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益相关者、外部性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目标

2014-03-28青岛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财会通讯 2014年10期
关键词:实施者外部性相关者

青岛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温 琳

一、引言

会计政策选择是行为主体采用一定的行为方式对会计政策选择客体所开展的活动过程,它依存于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并受制于会计政策选择的内部动因和外部环境。会计政策选择目标是会计政策选择的导向和归宿,是会计政策选择行为期望达到的境地或结果,它引导着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进行,在整个会计政策选择研究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国外关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目标的研究很少,这主要源于实证方法的采用将研究聚焦于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上。而国内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较多,早期研究成果大多和会计选择的动机掺杂在一起,近期研究成果可以分为三类:(1)公允性目标,即会计主体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能够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既不存在主观偏向任何一方利益相关者,也不应存在严重的经济后果(潘煜双,2004);(2)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目标,即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要实现组成企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王运转,2005;林爱梅等,2006;温琳等,2007等);(3)动态均衡目标,即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应当定位于以股东利益为前提条件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动态均衡(翟胜宝,2009)。从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离不开企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目标注重整体优化。

进一步分析发现,将会计政策选择目标定位于利益相关者整体价值最大化,可能会遭受类似于Jensen曾对利益相关者理论指责那样的质疑,即利益相关者理论不合乎逻辑,因为它无法给出一个企业目标函数的全面描述。而当企业目标函数都无法描述时,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目标所追求的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就更无从谈起了。会计系统可以帮助企业追求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最大化,但它本身无法实现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最大化。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目标定位于利益相关者整体价值最大化,这本身已经超越了会计系统所肩负的职责范畴。动态均衡目标强调以股东利益为前提条件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动态均衡,问题之一是当股东利益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时,股东的利益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如何权衡;问题之二是动态均衡本身强调了一种现实的状态或结果,而不是期望的境地或结果,这与会计政策选择目标的涵义不符。公允性目标强调会计政策选择时不应存在主观偏向任何一方利益相关者,也不应存在严重的经济后果,这更符合会计政策选择目标的定位,即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应使各个利益相关者得到其应得的经济利益,降低或消除侵占彼此利益的情况。为了更好地界定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目标,本文引入外部性的概念。

二、外部性概念的引入

外部性概念在经济学理论研究中由来已久,对外部性理论的研究大体沿着新古典主义思路和公共选择理论思路两条路径发展。前者强调不能用市场价格支付成本的外部性;后者强调外部性是所受到的不为自身控制的影响。无论从哪条路径研究外部性,都离不开外部性的实施者和承受者,因此外部性的定义无外乎归结为两类,一类从外部性的产生主体——实施者来定义,如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将外部性界定为那些生产或消费对其他团体强征了不可补偿的成本或给予了无需补偿的收益的情形。另一类从外部性的接受主体——承受者来定义,如兰德尔将外部性界定为当一个行动的某些效益或成本不在决策者的考虑范围内时所产生的一些低效率现象;也就是某些效益被给予,或某些成本被强加给没有参加这一决策的人。无论从实施者还是从承受者定义,其本质是一致的,都是某个主体的行为对其他主体产生一种外部影响,而这种外部影响又无法通过市场价格进行买卖或是自身无法控制。

将外部性的概念引入会计领域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会计信息外部性或会计信息披露外部性的讨论。一条研究思路是以杜兴强(1998,2002)为代表的围绕会计信息产权展开的研究:由于会计信息具有公共物品属性,信息使用者可以无偿使用会计信息,使得企业不能从会计信息的提供中补偿所消耗的信息生产成本,这种私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背离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外部性,通过对会计信息产权进行界定或恰当安排,使得会计信息外部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由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所共同承担,就可以将会计信息的外部性予以内部化。另外一条思路是以王竹泉(2006)为代表的围绕会计信息质量展开的研究:认为会计信息披露外部性的施加主体是管理者,通过对会计信息披露外部性的清晰阐述将会计信息质量和外部性联系起来,并提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应当使会计信息披露的外部性趋向于0,而外部性的消除依赖于建立和完善以企业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会计信息披露监管体系。

财务报告的质量最终依赖于财务报告过程中每一部分的质量,会计信息披露的外部性是否趋向于0取决于信息生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而在这个过程中,会计政策选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选择的会计政策能够客观、公允地反映经济活动的实质,各个利益相关者将会获得其应得的经济利益;如果选择的会计政策不能客观、公允地反映经济活动的实质,其选择的结果使一些利益相关者受益,而另一些利益相关者受损,各个利益相关者实际获得的经济利益与其原本应该获得的经济利益之间产生差异,这个差异可视为会计政策选择的外部性。因此,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外部性就是由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主体的主观故意行为不当和非主观故意行为偏差所导致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外部性的承受主体)的经济利益偏离其原本应得经济利益的差异。这一定义与经济学中的外部性定义十分吻合,一方面,无论从实施者还是从承受者来定义外部性,其都是某个主体的行为对其他主体产生一种外部影响,而这种外部影响又无法通过市场价格进行买卖。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一种行为,当主体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时,势必会对其他主体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核心就是其他主体的经济利益可能偏离其原本应得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外部性的传统定义强调外部性是直接行动者“无意识”的附带结果,但从新制度经济学对人的行为的基本假设——最大化、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出发会得出外部性也是人的行为的“有意识”产物,所以外部性是人的行为的“有意”与“无意”的综合性产物。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外部性定义中强调了主观故意行为不当和非主观故意行为偏差两方面,这也恰好说明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外部性是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主体“有意”与“无意”的综合性产物。

三、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外部性的实施者与承受者

在明确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外部性的概念后,可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目标界定为:追求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外部性的最小化。为了进一步理解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外部性的最小化,必须进一步明确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外部性的实施者和承受者。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外部性的实施者是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行为主体,而主体的确定源于企业控制权的进一步探索,这是因为会计政策选择权也属于企业控制权的范畴。由于企业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控制权可以分解为最终控制权、经营控制权和作业控制权,相应地,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主体也分为三个层次:所有者享有源于剩余分享权和最终控制权的会计政策选择权;管理者享有源于经营控制权的会计政策选择权;会计人员享有源于作业控制权的会计政策选择权。

第一层次的会计政策选择主体:所有者。会计的作用之一是可以有效地衡量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投入、价值创造和价值分享,会计政策的选择或多或少影响有关价值投入、价值创造和价值分享的会计信息的生成,从而使剩余分享安排偏离其本来的契约安排,从而彻底改变整个剩余分享权的契约安排。对于享有企业剩余分享权的所有者来说,会计政策选择权的拥有显得十分重要,直接影响其所分剩余收益的大小。因此,剩余分享权为所有者参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提供了动力。而另一个重要的子契约——控制权契约为所有者参与会计政策选择提供了保障。当所有者的数量从一人上升为多人时,虽然控制权会发生一定的分解和转移,但全部所有者或部分所有者始终掌握着企业的最终控制权,这为其拥有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权提供了保障。

第二层次的会计政策选择主体:管理者。随着企业业务和组织体系的日益复杂化,所有者远离企业的经营以及管理者凭借自身的信息优势和管理才能不断巩固的地位使得会计政策选择权更多地从所有者手中转移到管理者手中,管理者凭借经营管理权更熟悉企业的日常经营从而成为会计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他们享有源于经营控制权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权。

第三层次的会计政策选择主体:会计人员。现代企业是一个多层级、多部门的科层组织,企业通常会设立会计部门并聘请会计人员承担相关会计工作。正是由于社会分工以及会计人员所具有的专业知识优势和信息优势使得企业一部分控制权转移到会计人员手中,这部分控制权属于作业控制权。虽然会计人员掌握的这部分作业控制权要受所有者和管理者所掌握的最终控制权和经营控制权的制约和限制,但由于企业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以及会计人员作为一线员工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实质更为了解,使得所有者和管理者不可能干涉所有的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人员仍拥有一定的会计政策选择自由。

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主体相对应,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外部性的实施者即所有者、管理者和会计人员,而其他利益相关者则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外部性的承受者。即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外部性实施者的集合X={x1=所有者,x2=管理者,x3=会计人员},外部性承受者的集合Y={y1=政府,y2=债权人,y3=供应商,y4=顾客,y5=非会计类普通员工,……}。

四、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目标

按照外部性的影响效果,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当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主体由于主观故意行为不当和非主观故意行为偏差所导致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实际获得了比他们原本应得的经济利益更多的经济利益时,则产生了正外部性;反之则产生了负外部性。如果用Ei表示企业某一会计政策选择对某类利益相关者产生的外部性,则Ei=R实﹣R应,其中i代表外部性承受者集合中的某类利益相关者,R实代表该类利益相关者实际获得的经济利益,R应代表该类利益相关者应该获得的经济利益。如果R实﹥R应,Ei﹥0,则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对该类利益相关者产生了正外部性;如果R实﹤R应,Ei﹤0,则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对该类利益相关者产生了负外部性。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当某一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主体选择某一具体的会计政策时,有可能给外部性承受者集合中的某类外部性承受者带来正外部性,同时给某类外部性承受者带来负外部性。例如某一企业如果客观、公允地反映其经济活动可获得利润100万元,管理者的薪酬契约中规定其每年可获得利润总额的1%的奖金。如果管理者为了提高自身的奖金数额而采用某一会计政策致使企业最终核算的利润为110万元,则这项会计政策选择在给他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的同时,给其他利益相关者带来了不同的外部性影响。对于所有者而言,更高的利润可能意味着更多的股利分配,或是可能带来更高的股票价格,这项会计政策选择可能会给那些以股利为主要收益的投资者或是在资本市场上进行短期股票投资的所有者带来正的外部性,即E所﹥0;但如果从所有者作为企业最后剩余的分享者角度来思考,尤其是那些控股股东来说,由于付给了管理者更多的报酬从而导致他们将分享更少的剩余收益,则这项会计政策选择可能会给那些控股股东带来负的外部性,即E所﹤0。对于作为征税者的政府而言,如果这项会计政策也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则更高的利润意味着更多的企业所得税,这会带给政府正的外部性,即E政﹥0。对于债权人而言,更高的利润意味着企业可能避免了债务契约中限制性条款的违背而导致债权人没有采取规避风险的措施,或是更高的利润使得本没有融资资格的企业获得了融资资格或是获得了更好的融资条件,从而加大了债权人的风险或是降低了债权人的收益,因此这项会计政策选择带给债权人负的外部性,即E债﹤0。对于员工而言,更高的利润意味着更好的加薪谈判的砝码,如果因此获得了报酬的提高,则这项会计政策选择带给员工正的外部性,即E员﹥0。对于供应商或顾客而言,较高的利润意味着会给企业带来更高的声誉,供应商或顾客对企业履行隐性契约概率的评估会提高,但这种“虚假的繁荣”可能会导致供应商或顾客遭受企业隐性契约的违背从而损害他们的利益,因此这项会计政策选择带给供应商或顾客负的外部性,即E供﹤0或E顾﹤0。

按照外部性的方向,外部性可以分为单向外部性和互换外部性。单向外部性和互换外部性的区别主要在于外部性的承受者是否同时是外部性的实施者,单项外部性是指一方对另一方所带来的正外部性或负外部性,而互换外部性是指主体相互之间带来的正外部性或负外部性。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外部性实施者集合X={x1=所有者,x2=管理者,x3=会计人员}是针对整个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界定的,就某一具体的会计政策选择而言,如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在不同的企业中可能出现不同的选择主体,所有者、管理者、会计人员都有可能实施这一具体的会计政策选择。现假设在一个企业中做出这项选择的是管理者,则所有者和会计人员此时变成了这一项具体会计政策选择外部性的众多承受者中的两类,此时外部性实施者的集合Xi={xi1=管理者},外部性承受者的集合Yi={yi1=所有者,yi2=会计人员,yi3=政府,yi4=债权人,yi5=供应商,yi6=顾客,y7=非会计类普通员工,……}。再假设该企业的所有者做出了与企业债务重组相关的会计政策选择,则管理者、会计人员变成了这一项具体会计政策选择外部性的众多承受者中的两类,此时外部性实施者的集合Xj={xj1=所有者},外部性承受者的集合Yj={yj1=管理者,yj2=会计人员,yj3=政府,yj4=债权人,yj5=供应商,yj6=顾客,yj7=非会计类普通员工,……}。由此可见,如果把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作为一个整体,则所有者、管理者和会计人员都是外部性的实施者。但如果就某一具体会计政策的选择探讨外部性问题,则所有者、管理者和会计人员都有可能成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外部性的承受者。所有者、管理者和会计人员既是外部性的承受者同时也是外部性的实施者的特点决定了它们之间的外部性属于互换外部性;而这三者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是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环境,他们是外部性的承受者,因此所有者、管理者和会计人员与他们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外部性属于单向外部性。

当所有者作为企业某一具体会计政策选择外部性的实施者时,他给其他利益相关者带来的外部性可以用下式表示:

N所1=A管1+A会1+A政1+A债1+A供1+A顾1+A非1+A其他1

其中:N所1表示所有者作为外部性实施者的某一具体会计政策选择产生的外部性;A管1表示管理者承受的外部性;A会1表示会计人员承受的外部性;A政1表示政府承受的外部性;A债1表示债权人承受的外部性;A供1表示供应商承受的外部性;A顾1表示顾客承受的外部性;A非1表示非会计类普通员工承受的外部性;A其他1表示外部性承受者中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承受的外部性。

如果所有者作为企业n项具体会计政策选择外部性的实施者时,可以依照上面的式子将其表示为:

N所1=A管1+A会1+A政1+A债1+A供1+A顾1+A非1+A其他1

N所2=A管2+A会2+A政2+A债2+A供2+A顾2+A非2+A其他2

N所3=A管3+A会3+A政3+A债3+A供3+A顾3+A非3+A其他3

……

N所n=A管n+A会n+A政n+A债n+A供n+A顾n+A非n+A其他n

则当所有者作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外部性的实施者时,带给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总外部性的大小为:

N所=N所1+N所2+N所3+……+N所n

=∑A管i+∑A会i+∑A政i+∑A债i+∑A供i+∑A顾i+∑A非i+∑A其他i(i=1,2,3,……)

同理,当管理者和会计人员分别作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外部性的实施者时,带给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总外部性的大小分别为:

N管=N管1+N管2+N管3+……+N管n

=∑B所j+∑B会j+∑B政j+∑B债j+∑B供j+∑B顾j+∑B非j+∑B其他j(j=1,2,3,……)

N会=N会1+N会2+N会3+……+N会n

=∑C所k+∑C管k+∑C政k+∑C债k+∑C供k+∑C顾k+∑C非k+∑C其他k(k=1,2,3,……)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是追求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外部性的最小化,这个外部性既不是所有者、管理者或会计人员分别作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外部性的实施者时带给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总外部性中的任一部分外部性,也不是上述三者作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外部性的实施者时带给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外部性的总和。即外部性既不应该是N所、N管、N会中的任一部分,也不应该是“N所+N管+N会”。如果将N所、N管、N会三者中的任一部分作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进而追求其最小化,只能保证所有者、管理者或会计人员中的某一类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外部性的实施者带给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外部性的最小化,而不能保证外部性实施者集合中的另外两类实施者带给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外部性也达到最小化。如果将三部分外部性的总和即“N所+N管+N会”作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进而追求其最小化,可能带来的问题之一就是虽然总的外部性大小相同,但给不同的外部性承受者带来的外部性影响程度有所区别。假设E=N所+N管+N会=+Ei,其中+Ei代表正的外部性大小,则﹣Ei为+Ei的相反数,代表负的外部性大小,为简化问题假定外部性承受者只有两类利益相关者,情况A是两类利益相关者各承受+Ei/2的外部性,情况B是一类利益相关者承受+2Ei的外部性,另一类利益相关者承受﹣Ei的外部性。两种情况下两类外部性承受者承受的外部性的总和是相同的,但在情况A中,两类利益相关者实际获得的经济利益比他们原本应得的经济利益多了Ei/2;在情况B中,一类利益相关者实际获得的经济利益比他们原本应得的经济利益多了2Ei,而另一类利益相关者实际获得的经济利益比他们原本应得的经济利益少了Ei。显然情况B中的两类利益相关者实际获得的经济利益偏离其原本应得的经济利益的幅度更大一些,从这一点看,情况A要好于情况B,但从两类利益相关者承受的外部性的总和来看,两种情况没有区别。因此,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应定位为追求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外部性的最小化,其“外部性的最小化”应该是外部性承受者集合中每一类利益相关者承受的外部性的绝对值之和的最小化,即:

所有者承受的外部性大小:E所=∑B所j+∑C所k

管理者承受的外部性大小:E管=∑A管i+∑C管k

会计人员承受的外部性大小:E会=∑A会i+∑B会j

政府承受的外部性大小:E政=∑A政i+∑B政j+∑C政k

债权人承受的外部性大小:E债=∑A债i+∑B债j+∑C债k

供应商承受的外部性大小:E供=∑A供i+∑B供j+∑C供k

顾客承受的外部性大小:E顾=∑A顾i+∑B顾j+∑C顾k

非会计类普通员工承受的外部性大小:E非=∑A非i+∑B非j+∑C非k

外部性承受者中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承受的外部性大小:E其他=∑A其他i+∑B其他j+∑C其他k

则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就是追求:

Min(E)=min{|E所|+|E管|+|E会|+|E政|+|E债|+|E供|+|E顾|+|E非|+|E其他|}

五、企业会计政策选择问卷调查情况

为了获得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方面的经验证据,笔者发放500份问卷,实际回收问卷318份,在剔除了数据缺失、问卷中前后类似问题回答存在差异的110份无效问卷后,最终获得有效问卷208份。其中181份问卷是由会计专业或是财务管理专业的人士填写,被调查者中管理者占42.79%,普通会计人员占56.73%,所有者占0.48%。调查结果显示,53.37%的受调查者认为企业选择的会计政策应该反映经济活动的实质,能够尽量降低或消除利益相关者侵占彼此利益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目标定位于追求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外部性最小化的结论。由于会计类管理者主要负责企业会计方面的工作,相对于普通会计人员和非会计类管理者,其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认识可能更加深刻。针对62个会计类管理者构成的子样本进行分析后发现,69.35%的会计类管理者认为企业选择的会计政策应当可以反映经济活动的实质,能够尽量降低或消除利益相关者侵占彼此利益的现象,其比例高于整体样本中该选项的比例,这进一步支持了本文关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目标的结论。此外,13.46%的受调查者认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目标应该定位于实现所有者利益最大化,其中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所占比重为57.14%,大于国有企业所占比重。8.71%的受调查者认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应该定位于实现管理者利益最大化,其中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为64.71%,大于民营企业所占比重。这两组数据表明国有企业中由于所有者的缺位,管理者的利益引导着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而在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所有者的利益引导着企业会计政策选择。22.60%的受调查者认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应该定位于实现所有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还有4位受调查者认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应该定位于企业价值最大化,1位受调查者认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应该定位于管理者和股东权益最大化。这说明实务界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目标的认识还存在分歧,以及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目标研究的重要性与进一步深化研究的迫切性。

[1]杜兴强:《会计信息产权的逻辑及其博弈》,《会计研究》2002年第2 期。

[2]潘煜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现状·选择原则·影响因素》,《会计研究》2004年第10 期。

[3]翟胜宝:《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伦理思考》,《会计研究》2009年第3 期。

[4]王运转:《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会计政策选择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1 期。

[5]杜兴强:《会计信息的产权问题研究》,《当代财经》1998年第4 期。

[6]林爱梅、张腾龙:《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对会计政策选择倾向的解读》,《商业经济》2006年第10 期。

[7]温琳、陈作华:《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会计政策选择》,《财会通讯》(学术)2007年第7 期。

[8]王竹泉:《利益相关者会计的提出与会计信息披露的外部性》,《现代会计与审计》(纽约)2006年第1 期。

猜你喜欢

实施者外部性相关者
采暖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外部性分析与应用研究
环境负外部性的环境法新解析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本科教学中教师调课现象审视
“最关键”的施工力量——决策者、执行者与实施者
全生命周期视角下PPP项目利益相关者关系网络动态分析
建构利益相关者管理的三层次结构分析
市民化与个人劳动收入:外部性视角
XBRL的传播对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的影响研究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失灵探析
既有商品住宅节能改造外部性及其测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