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品德课堂从把握提问的契机开始
2014-03-28袁淑芬
袁淑芬
提问是课堂教学最常规的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简约、有效的提问是高效课堂的基点。该问时,应一问到底,一石激起千层浪。那么,该问在何处呢?
一、于关键处提问
所谓“关键处”,是指教学目标中的重点、难点,是对学生的思维有统领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在教材的关键处巧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惑,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能使学生的认知有一定高度的提升。
【案例】《寸金难买寸光阴》(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上)
(观看视频《生死大营救》)
师:你们在这段视频中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解放军叔叔跑步去抢救埋在废墟下的人……
师:此时对解放军叔叔来说,时间意味着什么?
生1:时间就是多救一个人。
生2:多一秒就是多一分希望。
师: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2:我认为解放军叔叔抓紧时间就能救出更多人,这不是给那些埋在废墟里的人带来了希望吗?
师:说得真好!时间就是希望,时间就是生命。
(老师小结,随后依次出现农民收割粮食、运动员竞赛、学生学习等图片,继续问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又意味着什么)
本课的难点是“让学生真正明白时间的宝贵,引导学生学会安排时间”。为此,笔者播放汶川地震中解放军争分夺秒营救被困群众的视频,然后抛出了“时间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孩子们面对直观视频和有效追问,对时间可贵的感悟又有了更深的理解——“珍惜时间意味着多一分希望”,难点也随之突破。在关键处提问,能达到一点就通的效果,这是教学实效性的有力保证。
二、于疑惑处提问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就会产生求知欲望,在这个“节骨眼上”巧妙设置问题,更能点燃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根据课堂生成,在学生“愤悱处”发问,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探求状态,有效地培养思维的深度。
【案例】《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上)
正当大家为我国少数民族奇异的风俗习惯深深吸引时,有位学生小声嘀咕道:“我外婆说脖子上戴白布是给死去的人戴孝,平时戴不吉利,所以家人从来不给我围白色的围巾。为什么他们要把白色的哈达围在客人脖子上?”老师及时表扬这位学生敢于说出心中的疑惑,然后抛出问题:“为什么藏族人、蒙古族人在客人到来时要献哈达?白色的哈达在他们心里代表着什么?”经过全体同学热烈的讨论后,老师又适时补充了哈达的资料,大家最终知道了:哈达是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特有的礼仪往来必备之物,世代相传,白色哈达象征着纯洁、吉利,在人们心中至高无上。我们要尊重每个民族的特有习俗。说到这里,那个小声嘀咕的孩子也理解地点了点头。
学生有了疑问,就会产生求知欲望,就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本案例中,面对学生课堂生成的疑惑,老师顺势提问,给学生思考和探寻答案的时机。经过生生交流和老师的资料补充,不仅解开了学生的困惑,而且使学生的思维走向更深处——我们要尊重每个民族的特有习俗。我想,孩子此时一定会有豁然开朗之感。
三、于细节处提问
教学中,学生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一些细节表现,往往是其内心最为真实的反应。抓住细节,进行适时提问,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共鸣,使课堂收获意想不到的精彩。
【案例】《劳动成果要珍惜》(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上)
在上课前一周,老师安排学生观察学校食堂阿姨洗菜、炒菜、烧饭等活动,了解准备一顿饭的工序和所需的时间、精力等。经过了这样的调查和体验,学生懂得了珍惜劳动成果。但是,家长们反映学生突然变得很“节约”:不管吃饱没吃饱,只要有剩菜剩饭,就一定要硬撑着吃下去;或者这也不舍得吃,那也不舍得吃。于是,老师在课堂中展示了这两种现象,问学生:“这样做是珍惜劳动成果的表现吗?”大家众说纷纭,在讨论中渐渐明晰:以上两种行为都不是珍惜劳动成果的正确表现,为了防止浪费,为了保证营养均衡,我们要学会科学计划、量力而行……
品德老师只有善于捕捉、挖掘和利用细节,及时提问,抛砖引玉,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才能使其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作为品德老师,我们除了宏观的把握,更要有极其敏锐的触角进行微观的调控——细节的浓墨重彩,方能使我们的品德课在简约中走向深入。
四、于无疑处提问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教无疑,到此方长进。” 教学中许多地方貌似简单,学生提不出问题,但实质上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于无疑处生疑,激活其思维,这就如投石击水,能在学生思维的海洋里,激起层层涟漪,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行为。
【案例】《诚实是金》(浙教版四上《品德与社会》)
老师从远到近,引用正反两面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诚实的价值、诚实的可贵,然后又与学生探讨如何做到诚实守信。学生纷纷出招,也表示自己能做到诚实守信。至此,教学目标的达成似乎水到渠成。但我们都知道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于是,我出示了一个问题情境:“最近,我朋友的女儿小陈遇到了一件事:由于老师少扣了2分,好朋友终于获得全优,小陈答应帮她保守秘密。我朋友知道后让小陈去向老师说明,可她想:也就2分,不说可以圆朋友的全优梦,如果告诉老师就是对朋友的不诚信。你赞成小陈的做法吗?如果你是小陈,你会怎么做?”一开始,很多同学都赞成小陈的做法。于是,我让孩子们先别急着表态,静下心来想想,和同学讨论讨论。慢慢地,学生回归了理智——哪怕是2分也是诚信问题,诚实没有大小之分,不能因小失大……
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诚实问题时,事实上会有很多两难选择。如果不深入生活,不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他们的实际行为还是会有偏差。本案例中,当学生明白了诚实是金,并自觉表态后,看似无疑,我却没有就此罢手,而是通过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再次发问,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深入探讨。老师在无疑处再设疑,有效地指导了学生的行为。
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如果我们能把握住课堂的关键处、愤悱处、细节处、无疑处,巧妙地进行提问。该问处,紧密围绕支点,问得到位,问得透彻;该问时,巧妙灵活地问,问得艺术,问得简约,品德课堂教学便有高效。
(作者单位:杭州西湖府苑小学浙江杭州 310012)
责任编辑 李子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