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失落的红领巾
2014-03-28姜丽凤
姜丽凤
“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成的。”对少年儿童来说,加入少先队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事。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队员们初入少先队时高举右手宣誓、佩戴鲜艳红领巾的那一份激动、兴奋已渐渐远去,红领巾能给予他们的荣耀感,也随着时间逐渐淡化。
扫描:失落的红领巾
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志,是革命先烈的鲜血凝成的,少先队员都应当佩戴和爱护它。但实际上,队员佩戴红领巾的自觉程度和持久性却不容乐观。红领巾已在不知不觉中被冷落了。
镜头一:课间,监督岗队员检查红领巾佩戴时,有的队员会从书包或口袋里摸索出一条皱巴巴的红领巾,或者向周围的孩子借一条,往脖子上随便一系。检查完后,又摘下来还给他人,或者不慌不忙地塞进书包、口袋里。
镜头二:仔细观察,会发现队员们佩戴的红领巾五花八门:有的黑乎乎满是污渍;有的随便打个结充数;有的挂在领子里边显得不伦不类;有的扭曲得犹如一根麻花;有的两边长短比例严重失调;有的系得松松垮垮;有的领巾边已破旧不堪……
镜头三:讲台上,常放着不知道主人的红领巾;操场上,经常会有遭人遗弃的红领巾;传达室里,红领巾东一条、西一条如杂物一样被胡乱堆放。丢失了红领巾,队员们常常会轻描淡写地来一句:“再买一条,反正只要一元钱!”
镜头四:炎炎夏日,耐不住酷暑的队员常常解下红领巾擦汗,有的则当扇子扇风,有的干脆解下来随手扔进了桌肚,与灰尘为伍……
当初,孩子们第一次佩戴起鲜艳的红领巾时,是那么的期待与兴奋!可随着时光的流逝,为什么他们会如此对待这鲜红的领巾呢?对此,笔者与队员进行了一次近距离的交流。孩子们如是说:
——刚戴上红领巾时,我觉得很光荣,觉得新鲜又好奇,睡觉时都不愿意解下来,但时间久了就觉得不过如此,没啥意思。
——红领巾天天戴很会脏,又太麻烦了,少先队员为什么一定要戴红领巾?
——戴红领巾有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便。比如炎热的夏天,汗流浃背,戴上红领巾脖子感觉像着了火;室外活动,像上体育课,红领巾紧系颈间,影响了我们的活动。
……
孩子们的话让我心情沉重。原来孩子们没有因为自己是一名少先队员而感到骄傲与自豪,相反,红领巾在他们心里是如此不重要,甚至成了“累赘”“负担”,这实在是令人心痛!
拷问:失落背后的隐忧
红领巾被冷落和视作负担,其深层原因是少先队员荣誉感的缺失。对此,作为少先队教育工作者,仅仅指责孩子们“不应该”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应扪心自问:审视平日的少先队教育,我们究竟存在哪些不足与隐忧?
隐忧一:操之过“简”
与共产党、共青团等组织相比,少先队最大的特色在于有着独特的礼节和仪式。集合整队、出旗、唱队歌、呼号等一整套仪式能让人为之振奋,受到强烈的感染。而今,在基层少先队组织中,活动虽开展得有声有色,但普遍忽视队的礼仪,缺乏完整、正规的队仪式,很多程序都被简化或省略。
另外,集体生活中,我们习惯称辅导员为班主任,称中队为班级,很少见到孩子佩戴队干部标志。队干部选举的内容和程序也被简化,儿童不用申请自行入队的情况屡见不鲜。队干部的轮换、监督和考核过程,也被辅导员漠视。这种操作上的简化,使少先队员无法常常真切感受到队组织特有的文化,自然激发不起他们对红领巾的热爱。
隐忧二:失之于“虚”
过去,红领巾佩戴资格被严格控制,因而成为一种至高荣誉。如今,《队章》规定:凡是6周岁到14周岁的少年儿童,愿意参加少先队,愿意遵守队章,向学校少先队组织提出申请,经批准,就成为队员。因此,通常情况下,只要符合入队年龄,现在的孩子便会整批被批准加入少先队。
由于全童入队,很多基层少先队组织把儿童的入队教育变成了一种花架子,普遍虚化,未加落实,以至队员对红领巾的价值、意义普遍不明确,队章内容不清楚,有的甚至不会行标准的队礼,不能正确佩戴红领巾等。这种不重视宣传教育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队员对红领巾缺乏真挚的情感。
隐忧三:束之高“管”
当前,少先队员佩戴红领巾已成硬性规定,有的少先队组织还制订了相应制度,通过每日不定时检查,并与学校的一些评比或活动等挂钩,让队员觉得佩戴红领巾是一项任务,是一种检查。
在如此高频率高强度的监管下,红领巾日渐褪去光荣感和神圣感,沦为约束工具。如此,一旦缺乏监管,他们的行为就容易走向反面。
探寻:找回失落的荣光
如何让队员们亲近红领巾,热爱红领巾,意识到佩戴红领巾的光荣与责任?笔者认为,应从队史、礼仪、活动和榜样中多层次、多方面地培养少先队员对少先队组织的光荣感和责任感。
回顾队史——认识红领巾
少先队的光荣历史,是教育少先队员的生动教材。通过回顾队史,可以让队员明白:小小的一方领巾,是老一辈革命家用鲜血凝成的。戴上鲜艳的红领巾,应当是非常光荣而自豪的事。
听一听少先队历史。直观呈现,比任何语言都更具说服力。比如,学校可以把中国少年儿童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图片做成展板供大家参观,由队干部讲解,使队员了解红领巾是多么来之不易,进而产生一种光荣感。再比如,在“授巾”仪式上,可把准备授给新队员的红领巾拼搭成红旗的图案,让每位新队员从这面红旗上取下一条,由老队员或名誉辅导员等为其佩戴,让少先队员形象地感受到: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革命烈士用鲜血染成的。
看一看革命影视片。队历史的教育与其空喊口号,不如让队员从历史和革命题材影片中自行感受,如此生动的形式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如组织队员观看《闪闪的红星》《鸡毛信》《小兵张嘎》《刘胡兰》等革命影视片,通过孩子们喜爱的方式追忆革命先辈,体会作为少先队员的强烈荣誉感。
培养礼仪——亲近红领巾
少先队礼仪是非常生动直观的少先队组织教育形式,那清晰响亮的报告声、催人奋进的鼓号声、激越昂扬的队歌声、整齐划一的呼号,无一不在队员们的胸膛里翻腾起情感的波浪。作为少先队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队的礼仪感染队员。
规范少先队仪式。每一类少先队仪式,包括大队或中队会仪式、新队员入队仪式、少先队选举仪式等,我们都要认真按照规范的程式举行。在队的仪式中,队员们通过列队报告人数、重温誓言、唱响队歌、行标准队礼受到心灵的震撼,感受到加入少先队组织的光荣与神圣,奋发向上。
创新少先队礼仪。作为少先队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创新少先队礼仪,增强队员的荣誉感。如新队员入队仪式可以分批举行,也可与建队节或儿童节结合,或选择在烈士墓、纪念碑前等地点,或邀请孩子们心中最崇敬的人参加,或由老队员为儿童佩戴红领巾并送上祝贺礼物,或安排团组织代表提希望、家长代表讲话、新队员代表表决心等内容。另外,如升旗仪式上对光荣的升旗手敬队礼,建队节时向大队旗和中队旗敬礼等,在这种氛围中将热爱少先队组织、亲近红领巾的教育自然融合在一起。
开展活动——爱护红领巾
结合活动进行,是少先队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我们要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引导队员自觉爱护红领巾。
“红领巾之歌”我来唱。选择一些感染力强的少儿革命歌曲,如《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红领巾之歌》《同一首歌》《共产儿童团歌》《红星歌》《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等,利用队课、课午间传唱,指导队员用独唱、表演唱、合唱、小组唱等形式,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红领巾之歌”传唱表演赛。在自编自演自唱的过程中,让队员增强责任感。
“红领巾佩戴”我来学。首先,在大队委和中队干部队伍中举办关于红领巾佩戴和队礼规范性的培训,对红领巾的整洁、完整、颜色等进行细致讲解和要求,并对红领巾的正确佩戴方法进行培训,还可针对少先队队礼的含义和正确姿势,以及适合敬队礼的时间、地点和场合进行示范,确保队干部更好地掌握队知识和礼仪。其次,要充分发挥大队委和中队干部的作用,鼓励他们广泛与队员结成手拉手对子,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在各中队中开展正确佩戴红领巾和敬队礼的二级培训,最后由大队部组织评委团进行验收评比,以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另外,还可以开展佩戴红领巾、清洁红领巾比赛,比一比谁戴的红领巾最规范最标准,谁的红领巾最干净,颜色最鲜艳,让队员从小就养成爱护红领巾的良好习惯。
“红领巾爱护”我来谈。引导队员对照正确佩戴红领巾的要求,成立“啄木鸟纠错”队,寻找日常生活中队员们不爱护红领巾的种种现象,组织“爱护红领巾”大家谈沙龙活动,征集爱护红领巾的金点子妙招等,帮助队员正确对待红领巾,妥善保管好红领巾。例如在某些特殊时候,可以用红色三角形胸佩或者队徽代替红领巾佩戴,避免佩戴红领巾带来的不便。在此基础上,引导队员根据个人实际制订奋斗计划,对照计划进行实施,并定时进行检查、评比,让队员向着目标,努力让红领巾更鲜艳!
学习榜样——添彩红领巾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自建队以来,有无数少先队员为了鲜艳的红领巾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我们要组织队员学习同龄人的先进事迹,引导他们学榜样、赶榜样。
“小英雄故事”巡回演讲。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岁月,还是在和平建设年代,中华大地上都曾涌现出无数小英雄。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曾经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如:战争时期的刘胡兰、王二小,和平年代的刘文学、赖宁及历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等。大队部可以成立“小英雄故事巡回演讲团”,鼓励队员们查找小英雄的故事,送故事到中队,让队员学习英雄精神,激发为红领巾添彩的热情。
“红领巾大使”风采展示。队员身边的同龄人榜样贴近少年儿童生活,能给人以亲切感,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为此,可以张贴海报、层层选拔,结合队员投票评选,推选出各中队的“红领巾形象大使”。把形象大使的事迹设计成图文并茂的名片,统一制作展示于校园长廊中,使队员们徜徉其间,心灵受到荡涤。我们还可以利用“红领巾电视台”,开展“与红领巾形象大使面对面”的采访活动,领略他们的魅力,鼓舞他们共同热爱红领巾,让红领巾更加鲜亮。
“我是红领巾”实践行动。走向实践、走进心灵的教育才是充满生命力的教育。我们要组织队员坚持不懈地开展“红领巾在行动”“今天我当家”“美丽小区我的家”等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引导队员走进社区,用实际行动向社会证明“红领巾”的力量是无穷大的,真正为红领巾增光添彩。
(作者单位:绍兴市上虞区夏丏尊小学
浙江绍兴 312300)
责任编辑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