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赤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的战略构想
2014-03-28孙杰
孙杰
(赤峰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锡-赤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的战略构想
孙杰
(赤峰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锡-赤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在区域旅游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应遵循政府主导、统一规划等原则,通过资源整合、差异性开发及构建特色旅游带等措施,对锡-赤区域旅游业的合作进行了对策性研究,以期实现区域旅游的整体快速发展.
锡-赤;区域旅游;战略构想
1 区域旅游合作相关概念的基础分析
1.1 区域
“区域”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原意为土地的界划.现今区域概念的使用已相当广泛,但不同学科对区域有着不同的理解,从而分别形成自然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不同的单元,虽然集合因素不同,但区域的基本属性是相同的,即区域范围有大小,有一定的范围和界限,占有一定的三维空间;区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区域的划分有两种方法,一是按性质来划分,可分为自然区域、行政区域、经济区域、民族区域等;一是按规模来划分,可分为宏观区域、中观区域和微观区域.区域具有一体化特征,不同区域会形成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
1.2 区域旅游
为适应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旅游产业的构成元素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从结构和功能上进行合理布局和组织,从而导致区域旅游现象的产生.区域旅游是指区域性旅游,是一种以区域为相对独立的单元,接待旅游者、组织安排旅游活动的经营服务方式,它是存在于某个经济区域内旅游活动及其经济关系的总和.具体来说,指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的一致性,以核心城市为依托,依据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的必然联系,根据旅游者的需要,经过可行性规划与开发,建设多种类型的旅游区,完善旅游交通网络体系,形成富有特色的旅游空间,以吸引旅游者在一定区域内旅游.
区域旅游主要着眼于地理学的空间地域视角,存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在构成上包括旅游资源、旅游配套设施和旅游通道等要素,是旅游者行为特征的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及空间组织,是站在更高的战略层次,关注旅游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共进.
2 锡-赤旅游合作应采用的模式
2.1 侧重政策层面的政府主导模式
锡-赤区域旅游合作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就是要处理好由行政区划带来的各方利益的矛盾与冲突,是以制度安排为中心,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驱动进行区域合作.
2.2 关注公益层面的行业引导模式
行业联合是推进锡-赤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媒体介质.以资金共享为原则,以协商合作为目的,努力促进协商解决机制的建立.
2.3 兴于运营层面的市场主导模式
锡-赤区域旅游合作要有长效发展的持续动力,必须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进行旅游企业间的横向联合和纵向兼并,从而拥有大量资源配置高效、市场反应灵敏的旅游企业.
2.4 落脚于空间层面的功能分开模式
锡-赤区域旅游合作应该同中求异,功能分开,通过地域相邻、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等因素的有效利用,减少区域旅游合作的阻力,降低旅游合作成本,以细分市场为目标进行旅游市场规划.
2.5 缘于内部经济层面的利益共享模式
利益共享是指以旅游企业为主体、以行业规范为内容的市场推动下的全行业利益共享.锡-赤区域旅游合作要以资源共享为目标,以成本分摊为原则,进行区域间从政策到制度到管理再到社会文化等的沟通与交流,达成基础设施与环境的整合与完善,在平等、互利、协作的基础上形成两盟市共同分享区域旅游利益.
2.6 受益于支持层面的跨行业协作模式
锡-赤区域跨行业协作是两盟市旅游合作的强大支持和必由之路.跨行业协作模式是关联性区域合作的衍生,诸如工农产业的联合开发,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共享发展,文化教育的相互交流,它们以非旅游发展为目的,进行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为区域旅游合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机制.而区域间基础设施的联合共建、社会治安的联合治理、环境保护的联合关注,对区域旅游的合作与发展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3 锡-赤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的整合措施
3.1 旅游资源整合
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是指为保证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全面协调性,旅游资源的管理者和经营者根据区域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旅游市场供求情况,以增强区域旅游竞争力为中心,以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为手段,对区域内各种相关资源要素进行整体规划,使之成为具有统一功能的整体,从而实现区域旅游资源市场价值最大化和综合效益最大化的过程.
资源整合最终要落实到空间布局上,主要包含对旅游依托城市系统层次结构的调整和功能的确定、旅游景点(景区)空间关系的优化和拓展以及旅游服务设施空间布局与功能的协调.相应地,从空间布局的角度看,旅游资源整合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景点空间布局的整合、旅游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的整合以及旅游依托城市空间的整合三部分内容.
锡-赤旅游资源的整合,应根据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进行不同层次的开发,开发强度和开发时机的选择也应存在明显差异.
3.2 旅游文化整合
旅游文化是包含在旅游客体、旅游媒体和旅游审美活动中的各种物质与精神文化现象的总和,由景观文化、服务文化和审美文化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旅游文化的整合是把元文化转变为旅游文化的过程,旅游各利益相关者包括私营部门、公共部门、旅游规划者及当地居民,他们根据自己的利益和原则对旅游元文化进行利用和管理,使元文化与现代文化及外来文化达到有机融合,从而形成具有旅游服务功能的旅游文化.
3.3 旅游产品整合
旅游产品包括旅游吸引物、旅游交通、旅游经营接待三个要素,旅游产品整合是以现代技术为手段,以文化、历史、地域、环境为线索,系统、全面、跨区域地开发特色旅游产品,重在体现旅游产品的时空元素相结合的特色.旅游产品整合包括区域整合、品牌整合、功能整合等三个主要内容.
区域旅游产品整合的核心是按优势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把区域旅游资源分为若干“旅游圈”或“旅游带”,各个旅游圈(带)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相对鲜明的主题形象.用这种模式可以使各个地区的旅游资源相连成片,彰显旅游特色,便于形成鲜明的区域旅游特色和产品形象.
锡盟、赤峰两盟市内部存在着具有共同特色的旅游资源,如天然草原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蒙元历史文化及生态农业,不妨尝试把这些特色相近、类型相同的旅游资源整合起来,构建特色旅游带,实现分类整合,多点传播.
3.3.1 锡-赤草原风光带.锡林郭勒草原是世界驰名的四大草原之一,可利用优质天然草场面积达18万多平方公里,占全自治区的五分之一.赤峰市也有面积广大的草原,其中贡格尔草原是内蒙古最好的草原之一.锡-赤区域内拥有优良的草场资源,拥有“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优美神韵.因此,应围绕“距北京最近、最美的草原”这一主题,努力打造锡-赤草原风光带的整体形象,打造世界级草原生态旅游地.
3.3.2 锡-赤蒙元文化带.13世纪初,中国北部的蒙古民族兴起,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各部过程中在锡林郭勒大草原上进行了一系列战役,建立了横跨欧亚草原的蒙古帝国.五十年后,他的孙子忽必烈,在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继承汗位,建立了大元帝国,并建成世界著名的元上都.锡林郭勒大草原可谓为元朝的“龙兴之地”.赤峰地区作为成吉思汗后裔们的封土,也留下了许多重要文化遗迹如应昌府、金宁路、大宁路、武平路、宁昌路等.此外,赤峰地区先后发现5座元墓,其内均有壁画,元代绘画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突出地位,但传世的作品不多,因而在墓葬中发现的壁画显得尤为珍贵.锡-赤拥有底蕴深厚的蒙元文化旅游资源,区域合作中应对两盟市的蒙元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与开发,依托蒙元文化的精神内涵,进行深入挖掘,打造锡-赤蒙元文化带,塑造良好的文化旅游品牌形象.
3.3.3 锡-赤民族风情带.锡林郭勒草原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锡林郭勒盟、赤峰市都是蒙古族聚居最为集中的地区,也是草原游牧文化传承最为完整的地区,民族文化艺术、民族体育运动及各种民俗活动,构成了锡-赤独特的蒙古族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少数民族风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蒙古族独具特色的民族风俗作为一方旅游资源,具有极强的吸引力,锡-赤应对区域内的蒙古族风情及文化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与开发,再整体地向外推广,势必会形成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3.3.4 锡-赤农业观光带.赤峰市设施农业占内蒙古半壁江山.农业生态园以工厂化育苗区、种植示范区、观光采摘区、休闲娱乐区等为主要功能区,具备供游人参观、游览、休闲、体验的功能.因此,锡-赤应借助设施农业发展的良好态势,大力发展农业旅游,构建区域特殊的旅游景观——农业观光带.
3.4 旅游产业整合
旅游产业整合分为两大步骤.一是旅游产业的内部整合,主要涉及游产业结构、行业内部结构、旅游发展的区域布局及旅游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内容的整合.二是旅游产业的外部整合,主要是指对上游产业的整合和外部环境的整合.锡-赤两盟市的旅游产业整合也应按照这两个步骤来完成.上游产业的整合要通过市场机制的组织行为完成,因此,基本不需要两盟市政府参与.外部环境整合关注的是旅游产业的运行环境,诸如法制环境、政策环境、体制环境、认知环境等,这些环境是旅游产业难能控制的外生变量,因此需要两盟市政府参与,要借助政府的力量进行整合.
3.5 旅游营销整合
旅游营销整合是指通过整合各级政府、旅游企业、媒体、社会等各方力量,以建立旅游大品牌为目标来谋求最大的营销效果的过程.锡-赤在进行旅游营销整合的过程中,应就形象力与注意力的整合、城市、景区旅游与区域旅游的整合、旅游营销理念与阶段的整合、国际市场与国内近、中、远客源市场的整合、中长期与短期营销计划的整合、旅游促销机制的整合以及营销方式与细分市场的整合等内容全面展开,同时,在旅游促销方面要达到4个结合,即形象宣传与产品宣传相结合,对公众宣传与旅行商促销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旅游宣传与城市形象宣传相结合.
3.6 旅游社区整合
旅游社区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利益与问题,只有社区内各利益主体高度参与到旅游开发决策、旅游利益分配、旅游监督管理中,旅游与社区才能真正地实现整合.因此,锡-赤旅游合作要从社区的角度考虑旅游目的地的规划与建设,运用互动理论指导旅游区的总体规划与布局,通过旅游与社区的功能整合及环境建设,优化旅游社区的结构,提高旅游流的效率,以此来谋求旅游业及旅游目的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与统一,并最终实现综合效益最优化.
4 锡-赤旅游合作与发展的共生意义
4.1 求得全局共赢
在承认矛盾和对立的前提下,着眼于两盟市发展和保护的共同点,将局部的对立变成更大的空间的共存,寻求矛盾双方的共存与共赢,共同构筑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
4.2 获得成本优势
锡-赤两盟市通过共享资源设施、共享品牌形象、共享销售渠道销售队伍的一体化的开发形成“规模经济”来降低单位成本,共生形式的相关单元之间通过整合来重构各种价值链来获得成本优势.
4.3 获得注意力效应
旅游经济本来就是注意力经济,旅游产品吸引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所能带来的注意力.锡-赤两盟市通过合作开发,提高旅游产品技术含量和服务内涵,使旅游者的出行更加方便的同时还能够得到更好的服务,这样就提高了旅游产品的特色性,也就能够抓住旅游者的注意力.
4.4 增强抗风险能力
锡-赤通过相互协作、优势互补来提高抗冲击的稳定性,利用各自各自优势共同开发旅游产品来提高竞争力以及抗经济、环境等冲击的稳定性,通过共享销售渠道及网络系统及时反馈市场环境的变化来使决策部门作出针对性调整,把风险降到最低.
〔1〕毛长义,张述林.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2〕吕拉昌.区域整合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3〕葛立成,邹益民,聂献忠.中国区域旅游合作问题研究——基于主体、领域和机制的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21(6):558~563.
〔4〕刘丽梅,李岩松,吕君.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效应分析 [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1).
〔5〕张志辰.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制度分析[J].旅游学刊,2008(1).
〔6〕吴军.中国区域旅游合作时空演化特征分析[J].旅游学刊,2007(8).
F592.3
A
1673-260X(2014)01-003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