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自杀现象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2014-03-28戴景平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生命大学生教育

戴景平

(韩山师范学院 政法系,广东 潮州 521041)

从自杀现象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戴景平

(韩山师范学院 政法系,广东 潮州 521041)

大学生自杀逐年增加的现象,凸显了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重科学轻人文、重谋生技能忽略生命价值、重短期功利忽视长远目标等弊端.这些弊端汇集在一起,交互影响,导致了大学生生命意识的淡薄以及生命意义的缺失.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在高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有助于大学生认识生命,探索生命的价值,以达到弘扬生命价值、珍爱生命、完善自我.这不仅能够矫正高等教育的某些缺失,也能够对大学生今后创造生命价值,成就人生事业,获得幸福生活等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生命教育;大学生;自杀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杀现象逐年增加,这一问题已引起教育界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大学生自杀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它不仅给大学生个人、家庭带来了重大损失,而且也对其他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应对大学生自杀现象,已经成为我国高校面临的严峻课题.

1 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凸显

自杀不是当代特有的,而是伴随人类历史长期存在的现象.自杀被认为是从人的社会行为中演化出来的一种反常的社会行为.之所以把自杀界定为反常的社会行为,是因为自杀行为是人类对自身完整性的破坏和对生命的毁灭,它违反生命的自我保存本能.生命的本能主要有两个:一是个体生命的延续,二是种族(类的繁延)的延续.但自杀却违反了生命的规律,所以自杀被认为是一种反常的行为.

根据WHO(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每年有将近100万人自杀,令人触目惊心.在我国,每年约28.7万人自杀,占全球自杀死亡人数的近三分之一,成为致人死亡的第5位原因.每天至少有750人死于自杀,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的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和精神卫生问题[1].进入21世纪的中国,自杀率开始逐渐增高,自杀成为15至34岁年轻人死亡的首位原因,而其中大学生的自杀现象更是触目惊心.

大学生成为自杀的高危人群,其自杀率一般为同龄人口的二至四倍.据不完全统计,从2001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705名大学生(包括大专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在内)自杀,其中568人死亡,137人存活,自杀死亡率80.6%.而在高校自杀率统计中,大学生群体高于一般青年,重点大学高于一般大学,研究生高于本科生[2].仅2007年5月,北京相继有5名高校学生跳楼自杀身亡,自哈尔滨有39人自杀,其中约三分之一为高校学生[3].国内一些学者也对大学生自杀的观念进行过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有自杀观念或绝望感的发生率为8.89%-18.53%[4].

2 大学生自杀隐含的教育缺失

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何以如此轻视自己的青春年华,如此决绝地结束自己的生命?对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分析,归纳起来,大学生自杀的一般原因主要有个体因素、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我们认为,大学生自杀是多种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然而,究其根本,大学生自杀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的生命意识淡薄,对生命的存在和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不知道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同时,我们也不能回避,大学生自杀的直接原因,就是高等学校教育(当然包括基础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正是这些问题汇集在一起,导致了大学生生命意识的淡薄以及生命意义的缺失.

重视科学知识,轻视人文知识,可以说是我国高等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在教学内容方面的普遍做法.我们知道,人类的实践活动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做到既要遵循真理原则,又要遵循价值原则.正是基于实践活动的这一要求,人们逐渐形成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就是科学家们在认识自然界时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求实精神、创新精神、独立精神,它保证了科学能够不断地向前发展.人文精神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人类文化的价值和理想,它指向人的主体生命的终极关怀,体现了一种为了人、关注人、尊重人、理解人的思想情怀.只有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起来,才能够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但我国高校过分注重科学知识的灌输,却忽视了人文知识的传授.这种教育的不平衡,使学生们在掌握了大量科学知识的同时,却呈现出人文知识的荒漠.当学生们全力追求科学知识、追求技术力量以及物质财富时,这些东西自然而然地成为他们的生活目的和生命的意义.历史告诉我们,这些东西的获得绝不意味着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实现.现实的情况是,随着在物质上过多的满足,很多大学生对为什么活着、为谁而活、怎样活着等问题上陷入迷茫.在精神世界里,他们无家可归.他们只追求知识、追求财富等实际的东西,不关心生命的价值意义等超越性的境界.这就使得他们一旦出现外界巨大的压力时,就失去了生命的承受力,在压力跟挫折面前,选择了终结生命的最不智之举.

偏重谋生技能,忽略生命价值,是我国高等教育状况的真实写照.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就业的困难,现代教育越来越偏重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使受教育者越来越缺乏人文关怀、价值关怀和意义关怀.也就是说,凡与“升学”和“就业”无关的东西,学校可以不教,学生也可以不学.其结果是,学生的道德品质、文化素质、人格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有些还相当严重.比如群体暴力事件、吸毒乱交事件,乃至自杀事件频繁地出现.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生命是教育的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而我们的高等教育却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这种本源性的需求,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学生的培养实行标准化、统一化模式,这在一定意义上就把教育的目的直接归结为知识、技能层面.高等教育变成了制造现代大生产分工需要的合格的“材”与“器”的工具.教育已经不再是成“人”的教育,而是把人锻造成标准化的“人力”商品,按照统一程序、目标和过程加以控制——高校成了生产标准化产品的工厂.教育的产业化势必把学生当作了无生命的“机器加工品”.这种教育把受教育者置于手段、客体的地位,过分强调教育的工具性价值,湮没了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通过知识来启迪智慧,进而提升生命的意义的最高目标.这种偏重谋生技能,忽略生命价值的教育理念的严重后果,就是导致了在这种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对生命的意义缺乏深刻的思考,漠视生命,无视生命价值,不能理性、成熟地对待生命,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注重短期功利,忽视长远目标,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又一弊端.教育是“百年树人”的长期工程,教育的最终目标本该是培养人、完善人,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个能够真正适应社会需要,能够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完善自我的人.简言之,“人只能通过教育而成其为人”.[5]反观我国当前的高校,在教育教学中,总是把学生的学业成绩当成教育教学的中心.学校总是把“分数”放在第一位,来评定各类奖项.更有甚者,就连入党这样与学习成绩无关的政治追求,也要与学习成绩挂钩.因此,考试成绩、学业成绩,有形无形中成为了学生们追求的目标.久而久之,这种情况自然成为学生校园生活唯一关心的事情.经过这种氛围的长期熏陶,使得大学生形成了追求短期功利,忽略了对自己内心素养的塑造和培养的长远目标.大学生们坐不住冷板凳,急于出人头地,急于一夜成名,导致了心境的浮躁,刻意攀比,不能心平气和,没有平常心,总是拿自己的短处同别人的长处比,这个比的结果往往使他们心理失衡,背负了沉重的心理压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一旦遭遇挫折,往往失去理智,采取不当方法处理问题,部分大学生甚至走上自杀这条不归之路.

3 生命教育作为矫正教育缺失的必要性

教育的产业化及以对金钱的追求已成当今中国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随之而来的是高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随意增设所谓的“热门”专业.教育这块净土也随着整个社会浮躁起来了,教育的各种弊端也渐渐凸显出来了.由于基础教育过分追求升学率,把学生的生命成长简化成了统一规范的分数,学生们鲜活的生命变成了预定的教学教育的程序.这样的教育必然是忽视人文精神教育的,其后果就是,学生们进入大学之后,对生命存在及价值的无知和漠视,缺乏生命意义、道德人格和生死问题的认知.

现代教育的弊端是世界性的.这些弊端使得人们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沉重的忧虑,并开始尝试寻求弥补教育的缺陷,于是,生命教育便应运而生了.生命教育的首创者,美国著名学者杰?唐纳?华特士认为,现代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混淆知识和智慧的区别,“正因为我们的社会将教育和智慧等同于知识,并将知识的积累视为一切教育的终极目标,于是我们认识不到人生是一个机会,一场历险:人生是发展潜能,成为一个‘人’的机会;人生是发现各种自我未知层面的一场历险.”[6]针对这一弊端,华特士所给出的答案是,“学校教育的良好起点,就是在原来课题传授的知识之外,再加上对人生自然本质有智慧的学习研习”,“唯有从人生之中,才能看见过去一再重复显现的教训,找到人类通往美好生活的道路”[7]在华特士那里,生命教育是一个系统,它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在心灵与心智、身体与精神的各个层面上逐渐进步,变成比较平衡、成熟,有效率、快乐、和谐的人.

生命教育开辟了教育领域的新天地,扩展了学校教育的定义,它融合了书本的学习和人生体验,把教育转化成浑然一体的过程.正因为它是新生事物,所以关于生命教育的本质、内容和教育教学方式,在国内外生命教育的教学和研究中都是不统一的.通过多年的教学和研究,在充分吸收借鉴相关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生命教育是以对生命的认识为出发点,探索生命的价值,以达到弘扬生命价值、珍爱生命、完善自我为目标的教育活动.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论出这样的一个观点: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内容,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只要有利于达到“弘扬生命价值、珍爱生命、完善自我”这一目标的,就是合理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一个新门类,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正式兴起于美国,之后很快得到教育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并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和亚洲的一些国家与地区迅速推广.在我国台湾,生命教育开展已经近二十年,并且受到官方的大力提倡,甚至还把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在香港、澳门,也相继开始了生命教育的工作.而辽宁(2004年)和上海(2005年),则在大陆各省区率先颁布了有关推行生命教育的大纲或方案,并开展了相应的教育活动.以上所有的生命教育活动,主要在中小学进行,只有部分高校的医学院系开设一些与生命教育有关的课程,大多是以临床护理、临终关怀等形式出现的.这也就是说,高等院校目前仍然是被生命教育遗忘的角落.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大学校园中暴力——自杀及伤害他人的事件频繁出现,引起了教育界、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加强高校生命教育,是大学生成才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意,也是高校当前加强与改进学生工作的迫切需要,势在必行.搞好大学生生命教育,不仅可以保证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而且能够有效地减轻与消除大学生生命受到严重伤害的现实问题.乃至于对大学生今后创造生命价值,成就人生事业,获得幸福生活等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与意义.

在我们看来,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最大必要性,或者说紧迫性,就在于,生命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克服不良的精神状态,把握生命真谛.我们都知道,焦虑已经成为我国大学生生命成长中的沉重精神压力,许多大学生出现迷茫、悲观、消沉、失落、绝望等心态.他们缺乏生活目标,感觉不到幸福,不知道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出现了焦虑性病症,严重者甚至会为摆脱生命的困扰而走向生命的不归之路.通过生命教育,能够使大学生理解人生即是生命的展开,生命即是人生的本体.生命既是自然的,也是社会.人是有动物性的,这是人的自然生命,即人的第一生命.我们从父母那里得来的生命就是人的自然生命,还不是人格意义上的生命.真正的人不仅要有肉体的生命,还要获得人格意义上的生命.由此看来,人的生命就绝不只是一重生命,至少是双重生命,甚至是多重生命.我们的自然生命是由遗传决定的,我们没法选择.尽管我们的父母可能通过优生优育使我们先天发育较好,但这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个自然的生命,这个生命还不是本质意义上的生命.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马克思指的是,人的本质不是我们生来就具有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实践中获得的.这个过程就是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人的自我选择、自我创造的过程.一个人在接受并遵守了社会的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等社会规范后,便被社会化了,也就被社会接纳为合格的成员,他也就在社会生活中创造了属于人自己的第二生命,即人格生命.人不是自然而成为人的,必须在自然生命的基础上去选择、去奋斗、去创造,才能通过对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独特人格,获得自己的本质生命.在生命历程中,人拥有多层面的生命内涵,例如,作为政治家,就具有政治生命;作为体育运动员,就有运动生命;作为学者,就具有学术生命;作为艺术家,就具有艺术生命.如此等等,举不胜数.因此,评价一个人的生命本质就应当从多重化的角度着手.如果仅仅从生物学角度理解人,那么人只有一重生命.人之为人的真谛,就在于我们如何成为人、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这就是如何在人的第一生命的基础上获得人的第二生命.正是这第二重生命,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也把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区别开来.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同在一片蓝天下、同在一个社会中,人们彼此之间的人格及所达到的境界却有很大的差异:有的人为害他人和社会,尽管他们已经死了,也会遗臭万年;有的人为他人和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受到了人们的敬仰,尽管他可能已经去世了,但仍能流芳万世,所以他便拥有了更高的生命,这种生命是不会随着肉体的死亡而消失的.这就是我们说的生命的永恒,也就是人的第二生命的意义.人的第二生命通过世代传承,把人类文明的成果延续下去,在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彰显了生命的永恒.

因此,把握生命的真谛,就在于我们如何在人的第一生命的基础上获得人的第二生命.这实质就是一个人如何成为人、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根本性问题.对于大学生而言,就是如何面对生命困境的问题.这些困境中最主要有三个:一是个人小我与社会大我的矛盾冲突,表现在如何处理个人的主体性与人的社会生命责任之间的矛盾冲突,使二者协调;二是理性与情感欲望的矛盾冲突.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怎样对待异性、性关系和性行为,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怎样获得真正的爱情.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是困扰大学生真正难题之一;三是知识、能力与责任之间的貌似冲突.大学生已经是成人,应该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但他们却发现,自己经过十多年苦学得到的知识还不足以达到社会期许的能力,自己还不能够担当起社会赋予自身的责任.于是,许多大学生迷茫了.尤其严重的是,就业艰难把上述矛盾冲突进一步扩大了,大学生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常使他们身心疲惫,进而使他们对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产生怀疑.其结果是,一些大学生常常将生活中的失意、挫折与痛苦等,当成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选择放弃生命;还有一些大学生坚持保命哲学,刻意抑制自己的欲求,他们的人生动力不大,进取的观念不强,庸庸碌碌混日子.有鉴于此,在高校推行生命教育十分必要.

〔1〕梁瑛楠,杨丽珠.自杀可能性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2):225.

〔2〕楚江亭.风险社会视野中大学生自杀问题的省思[J].人文杂志,2010(1):179.

〔3〕周咏梅.大学生自杀引发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0(3):18.

〔4〕郑爱明,江宁玉,王志琳.大学生自杀现象引发的生命教育的思考 [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1):53.

〔5〕(德)康德.论教育.杨自伍.教育:让人成为人——西方大思想家论人文与科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

〔6〕(美)杰·唐纳·华特士.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4.

〔7〕(美)杰·唐纳·华特士.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16.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56.

B844.2;G645

A

1673-260X(2014)01-0028-03

猜你喜欢

生命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