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原意辨析

2014-03-29

东方论坛 2014年2期
关键词:张岱年唯心主义哲学史

衷 尔 钜

(中国社科院 哲学所,北京 100040)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原意辨析

衷 尔 钜

(中国社科院 哲学所,北京 100040)

《孟子·尽心上》中“万物皆备于我矣”一句,历来或被恶意曲解,或被不自觉误读。《孟子》中,“万物皆备于我矣”下连接“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它讲的并非物我关系、思维与存在关系、意识与物质关系等哲学根本问题,而是讲人身具备万物所有的优越条件能通过思想意识修养进而达到更高一层(仁)的精神境界问题。该句不能解释为“天下万事万物都在我心中具备”,也不能据此一语而给孟子冠以哲学上主观唯心主义等具贬义之词。

《孟子·尽心上》;万物皆备于我矣;主观唯心主义

中国古代著作包括一些被称为经典的著作,不但没有标点符号,阅读起来极为困难,且有字形近似而传抄错讹,至而有误读误解,如流传至今的误读“鲁鱼亥豕”“淫雨列风”等词,尤为典型的是《韩非子·外储说》中所载“郢书燕说”穿凿附会故事,当今一些有广泛影响的学术著作,也不乏诸如此类误读或误解古籍之原义以自圆其说。

此文要说的是《孟子·尽心上》中一句话:“万物皆备于我矣”之原意。孟子此人,应该说是儒家学说体系完成者,古伟大进步思想家,中华文化重要创始者、奠基者之一。可是,他和他的著作的命运也和孔子一样,“文革”期间亚圣孟子被侮称“二等圣人”;《孟子》一书被当作“毒草”批判。诸如此类言行早在明初位居九五之尊的明太祖朱元璋身上也曾发生过。据《明史·礼志四》载,洪武五年罢孟子孔庙配享,这是因为朱元璋在读到《孟子》中一些民贵君轻以及古代民主主张而大怒曰:这个老东西要是活在今天,他能免一死吗!即令善于迎合帝意的詹事府左赞善刘三吾刪节一些对君主不逊的言论85章,这是对《孟子》进行阉割刑罚,剩下的残文称《孟子节文》,节文更易于曲解。

与上述恶意曲解不同的是,今之学界中往往一种不自觉的误读误解,如几十年来一些广为流行的《中国哲学史》专著,就是据此一语,言之凿凿地论证孟子是“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先验论”“神秘主义”等等,不一而足,并加以批判否定,单就学术而言,实不能令人信服。

例举几部有代表性著作之论述如下:

其一,一部集体编著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高校教材《中国哲学史》中说:“‘诚’是天的根本法则。……能够做到‘尽心’,‘诚其身’,也就可以达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即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具备于心中。……由此出发,可以引向赤裸裸的‘唯我论’。它对以后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有很大的影响。”

其二,一部1987年出版称之为通史的中国哲学专著中说,孟子据“万物皆备于我”一语“进一步得出了唯我论的结论”,“就是说,宇宙万物都在我心中,……这种‘万物皆备于我’的观点是十足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其三,一部1983年出版的多卷本称发展的中国哲学史专著中说:“‘万物皆备于我’是个主观唯心主义命题,反身而诚和恕而行是主观唯心主义解决物我关系的原则。因为心为万物之本,反身而诚,即内省体验,在内心的诚字上下功夫,当然具有决定的意义。”

其四,一部1965年出版称为新编的中国哲学专著中说:“孟子认为,人的‘心’和‘性’跟‘天’本来是一体。所以‘万物皆备于我’。人如果能够‘反求诸己’,确实得到这种神秘的精神境界(诚),这就是莫大的快乐。”

其五,一部新版《辞海·哲学分册》在“主观唯心主义”这一词目中以孟子与近代英国的贝克莱、德国的费希特等同并论,说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与贝克莱的“存在就为感知”,费希特的“自我”设定“非我”之义相同。辞书以简明扼要准确见长,虽是工具书,却具一定的权威性。

与上述观点毫无二致的是,早在五百余年前明代一位学者就论述过,他说:“‘万物皆备于我’,故充塞宇宙皆心也,皆事也,物也。吾心之大,包罗天地,贯彻古今,故但尽心,天地万物皆举矣。”(《三益轩会语·答郭墨卿》)[1]用“心”“包罗天地”诠释“万物皆备于我”,在此只是没有现代的“主观唯心主义”词彙而己。要之,出此言解释者乃是得王阳明学说真髓的王学江右学派刘文敏弟子王时槐,体现的是十足的心学观点。

其他还有上的世纪七十年代出版的这方面专著,论调几乎同一,只是文字略有增减罢了,在此就不再一一引述。在此郑重说明:引述上面几部著作之中之论,对其书决无贬损或否定之意,相反,充分肯定它的高水平和学术价值,如果此文所指摘“万物皆备于我”观点能成立,它也只是小疵,瑕不掩瑜。然虽是“小疵”,却涉及了哲学根本大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众中同声批判孟子“万物皆备于我”之中,却还是有独谔谔持异议者,这就是先师张岱年先生,只是这一异议音量轻弱至被大而强的声所压掩,人们中少有能听到罢了。

张岱年先生中指出:

有些哲学史工作者都认为孟子是主观唯心主义者,其主要根据是“万物皆备于我”这句话。实际上,这句话并不是“唯我论”。孟子还说过:“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孟子·滕文公》上)。应参照考虑。“万物皆备于我”的“我”字应解为“我的身”,即我的身体,而不应解为“我的心”。这句话是说,天下万物的优点我一身都具备了,并不是说一切事物皆在“我心”之中。[2](P60)

张岱年先生的论证十分透彻极令人信服。他认为孟子的最高观念还是主宰万事万物的“天”,在哲学上属客观唯心主义,而凭“万物皆备于我”一句断言孟子是主观唯心主义则是误读误解。

清华大学教授刘鄂培先生在他负责撰写的《中国唯物论史》中《孟子哲学中唯物论观点》一章里,继续申述上述师说:“有的学者认为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这个命题为主观唯心论,是将它理解为:万物皆备于我‘心’,‘心’生万物。显然,这个‘心’是论者强加以孟子的。这称为‘增字解经’,乖离了孟子原意。”[3]

要补充的一点的是,“万物皆备于我矣”下连接整章读,“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它讲的并非物我关系,并非讲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哲学根本问题,而是讲人身具备万物所有的优越条件能通过思想意识修养进而达到更高一层(仁)的精神境界问题。

张岱年先生和刘鄂培先生之论如何,符合孟子本意吗?

先用前人之注疏来衡量对照一下。由于时代相去久远,时移事异或字义演化,古籍所载之人和事多有变易,后人有的难于理解,因此读古籍有必要参阅前人之注疏。迷信注疏固不可取,完全抛弃前人注疏不顾,难免误读误解,未必是一种踏实治学功夫。南宋心学发轫者陆九渊兄弟在朱陆“鹅湖之会”上赋诗攻击”朱熹从事注解经籍“留情传注翻榛塞,着意精微转陆沉”。心学家们虽不受注疏束缚,主张独立思考的一面,但未免终陷于“六经注我”,至任意臆说甚至曲解。且看几部有代表性的《孟子》注解:

一、东汉经学家赵歧(约108-201)《孟子章句》是传世最早的《孟子》注本,他解释“万物皆备于我”这一章时说:“物事也,我身也。普谓人为成人已往,皆备知天下万物,常有所行矣。诚者实也,实而无虚则乐莫大焉。”在此,赵歧解“我”为“身”,这与《尔雅·释诂》所训同;解“皆备于我”为“备知天下万物”,而非我心中备有万物。

二、北宋杨时(1053-1135)在一勉励学生珍惜时光奋发自强五言古体诗《此日不再得》中,也用“万物备吾身”句表述“万物皆备于我”。杨时是程颢、程颐兄弟忠实弟子,这大概也能反映洛学创始人观点。

三、理学集大成者南宋朱熹(1130-1200)在所著《孟子章句集注》中解释说:“此言理之本然也。大则君臣父子,小则事物细微,其当然之理,无一不具于性分之内也。”朱熹用理学解释“万物皆备于我”,只是说无论理之大小,均在性分内具有,也并未说万事万物在我心中,生于心中。

四、清焦循(1763-1820)所著《孟子正义》是一部博采众家对《孟子》注解精义之书,此书解释“万物皆备于我”说:“此我既指人之身,即指天下人之身。”也未解“我”为“心”。

五、更为明确解释此句的是中国古代哲学集大成的王夫之(1619-1692),他在所著《孟子笺释》中说:“‘物兼事言。’‘备’者,备其理也。万事之条理,皆心喻之,而所以应之之道无不实有其道,曰‘皆备。’”王夫之在此解释了物事、皆备,其有条理,皆心喻之,即人能明晓、认识、理解。这一解释与心中具备万物毫无干系,与赵歧“备知天下万物”同,也正是张岱年先生说的“天下万物的优点我一身都具备了”。

综观上述注释,可以肯定说,“万物皆备于我”,不能解释为天下万事万物都在我心中具备,从而也不能据此一语冠以哲学上主观唯心主义等具贬义之词。

由于各种不同原因,对古籍误读误解时有发生,为少发生误读误解,除了要多参照前人注疏外,更有一重要之点是不持固定成见去观察分析古人思想著作。明代中后期出现的心学大师湛若水(1466-1560)曾提出著名命题:“心包万物”(《泗州两学讲章》)。与他同时的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1472-1528)更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义,心外无善。”(《与王纯甫二》)不难看出,据“万物皆备于我”一语批判孟子是主观唯心主义,也许不自觉的用的或是湛若水、王阳明学说的核心命题。批判的武噐虽然锋利,却有点像李逵挥起的板斧,未分青红皂白,使人感到有点望文生义之嫌,此乃治学之大忌。

2013年2月8日于北京蕺薑居

[1]黄宗羲.王门江右学案五[A].明儒学案[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史料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2.

[3]张岱年.中国唯物论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潘文竹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All Things Are Already Complete in Us" Said by Mencius

ZHONG Er-ju
(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040, China )

"All things are already complete in us" said by Mencius has always been misinterpreted intentionally or unintentionally. What it deals with is not a fundamental philosophical question lik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ngs and me, thinking and existence, and consciousness and matter. Its original meaning is that I have absorbed the virtues of all things so as to raise my self-cultivation to a new level. Mencius cannot be labeled as an idealist by explaining this quotation in other ways.

Mencius; all things are already complete in us; subjective idealism

B222

A

1005-7110(2014)02-0001-03

2014-03-02

衷尔钜(1928-),男,江西南昌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离休特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史。

猜你喜欢

张岱年唯心主义哲学史
哲人张岱年:其意心知
早期斯拉夫派宗教哲学家对德国唯心主义的阐释与批判
《张岱年先生手迹选录》之三封书信
《张申府与张岱年研究》专栏特约主持人按语
谢林与黑格尔论笛卡尔——以《近代哲学史》和《哲学史讲演录》为例
浅谈哲学的基本问题
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自由观”——庄子现代诠释的重要进路及其反思
“星座”的哲学探究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
2012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范式研究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