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高校英语教师教学多模态认知状况研究——基于对“教师心目中理想课堂教学”调查的分析

2014-03-29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模态资源英语

郭 宁

(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引言

当前,大学生在校生主要出生于20世纪90年及以后。在当代多模态交际手段的影响下,他们在学习方式方面与传统的“前辈”在校生相比有着较大差异:因其对非文字信息(例如图像、多媒体资源等)的敏感度大幅提升,获取非文字资源与“读取”文字资源都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此外,当前大学生在校生对于有多种模态资源介入的交互式学习需要更为强烈。为此,当前高校课堂教学必须有效适应大学生认知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化,从而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1996年“新伦敦小组”(New London Group)发表的“多元识读教学,设计社会未来”一文提出“为帮助学生迎接经济全球化、语言文化多元化和交际技术多样化的挑战”,要实现具有“多元识读”的“教学步骤设计”(New London Group 1996:60-92)。此后,陆续有研究者(例如,张德禄 2009:24-30;张德禄 2010:48-53,75)围绕学科教学领域中的多模态研究展开相关理论探讨,从而使高校英语教师多模态识读研究进一步切入国内高校教学实践。为此,本文选取浙江省高校英语教师作为国内高校英语教师的研究对象,对其多模态识读现状及其形成因素展开专门研究,以期为今后逐步推进高校英语教师多模态化教学实践能力发展提供现实切入点。

1.多模态理论视野下的课堂教学资源

当代高校学生多模态化学习的特质,要求教师积极发掘和应用教学环境中的各类多模态教学资源,这将是有效提升课堂教学信息传输成效的重要举措。为此,我们需要引导教师明晰课堂环境中所蕴含的各类教学多模态资源。就当前研究现状考察,相当多研究者对不同模态资源的构成结构与特性展开探讨,这其中包括:对声音资源的探索,例如van Leeuwen(1999:189,转引自李华兵 2013:22)关注了不同声音资源及意义的构建;对动作资源的探索,例如Kress et al(2001)分析了课堂环境下动作与其它各类资源如何互动以实现意义建构;对图文关系的探索,例如韦琴红( )探索了视觉环境下图片、图像资源与文字的互动与意义构建以及Kress&van Leeuwen(1996;2001,转引自李战子,陆丹云 2012:1)对多模态规则地表达意义的现象(视觉图像、颜色、报纸的版面设计)及各类媒介作用的研究与识读教育的建议;对多模态话语意义构建的探索:例如Norris(2004:2-3,13)介绍了多模态话语交互的特点,郭宁、郭洁(2013:49-50)则对课堂环境下教学多模态资源进行了划分:(1)“与教师身体直接相关的模态资源”如教师的 “凝视”、“手势”、“身姿”、“口语讲授的内容”与“声音特质”等;(2)“课堂信息传输主体(学生、教师)所带有的特征”,如“教师在课堂中的移动”、“学生的姿态”等;(3)“与教师身体非直接相关的模态资源”,如印刷品、图片、PPT课件、模型、实物等;(4)“课堂中的物理与文化环境”,如“课堂的陈设”(layout of classroom)。 此外,郭宁(2013:965-968)还提出教师合理选择与整合各类模态资源的方式本身也是一种模态。以上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人们对教学多模态资源的认识,更为推进教师多模态化教学实践能力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

2.高校英语教师教学多模态资源认知

高校教师多模态化教学能力,是指教师有效发掘和整合应用各类教学多模态资源来不断提升课堂教学信息传输的能力。该项能力包括了教师对教学多模态资源的认知(资源分类框架)、教师对教学环境中多模态资源的发掘与整合应用策略与行动、以及教师通过教学反思不断修正和提升教学信息传输成效三个层次。发展教师多模态化教学能力的前提条件之一是不断升华教师个体对多模态资源的分类认识,形成他们正确的多模态资源“图式”。然而,由于当前关于教师多模态识读研究的成果还尚未被广大高校英语教师所了解与认可,教师们“对教学多模态资源的认识尚处于不自觉或‘休眠’状态”(郭宁 2013:967),即他们对教学多模态资源分类的认识还较为肤浅,抑或是存在一定谬误,例如,将教学模态资源简单归结理为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和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或者是将教学多媒体资源等同于教学多模态资源。教师们对多模态资源认识的不足,将危害其多模态化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故此,逐步提升教师对教学多模态资源的认识水平是发展其多模态化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亦是本文研究的终极目标。

3.浙江省高校英语教师多模态认知现状调查

3.1 对研究对象、研究工具的说明

从多模态理论视野下考察,教师对于“心目中的理想课堂教学”的陈述能自然呈现教师对多模态资源的认识发展现状,这是当前教师多模态化教学能力发展的认识基础,亦是我们研究如何焕发和不断提升教师多模态化教学能力的现实切入点。

从2013年3月至5月,研究者以“您心目中的理想课堂教学”为主题,向浙江省3所全日制公立综合性大学外国语学院的8位教师(4男4女,其中2人具有海外学习经历)展开了开放式访谈1开展教师多模态资源认知研究不能人为地先告知教师相关术语(这将引起教师为迎合研究者的观点而机械应用相关术语进行表面化的交流),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客观上又存在显著的“概念不对等”,故此,本研究选择“理想课堂教学”为主题(尝试搭建起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共享概念”)对教师展开访谈与调查研究通过梳理不同个体教师对 “理想课堂教学”的认识来展现出教师个人对多模态资源认识的发展“图式”,以及形成该“图式”的教师的年龄结构、专业学习与发展背景,教师处身其中的教学管理环境等内、外部影响因素。,从而对当前高校英语教师教学多模态认知有一定了解。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设计了“浙江省高校英语教师教学多模态资源认识现状”调查问卷,并向5所高校约150名英语教师发放了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2份。

3.2 研究过程及研究结果

研究者通过对开放式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发现:①在访谈中,当教师被问及是否了解多模态资源时,几乎所有教师都有将教学“多媒体资源”等同于“多模态资源”的话语表达;②多数教师都赞同课堂教学中应通过充分的资源来有效支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③教师对某些课堂多模态资源的偏好或厌恶往往会影响到他们对教学模态资源的选择,如一些老年教师反对应用多媒体资源,认为这将导致学生不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而较为年轻的教师则认为多媒体资源对实现有效教学具有帮助,故倾向于在教学中较多应用此类资源;④两位有“海归”经历的老师认为,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着手课堂情境创设,所应用的教学PPT要注意穿插进生动、丰富的图片,版式设计也应更美观。

综上,教师多模态认知“图式”的形成可能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曾经的教学经历;教师所针对的教学环境(教室的条件、学生的学业基础与学习方式偏好),教师可获取的教学资源,教师对某类型模态资源的偏好这几方面。访谈所反映出的总体印象是,当前高校教师群体多模态认知发展总体来讲还较为滞后。

通过访谈所获取的信息,笔者编订了简短的4问题调查问卷,前两个问题主要了解教师对教材中多模态资源的认知水平:⑴(多选)您认为理想课堂教学应包括哪些资源(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教学建议、情境设计创意等)____?⑵ 您了解或听说过多模态资源吗?(是)它是指_________;(否)根据您的理解可能是________?后两个问题旨在了解教师应用多模态资源的现状及影响教师多模态资源选择的因素。⑶(多选)您所开展的课堂教学活动会应用哪些资源_______。(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来自同行的教学建议、情境设计创意,来自学生的资源与建议)⑷(多元)影响您选择教学资源的因素是__________。(所能获取的资源;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自己的兴趣与习惯;学校教学管理方式;获取网上各类资源的能力有限)

对相关问卷调查的分析向我们展现出:首先,教师们具有对多模态资源的直觉意识。教师认为教学应使用多种模态资源,具体选择的情况为,3种的占45%;4种的占31%;5种的占18%;6种的占6%,但教师实际应用多种模态资源的情况却较不尽如人意。具体选择情况为,使用3种的占63%;使用4种的占27%;使用5种的占10%)。其次,多数教师不了解多模态资源(93%),多数教师(约85%)认为“教学多模态资源”等同于“多媒体资源”;再次,影响教师多模态资源选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教师具体的选择情况是:所能获取的资源(100%);学生的兴趣与需要(58%);学校教学管理方式(23%);获取网上资源的能力(31%)。

结束语

以上访谈与调查研究表明,当前,为推进教师对教材多模态资源的认识水平,逐步推进教师多模态化教学能力的发展,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通过引导教师展开专题学习,实践观摩等方式推进教师多模态资源认知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优化教学管理,为教师提供专业技术支持的方式有效激发教师合理整合、应用各类教学多模态资源来不断推进个体教师多模态化教学实践能力发展。

Kress,G.et al. (2001).Multimodal Teaching and Learning:The Rhetorics of the Science Classroom [M].London:Continuum.

Kress,G.&van Leeuwen,T.(1996).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Routledge.

Kress,G.&van Leeuwen,T.(2001).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Arnold.

New London Group(1996).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Designing social futures[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

Norris,S.(2004).Analyzing Multimodal Interaction:A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M].New York:Routledge.

郭宁(2013).基于课堂环境的高校英语教师多模态识读能力探析[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6)。

郭宁,郭洁 (2013).教师多模态识读能力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生发 [J].当代教师教育(2)。

李华兵 (2013).多模态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 [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3)。

李战子,陆丹云(2012).多模态符号学:理论基础、研究途径与发展前景[J].外语研究(2)。

韦琴红(2009).视觉环境下的多模态化与多模态话语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张德禄(2009).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分析[J].中国外语(1)。

张德禄 (2010).多模态外语教学的设计与模态调用初探[J].中国外语(3)。

猜你喜欢

模态资源英语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车辆CAE分析中自由模态和约束模态的应用与对比
读英语
国内多模态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酷酷英语林
多模态话语模态的协同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