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世界公民教育的缺失及改善对策

2014-03-28刘启红冯建军

中小学德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公民教育全球化

刘启红+冯建军

摘 要: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需适应全球化需求培养具有世界意识的世界公民。虽然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开始重视世界公民教育,我国也开展了相关的教育活动,但从对中学教师的调查来看,各学校开展的世界公民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为消解这些问题,我国世界公民教育除了要依靠一线教师在教学中的渗透,还需要学校的重视、课程的改革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持。

关键词:公民教育;世界公民;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3-0026-04

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的、不平衡的、矛盾的、不断更新观念和转变范式的发展过程。这一复杂进程在给国家、社会以至个人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挑战。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各种积极的手段来应对全球化,教育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方式。全球化进程中的教育,一方面要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对自身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教育需针对时代的特征培养适合全球化时代的人才。可见,培养世界公民是应对全球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一、全球化对世界公民教育的呼唤

全球化进程使得世界各民族的发展与命运紧密联结在一起,“全球化毫无疑问正在创造一种新的公民社会”[1],它开创了从孤立的个别国家的历史走向世界史的局面,这样,人类社会便逐渐冲破各民族、各国家原有经济体系的孤立和封闭状态,使世界各部分形成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世界整体,从而开始了“世界历史”的现实进程。[2]个别国家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也是人转型的过程,“全球化首先是一种全球互存的生活方式和地球生命的进化形式,是个体意识、精神、态度、思想、信仰和行为的再现代化过程[3]。个别国家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向再现代化的转变,标志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整体转型,即从封闭性转向开放性,从孤立状态转向依存状态,也标志着人从单子式个人转型为世界历史性个人,即“世界公民”。

转变已然是全球化时代的必然发展,但由于私人占有制的存在,资本主义的扩张,一些不平等、不平衡的因素的影响,个人中心的取向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并强化,以至于世界公民的形成与发展受到重重阻碍,甚至出现异化。同时,由于文化本位、国家本位、民族本位等的影响,文化冲突和文明冲突的观点和行为还普遍存在,这也成为个人具有和发展世界公民素养的障碍。“面对这两种对立趋向,人的自觉意识、自觉选择当成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关键。教育,作为人类一种自觉的自我发展与提升的实践活动,理应主动推进人的生存型态的发展,从当代的现实情况出发,将世界历史性个人的生长发展作为归旨,努力促进当代人的革命,人的转型,这就是当代教育的主题”[4],这更是学校世界公民教育的主题。在学校中单以培养国家公民为目的的公民教育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学校实施世界公民教育,通过培养世界公民,可为协调全球、国家和个人之间的价值关系,避免个人、社会落入全球化的陷阱作出积极贡献。

二、学校教育中世界公民教育的缺失

实施世界公民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第一线人员,对于学校世界公民教育的开展情况应当十分了解,然而通过对教师进行调查①发现,目前我国学校在开展世界公民教育方面虽然有一些举措,但仍存在很多缺失和问题。

1. 课程内容缺失

目前我国在课程设置上,还没有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世界公民教育的开展主要渗透于学科教学中。调查结果显示,91.7%的教师认为历史课与世界公民教育相关,83.4%的教师认为政治课与世界公民教育相关,83%的教师认为地理课与世界公民教育有关,63.5%的教师认为外语课与世界公民教育有关,57.7%的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与世界公民教育有关,其它学科与世界公民教育之间的关联相对较小。可见,多数教师认为世界公民教育主要依靠文科课程的实施。

但调查发现,文科课程中有关世界公民教育的内容非常匮乏。政治教师认为政治课涉及世界公民教育内容不足或完全没有的占40.6%,语文教师认为其任教科目中世界公民教育内容不足或完全没有的占40%,英语教师认为英语课中世界公民教育内容不足或完全没有的占60%。政治教师、语文教师和英语教师认为其任教科目中世界公民教育内容足够的分别仅占3.9%、2.5%、0%。

调研还发现,绝大多数数学、物理、化学教师都认为其所教科目涉及世界公民教育的内容几乎没有。

2. 教师能力缺乏

作为世界公民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对世界公民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调查发现,尽管96.3%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开展世界公民教育,但认识和实践却有着较大的差距,世界公民教育的开展仍大多停留在想法上,实践方面非常缺失。97.4%的教师没有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去实施世界公民教育,更多教师不知道如何实施世界公民教育。究其原因,84.6%的教师认为是由于职前训练不足,缺乏能力,83.8%的教师认为是在职培训不足导致的,81.4%的教师认为有关世界公民教育的培训没有实际效果。

3. 学校重视力度不够

在世界公民教育过程中,学校的推动力量不容小觑。然而通过调研发现,学校重视力度明显不够。比如,只有4.5%的教师所在学校总是或经常要求在课程中加入国际议题,33.2%的学校有时会要求加入国际议题,从不要求在课程中加入国际议题的占62.2%;在举办国际性的知识讲座方面,只有4.1%的教师表示其所在学校会总是或经常举办,28.2%的教师表示其学校有时会举办一些类似活动,67.6%的教师表示学校从未开展过相关讲座。

4. 教育行政部门支持不力

世界公民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家长,社会力量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但统计结果显示,在实施世界公民教育方面,94.2%的教师认为教育行政部门重视力度不够,84.7%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重视力度也不够, 52.3%的教师还认为家长支持力度也不够。不过,访谈发现,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我国教育是政府主导的,政府支持与否直接影响学校领导、教师和家长的态度,因此,为了有效实施世界公民教育,提高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力度最为必要。

三、世界公民教育的有效开展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为了有效实施世界公民教育,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 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支持力度

教育行政部门是依法享有并运用国家教育行政权,负责对国家各项教育事务进行组织、管理、监督和指挥的国家机关。全球化进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应顺应国内外教育改革趋势,根据本国国情对公民教育进行改革和完善。

首先,政府应在政策上予以支持。政策是先导,政策是保障。正因为此,很多发达国家都已经将世界公民教育放到国家战略发展的层面,在资金投入和政策上予以保证。[5]可是,尽管我国政府早就强调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但迄今为止都还没有具体的对世界公民教育进行规范的政策文件,缺少明确的世界公民素质要求。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行政部门应在“面向世界”的指引下,切实把世界公民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列入到有关的政策文件中。同时,要加大研究力度,明确基础教育不同阶段的具体内容,分阶段实施,形成完善的系列教育。

其次,加大教师教育力度,为学校提供更多的资源。调查发现,我国教师之所以缺少世界公民教育的能力,主要原因在于缺少相应的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为此,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可以寻求有经验的人士(政治家、法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等)及专门从事世界公民教育事务的非政府组织的支持[6],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有关世界公民教育的教师教育培训,将世界公民教育列入教师培训计划并定期实施,为职前和在职的教师传授开展世界公民教育的方法、经验等。同时,教育行政部门有必要尽可能多地为世界公民教育提供多样化资源。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在特色学校建立世界公民教育研究和教育基地,鼓励相互观摩,相互交流,为世界公民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多的资源和经验。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相关网站,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国际议题资料。

再次,完善课程设置。新的课程标准里虽有与世界公民教育相关的内容,诸如世界知识的学习、世界意识的养成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等,但仍是零散的,缺少系统性。为了使教材的编写和学校的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更加突出世界公民教育内容,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制订相关“指南”,明确世界公民教育的内涵、目标、具体要求等,从整体上对世界公民教育进行规划,在学科课程标准中明确世界公民教育内容,提升国际议题的比重。

从我国学校教育情况出发,开设专门的世界公民教育课程条件并不成熟。我们应力图将世界公民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内容中,将世界公民意识、态度的培养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但现实中,由于升学压力,学校课程紧且重等原因,融入效果不佳。因而在学科课程中,一方面应增加国际议题的内容,且与考试内容相结合。另一方面,要注重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促进其世界公民意识、态度的养成。[7]

我们还应重视发挥校本课程在世界公民教育方面的作用。从对学生世界公民意识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的世界公民意识在性别、学段、家庭所在地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世界公民教育过程中,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校和学生的特色来实施。

2. 学校应增强对世界公民教育的推动力度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既担负着培养人才的任务,又承载着时代的使命。但调查发现,当前学校开展世界公民教育的情况和效果很不理想,也就是说,学校在世界公民教育上需要加强力度。

校领导是仅次于教育行政机关的责任主体。学校的发展与学校领导的工作指向密切相关,世界公民教育亦如此。目前世界公民教育的困难之一就是缺乏校方的积极推动。因此,学校领导应提升认识,正视世界公民教育对于学生素质的提升、对于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采取相应措施来支持教师工作、给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积极推动世界公民教育在学校的开展。

最有效的教育是基于生活、融入生活的教育,因此,为了有效实施世界公民教育,学校需要实现世界公民教育生活化。首先,学校需要营造一个平等的、尊重差异的、热爱世界的氛围,给学生拥有更多的亲身体验和参与其中的机会。另外,学校应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既可以组织一些国际议题的座谈会,开办国际性的讲座等常规活动,又可以举办一些年度活动,如世界公民教育文化周、世界公民活动月等,让学生能更生动、直接、有效地接受世界公民教育。

学校也需要加强与外部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学校本身的资源是有限的,要学会从外部寻找资源来提升世界公民教育的效果。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和学生到国内、乃至国际实施世界公民教育非常好的学校学习和感悟,也可以向一些相关的专业机构寻求帮助和指导。

3. 教师应主动提高自身世界公民教育能力

教师是育人工作的先行者,是实施世界公民教育的直接主体,国际议题的讲解、相关活动的组织都要依靠教师的努力。在培养学生具有世界公民意识、态度和相关能力的时候,不能不首先考虑教师对世界公民教育的看法和所具备的教学能力。[8]

首先,教师应主动提高世界公民教育的素养。学校世界公民教育的开展,主要通过课程中对国际议题的讲解进行的。教师较好地把握国际议题中蕴含的深层次的世界意识和精神是学生理解国际议题,体会其内在意义的前提。对于教师来说,一方面 ,教师要多种渠道拓宽自己的视野,增进自己的认识。另一方面,要积极关注开展世界公民教育的经验,参加相关培训,真正把握住国际议题。

其次,提高教师搜集信息、利用资源的能力。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是把握国际议题的重要基础,但人能掌握的知识毕竟有限,因而教师还要具有搜集有价值信息,利用优势资源,提高教学效率的能力。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和信息。如教育行政机关、相关专业机构提供的资源,充分重视结合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中包涵的重要内容等。另一方面,教师要提高查找信息的能力。公平的全球化为所有人提供了机会的报告中指出:“知识和信息是社会包容与进步的关键,联系是全球竞争的关键。”[9]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教师不能忽略的信息源就是互联网,教师能够从网络中寻找到世界公民教育可以借鉴的大量内容。

第三,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培养世界公民精神内涵的能力。在教学中开展世界公民教育时,教师如果仅满足于对于国际议题的讲解,那么他只能称之为教授知识的“教书匠”,世界公民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培养适合时代的“世界公民”,使其具有世界公民的精神内涵。教师在讲解国际议题的同时,更需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世界意识的增强,所以教师必须增强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世界公民精神内涵的能力。一方面,教师在讲解国际议题时,要有意识地涉及世界公民相关的意识、态度和能力,使学生对世界公民有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使课堂成为一个能够充分交流,体验不同文化的场所,促进学生自我的成长。

参考文献

[1]Kymlicka,W.Politics in the Vernacular:National-ism,Multiculturalism,and Citizenship[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32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8.

[3]邬志辉.教育全球化:中国的视点与问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6-117.

[4]鲁洁.走向世界历史的人:论人的转型与教育[J].教育研究,1999(11):3-10.

[5]徐辉.国际教育初探——比较教育的新进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48.

[6]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国际教育大会60年建议书:1934-1996[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1-156.

[7]N.Noddings.Educating citizens for global awareness[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5:12-36.

[8][德]奥特弗利德·赫费.经济公民、国家公民和世界公民[M].沈国琴,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272.

[9]奥斯勒,侯·斯塔克.民主公民的教育:1995-2005年公民教育的研究、政策与实践述评[J].中国德育,2006(12):26-37.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公民教育全球化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好奇心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旅游新主张的
净能源危机:特朗普的贸易战与全球化的终结
全球化陷阱
西方新自由主义与高等教育中的公民教育:批判者的立场
公民教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支撑
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公民教育
从专业宪法教育走向公民通识教育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