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亲家庭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2014-03-28周虹苏宜欢

中小学德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单亲家庭中学生心理健康

周虹 苏宜欢

摘 要:为研究单亲家庭结构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采用周步成教授等人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对中学生进行测查。研究结果表明,单亲家庭中学生在量表中各个维度的平均数都高于非单亲家庭的孩子,并且除了学习焦虑维度外,其他维度都达到了显著性或极端显著性差异水平;高一年级的单亲家庭中学生比初一年级的单亲家庭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更低;单亲家庭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男生更低。因此,我们要提高单亲家庭中学生的社会支持度,增强与单亲家庭家长的家校联系,从而关注并促进单亲家庭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单亲家庭;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测量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3-0049-05

单亲家庭是指由于丧偶、离异、分居等原因导致的家庭主体成员不齐全的家庭。由母亲或父亲独自承担抚养义务的孩子,即为单亲家庭的子女。研究表明,单亲家庭子女在认知、人格、情感等方面与双亲家庭子女比较,心理问题发生率较高。张志群和郭兰婷(2004)应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beck抑郁问卷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等对1393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单亲家庭子女较少体验到情感温暖和理解,而且比双亲家庭子女有更多的抑郁症状[1];王玲和赵玲(2005)对263名离异家庭中学生的研究显示,离异家庭初中生明显感到安全感缺乏,高分组初中生对家庭有更多的抱怨和怨恨[2]。李学容(2005)等对187名单亲家庭子女和931名完整家庭子女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差,与完整家庭子女相比有显著差异性,他们的心理问题表现得较为广泛,在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和冲动倾向几个方面表现得较为广泛,并且心理问题所引起的身体症状也非常明显[3]。李春华(2008)研究显示,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要远远落后于完整家庭的孩子,与完整家庭子女相比,单亲家庭中女生对生活适应优于男生,男生相对容易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4]

以上研究发现的种种不良心理特征,对于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学习成绩的提高、人际交往、自我发展及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等均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关注单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对广州市某中学初一和高一两个年级新生进行测试,有效样本1191人(见表1)。

研究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等人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下称MHT)量表对中学生进行测查,对照分析单亲中学生与非单亲中学生MHT各个因子的差异。测查采用团体上机测试的方式对被试进行施测,被试的问卷测试结果直接录入电脑。

所有数据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MHT量表共包括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八个维度量表构成,各维度量表的结果可诊断出个人的焦虑中,哪个方面问题较大,任一维度量表总分大于8分则表明该维度上有明显的问题存在。全量表总分是除去10题效度量表的项目后,剩下的90题得分累加得到的总分,是从整体上表示焦虑程度的强弱以及焦虑范围的广泛性,一般认为总分如果超过64分,即该学生各内容量表大多数超过8分,即可表示其总体心理问题非常严重;需要关注和指导。本次测查结果如下:

1. 单亲家庭中学生与非单亲家庭中学生的心理状况比较

由表2可知在恐怖倾向这个维度,存在心理问题的非单亲家庭中学生所占比例要稍高于单亲家庭中学生,但并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恐怖倾向是指有恐惧心理,如害怕关灯睡觉,怕高等等,有可能是因为经历过家庭变故的中学生对恐惧的承受能力更强,或者说因为经历过更大的情绪波动而对这些具体情境恐惧承受力更强。其他维度则是存在心理问题的单亲家庭中学生所占比例高于非单亲家庭中学生,这说明家庭稳定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单亲家庭的子女在各心理维度上的焦虑程度更强,更应该值得我们关注。同时,经过卡方(x2)检验发现,在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和冲动倾向及全量表这四个维度,两组家庭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分布达到了极端显著性差异(P<0.01)。

由表3和图1可知,单亲家庭中学生在量表中各个维度的平均数(M)都高于非单亲家庭的孩子,并且除了学习焦虑维度外,其他维度都达到了显著性差异水平(P<0.05),尤其在孤独倾向、冲动倾向和全量表三个维度上,两组家庭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更是达到了极端显著性差异(P<0.01)。由此看到,单亲家庭中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更容易封闭自己,更容易无故哭泣或产生极端想法,他们在这些方面的心理健康更值得关注与指导。

2. 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两组家庭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交互差异比较

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两组家庭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2(性别:男、女)×2(家庭类型:单亲家庭、非单亲家庭)的多因素方差分析(见表4)。

表4显示的是性别和家庭的主效应和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在身体症状、恐怖倾向这两个维度性别的主效应显著(P<.05),由此反映出男、女生在这些方面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进一步事后检验发现在这两个维度上女生平均分均高于男生,说明女生在这些方面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男生。而家庭类型在孤独倾向、冲动倾向和全量表中的主效应都具有显著性(P<.05),事后检验发现在这三个维度上单亲家庭中学生的平均分均高于非单亲家庭中学生。性别与家庭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表5呈现的是的不同年级的主效应以及年级和家庭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全量表等维度上,年级的主效应存在显著性或极端显著的差异(P<.05,P<.01),说明初一和高一的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或极端显著的差异。进一步的事后检验发现,除了恐怖倾向外,其他所有维度上,高一学生的平均分均高于初一学生的平均分,这说明高一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初一学生。年级与家庭类型的交互作用在孤独倾向、恐怖倾向和全量表等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5),进一步检验发现这三个维度方面,高一年级单亲家庭的中学生平均分最高,即这些维度上的心理健康水平最低,其他类型的中学生平均分相近。说明了高一年级的单亲家庭学生是最需要关注和指导的群体。

3. 两组家庭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

为了进一步讨论不同家庭类型的男女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别,经(LSD)平均数检验发现,单亲家庭的男生在各个维度的平均分(M±SD)都要高于非单亲家庭的男生,在冲动倾向上存在极为显著的差异(P<.01)(见表6),即单亲家庭的男生比非单亲家庭的男生在遇到事情时更容易冲动,情绪控制能力更弱。而对女生而言,单亲家庭的女生在各个维度的平均分(M±SD)都要高于非单亲家庭的女生,并且在学习焦虑和身体症状这两个维度上存在极端显著的差异(P<.01),即单亲家庭的女生更看重学习成绩,更容易因为学习而产生焦虑,也更多出现因焦虑产生的躯体反应或对身体的担忧,这可能与单亲家庭的女生缺乏社会支持有关。家庭类型的主效应差异总体反映出生活在单亲家庭的中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落后于非单亲家庭的中学生。

另外,就单亲家庭而言,除了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外,在其他维度上单亲家庭女生的平均分(M±SD)都要高于单亲家庭的男生,不过都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P>.05),只能说明,在单亲家庭环境下,女生受到的冲击要比男生大,心理健康水平稍落后于男生;而非单亲家庭下,除了在孤独倾向维度上男女生平均分(M±SD)持平外,其他维度上女生的平均分(M±SD)都比男生高,并且在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上都有显著或极端显著的差异(P<.05,P<.01),这说明非单亲家庭中,女生比男生感受性更强,更敏感,恐惧心理更大,更容易无缘无故哭喊或容易受刺激而干危险的事情。

三、讨论与分析

1. 单亲家庭中学生比非单亲家庭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

这个结果与已有的研究结果相似(王挺、沈永健,2010;李春华,2008),单亲家庭中学生在许多维度上占的人数比例都要高于非单亲家庭的孩子。另外,经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单亲家庭中学生在除了学习焦虑这个维度外,其余维度的平均分(M)都与非单亲家庭中学生存在显著或极端显著的差异。Kilmann等(2006)对来自完整家庭的147名女大学生和157名父母离异家庭的女大学生进行评估发现,离异家庭的学生安全感更差,自尊水平更低[5]。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结构缺损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稳定的三角形关系已经变得淡化、脆弱,孩子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和照顾,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亲的抚爱,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不良影响。在我们的研究结果中显示,单亲家庭中学生更容易在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上出现相对严重的问题。

2. 单亲家庭结构对男女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本次调查发现,与非单亲家庭中学生相比,单亲家庭的中学生在量表的各个维度上的平均分都高于前者,尤其在孤独倾向、冲动倾向和总分上面。单亲家庭女生在大部分维度上的平均分都高于单亲家庭男生。原因可能是男女生对单亲因素的耐受性不同,男生固有的个性特点更容易使他们克服消极影响,而女生则会受到较多不良的干扰[6]。但也有研究指出,离异家庭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女生[7],认为这与抚养者有关。本文暂时并未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后续若有进一步研究可以深入探讨。

3. 单亲家庭结构对不同年级的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本次研究发现,初一和高一的学生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全量表等维度存在显著或极端显著的差异;进一步的事后检验发现,除了恐怖倾向外,其他所有维度上,高一学生的平均分均高于初一学生的平均分,这说明高一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初一学生。这结果与李春华(2008)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单亲家庭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将显得越来越突出,但这与Allisom(1989)、smith(1990)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是文化背景和年代的关系所造成的影响。

四、建议

1. 提高单亲家庭中学生的社会支持度

周敏娟等(2003)认为,单亲家庭中学生青少年的个性未定型,可塑性大,给予他们及时、多层面的干预,可以改善不良心理和偏差性的个性[8]。同时,她们探讨了离异家庭青少年心理和社会支持度的干预问题,显示了离异家庭青少年的社会支持度与SCL-90各因子分呈现显著负相关。因此,对单亲家庭中学生应该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从家长、教师到同伴都积极关注,促进他们的个人成长,尤其在他们容易出现问题的方面,以减少具体心理问题的出现,培养其人格健康发展。

2. 提高与单亲家庭家长的家校联系

单亲家庭结构的残缺是造成亲子关系不良,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有的家长将生活中的不满和工作压力等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否定或过分严格要求孩子,又或者无暇顾及孩子,这些不良的教育方式,反而让孩子产生怀疑、否定自己或他人的心理和行为。单亲家庭家长的心理健康亟待关注,作为学校和老师,在与这部分家长联系的时候,应该做到共情和教育相结合,从家长的情绪以及孩子的角度综合考虑,使家长能意识到自身存在的教育问题,配合学校关注学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志群,郭兰婷.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4(5).

[2]王玲,赵玲.父母离异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2).

[3]李学容.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辅导、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2).

[4]李春华.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研究——以东莞市寮步中学研究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2008.

[5]Kilmann P R,Carranza L V,Vendemia J M.Recollections of Parent Characteriatics and Attachment Patterns for College Women of Intact Vs[J].Non-intact Families,J Adolese,2006,29(1):89-102.

[6]王挺,沈永健.单亲大学生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测试结果[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

[7]王畅、陈庆良,等.三类型中学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

[8]周敏娟,姚立旗,王蕾敏.综合干预对离异家庭青少年个性和心理状况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03(4).

(作者单位:广州市铁一中学 广东广州 510600)

责任编辑 颜雪梅

猜你喜欢

单亲家庭中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职业学校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研究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