中国武术的发展[J].成都大学学报,2007,(2):82-84.

[8]任海.中国古代武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猜你喜欢

民主思想武者儒家思想
宋茜做“武者”,我要做到最好
“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体系下的武者悲哀
新时代武者冯义民
习近平党内民主思想的破与立
儒家思想与书法
习近平协商民主思想探析
论托克维尔的民主思想
飞檐走壁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