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姑娘型”故事文化观念探析
2014-03-29何兰金
何兰金
(广西师范学院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灰姑娘型”故事文化观念探析
何兰金
(广西师范学院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灰姑娘型”故事在国内外广泛流传,是世界各民族普遍认同的经典故事类型之一。其蕴涵之丰富、叙事之逼真、影响之深远、版本之多样,可谓世所罕见。此型故事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的共鸣,与人类所具有的追求美好命运及美好品质等共同的社会心理有关。
“灰姑娘型”故事;社会心理;美好命运;美好品质;门当户对
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有关“灰姑娘”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几乎可以这样断言,只要有民间故事的地方,一般就会有“灰姑娘型”故事的出现。西方著名的民俗学家斯蒂·汤普森曾经说过:“也许全部民间故事中最著名的要算灰姑娘故事了。”[1]据他估计,仅是流传于欧洲的“灰姑娘型”故事就有不低于500个文本。而在中国境内挖掘的各民族有关“灰姑娘”型的故事版本则多达70余个,在大约20多个民族中广泛流传。随着国内外对“灰姑娘型”故事研究的不断加强和深入,此型故事必然会有更多版本被不断发掘。“灰姑娘型”故事不仅具有民族意义,更具有世界价值,是整个人类社会共有的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多国学者研究分析后发现,中国唐朝段成式的笔记小说《酉阳杂俎》中的《叶限》是国内外有关“灰姑娘型”故事最早的文字记载,比西方的“灰姑娘型”故事早了大约一千多年。通过对《叶限》文本的分析,众多学者认为“灰姑娘型”故事最初的发源地可能是在今天的广西崇左一带。此种观点在国内外学术界里基本上已成为共识。“灰姑娘型”故事集民族性、世界性于一身,是崇左市宝贵的历史与民族文化遗产。
一、与权势、财富挂钩的美好命运的集体追求
“灰姑娘型”故事自诞生以来就在世界各民族中广泛流传,其蕴涵之丰富、叙事之逼真、影响之深远,版本之多样,罕有其匹者。“灰姑娘型”故事自诞生以来就不仅仅是儿童世界的专利,在世界大多数民族的成人世界之中,此型故事亦有着广泛的市场。近百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逐渐进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灰姑娘型”故事开始不断地以更现代化、更新颖的形式出现在民众面前,例如动漫、游戏、电影、电视剧、艺术品等等。由于现代技术的渗入,“灰姑娘”的形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生动、丰满。
“灰姑娘型”故事能够在不同地域的民众之中引起如此巨大的凡响,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笔者通过对一些在民间广泛流传的“灰姑娘型”故事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此型故事之所以能够不受时空的限制,与整个人类社会所具有的共同的社会心理有着重要的关系。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就是民族的。“灰姑娘型”故事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这种共同的社会心理在不同版本的“灰姑娘型”故事里都有所展现。
民间故事作为民间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古代下层民众集体创作的结晶,承载着这一阶层的审美价值和道德观念。在古代,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的生存极为艰难,他们不仅缺少话语权,更是受其它阶层剥削、压迫的主要对象。因此,在“灰姑娘型”故事里,主人公“灰姑娘”不幸命运的最终转折表现了底层民众对美好命运的集体向往与追求。
在广泛流传的有关“灰姑娘型”故事的不同版本中,“灰姑娘”不幸命运的最终转折总是通过与集权势、财富于一身的国王、王子或洞主等有身份的上层人物的联姻来完成的。如《叶限》里的叶限与陀汗王、《达架的故事》里的达架与洞主少爷、《达乍达仑》里的达乍与王子。在不同文本中,让“灰姑娘”通过婚姻途径来改变其不幸命运是一种全世界都较为普遍的现象。这种结合从客观上反映了人性中丑陋的一面,即对权势、财富的向往与追求。然而,若从身处社会底层的民众的实际情况出发,将美好命运与权势、财富相挂钩、相联系是可以理解的。民众毕竟是生活于现实中的民众,因而他们更懂得权势与财富在现实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事实上,对权势与财富的追求与向往是人类社会中一个永恒的话题。
二、对人类美好品质的集体追求
“灰姑娘型”故事里的主人公“灰姑娘”集人世间一切美好品质于一身,是古代下层民众集体创造的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灰姑娘”符号的存在,体现了生活于社会底层的民众对世间美好品质的集体追求与向往。事实证明,这种对美好品质的追求与向往是整个人类社会所具有的共同的社会心理。
人类同地球上生存的其它动物一样,虽然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受自然界的约束,但从本质上讲,两者的差别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人不仅是自然之人,更是社会之人。动物自其存在以来,其一切行为主要受其生理需求的客观影响。以前如此,现在亦如此。而人类自其产生以来,其各方面便一直处于逐渐发展的态势。人类不仅有生理本能的自然欲望,更有超越生理意义的心理追求。“灰姑娘型”故事里的主人公正满足了民众的这种普遍的心理需求。“灰姑娘”是集内在美与外在美于一身的典型人物,是民众集体期待的必然结果。
“灰姑娘”身上所具备的勤劳、善良、智慧、诚实、淳朴等正面元素,是其能够在不同民族之中扎根的主要原因。她的各种美好品质是民众集体所向往的。“灰姑娘”是民众的精神载体,是千千万万个体的代表。只要人类社会存在一天,人们对美好品质的追求便不会停止。
事实上,现实和梦想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并不是每个个体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民众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挫折与障碍,“灰姑娘型”故事的存在是对民众现实生活的一种有力的调适,给民众以动力与希望。关于民间故事的魅力所在,恩格斯曾经有过经典的评价,他认为民间故事可以“使一个农民做完艰苦的日间劳动,在晚上拖着疲乏的身子回来的时候,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使他忘记自己的劳累,把他的硗瘠的田地变为馥郁的花园”。“使一个手工业者的作坊和一个疲惫不堪的学徒的寒伧的楼顶小屋变成一个诗的世界和黄金的宫殿,而把他的矫健的情人形容成美丽的公主。”[2]“灰姑娘”的美好品质在故事里被展现的具体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在不同文本中,人物形象的直接描述
在国内外有关“灰姑娘”故事的不同版本中,几乎都能找到对“灰姑娘”形象进行直接刻画的语句。总的来说,“灰姑娘”的美好品质主要体现在勤劳、善良、智慧、诚实、淳朴等正面元素方面。这些元素是民众集体对主人公“灰姑娘”的正面肯定与赞赏。本文主要以在中国广西壮族地区广泛流传的几则故事为例。
如唐朝段成式《叶限》里记录了叶限“少慧,善淘金,父爱之”;“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3]。又如流传于广西西部的《达架的故事》:“有一天,会放蛊的巫婆装成一个讨饭的来讨饭,漂亮的女儿和妈妈对穷苦人非常同情,不但给她饭吃,还把她收留在家里”;“一看,自己也愣了,原来水里的人影,竟像仙女一样漂亮!”“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个姑娘来,这姑娘像天仙一样,穿着像嫩蕉叶一样的绸纺上衣,她的裙子像溪流一样飘动,轻悠悠像就要起飞的样子,走到少爷跟前。”“我们洞里没有这样的美人呀!莫不是仙女下凡吧?”[4]
(二)正反人物形象的对比刻画
“灰姑娘型”故事里的主人公本身是女性,因此民众便在故事里安排了另外一对反面的女性人物与“灰姑娘”在内外两方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将人物各自的品质展现出来。
“灰姑娘”与故事中反面人物的对比在文本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内在美与外在美。这里主要将她们的内在美加以对比、分析。“灰姑娘”和后母及其女儿生活在同一个家庭中,但在故事里她们是作为对立面存在的。“灰姑娘”作为故事里的正面形象,其内在美达到了极致。而作为反面人物的后母及其女儿也将内心里的丑演绎到了顶峰。“灰姑娘”的内在美或形象美主要体现在勤劳、善良、智慧、美丽、诚实、淳朴等方面;而反面人物则表现为懒惰、狠毒、可笑、丑陋、狡诈、自私、贪婪等方面。“灰姑娘型”故事的创造者即民众在鲜明的对比中,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在这类故事中,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展现“灰姑娘”的内在美是比较普遍的。
(三)其它元素的侧面烘托。
在世界各民族有关“灰姑娘”的故事里,神奇力量或非人角色的出现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世界各民族所生活的文化背景与客观环境有所不同,因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正如我国著名的民俗学家王娟所认为,“尽管一些民俗事项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都有异文,但如果把这些异文进行比较的话,我们会发现每一个地区或民族的异文都反映出了不同的文化传统,都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某个地区或民族的处世态度、价值观念等。”[5]
这种神物本身大多是各民族文化符号的一种象征。在全世界流传的有关“灰姑娘”故事的不同版本中,“灰姑娘”的亲生母亲在死后常化作鱼、牛、鸟、乌鸦等神奇动物或鸟类来帮助受虐待的“灰姑娘”度过重重难关。在文本中出现的各种动物或鸟类与现实中具体的鱼、鸟、牛、乌鸦等是有区别的,主要是因为它们常常与各民族早期的动物崇拜以及图腾崇拜有着重要的联系。如在广西境内发掘的《以佳和以冷》、《达稼和达仑》的“灰姑娘型”故事里,过世的母亲变成了牛或乌鸦,运用其神力帮助“灰姑娘”拣豆、拣芝麻、挑水等等。
在壮族广泛流传的几个有关“灰姑娘型”故事的版本中,几乎都有乌鸦这种非人角色的出现。这种现象源于壮族独特的客观环境与文化背景。在中国,各个民族几乎都有独具特色的生肖文化。而这种生肖文化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普遍存在于远古先民生活中的动物崇拜以及图腾崇拜。汉族十二生肖中有龙的存在,是汉族崇拜龙的一种表现形式。壮族的十二生宵中则有乌鸦的位置,可见乌鸦在壮族中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在各民族的观念里,图腾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祖先的灵魂,是正面元素的代表。在“灰姑娘型”故事里,神圣的图腾物多次现身帮助“灰姑娘”的行为本身就是对“灰姑娘”美好本质的一种正面肯定与认可。“图腾是原始信仰之一,它原是北美印第安人鄂吉布瓦人的方言,是‘他的亲族’的意思。认为人与某种动物和植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血缘关系。每个氏族都起源于一个图腾,并以该图腾为保护神、徽号和象征。”[6]
(四)外界环境的渲染
在各类“灰姑娘型”故事里,主人公“灰姑娘”所处的环境都是非常艰难的。父母生前与生后,“灰姑娘”的生活处境有着天壤之别。当恶势力在家庭中逐渐占有主要地位时,“灰姑娘”不仅失去了作为家庭成员本该具有的话语权,连其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无法得到保证。小小年纪就不得不承担后母及其女儿强行加在其身上的各项任务。在故事里,“灰姑娘”不仅要放牛、织布、砍柴、挑水等,还要忍受后母及其女儿不断的恶语相加以及各种手法的刁难。虽然对任务的接受是被迫的,但“灰姑娘”总是认真地尽全力去做。“灰姑娘”的这种做事态度和顽强的毅力,正是千千万万勤劳、朴素的广大民众的处世态度。
三、“灰姑娘型”故事里“门当户对”等级观念的客观存在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的“灰姑娘型”故事,其产生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几乎都是在古代社会。在古代社会里,无论是东方世界还是西方世界,各个阶层之间的等级观念都是相当普遍的。这种由来已久的等级观念强调了人与人之间所具有的不平等的社会身份与地位,它的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如今,虽然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21世纪,但等级观念在现代的社会中依然是一种普遍的存在,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会继续存在,是人类所必须克服的一个陋习。这种等级观念的存在对社会造成一些不良的影响。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此种观念必然会在人类的多个方面有所反映。民间故事是各民族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集体创作的,那么这一阶层的集体观念必然会在其作品中有所记录。世界各民族普遍存在的“灰姑娘型”故事反映了下层民众在婚姻问题上所持有的等级观念即门当户对。“门当户对”主要指的是男女双方各自所处于的社会地位以及经济条件。下面主要以“灰姑娘型”故事的原型《叶限》以及德国格林童话的《灰姑娘》为例,来阐释在其中客观存在的“门当户对”的等级观念。
《叶限》故事里的女主人公叶限,并不是一个出身底层社会的普通人家的女子。这则故事的开头便直接介绍叶限是秦汉前洞主吴氏的女儿,因“少慧,善淘金,父爱之”。因此,“灰姑娘”的家庭背景在当时的社会中也算是颇有地位。叶限起初过着被父母疼爱的快乐、舒适的生活。亲生母亲的不幸离世,导致了后母的到来,而亲生父亲的去世更是使后母成为整个家庭里的唯一权威。自此,叶限的厄运开始了。故事的结局是身为陀汗国的国王经历一番曲折终于将遭受磨难的叶限从苦难中搭救出来。因此,中国版的“灰姑娘”叶限与陀汗国国王的结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民众意识里“门当户对”的等级观念在民间故事里的客观反映。
西方版“灰姑娘”故事里的辛德瑞拉(Cinderella)与王子的婚姻背后亦有“门当户对”等级观念的存在。在故事中,虽然“灰姑娘”过着如仆人一般的不幸生活,但其属于贵族后裔的身份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在当时的社会中作为平民是根本没有资格参与国王为王子选妃而特地举办的宫廷舞会的。参与这种宫廷舞会仅仅是上层社会人物的专利。“灰姑娘”的后母及其女儿在舞会中的出现客观上揭示了她们的贵族身份。因此,笔者认为王子和“灰姑娘”的最终结合,与其说是属于“麻雀变凤凰”,不如说是王子拯救落魄公主的故事。
四、结语
“灰姑娘”的形象并不是虚构的,她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在其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能够体现他们理想的人物形象。“灰姑娘型”故事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流传,充分展现了人类所共有的社会心理。在广西壮族境内流传的不同版本的“灰姑娘型”故事,是壮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是其民风民情的真实记录,如故事里的歌圩习俗。广西崇左作为世界范围内“灰姑娘型”故事原型的最初发源地,“灰姑娘型”故事是其不可多得的历史与民族文化遗产。崇左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打造“灰姑娘”文化品牌,进而带动、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及与其它地域的文化交流。
[1][美]斯蒂.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M].郑海,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151.
[2][德]恩格斯.德国的民间故事书[M]∥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4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401.
[3][唐]段成式编,金桑译.酉阳杂俎[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79,80.
[4]蓝鸿恩,编.壮族民间故事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185,190,192.
[5]王娟.民俗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1.
[6]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190-191.
Analysis on the Cultural Concept of the Cinderella-type Story
HE Lan-jin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1, China)
The Cinderella-type story widely circulat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it is one of the classical types in the world. The reason why it resonates within the world is that it reflects the people’s pursuit of good fate and quality and the objective existence of the equal social status.
Cinderella-type story; social psychology; good fate; good quality; equal social status
2013-11-13
何兰金(1989- ),女,山东菏泽人,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信仰民俗研究。
I276.3
A
2095-7602(2014)02-009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