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技职教育对大陆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2014-03-29刘鹏
刘 鹏
(铜陵学院 院办,安徽 铜陵 244061)
台湾技职教育对大陆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刘 鹏
(铜陵学院 院办,安徽 铜陵 244061)
推动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高校转型,既是新建本科院校的现实需要,也是理性抉择。台湾高等技职院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独立完整的教育体系,为台湾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应借鉴台湾技职院校成功的办学经验,积极构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民办应用技术型高等教育、明确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方向和定位、深化校企互利合作、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意教育,才能推动新建本科院校整体性、系统性的改革创新和转型发展。
职业技术教育;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启示
台湾技职高等教育是台湾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普通高等教育二轨并行、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台湾当局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本科以上层次的高等技职教育上,突出强调“教授应用科学及技术,养成高级实用技术人才”办学之宗旨,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规模、质量、结构、层次均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为台湾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被企业界称为台湾经济腾飞的 “秘密武器”之一。其发展的轨迹、模式和成功经验,对于大陆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台湾技职高等教育的办学特点
1.1 技职高等教育自成体系
台湾的技职教育形成了独立完备的体系。在高中阶段,设有职业高中。在高等教育阶段,设有本科技职院校和专科技职院校两个层次。2013年,台湾共有162所高等院校,其中技职本科院校(技术学院与科技大学)有77所,占台湾高校总数的47%;技职专科院校有14所,占台湾高校总数的8%。专科层次有两种:一种是五年制的,招收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在台湾称之为“五专”,另一种是两年制的,招收对象是高级职业中学的毕业生,称之为“二专”。本科层次也有两种,一种是两年制的,招收对象是“五专”和“二专”的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称之为 “二技”;另一种是四年制的,招收对象是高级职业中学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称之为“四技”。一些实力强、办学水平高的科技大学还具有硕士、博士培养资格。此外,在台湾一些普通高校也附设技职教育,开设两年制技职本科教育。经过改制和发展,台湾的技职教育已形成从职业高中到专科、本科再到硕士、博士的独立完整的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一起,形成台湾“双元制”教育轨道,并且两种教育体系可自由转轨、分段选择、双向交叉、多渠道回流,使学生和在职人员在任何阶段,都能找到与自身程度相应的升学与进修渠道,从而“既保证了经济发展对人才技术能力提升的需要,又满足了学生与家长对升学深造的渴望”[1]。
1.2 私立院校占据主体地位
台湾在重视和加强公立高等技职院校建设的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技职教育,采取奖励、补助、放宽收费标准、提供奖学金等措施,对社会力量创办高等院校给予政策支持。就技职教育而言,私立院校的规模大大超过公立院校。1989年,专科学校75所,其中私立62所,占 82.7%;1999学年,全台湾高等技职院校共85所(含科技大学、技术学院、专科学校 ),其中私立65所,占76.5%[2]。2013年,在77所科技大学和技术学院中,私立院校有60所,比例为77%。这些私立院校举办者多是企业界人士,这样,台湾技职院校就天然地与企业界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并与公立技职院校形成了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的关系。
1.3 办学目标定位明确
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办学定位相当明确,并力求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所区别。在办学理念上,坚持以“适应产业与社会发展需要”为立命准则,主要是以培养应用技术与管理人才为目标。在人才培养上,主要以职业工作岗位为核心,更强调具有实际应用精纯的专业技术、实务操作能力,而不是以理论知识和学术研究为核心。在课程设计上,更加注重“实用”,主要是根据岗位职业的工作需要以及技职教育系统学生的特点,培养职业和岗位所需能力。在师资力量上,要求专职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必须满足“5年教学经验和4年的‘产业年资’(实践工作)”的条件。同时,还积极从业界聘请专家作为师资补充到学校兼课,以强化实务课程。
1.4 校企合作广泛而深入
台湾高等技职院校非常注重与企业界开展合作(在台亦称之为“企教合作”),基本上每所学校每个专业都有相对应的合作单位。台湾技职院校的企教合作不仅广泛深入,而且是双向互动的。一方面,企业参与教学,为学校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实习实训场地、兼职教师和毕业生就业市场。比如,“最后一哩学程”计划、校企联合招收专班项目,都是由校企共同规划课程,以培育业界所需实务人才为目的。另一方面,学校积极服务企业,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企业需要解决技术难题时,会从学校聘请专家进行协同攻关。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实现了技职教育与产业接轨,以及校企双方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互利双赢,既促进了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又促进了人才培养过程的连贯性。这样既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习条件,又让学生及早接受职前的操作技能训练,缩短学校教育与企业行业人才需求的距离。
1.5 创意教育普及
所谓的创意教育,亦即创造力教育,其目的就是推展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开发,全面提升学生创意思考、创新实践与创业发展的能力。台湾高等技职院校非常重视创意教育,把创意作为教育的核心价值。各校基本上都形成了创意普及教育推动体系,设有创意教学中心之类的专门机构,并就自身学校如何开展创意教育提出一系列的具体措施。在创意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各校通常将创意课程、创意表演、创意校园等活动同步规划、同步开展,其目的就在于把校园打造一个全方位的创意平台,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创意教育的熏陶,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加各种各类的创意训练和创意竞赛。创意教育的普及,激发和助长了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行为,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成效。同时,还让学生养成创意的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促进了学生思考方式的发展和完善,使学生在对待学习、生活和处理问题方面比较具有创意、批判的独立思考能力。
2 台湾技职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台湾高等技职院校自20世纪60、70年代起步以来,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办学层次和水平迅速提升,已形成独立完整、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为台湾高等教育由大众化走向普及化,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产业技术的更新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和发展方式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2.1 发展急剧膨胀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升格改制资格的放宽,台湾的本科技职院校规模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到2013年,台湾的科技大学和技术学院由1997年的20所发展为77所。与本科院校急剧扩增相反,专科学校则由1997年的61所递减为14所。这种情况使我们看到台湾技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规格和层次上提高的同时,却造成了人才供求出现结构性失调,形成了教育资源过剩和学生就业困难双重问题。
2.2 转型不够彻底
台湾技职教育虽然定位于“强化务实致用特色发展”及“落实培育技术人力角色”。但各校为了求生存和提升办学影响,纷纷把学校发展的重点放在升格改制上,专科学校致力于升格为技术学院,技术学院升格成功后又致力于改制为科技大学。这种升格改制的浪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台湾技职院校的快速发展、满足了学生对学历的追求,但也 “导致高等技职教育的教学转变为以升学为导向,转变为以学生个人生涯发展准备为主”[2],偏离了技职院校的办学方向,使得台湾技职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越来越模糊。
2.3 面临生源危机
尽管目前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无论从学校数量上看,还是从在校学生的规模上看,在台湾已经居于主流教育。但是,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技职教育是次等教育的观念尚普遍存在,使得家长和学生都把上技职院校当成最后的选择。另外,与高等技职教育迅猛扩展相比,台湾却广设综合高中废除职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逐渐萎缩。同时,伴随着台湾少子化趋势,未来学龄人口数量将逐年递減,台湾的高等技职院校出现生源不足、招生困难的问题。
2.4 师资产业实务经验缺乏
台湾高等技职教育具有业界实务的师资仍较缺乏,这种结果一方面是由于技职院校为了满足教育部门对于高职院校升格与改制师资队伍设置的标准和要求,大量招收具备高学历的师资,极少或甚至没有来自业界的师资;另一方面,台湾的教育部门尽管鼓励技职院校聘请业界师资,但在对学校评鉴和教师的职称晋升上,仍偏重于师资的学历及其学术成就,导致技职院校将重心放在师资的学历和学术研究上,而教师本人也以理论为导向进行教学。这种“缺少实务师资之技职教育体系,易与产业需求严重脱节,将直接影响毕业生之竞争力,更将误导技职教育的发展方向”[3]。
3 台湾高等技职教育对大陆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当前,大陆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截止2012年,大陆新建本科院校有647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总数的55%,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但是,无论其对社会的贡献,还是自身的办学实力,以及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与其在全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占据的体量极不相称。推动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不仅是社会经济转型的需要,也是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加强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建设的需要。台湾高等技职教育起步早、发展快、办学体系完整,为职业技术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为台湾高等技职院校主体的“科技大学”、“技术学院”在台湾高教体系中所处的层次、自身定位和发展轨迹,与大陆新建本科院校所处的层次、定位和发展轨迹非常相似。因此,借鉴和参考台湾高等技职教育成功的办学经验,为我们开展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和实践范式。
3.1 构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体系
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是以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其范畴上,属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完整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应该包括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教育。目前,在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导下,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已经构建了具有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多层次多规格的完整独立而又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互贯通的立交桥式教育体系,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提供了成功的范式。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的作用,加快推进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高校办学转型。在院校设置上,“按照高等学校分类管理的要求,实行高等院校分类设置,从以分级设置(专科、学院、大学)向分类设置转变”[4]。在政策支持上,要给予新建本科院校一定倾斜,切实扩大办学和招生自主权,鼓励新建本科院校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同时,设立转型专项资助资金,加大对新建本科院校的经费投入。在法律层面上,政府要完善教育立法和鼓励政策,确立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与普通类型高校同等重要地位。同时,明确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引导和要求行业企业开展与高校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企业的广泛参与,构建一个包含高等职业专科、应用技术本科、专业硕士、博士等层次完备、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相互贯通的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使大陆高等教育在结构上更加完善、在分类上更加合理,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上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
3.2 大力发展民办应用技术型高等教育
台湾社会力量办学兴盛,企业财团、社会机构和事业成功的公益人士热衷于举资办学。尤其在高等技职院校这类学校中,私立学校占据了主体地位,形成了公立、私立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局面。当前,大陆新建本科院校普遍缺乏改革的动力和发展的活力,主要根源在于政府保护和缺少竞争的土壤。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应用技术高校建设、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建立以公立高校为主、私立高校为辅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一是要鼓励私营企业和个人直接投资举办学校。同时,政府也可将一些经营管理不善、生源短缺的新建本科院校改制为民办高校,让一些有实力又有公益心的企业财团和个人来经营管办。二是对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实行股份制改造,鼓励私营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参股或者合资举办二级学院、专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参与学校治理和人才培养。三是鼓励国外优质高校来华举办独立院校或者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通过上述做法,既能达到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又能达到释放和激发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活力、倒逼新建本科院校进行改革转型的目的。
3.3 明确转型的方向和定位
台湾高等技职教育无论从政府主导上,还是从自身的办学定位上看似非常明确。但是,为了应对招生和学生对升学的期盼,以及学校生存而升格改制的诸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走上了偏重学术的发展道路,不仅误导技职教育的发展方向,也造成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实际上,这样的情况已经开始在大陆新建本科院校身上不同程度地出现。比如,一些刚刚升本不长的院校现在又把工作重点放在申报硕士点上,或者升格为 “大学”上;还有一些院校,说的是办应用型高校,其结果做的还是研究型高校的老一套。这是推进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高校转型应引以为戒的地方。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思维方式和办学模式,以全新视角看待社会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对技术应用、开发创新人才的需求,深刻认识到往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发展才是学校的根本出路,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在办学定位和方向上,要明确地将学校定位于面向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和企业需求、培养实用技术人才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
3.4 深化校企互利合作
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是应用技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台湾的高等技职院校十分重视校企合作,政府部门也从政策上对校企合作给予引导和支持,在校企合作中,学校、企业双方的积极性都非常高。与此不同的是,大陆新建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却难以深入,校企之间互动不足,实质性合作不强,取得的成果不多。出现这种情况,固然有新建本科院校服务企业意识不强、能力不够的原因,更重要的还在于政府部门缺乏明确的政策引导。因此,对于政府部门,要用法律和政策导向,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对于新建本科院校,也要积极主动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方面要增强服务企业的能力,回应企业需求;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技术和人才,联合培养具有企业一线生产、管理经验的实务型师资和具有职场经历和实践经验的应用型学生,形成校企“双元制”人才培养体系。
3.5 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意教育
职业技能与创意教育是台湾高等技职院校的两大特色,职业技能教育旨在提升学生的实务能力,创意教育旨在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两者相辅相成。台湾教育部门和技职院校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和创意教育。比如,在职业技能教育方面,台湾考试部门和劳动部门大力推行职业证照制度,对于取得相应职业证照的人员,报考公务人员考试可视同等学力。各院校都大力落实职业证照制度,积极鼓励学生考取各类职业证照,以拓宽学生的发展空间;在创意教育方面,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于2002年颁布了《创造力教育白皮书》。在此引导下,台湾高等技职院校在顶层设计上对创意教育体系进行了整体规划和构建。在大陆,尽管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已经逐步认识到职业技能和创意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大多数院校还存在推广程度不高、师资力量不足、课程建设落后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之后,其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就是要面向地方经济社会需要,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一定创造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目前对于这些院校的学生而言,与专业岗位要求相适应的实践能力和灵活的创造能力也恰恰是他们最缺少的才能。为此,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对职业技能和创意教育有一个更清醒、更系统、更深刻的认识,以开放互渗式的整合化思维为指导,积极借鉴台湾职业技能和创意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构建和完善职业技能和创意教育的有效机制,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职业技能教育方面,要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完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统筹并规范对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组织和管理;在创意教育方面,要从国家、社会和学校层面完善对创意教育的资金政策支持,加强创意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并为创意教育提供方法、技术支持和交流活动的平台。
总之,在推进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高校转型的过程中,要立足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际,借鉴和参考台湾技职教育的办学经验,积极大胆地进行探索和实践,才能走出一条符合社会经济需要和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技术型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1]熊颖.台湾高等技职教育暨对大陆发展技术本科教育的借鉴[J].职业教育研究,2008(10):167-168.
[2]黄鸿鸿.台湾高等技职教育发展考述[J].教育评论,2009(4):129-131.
[3]陈玟晔.当前台湾技职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因应对策[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2):77-80.
[4]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R],2013.
[责任编辑:余义兵]
G640
A
1674-1102(2014)06-0021-04
10.13420/j.cnki.jczu.2014.06.005
2014-02-18
刘鹏(1977-),男,安徽临泉人,铜陵学院办公室副主任,法学硕士,政工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