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减负增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2014-03-28张新淮
张新淮
思想品德课程对于初中生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引导功能。好的思想品德课堂不仅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更要“增效”,即在单位教学时间内尽可能开阔学生视野,涵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提升学习效益。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践中,学校吸收德国根舍因范例教学、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和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内涵,借鉴国内成功的课改经验,提炼出教学的四个基本要素,即:激趣、导学、明理、升华;并将这四个基本要素有机结合,形成了“激趣—导学—明理—升华”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其教学流程如下图:
其中,激趣既是教学模式的起始环节,又伴随在导学、明理、升华等环节之中,让学生始终处于有兴趣的学习状态。
以下,笔者试以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友好往来的使者”为例,阐释这一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
环节一:激趣
激趣,即激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学习兴趣,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解决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厌学问题,一般用时约2分钟即可。这一环节具有集中注意力、切入主题等多种功能,可以说,激发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直接、最有效的策略。教师要善于联系现实生活,从学生较为熟悉的现象、生活经验中提炼充满情趣、新颖别致的话题,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激趣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故事激趣、漫画激趣、知识竞赛激趣、视频激趣、音乐激趣等。教师应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确定恰当的激趣方式。在“做友好往来的使者”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选用了当时国际乐坛上最红的韩国歌手“鸟叔”演绎的《江南Style》作为激趣材料,以动感的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借此导入新课:我们应如何看待外来文化?
这一激趣方式直观动感,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化的差异,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为后续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环节二:导学
导学,即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根据导学提纲进行高效自主的学习。导学的过程是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过程,应注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一般用时约12分钟。通过导学环节,让学生对特定的学科知识和原理产生初始的学习认知和理解,找出学习中的困惑之处;同时,让学生先行感受教学内容所蕴涵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实现初步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这一环节需要教师设计合理的导学提纲,引导学生顺利开展自主学习。“做友好往来的使者”一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正确看待外来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追求“和而不同”的境界;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因此,在本课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如下导学提纲:
(1)世界日益开放,各种不同文化之间必然存在一个如何共处的问题,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世界上的不同文化?
(2)可口可乐、麦当劳都是舶来品,但他们却成为了一些中国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请分析外来文化可能对我们产生的影响。
(3)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拥有五千多年的灿烂中华文华。请想想,中华文化有什么特点?
(4)面对外来文化的迅猛发展和渗入,拥有五千多年文化的中华儿女应该怎么做?
由于导学是在激趣之后进行的,借激趣环节所激发的学习热情,学生能够对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归纳、自我发现和自我总结,从而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同时,由于导学是在课堂内进行的,无需学生提前花时间预习,这就帮助学生节省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减轻了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
环节三:明理
明理,即教师就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师生或生生间的讨论、分析、辩论等教学活动的过程,一般用时约21分钟。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教学能否实现增效的关键。通过师生、生生间丰富多彩的教学互动,纠正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偏差,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学科知识和原理,形成必要的学科知识结构;同时,纠正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偏差,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理的过程围绕导学提纲的四个问题,逐一展开讨论和分析。师生通过对学习内容所涉及的各种社会现象的深入剖析,或赞赏,或批判,不断提高学生分辨是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在导学环节,学生已经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学习和思考,教师只需纠正学生对某些问题的错误理解,必要时可补充适当的知识和实例帮助学生深刻领悟学习内容。例如,为了帮助学生更好、更直观地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笔者在教学中补充了黄帝、孔子、秦兵马俑、中国文化遗产的分布等史料和图片,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深化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更好地实现了学习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根据实际需要,将导学和明理进一步分解展开,即将导学提纲中的几个问题逐个呈现。例如,待学生自学完一个问题后,便进入明理环节;之后再进入另一个问题的自主学习,再明理。如此,教学过程遵循导学——明理、再导学——再明理的程序,逐步展开,促进了教学目标的逐步实现。
环节四:升华
升华,即在教学的最后环节,教师或指导学生完成预先设计的练习,或开展教学小结,引导学生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和原理,并尝试运用其解决问题,进一步深化感悟,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道德践行。作为教学的总结环节,一般留出大约5分钟时间为宜。
例如,在“做友好往来的使者”一课的尾声,笔者设计了三道单选题和一道提高题作为升华环节,圆满达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课后,学生只需少量练习或复习巩固即可,有效减轻了学习负担。
升华既是教学的最后环节,也是提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减负增效效果的最后时机。精炼高效的练习或系统的学习总结不仅可以及时检测、反馈学习效果,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还有助于学生在深化认识和感悟的基础上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在一堂课40分钟的实际教学中,激趣、导学、明理、升华四环节环环相扣、逐步展开,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一教学流程融合了预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总结和反馈练习等环节,高效利用了课堂学习时间,实现了思想品德课堂的减负增效。
值得指出的是,无论是激趣方法的选择,还是导学提纲的设计,明理环节的组织,以至升华环节的实施,都有赖于教师课前的充分备课和精心设计,有赖于教师在教学中的精心组织和因势利导。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为此,我们将继续深入实践和探索。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附中广东广州 510632)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