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是好朋友吗?
2014-03-28刘学兰张丽祺
刘学兰 张丽祺
【个案背景】
读初一的小琳文静清秀,是个独生女,从小她的父母关系就不太好,经常当着她面吵架甚至打架。在小学三年级前,小琳是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成绩在班上也是名列前茅,但随着父母关系的恶化,她的成绩开始下降,性格也变得内向。在学校她只有一两个要好的朋友,对人际关系比较敏感。在家她很少主动和父母说话,父母也很少干涉她的学习。作为语文课代表,她虽然学习很努力,但成绩处在中等水平。
【主述与问题】
小琳和小夏原本是一对好朋友,从小学到初中一直都很要好,平时一起出入教室、一起放学回家,可谓形影不离。
小琳虽然是语文课代表,可是每次考试都没有拿过第一,对此她很在意。在最近的一次语文测试中,小琳头一次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她高兴异常。但是,小琳后来发现,试卷中有一处老师改错了,她的实际得分应该排第二。最终,小琳没有告诉老师,只把此事告诉了小夏,并要求其保密。没想到,没过多久班上出现了“小琳不诚实,根本没资格拿第一名”的传言。小琳认为是小夏出卖了她,感到非常难过和失望,并对小夏产生了不满和怨恨情绪。之后,小琳故意疏远小夏,两人关系越来越紧张。实际上,这个消息不是小夏传出去的。知道小琳对她产生了误会,她心里觉得很无奈,想当面向小琳解释,但又觉得委屈。结果,两人似乎变成了陌生人,见面都不打招呼。
一段时间过后,小琳得知传言是自己的同桌传出去的,才知道自己误会了小夏,于是主动找到小夏,当面道歉,虽然小夏当面也原谅了她。但是,小琳却感觉两人关系受到了影响,两人之间似乎多了层隔阂。为此,小琳情绪低落,不知道如何修复她和小夏之间的关系。
【原因分析 】
1. 生物原因
进入青春期后,初中生的人际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他们对父母和教师的心理依赖日益减少,转而越来越看重同伴关系。但由于身体迅速发育,身心发展不平衡,初中生的心理开始表现出较大的矛盾性、敏感性和动荡性,这也导致了他们与同伴的关系并不稳定,在同伴关系中容易互相伤害。
2. 社会原因
从成长环境看,小琳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她与家人的关系比较紧张,有事情不愿对父母说。在学校知心朋友也不多,小夏是她最好的朋友。因此,一旦遇到心理危机,小琳难以找到倾诉对象,难以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3. 心理原因
小琳自尊心强,性格内向,缺乏独立性,不善于与人相处,也不会主动求助他人。而且,小琳的认知有偏差。例如,因为考试达不到预期目标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因小事误会好朋友之后,就觉得自己不配拥有朋友。
【辅导过程】
第一次辅导 角色书信疗法,宣泄消极情绪
小琳第一次来到咨询室,低着头,害羞地和咨询师打招呼,坐在椅子上,不知所措。从谈话中发现,虽然她和小夏知道矛盾源于误会,但她心中仍很在意误会造成的两人的隔阂。于是,咨询师开始指导小琳通过书信的方式,把对小夏要说的话,对小夏的歉意以及自己最近的心境写下来。
师:我非常理解你现在的心情,看得出你和小夏是很要好的朋友,你很在意她的感受,心里肯定有很多话想对她说,但是没有机会说出来。
小琳点点头。
师:现在我们把想对小夏说的话,用写信的方式说出来好吗?这封信是保密的,只有你自己可以看到,当然如果你觉得合适,也可以和我分享。你可以选择在这里单独写,也可以选择回家写,你愿意尝试吗?
小琳决定在咨询室单独写。当她写完信后,表示愿意把信件交给咨询师保管。
师:刚才你给小夏写了信。回家后,你站在小夏的角度,给你自己回一封信好吗?
琳:是以小夏的口吻和想法给我自己回信吗?
师:是的,就是试着按照小夏的心情来写信。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写信,可能有点困难,但是不妨试一试,这样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去理解对方的心情,愿意试试吗?
琳:好的,我试试。
师:如果你愿意,下次来的时候把写好的信带过来。(小琳同意了。)
分析:第一次咨询,小琳在写给小夏的信中吐露了自己的心声。首先,对自己误会小夏抱以深深的歉意,十分自责,认为自己不仅学习没有进步,而且还误会了小夏,感觉自己生活一团糟。另外,小琳在信中叙述了自己和小夏从小建立起来的友谊,表明她十分珍惜这段友情。在小琳以小夏的口吻写的回信中,描述了小夏在这次误会中受伤的心情,认为最要好的朋友应该互相信任。但在信的最后,小夏原谅了小琳,这么多年积累的友情毕竟珍贵,小夏不愿意失去小琳这个朋友。通过写信,小琳的情绪得到了宣泄。
第二次辅导 认知疗法,改变不合理认知
小琳第二次走进咨询室,心情平和了许多。咨询师利用认知疗法进行辅导。
琳:小夏是我多年的朋友,她从来没有怀疑过我,说过我坏话,而我却误会了她。我真的觉得自己不可理喻,很不应该。
师:我很理解你的感受,你觉得凭你和小夏多年的友谊,你不应该有那样的想法,是吗?
小琳点头。
师:你认为两个好朋友在一起,绝对不能发生怀疑对方,绝对不允许产生误会是吗?要是有误会了,就再不能成为好朋友了?
琳:至少,我们那么多年的友情,她一直那么相信我,我不应该去怀疑她。
师:你和小夏有着多年深厚的友谊,如果你换作她,她因为小事误会了你,怀疑过你,你会怎么做呢?
琳:我当时可能会生气,但是如果知道真相了,我会理解她的,和她和好。
师:作为好朋友,你会站在她的角度去理解她,原谅她。小夏作为你的好朋友,你认为她会不会像你一样,去理解你呢?
小琳点头,似有所悟。
师:好朋友之间应该坦诚相待,但是在生活中,是否永远都是一帆风顺,永远不会发生不如意的事情呢?
琳:当然不是。
师:人与人相处总会有一些磕绊,总会遇到一些问题。一般来说,逃避是消极的。当你知道自己误会了小夏之后,很快就向小夏道歉,并且她也原谅了你。小夏正是因为理解你当时误会她是有原因的,她正是像好朋友一样理解你,而积极面对这份友谊,你觉得你应该视而不见吗?是逃避还是也像她一样,更积极地修复你们的关系呢?
琳:的确,我不应该那么消极,小夏是在意我们的友谊的。我愿意和她一起努力。
师:你觉得现在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修复你们的关系吗?
琳:小夏能理解我的感受,毫不犹豫地原谅我的过错,她珍惜我们的友情,我应该向她学习,学习她乐观、积极的心态。
分析:为了能让小琳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不合理认知,咨询师又再次用角色书信疗法,让小琳给小夏回信。通过这次回信,小琳已经意识到自己不合理的想法,并接纳了自己的不足。同时,她反省了自己对待失败的做法,表示了对小夏的理解和歉意。通过这样的反省,引发了小琳对自我的觉知,让小琳学习以积极、宽容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
第三次辅导 空椅子,解开心中的结
为了让小琳进一步学会如何与人沟通,咨询师运用“空椅子技术”,假定另一张椅子是小夏来展开对话,帮助小琳转换角色。
琳:小夏,对不起,之前我误会你了。
(咨询师让小琳坐在另一张椅子上,然后设身处地地站在小夏的角度回答问题,尽量模仿她的语调、语气。)
夏:没有关系,我知道你当时心情很不好,我不怪你,我们还是好朋友。
琳:小夏,谢谢你的体谅,谢谢你的理解。
……
经过几个回合,小琳感觉自己豁然开朗了:“老师,我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了。”
通过回访发现,小琳改善了自己的认知偏差,增强了自信心,更愿意与同学交流了,与小夏的关系也回到了以前的状态。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应用研究中心
广东广州 510631)
责任编辑 颜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