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原理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2014-03-29常淑丽朱晋蜀
常淑丽*,朱晋蜀
(成都工业学院 a外语系;b.校长办公室 成都 611730)
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在《相似论》中指出:“人们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而贮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单元称为相似块,人们在对外界的认识过程中常常要依赖它的存在。”[1]相似论关于“相似块”的论述揭示了人们“学懂”知识的过程,即人在学习新知识时,如果大脑中没有新知识的“相似块”,就难以学懂新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不懂”是普遍现象。反之,要“学懂”就必须要建立某种相似性。这是可以推广使用的一条(相似)原理。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教懂。学生学不懂,是因为学生大脑中存在的相似性还不足以与教师讲的新知识引起“相似共振”。那么,教师设计、寻找学生能够理解的相似性就十分重要了。
一、运用相似性教学的一个经典案例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从小因病失聪失明,她的家庭教师安妮·沙利文(Anne Sulivan)探索出了一种适用于聋哑盲人的教学方法。沙利文让海伦接触不同形式的水,每当此时就在她手心上书写“water”一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海伦不能理解老师的做法,但由于每当触摸水后沙利文老师就在她手心写下“water”这个单词,最终她终于明白了老师想要告诉她的是,手心感受到的“water”就是触摸到的清凉的水。虽然海伦从来没有看见过水,但在多次触摸水之后,在她的大脑中已经有了对水的感性认识,从而建立起了水的相似块。通过这样的方法,安妮·沙利文教会了海伦“泥土”、“种子”、“花瓣”等更多地词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找到学生已有的相似块,在已有相似块的基础之上学习,学生接受新知识就容易多了。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奥妙就在于教师是否按照相似论的观点去教授知识。沙利文就是能够运用相似性进行教学的大师,她创造性地设计了海伦能够接受新知识的相似性。优秀的教师会不自觉地运用相似原理去教学,如果教师能够主动地设计运用相似原理的教学,就能提高教学效率。
二、相似性教学
张光鉴在《相似论》中指出:无论什么语言,只要是人类语言,都存在大量的相似性。[1]1966年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Chomsky)说:“如果人类各种语言在本质上互不相同,儿童就不可能先天地学会全部人类的语言。”他还认为人的大脑中有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在起作用。“所有的语言都有一部通用的普遍语法,即一个通用规则的集合。”[2]实践证明,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中英文之间的相似现象俯拾即是:句子结构相似、语言功能相似、语序相似、隐喻相似、构词相似、如以形释义,以形表音或以形兼表音和意等。从语言学角度讲,语言包括文字、语音和语义三部分,这三部分存在相似性和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大多数可以互为参照。人类是具有相同生物特性的一种自然界的生物种群。这就说明,人在生物构造上有极大的相似性,尽管他们生活在地球上不同的区域,他们适应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方式基本相同,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不同民族虽然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包括语言、文字、艺术等,但都具有很高的相似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几乎所有语言中,对爸爸(爹爹)、妈妈的发音非常相似。
相似性教学的关键是充分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相似性。如果教师把英语当做一门与汉语完全不同的语言来对待,不会运用相似性进行教学,那就会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了。
(一)英语同样有象形词汇
由于象形文字是人类最初、最基本的形式,人们在造字时往往会借用象形法的表达,其构词法以形指物,简便、形象。在英语中也能窥到以象形法构成的词,使我们能观其形,知其意。如,U-shaped(马蹄形),U -turn(掉头处)T-shirt(体恤衫),double-O(仔细检查,O表示两只瞪大的眼睛),X-mas(圣诞节,X表示十字架),wave(波,W表示波浪的形状),eye(眼睛,两个e像一对眼睛),mountain(山,M似山的形状),snake(蛇,字母S模拟蛇弯曲的形状)等等。这些例子与汉字的象形字异曲同工。
(二)英汉句子结构和语序
在语法句式方面,英汉语的相似可以用句子成分的逻辑顺序来体现:大部分的句子在英语中的排列顺序是SVO(即:是主语—动词—宾语),而与之相似的是汉语中句子成分的顺序排列也是SVO。这也体现了人类认知世界的规律:从动词的发出者开始,通过动词获得动词的接收者。而这些动词通常有对象性,约束着主谓语的顺序。
当学生发现英语表现形式跟汉语不同时,往往会产生排斥心理。这时要用汉语的相似性去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比如,为什么英语的疑问句要倒装?如果教师只解释这是英语的习惯,这是约定俗成,学生会觉得无趣。如果教师告诉学生,这是因为汉语中有“吗”、“呀”、“啊”、“呢”等疑问虚词,而英语中没有这类词汇。所以,英语要表达疑问,只能采用打破语序的特殊形式来表示疑问。英文通过将助动词提前至于句首的方式取到疑问的效果。当然,英语也可使用反意疑问句来表示疑问,这与汉语“难道……?”疑问句式类似,另外,英语和汉语一样,可以在句尾用上升的语调表达疑问。
(三)英语的词素和汉语的偏旁部首
英语书写的基本单位是字母,由字母组合成词素,再由词素组合成词。词素是指语言中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它可以分为词根和词缀。汉语书写的最基本单位是笔画,由这些笔画构成偏旁(或字),再由偏旁构成字。有的偏旁部首本身可以用作单独的字,如王、木、马等,有的偏旁却只能用作构词成分,如:犭、辶、钅、衤等,代表一定的意义。和汉语一样,英语的词素可以单独作为词来使用,如:able、photo、meter、cycle等,而一部分不能单独使用的词素叫做粘着词素,相似于汉语中的偏旁。他们同样具有一定的含义,与其他成分构成新的词汇,如:anti-、-ology、bi-、tele-等等。在中文偏旁部首中,表示水的有氵和冫,比如河、江、海、湖、满、冰、冻等,而英语中表水的前缀为hydro-,比如hydroaeroplane(水上飞机),hydropress(水压法),hydropower(水力发电),hydrotransport(水力运输)等。再如,汉语中用偏旁“目”表示看,如眼、睛、瞧、瞅、睡、睚等,而英语中有此意的词根有 vis、scope、spect等,组成了 vision(视力)、supervise(监督)、envisage(正视)、visible(看得见的)等。教师可以在单词学习中,将这样的例子和规律介绍给学生,使他们拓展和记忆词汇的效率更高。
(四)英汉中的音义对应
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起源于声音模仿的。远古时代,语言没有产生之前,人类是用手势来表达意思,但当手脚忙于劳作时,只好用舌头敲击出相应的声音来模仿和表达人的行为和客观事物。因此,人类不同的语言普遍具有相似性。
在英语与汉语文字中都有取音造字这种音义对应的现象。如象声词的发音,两者都接近事物的本身。比如汉语的“垮”字,其发音类似物体轰然倒下的声音,英语中bomb(炸弹)一词的发音正像爆炸的声音。又如:mum(妈)、dad(爹)、home(户)、give(给)、hate(恨)、stone(石头)、carry(扛)、bar(棒)、back(背)、seem(似乎)、harm(害)、series(系列)等,这些词中英文的发音具有相似性。此外,两种语言在表示情绪时也有相似性,如汉语的“快”—“慢”、“搞快点”—“慌什么”,前者的发音就短促,后者的发音就拉长,正好符合它们本身的含义。在英语中也一样,“quick”—“slow”,还有“hate”—“love”等。
(五)英汉习惯用法
在英语课堂讲授时,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对英语中一些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提出疑问。比如:“He knew his mother would be sad if he told her the bad news,but he had to go home and face the music.”学生疑惑,字面意思是“面对音乐”,怎么成了“毅然面对难局、考验”的意思?另外,学生对英语中的动宾搭配感到困惑。如 make、take、get、do,这些动词用法太多,不知如何去记忆和适应。比如,“take”可与大量名词组成短语来谈论一个行为或事件。如:take a trip,take care,take a sip,take a look,take a rest,take a shower等。另外,“take”还可与一些介词组成习惯用语,如:take after,take apart,take away,take against,take back,take down,take in,take off,take on,take up,take over等。
上述问题同样可以运用相似论的观点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只要与学生原来大脑中已有的相似知识块匹配了,他们学习起来就有兴趣,也就感觉轻松了。
英语的固定搭配是约定成俗的,犹如汉语的成语,有其来源出处,含义固定,可以引导学生有技巧地进行理解和记忆。比如,讲解“the last fat lady”短语时,就可从fat入手,“胖”自然有分量,也就引申出“压轴之人”、“最后一个”、“即将结束”的意思了。
对一个动词有很多搭配用法的问题,可以这样告诉学生:汉语也同样使用这样的结构。汉语常用字只有几千个,对每一个现象的描述不是通过造新字去表示,往往也用动宾结构去表达。比如,由“打”字构成的词语有:打敌人、打枪、打篮球、打电话、打电报、打水、打毛衣、打井、打稻子、打气、打包、打赌、打擂、打手势、打工、打拼等等。
三、结语
汉语与英语还有许多相似性,使之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似知识块)相匹配,并在课堂讲解、学生课外学习和学习策略的指导中加以利用,可以使学生增加对上述语言现象的具象认识,并在学习中举一反三地加以应用。有意识地应用相似原理,除了可以使课堂讲解变得生动有趣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在应试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学生非常缺乏的。语言和思维紧密相连,运用相似论的思维方法来指导英语教学,能更好地启发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的学习不再停留在死记硬背和简单模仿的浅层次,而是学会采用深度加工策略,即对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新知识体系的建构和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在教学中利用相似原理搭建英汉语言的桥梁,促进了学生对外语的领悟和掌握,是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好方法。
[1]张光鉴.相似论[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2]乔姆斯基.乔姆斯基语言哲学文选[M].徐烈炯,尹大贻,程雨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3]李弘,王寅.英语词汇认知分析与学习[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郭德俊.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杨国庆.认知结构理论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教育,2010(6):68.
[7]周维杰.相似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版,2007(2):89-93.
[8]约翰·哥特,弗里德·赫尔德.论语言的起源[M].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