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框架语义学视域下会话幽默的成因

2014-03-29单新荣肖坤学

当代外语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言语层面语义

单新荣 肖坤学

(广州大学,广州,511370)

1.引言

幽默话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幽默以轻松戏谑但又含有深意的笑为其主要审美特征,表现为意识对审美对象所采取的内庄外谐的态度。在引人发笑的同时,竭力引导人们对笑的对象进行深入地思考。”(舒新城等1989:891)幽默除了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乐趣外,有时还具有调节人际关系和以委婉方式讥讽某些反社会常规的行为、现象等社会功能。事实上,日常生活中言谈风趣、幽默的人除了语言表达能力强之外,在社交方面也往往更具优势。所以,幽默的知识与运用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不无积极意义。

从表现形式来看,幽默大体可分为言语幽默和非言语幽默两种类型。言语幽默指借助语言建构和表达的幽默,如笑话、讥讽等;非言语幽默则指通过非语言媒介传递滑稽信息的幽默,如漫画、滑稽造型、哑剧表演等(刘乃实、熊学亮2003)。针对幽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时代,现已成为修辞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语言学、文学等众多学科领域的关注对象(张鑫2008)。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中有关以幽默为研究话题的文章,我们发现仅1999年至2008年期间就多达10,465篇。毋庸置疑,幽默是当下学界的热门研究课题,且研究成果丰硕。然而,由于研究视角和内容不同,研究者对幽默的认识往往存在显著的差异,甚至连定义也尚未统一。文献还显示,已有的幽默研究大多囿于幽默的类型、表现形式、社会与心理功能、修辞功能等方面。近年来,幽默研究的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并且向深度挖掘。已有学者基于不同理论视角,采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开展幽默成因/机制的研究,如Salvatore和Raskin(1991)、Salvatore(1994)、Coulson(2000)、师静(2000)、王勇(2001)、刘乃实和熊学亮(2003)、涂靖(2003)、王文斌和林波(2003)、刘国辉(2006)、张媛飞(2009)等。但总体来看,这一取向的幽默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广度与深度均有待进一步加强。

本文旨在以框架语义学为理论视角,从认知角度分析以会话为表现形式的言语幽默的成因,以期有助于对蕴涵于会话中的幽默的理解以及必要时在交际中通过语言取得幽默的效果。

2.理论基础

1970年代首先在欧美兴起的认知语言学以经验现实主义(experientialism)为哲学基础,以认知科学为依托,从认知角度探索语言本质和对语言现象做出解释,进而透过语言探索人类心智。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假设是:语言反映人的认知。在认知语言学看来,语言研究不能脱离人基于体验的认知,人类的各种语言现象(意义和语言结构)均可从认知层面获得统一解释。在认知语言学领域中,以美国语言学家Charles J.Fillmore为奠基人的框架语义学对词语意义与句子结构提出了独特和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其对语言研究乃至相邻学科的影响力也随着该理论本身的不断完善而日益彰显。

2.1 框架

框架概念并非首先产生于认知语言学,而是源自认知心理学,指人的记忆中由各种信息和经验组织而成的认知结构。Fillmore首先将框架作为理论工具引入到语言研究。在框架语义学中,框架是指与某个具体概念相关的背景知识或连接相关联的某个已知语言形式的多个认知域的知识网络(Fillmore 1982:111-137),也可以将它理解为一种基于具体场景的认知模型或经验图式。框架的内部结构涉及成分(element),亦称角色(role)、方面(aspect)、属性成分(attribute)或值(value)及彼此之间的关系。从词是概念的语言表征角度来看,框架成分与概念及词彼此呈现对应关系。以基于人们日常交际场景形成的交际框架(Communication Frame)为例,该框架的核心成分包括A(说话者)、B(听者)和C(信息),次要成分有媒介、时间、地点等。成分彼此之间的关系有:A将信息传递给B,B从A获得信息;C由A传递至B等。

作为一个彼此关联的概念系统,框架对人们理解某个事体或情景具有重要的作用。Fillmore(1982:117)认为,作为一种认知结构,框架的特点是:一方面当概念系统中的某个概念被引入话语时,系统中的其他概念就处于自动激活与可及的状态;另一方面人们理解一个具体概念需要以对其所属概念系统整体结构的了解为基础。就[交际框架]而言,当概念A(说话者)被提及时,框架中其他概念B(听者)和C(信息)就处于自动激活与可及状态;与此同时,我们对概念A、B或C的理解依赖于我们对长期记忆中的该框架的了解,否则,这些概念就不具有任何意义。框架与句子结构同样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具体体现在说话者采用的视角对词语和句子结构选择上的影响。以[交际框架]为例,倘若说话者以自己为视角,句子的动词就会采用tell、inform、report等,并使用主动句结构;倘若说话者以听者为视角,句子的动词往往为hear、learn等,同样采用主动句结构。当然说话者也可以使用动词tell、inform、report等动词,但句子结构须为被动结构。

2.2 框架与语言的理解和产出

如上所述,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反映人的认知。作为认知结构,框架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均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就语言的理解而言,脱离与某些词汇所表征的概念相关的框架,我们就难以正确理解话语表达的意义。比如,如果没有[LAND DWELLING]和[SEAFARING]两个框架作为基础,我们就无法理解英语“ajourney from coast to coast”和“ajourney from shore to shore”表达的是陆上与海上两种不同类型的旅程。同样,如果没有一个具体的框架如[用餐]、[谋杀]、[屠宰]为背景,我们也无法获得句子“他用的是刀子”中“刀子”表达的确切意思。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结构是意义驱动的结果(Lee 2006:1),语言结构本身具有意义。如前所述,框架的内部结构涉及成分彼此间的关系。一个具体事件框架通常涉及到注意力的分配(attention distribution)问题。Ungerer和Schmid(1996:207)认为认知主体对视角及凸显对象的选择与事件框架的图形-背景(figure-ground)结构有密切的联系。视角的改变及由此导致凸显对象的不同,事件框架的图形-背景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表现在话语中就会相应地产生不同的句子结构。仍以交际框架的具体交际场景为例,假定成分A为John、成分B为Peter、成分C为the story。如果认知主体以说话者为视角,即凸显成分A,其所用的句子则是John told Peter the story;如果以听者为视角,即凸显成分B,其所用的句子则是Peter was told the story;如果以信息为视角,即凸显成分C,其所用的句子就会是The story was told by John(to Peter)。句子结构与框架的密切关系以及句子结构本身具有意义由此可见一斑。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句子的正确理解也同样不能脱离其赖以存在的概念层面上的框架。

框架不仅与具体的语言表达形式关联,而且与一个语言表达的意义密切相关(汪立荣2005)。框架与语言的运用息息相关,具体体现为词汇与句子结构的框定作用(framing)。在具体的交际场合,说话者运用某个词语就会激活一个相应的框架,选定一个句式意味着某个特定视角或凸显对象以及事件框架图形-背景结构的定格。试看下面的例子:

(1)a.The linguist said that the patient could be moved.

b.The doctor said that the patient could be moved.

(2)a.前面的泥头车撞倒了一个行人。

b.一个行人被前面的泥头车撞倒了。

例(1a)和(1b)两个句子主语激活的是两个不同的框架,其中linguist激活的是[句子语义分析]框架,doctor激活的是[医疗]框架。所以,尽管a、b两个句子其他方面(词汇与结构)完全相同,但这些词语及两个句子整体表达的意思却是完全不一样的。例(2)的两个句子在概念层面体现的是同一个事件框架,即[交通事故],但两个句子采用了不同的句子结构。句式的选择对说话者的视角或凸显对象以及事件框架图形-背景结构具有制约作用。相对同一情景,句式不同,句子表达的意义就会产生差异。例(2a)使用主动句,以“泥头车”做主语,强调的是泥头车的所为;例(2b)使用被动句,以“行人”做主语,强调的是行人的遭遇。

2.3 框架的文化特征

在认知语言学中,框架被视为基于涉身经验,存储于心智中的知识结构。缘于相同的身体结构和涉身经验,不同民族或文化群体自然具有许多共同的框架,如上面提及的[LAND DWELLING]、[SEAFARING]、[医疗]与[交通事故]等。但由于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不同民族或文化群体基于涉身经验而形成的框架会往往带有各自所属文化的特征。有的学者把这种具有文化特征的框架叫做文化框架。按照Feldman(2006:189)的观点,“文化框架是反映某个并不普遍的人类经验域特色的一组词语、概念和关系”。文化框架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为某一文化所特有的框架;一类是框架成分同中有异的框架。如,中国自古有过端午节并举行龙舟赛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风俗,[划龙舟]自然是一个典型的与汉文化相关的框架。再如,世界上多数民族都有一日三餐的生活习惯,基于这一相同的生活习惯,多数民族都有[早餐]、[中餐]和[晚餐]的框架,但由于不同民族的生活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同民族的[早餐]、[中餐]和[晚餐]框架就成分而言往往存在明显的差异,如[早餐]具体涉及的食品、餐具、场地等。框架的文化属性往往会构成翻译实践与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所有普遍概念图式在任何语言中都可以得到表达,但许多文化框架在大多数语言中却无法直接表达”(同上)。

3.会话幽默构建机理的框架语义学阐释

关于言语幽默的成因,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理论视角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吕光旦(1988)认为言语幽默是修辞学中的双关现象。许多语言学家则认为,“笑话的幽默源自词语的双重语义或句子的歧义”(刘润清、文旭2006:103)。但我们认为,无论言语幽默双关说还是词语的双重语义或句子的歧义说所涉及只是语言层面的现象,尚不能被视为言语幽默最根本的成因。所以还须进一步对双关现象和词语双重语义或句子歧义产生的机理做出深层次的理论阐释。下面是我们基于框架语义学的原理从概念与语言两个层面对会话幽默构建机理的分析。用于分析的会话幽默实例来自2011~2012年《今日文摘》的“拾乐园”栏目。

3.1 框架转移:会话幽默概念层面的理据

依据上文对框架语义学基本原理的解释,话语中词语与句子结构在概念层面均有对其表达的意义构成制约的框架存在。会话幽默当然也不例外。试看下面的例子:

锅底免费

家里的铝锅漏了,我和儿子一起到社区服务中心找人修理。

一位师傅看了以后说:“换个锅底15元”。儿子小声对我说:“爸爸,我们不在这里换,对面那家火锅店‘锅底免费’”。

“锅底免费”幽默故事的读者读后不免开怀大笑,也大体能明白幽默出自师傅与儿子的话语,师傅与儿子话语中导致幽默产生的言词又具体体现在他们所说的“锅底”。但是他们各自所说的“锅底”到底是因为什么“问题”而使得他们的话语变得幽默呢?根据框架语义学的观点,师傅与儿子话语中的“锅底”激活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框架。其中师傅话语中的“锅底”激活的是[器具维修]框架,儿子话语中的“锅底”激活的是[餐馆用餐]框架。具体表现在这个幽默故事中与[器具维修]框架相关其他两个成分[师傅]和[服务中心]的存在以及[餐馆用餐]框架涉及的另一成分[火锅店]的共现。所以,从概念层面来看,由师傅与儿子的话语引发的幽默根源在于与各自话语中与“锅底”概念匹配的框架不同。

再看下面的例子:

离酒远点

妻:“你怎么用吸管喝酒呢?”

夫:“因为医生要我离酒远点。”

这对夫妻的对话也同样具有显著的幽默效果。从框架语义学的角度来分析,妻子与丈夫的话语均与喝酒有关。但不同的是,两个人的话语却是以不同的框架为基础的。其中妻子话语体现的是概念层面上的[饮酒]框架,而丈夫话语体现的却是概念层面上的[戒酒]框架。同理,妻子与丈夫的对话引发的幽默也是概念层面的框架转移所致。

3.2 语义逻辑冲突:会话幽默词语双关、双重语义或歧义的语言分析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层面的词与认知结构中的概念/范畴具有对应关系,或者说词是认知结构中的概念/范畴的语言表征。就作为知识结构的框架而言,词对应框架中的成分。如前所述,框架的内部结构除涉及成分外还涉及框架成分彼此之间的关系。框架成分彼此之间的关系在语言层面则表现为话语的常规语义逻辑关系。基于语言与框架的这种关联,我们可以从语义角度对会话产生的幽默做进一步的分析。试看下面的例子:

表白

一个男生暗恋一个女生许久。一天自习课上,男生终于鼓起勇气写了张字条给女生,上面写着:“其实我注意你很久了”。不一会儿,字条又传回来,上面写着:“拜托你别告诉老师,我保证以后再也不上课嗑瓜子了”。

参照上面对会话幽默概念层面的依据分析,我们可知该话语中男生的话语激活的是[暗恋]框架,而女生的话语激活的是[处罚违纪学生]框架。[暗恋]框架涉及的主要成分体现为男生话语中的“我[暗恋者]”和“你[被暗恋者]”,动词“注意”表达的是一种具体的暗恋行为。[暗恋]框架成分间的关系在话语层面体现一种具体的常规语义逻辑关系。[处罚违纪学生]框架涉及的主要成分体现为女生话语中的“我[违纪者]”和“嗑瓜子[违纪行为]”,动词“保证”表达的是违纪者为避免处罚而产生的行为。[处罚违纪学生]框架成分间的关系在话语层面体现的是另一种常规语义逻辑关系。两种不同常规语义逻辑关系自然不具备接融性。依据会话原则的相关性准则,女生话语本应在语义逻辑上与男生话语保持一致,而事实上女生的话语却违背了男生话语的语义逻辑,他们的对话由此出现语义逻辑上的冲突。女生话语偏离男生话语语义逻辑的根源在于男生话语中“注意”一词所具有的框架关联双重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双重语义。上面已经提及,“注意”在[暗恋]框架中表达的是一种具体的暗恋行为,但“注意”同样可以存在于[处罚违纪学生]框架中。不同的是,“注意”在[处罚违纪学生]框架中表达的是“发现[违纪表现]”这一行为。动词“注意”因此具有双重语义。从语义逻辑来看,该会话的幽默效果始于女生对男生话语中动词“注意”表达的意义的错误理解,成于女生话语与男生话语义逻辑上的冲突。如前所述,人们使用幽默话语除了引人发笑之外,还是一种以委婉方式讥讽某些反社会常规行为或现象的重要手段。“表白”这一话语幽默的目的无疑在于讥笑女生对于男女情感的无知。

4.结语

会话幽默是日常交际中常见的言语幽默类型。本文基于框架语义学的原理对会话幽默成因所进行的阐释是开展言语幽默深度研究的一次尝试。我们所做的探讨表明,会话幽默的成因不能被简单地归为修辞学所说的双关现象或语言层面的词语双重语义或词汇歧义,会话幽默产生的根本动因存在于人的概念系统,即框架重配与词语的框架关联双重性及由此产生双重语义。本文对会话幽默成因的阐释对会话幽默的翻译、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研究具有借鉴意义,相关观点将另文论述。

Coulson,S.2000.Semantic Leaps:Frame-shifting and Conceptual Blending in Meaning Construc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eldman,J.A.2006.From Molecule to Metaphor[M].Cambridge:The MIT Press.

Fillmore,C.J.1982.Frame semantics[A].In Linguistic Society of Korea(ed.).Linguistics in the Morning Calm[C].Seoul:Hanshin.111-37.

Lee,D.2001.Cognitive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M].Melbourne: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alvatore,A.&V.Raskin.1991.Script theory revisited:Joke similarity and joke representation model[J].Humo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or Research 4(3/4):293-347.

Salvatore,A.1994.Linguistic Theories of Humor[M].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

Ungerer,F.&H.J.Schmid.1996.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London:Longman.

昌根花.2008.国内幽默的语言学研究综述[J].读与写杂志(4):37-38.

刘国辉.2006.言语幽默生成机制的认知探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135-39.

刘乃实、熊学亮.2003.浅析言语幽默的维护面子功能[J].外语教学(6):10-12.

刘润清、文旭.2006.新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吕光旦.1988.英语幽默中的双关[J].外国语(1):53-56.

师静.2000.英语幽默中的歧义现象[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35-37.

舒新城、沈颐、徐元诰、张相.1989.辞海[Z].北京:中华书局.

涂靖.2003.幽默的关联理论阐释[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5):92-94.

汪立荣.2005.从框架理论看翻译[J].中国翻译(3):27-32.

王文斌、林波.2003.英语幽默言语的认知语用探究[J].外国语(4):32-38.

王勇.2001.由关联理论看幽默言语[J].外语教学(1):23-27.

张媛飞.2009.对赵本山小品《策划》幽默言语的认知读解[J].宜宾学院学报(8):92-94.

张鑫.2008.外语界幽默言语研究述评[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1):94-97.

猜你喜欢

言语层面语义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语言与语义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七)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关于冬天
从语言和体系两个层面理解庄子的“吾丧我”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