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信息化与教学融合的理论探索
2014-03-28谭家兴
谭家兴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汉 430212)
职业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一种信息技术引入教育的过程,更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在学校教学中的创新、发展和融合的过程。职业教育信息化与学校教学的融合,一方面继承了职业教育的教学属性,同时又有与之关联的基本理论和相对独立的融合要素。本文将从现代职业教育的观点出发,探索职业教育信息化与学校教学的融合理论;特别是在信息化条件下,如何创设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交互性、集成性和信息资源多样性的优势,不断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1 信息化与福利经济学理论
福利可以分为物质福利和精神福利,物质福利主要是指通过占有一定的财物而得到的满足;精神福利主要是指拥有知识、资源、情感和荣誉而得到的心里满足。福利又可以分为个体福利和社会福利。个体福利是指个体消费一定的物品,获得一定的知识、拥有一定的资源和享受一定的情景或情感而得到的满足;社会福利是社会上所有个体福利的集合,它可以是大于或等于个体福利的简单相加。
福利经济学是在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条件下,研究整个经济资源配置与个人福利的关系,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资源配置与福利的关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问题。在这里研究福利经济学的意义不在于从理论上判断到底在什么样的资源配置状态下可以使个人福利达到最大值,而在于研究怎样配置资源才使个人福利不断增加,趋于最大化。更有意义的是因为在现实中个人的福利欲望是无限的,而资源是有限的,要使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无限的欲望虽然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改变资源的配置方式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福利,增加人们的福利水平是可能的。知识是一种资源,而且是市场交换性较低的资源,我们可以把知识资源看成是一种特殊的物品。那么这种特殊的物品与一般物品比较有其自身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一是在给予别人的同时,自己仍然拥有并可以增值,而一般物品则是给予别人后自己就没有使用或拥有权了。比如说老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自己不仅没有失去对这部分知识的使用权利,而且这部分知识在其脑子里得到积累或者在教学中得到启迪,产生新的知识,福利得到质的增加。二是知识资源的消费不具排他性,这是一般物品资源所不具备的。比如,老师在向一定数量的学生讲授知识时,并不因为有新加入来的学生使原来那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到影响,也就是说原来那部分的学生福利水平并没有减少,但新加入的学生却得到了原来那部分学生同样的福利。三是知识这种特殊的资源不存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也就是说如果把知识用“份”来衡量的话,那么,增加一份知识所增加的效用不是递减的,而常常是递增的,而一般的物品则存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每当增加一个单位,一般物品所增加的满足程度是递减的。
由于知识这种特殊资源的以上特性,使得知识这类特殊物品的增加本身就是福利的增加,拥有知识就意味着欲望的满足,而且这种满足对整个社会福利的贡献是增长的。由于知识的边际效用非递减规律,使得知识拥有者拥有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发生“质变”,从而创造新的知识。这种创造知识也就是社会福利水平的净增加。知识带来福利水平的增加需要将知识传播出去,否则对福利总水平增加的贡献是有限的。信息技术是知识的有效传播途径,学校教育的信息化与福利的增加也密不可分,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不仅仅考虑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增加人们的福利。
2 信息传播学理论
学校教学是教育信息的传播过程。传播理论丰富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对传播过程模式研究的理论贡献,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传播过程的理论模型一方面描述了教学传播过程中涉及的各个构成要素,另一方面又揭示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显然,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动态传播的复杂过程,传播过程中的各个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共同决定了传播的最终结果。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以系统的观点对教学信息传播过程的研究,就可以理顺学校教育和教学各个层面之间的制约因素和教学环节本质联系,使得教学管理、教学组织和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从而找到真正引起或影响教学组织和教学效果的原因。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教学双方的双向互动过程。教学信息化为教与学的互动方式、知识与人的相遇场景提供了条件,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简便快捷的将人(学生和教师)的知识素材构建成自己的知识结构。然而,知识结构的构建既是一个逻辑关系,也是一个意义关系。在逻辑关系上,信息化知识结构的构建可以使各个知识点要能既有区别又能联系在一起,达到清晰化、次序化和灵活组织化的传播;在意义关系上,通过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平台、工作过程模拟等多种形式,实现学校教学从内容到过程、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让每个学生与自己的内心、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全面的互动;通过信息传播过程,使学习者最终将能够在个性特点和学习愉悦之间统一与和谐。这意味着受教育者从认知阶段所获得的价值观,将会落实到情感阶段,因此,任何一个类似的情景或任何一个知识点的激活都会引发更多相关知识点之间的互动。而知识点的逻辑联系会对情感意义的连接进行清晰而合乎现实的定界、梳理和可行性论证,使得思维活跃而不凌乱、思维严肃而不呆板。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能有效的进入行动阶段,生成人的智慧、产生新知识。形成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3 职业教育信息化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融合
教育信息化条件下的职业教育是以现代的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基础的。迄今,更多影响教育信息化学习理论的有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两种。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受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影响,将学生作为知识的灌输对象、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在其影响下的教育技术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信息技术也只不过是教师传授教学信息的一种工具。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则强调的是人的认识是外部刺激与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上世纪90年代后由认知主义发展而成的建构主义,融合了系统论和信息论,其科学性和先进性更优于行为主义学习论。特别是建构主义创导的学习者自己确定目标、知识的自我建构和学习的真实情景等观点,很适应于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育信息化融合作为“现代职业教育制高点”意义重大。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创立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研究了人的认知规律。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唯一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信息和媒体技术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和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信息化条件下的形象直观的交互性学习环境和图文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有利于“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属性的体现。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集成性和信息载体的多样性,有利于意义建构的形成和发展,使学生由依赖书本的学习转向学会利用信息资源的学习;由记忆学习转向意义构建式学习;使学生由依靠老师的学习转向自主创新学习;由按部就班的学习转向具有个性特征的跨越式学习。利用Internet网络技术,突破时空和地域的限制,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更有利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突破和完善。
职业教育信息化与教学融合可以营造新的教学方式,激活新的创新思路,新的教学方式可以创造新的互动式的学习新文化,它颠覆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优秀的职业教育必须营造一种新型的,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做点火者而不是灭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