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意识与语言翻译关系论析

2014-03-29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译者跨文化交际

陈 放

(延边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

跨文化意识与语言翻译关系论析

陈 放

(延边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

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中的认知问题,是对影响人们思维与行动的文化习惯的理解。译者只有在了解自身文化属性的基础上,熟知他国文化背景,才能在语言翻译的过程中加强跨文化意识。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念的认知、传统文化的感悟以及民族意识的觉醒。译者只有具备了深厚的语言功底、广博的文化知识以及高度的职业操守,才能密切跨文化意识与语言翻译的关系,实现跨文化传播的社会效益。

跨文化意识;语言翻译;译者

语言翻译是一种思维活动,也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行为,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传播过程。跨文化意识与语言翻译作为认识与实践的主客体,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要想把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翻译为饱含另一种文化的语言,不仅要具备翻译的语言功底,掌握翻译策略和技巧,更要熟知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笔者试图从语言翻译中认知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从跨文化意识与语言翻译的主要表现上感悟两者的密切关系,也从译者对语言翻译与跨文化意识的联系等方面加以论证,充分肯定跨文化意识与语言翻译的密切关系,将跨文化意识的理论指导与语言翻译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语言翻译在社会中的跨文化传播功能。

一、跨文化意识在语言翻译中的重要性

“跨文化意识”是西方学者Hanvey提出的理论,指的是理解和承认文化差异的能力(the capacity of understanding and accepting cultural differences)[1]。此外,西方学者Chen 和 Stacosta 对“跨文化意识”解释为:“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中认知方面的问题,是对影响人们思维与行动的文化习惯的理解。跨文化意识要求人们认识到自己具有文化属性,也要基于同样的认识去探寻其他文化的突出特征。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效地理解他种文化人们的行为。由于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不同文化之间的误解就往往会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严重问题”[2]。可见,跨文化意识被定位于认知方面的问题,但是,指的不是一般的知识,而是对影响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文化习俗的理解。在语言翻译的过程中,跨文化意识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译者不仅要把自己理解为文化人,也要将他人看成是文化人,认真探究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在翻译传播的过程中有效地理解对方的语言表达艺术,通过译者的加工与创造,转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语言风格。换言之,跨文化意识就是要求译者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具有感觉的敏锐性、理解的科学性和处理的自觉性。然而,培养和形成这样的跨文化意识,并具备语言翻译的跨文化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从事语言翻译的实践过程中,在文化传播与吸收的宏观背景下,在不断丰富与积累经验的历程中,逐步树立并加深的,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二、跨文化意识在语言翻译中的主要表现

跨文化意识作为译者的一种理论指导,通过语言翻译外化为一种交际行为,更要内化为一种文化精髓。在跨文化背景下,不同语言背后都隐含了它相应的民族性,而这种民族性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以及社会习俗等。在语言翻译的转换中,必然加入了译者自身的理解与消化,进而形成带有译者本民族特色的语言风格与文化特色。然而,语言翻译的创造性必须以原著的文化为背景和基础,为此就要不断增强译者的跨文化意识。

(一)在语言翻译中认知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体系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对文化群体具有规定性和指导性的作用,是一个文化群体无意识的民族性格的基础。从文学作品中也可见价值观念的差异。《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作品中描述了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的下场。由于受价值观念的影响,译著在中国读者的眼中发生了别样的感观,虽然同情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但中国读者更多地会从伦理观念的角度出发,谴责安娜缺乏忍让精神,没有尽到作为一个妻子和母亲应尽的职责与义务。面对有着深厚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的文学名著,译者在进行语言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理解原著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也要从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角度出发,增强译者的跨文化意识,发挥语言翻译的功能性。

(二)在语言翻译中感悟传统文化

语言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传播行为,要将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文字恰如其分地用另外一种语言表现出来已然不是易事,而对中国古代名著《红楼梦》的翻译,就更是难上加难了。例如,《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出现的“莫向东风怨别离”,第三十八回中的“怅望西风抱闷思”。关于“东风”与“西风”的认识问题,中英两国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概念迥异。中国人的“东风”是指春夏两季从太平洋吹来的温暖的风,而英国人的“east wind”却是从欧洲大陆吹来的冷风,与中国的西风、北风相似,而“西风”在英国人心目中是温暖的风[3]。David Hawkes在翻译的过程中巧妙地将《红楼梦》中的“东风”译为“summer breeze”,而将“西风”译为“autumn wind”,这样翻译对那些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读者来说更容易与《红楼梦》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相吻合,便于产生共鸣。

在语言翻译中感悟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译者不仅要熟知本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背景,更要掌握他国的文化精髓与传统承袭,这样才能将他国语言较为精准地翻译为本国语言,从而达到跨文化传播的目的。

(三)在语言翻译中觉醒民族意识

任何行为都有其自身的目的,翻译行为也有其自身目的,它必须为译者及其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服务。例如,古罗马征服古希腊后,罗马人就开始把希腊文化移植本土,大规模地翻译、汲取希腊文化的典籍,通过翻译和模仿继承了希腊文化。他们对原作随意删改,丝毫不顾及原作的完整性,这样做乃是为了表现罗马“知识方面的成就”[4]。而宫钦言也认为古罗马的这一翻译活动完全是为了本民族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需要,已经完全不是一种交流态度,而是一种攫取和侵占[5]。虽然我们不赞成古罗马把语言翻译当作一种掠夺和侵略他国文化遗产的手段,但从中我们也能看出语言翻译是一种有意识的交际活动,它不仅考验译者的语言功底,更体现译者的民族意识。

三、 译者对跨文化意识和语言翻译的桥梁作用

要想更好地在语言翻译中渗透跨文化意识绝非易事,它需要我们勤奋学习,长期积累和大量实践。

(一)深厚的语言功底

深厚的语言功底表现在对本民族语言与他国语言的正确理解和纯熟运用方面。拿汉译英的情况来说,英语是语言翻译的目的语,英语语感和英语表达能力对翻译结果起决定性作用。英语语感包括语法意识(sense of grammar)、惯用法意识(sense of idiomaticness)和连贯意识(sense of coherence)等[6]。语法意识就是指学习者能牢固掌握英语语法规则,对汉英两种语言语法的差异有明确的意识,用英语表达时能处处有意遵循语法规范等。另外,惯用法意识即表现在学习者了解、熟悉并处处有意遵循英语的习惯用法。良好的“惯用法意识”可以保证译文自然、地道,避免死译和硬译。而连贯意识则表现在学习者了解英语句内和句际衔接的特点,懂得英语重形合的特点,善于调节句式结构,运用或添加合适的语篇衔接手段,使译文连贯,避免句际衔接的突兀等,这对于译者来说难度更大,更需要长期的实践与熟练。

(二)广博的文化知识

除了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外,翻译工作者还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有文化差异和文化传递意识,要考虑目的语读者对译文所表达文化的接受能力,要把握自己在翻译过程中传递文化的意图和原则。同时,译者还要掌握一定的翻译理论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译者所具备的文化知识对翻译质量和效果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与西方的交流日益频繁,语言文化教育的程度不断提高,但文化差异,尤其是心理或观念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依然存在。作为文化交流中介的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更要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要综合考虑受众跨文化解读的接受质量和接受层面,准确把握受众的接受习惯,从而更好地增强译文在语言和文化两个维度中的可接受性。

(三)高度的职业操守

许多著名的翻译家都具有高度的职业操守,这也是翻译工作者最起码的工作态度。莎士比亚译著的作者朱生豪译莎十年,仅准备工作一项就花了大约一年的时间。他开始译的几个剧本花的心血更多,常常是反复推敲,数易其稿。他每译一段都自拟为读者,自拟为演员,以审辩语句是否顺口、音节是否和谐[7]。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译者要有强烈的主人公意识,要把自己当作连接跨文化意识与语言翻译的桥梁与纽带。也就是说,译者仅仅从尊重原文和原作者意图的角度出发是不够的,而更应该认识到翻译工作的意义,弄清翻译的意图,必要时对原文作适当修改和调整,以确保译文质量,确保跨文化交际效果的正迁移,实现语言翻译的跨文化传播功能。

四、结语

不同的民族都带有各自鲜明的文化特征,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使语言翻译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实现各国、各文化间的跨文化传播,就要让语言翻译的主体——译者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译者不仅要熟知本国的历史文化,更要了解他国的文化背景,具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在语言翻译的过程中从价值观念、传统文化、民族意识等方面渗透跨文化意识,而这需要翻译工作者长期的坚持与操练。

[1]Hanvey, Robert G. 1979,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Toward Internationalism: Reading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M].Berkshire:Newbury House Publications, Inc.

[2]Samovar & Porter, e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M].San Fransisco:Wadsworth Publishing Co.,1997.

[3]赵建忠.《红楼梦》在国外传播的跨文化翻译问题[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3).

[4]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5]宫钦言.翻译文化交流说批评[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9(1).

[6]杨晓荣.汉英能力解析[J].中国翻译,2002(6).

[7]吴洁敏.朱生豪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12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and Language Translation

CHEN Fang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of Yanbian University, Yanji Jilin 133002, China)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is the cognitive problem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t understands the cultural habit which can impact people’s thought and action. As interpreters, when they are in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translation, they should realize their own cultural attribute, they should also acquaint with the other countries’ culture, and then strength their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It mainly express in the several aspects which are the perceiving of values, inspir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awakening of national consciousness. The interpreters possess the profound language knowledge, extensive cultural knowledge and highly professional morality, so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and language translation should be combined very closely and social benefi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hould be realized very well.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language translation; interpreter

2014-01-12

陈 放(1978- ),女,吉林延吉人,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从事跨文化交际、应用语言学研究。

H059

A

2095-7602(2014)03-0061-03

猜你喜欢

译者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交际羊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