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声世界的对话

2014-03-28王丹丹

中小学德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发音奶奶孩子

王丹丹

那一年,我19岁,开始了教学生涯。虽然是学特教的,对未来本应有艰苦的预期,但在真正接触学生之前,我仍然怀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梦想。那一天,我为第一节课准备了一肚子慷慨激昂的话,自信而激动地走进了教室,可是,还来不及微笑,更来不及说什么,我就被眼前的景象弄得不知所措。

他们是一年级新入学的17名听力障碍学生。17个学生,许多人会觉得少得可怜,可在聋人教育的班额范围里,这已经是超编了。那时,助听设备还没普及,孩子们还完全生活在无声世界里。他们懵懂无知、随意任性、倔强蛮横地孤独了六、七年,第一天来到陌生的学校,踢桌子,满地跑,挠老师,躺在地上打滚,死死拽着家长不撒手……当我伸手去抱时,他们挥着小拳头打过来,挣开父母的手朝我又踢又踹。一个早晨的时间,17个孩子的教室就像市场一样吵闹混乱。我哄住一个,旁边另几个又闹起来。每叫一个孩子,都不是光喊他们的名字这么简单,因为他听不到,所以要直接走到他跟前,用最亲切的表情,最简单的手势,说出想说的话。好不容易把家长和孩子们都安顿好,能让他们暂时坐在椅子上时,我却已经无话可说了。

这些孩子除了有听力障碍,有的还伴随智力障碍、注意力障碍、情绪障碍等。我说话,他们听不见;我写字,他们看不懂;我打手语,他们也不明白。他们甚至不知道这里是什么地方,不知道我是谁,不知道他将要在这里做什么。他们的固执与任性,包括一无所知,都和我想象的完全不同。

原来,念书期间的见习,接触的都是被老师教导好的聋孩子,可以直接交流和上课。而真正面对自己的学生时,却是如此一番失控的场面。那一天,我有着太多的委屈和无奈。晚上,我静静反思,是不是对这份工作抱有太高的期望了?是不是自己根本就还没有准备好,以至不能应付自如?沉思中,我甚至生出隐隐的恐惧。

开学第一周,孩子们无法配合教学,所有计划停滞下来。每天下班后,我都暗暗告诉自己,万事开头难,一定要坚持住。当我和孩子们终于能正常上课,能开怀地做游戏时,我知道,我们终于彼此接纳了,虽然这种接纳也是那样充满艰辛。就像a、o 、e这样简单的内容,我也要借助小镜子、压舌板、纽扣、纸条等物品,才能帮助他们学会正确发音。

犹记得,为教声母“h”的发音,我准备了两大杯水,先蹲在地上,喝一口含在嘴里,然后仰起头,发出“h”音时,要让学生看到水在喉咙里冒泡泡的状态。好不容易给每个学生分别示范一次后,我的肚子已灌满了水;但一遍两遍又怎能学会呢?在反复演示、纠正,蹲下,喝水,站起,再蹲下的循环中,我腿麻了,头晕了。但如此艰辛的反复,我只能坚持。终于有一天,当一个孩子举着水杯,费力地对着我轻轻发出一声“h”时,我的眼睛一下子湿润了。那一刻,我体会到的是一种别样的幸福。

那些从出生就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孩子,那些对周围世界一无所知的孩子,我教他们摸声带,按鼻翼,感受声音的震动;教他们用手背或纸条,观察发音时的气流;用小勺子,压舌板帮他们找到正确的发音部位;我蹲下身,让他们十次二十次甚至数十次地看我的口形,体会发音要领;我教他们从风雨雷电的声音听起,让他们熟悉并认识电话声、敲门声、妈妈和老师的呼唤声等等,当他们终于能发出声音,能叫“爸爸妈妈”,能问候我“老师好”时,这一声声不算清晰的话语,这一点点微小的进步,都让我满足又窃喜。我不在乎那些无法计算的心血和汗水,而是突然领悟:这如此艰难的开始,是多么弥足珍贵的起步!这些小小的聋孩子,他们在等着我成长,等着我强大,等着我张开羽翼去保护和支撑他们。而我,怎么能退缩和畏惧、怎么能质疑对职业的选择?

有一天早晨,我在一间教室里,摸了摸一个新来的调皮男孩的头,笑着看他散乱了一桌子的积木。他转头看了我一眼,伸出手搂着我的胳膊并慢慢把头靠了上来。接下来的几分钟,他就那样一动不动地靠在我身上。我低头看了看他瘦小的身子,眼里忽然涌出了泪水。一个被命运无情剥夺了听力,又被父母遗弃只能和奶奶相依为命的孩子,本来是那么顽皮好动,为什么会在我身边突然地静下来?他那一刻的静,还有那将我当成依靠的瞬间,让我心疼。我知道,他只是想在我身上体会一种久违了的妈妈的味道。或许我无法弥补他小小心灵受到的伤害,但每天给他一个拥抱,给他一点妈妈的爱,我想我能做到。

几天后的一个早晨,听宿管阿姨讲,他夜里等阿姨和别的孩子都睡着时,偷偷爬起来,打开别的小朋友的柜子拿东西吃。因为睡前摘掉了助听器,他想不到也听不到在寂静的深夜嚼吃虾片会发出很明显的声音,并被阿姨发现。第二天,当我听到此事时,内心涌起深深的自责。别的住宿孩子都会有家长带小食品来,我却粗心地忽略了他。第二天中午,我拉着他的手,到超市买了两大袋食品,告诉他要与另一个父母是聋人的小朋友分享,然后再三叮嘱他,无论想吃什么,想要什么,都可以找王老师,绝不能再拿别人的东西。自此以后,这个孩子就成了我的牵挂。只要有时间,我就给他买比萨,带他吃饺子、尝烤肉,买些学具玩具,还让女儿和他成了好朋友。

看着他渐渐长高长大,我心里有无限的欣喜。听着他与我们清晰而顺畅地交流,我与他奶奶几次协商,希望她将孩子送去普通小学就读。毕业时,奶奶来接他,坐在我的办公室不肯走,说是特意带了两百块钱,一定要请我吃顿饭。我回绝了奶奶的好意,却失去了将这祖孙俩送到校门口的勇气。看着他们一老一小离开我的视线,我的心就像被掏空了一样。

所幸孩子和我一直保持着联络。周末,我会接到他清晨的问候;考试后,会听到他焦急地汇报成绩;节日里,他在电话里雀跃地喊:王老师,奶奶杀猪了,你领姐姐来我家吃肉吧。这就是孩子给我的爱,也就是这些听起来有些稚嫩的声音,让我体会到一种别样的收获与幸福,让我更加无怨无悔地坚守在特殊教育的战线上。

有时候,家长指着我说:孩子的事我不管,这已经是她的姑娘了,一切都由她做主。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都深深地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份嘱托,也是一份信任与交付。我们肩上担负的不只是一个残疾孩子的命运,也是一对对父母的殷殷期望,更关系着一个个家庭的生存质量。面对这些,我们岂敢懈怠,又怎能不竭尽全力?

面对这些聋孩子,我们有很多种身份。有时,我们像父母,第一时间明白孩子们的需要;有时,我们是朋友,在他们受嘲讽和冷落的时候,默默地与他们并肩站立,接受风雨;有时,我们是师长,一个音一个词地教他们开口说话,让他们像健听孩子一样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有时,我们是法官,在他们与家人发生冲突时,我们把爱融入在一串串的手语里,为他们化解大大小小的矛盾;有时,我们更是心灵的导师,让自己蹲下身来,读懂他们的眼神和愿望,倾听他们的心声和渴求,看透他们心底脆弱的呼喊和挣扎,了解他们成长道路上的迷茫和彷徨。我们要用一双手,一颗心,让这些不幸的孩子真正缩短与健听儿童的距离,不仅仅在语言上,还在心理上。我们有那么多的身份,而每一重身份,都是以爱的名义,为这群孩子铺一条通往有声世界的路!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只有用真心,用真爱,才能做好教育。我常想,其实要感谢教师的职业,给了我们一杆标尺,让我们时刻去丈量自己的内心;感谢学生,给了我们一面自省的镜子,让我们处处规范和检验自己的言行。感谢这些残疾的孩子们,让我们思考并懂得人生一定会有遗憾,在无法完美的现实中,学会珍爱生命、珍惜身体、珍视家人!

十六年的经历,伴着汗水,渗着辛酸,更多的是收获与成长,是体味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幸福。在和孩子们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我也深深体会到,教育是最不能有功利之心的,尤其作为一名特教人,只有守住朴素的灵魂,才能在寂寞和清贫中走出丰实的人生。

(作者单位: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 吉林长春 262300)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发音奶奶孩子
I’m a Little Teapot
给奶奶按摩
奶奶喊你吃饭啦
奶奶驾到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Playing with h
Playing with /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