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理工类高校校园文化空间的拓展

2014-03-28崔涛曲师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理工科身份人文

崔涛,曲师

(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说到人文,总是指向人文科学及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说到人文素养,总是指向人作为人即如何做人的人文精神,即对人类的生存意义和价值有着深切的人文关怀,对人、对物都怀着深切的人文关怀。人文素养教育的范围也较为宽泛,包括如何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素养,也包括如何协调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素养。总之,人文素养教育关注人作为主体的存在,人的尊严和人的理想,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在大学教育中,专业素养与专业才能是培养的重点,科学素养是理工科学生培养的核心。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大多天天围绕着实验室转,天天以专业为中心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当然这些都无可厚非,但是许多理工科学生情感淡漠,生活缺乏热情,对感性生命缺乏必要的关怀等,他们的专业技能强,但与人相处、与人沟通却存在着比文科学生更多的问题。因而,人文素养教育对理工科学生的发展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人文素养教育当然离不开课堂,但是仅仅依赖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是远远不够的,课堂是人文知识传承的重要阵地,但是知识是外在于人的东西,人文知识只有进入大学生的认知中,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中,才能变成人文素养。因此,大学生生活其间的校园,如操场、宿舍、食堂、道路等都应该成为实施人文素养教育的空间和场所。

一、媒介融合与信息传递

以往的课堂教育是单一的“教—学”模式,师生之间的交流总存在单向的一厢情愿式的不对等现象。进入数字时代,信息传递的过程已经由机械转向电路,由书面转向屏幕,由在线转向链接,因此人文素养教育的信息传递也不得不随之发生大的变化。实施方式需要从纵向方式向横向方式转变,以广角替换深度,以平面替换多面。大学生的审美趣味、人生态度已经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在海量信息的轰炸中,在浅尝辄止和娱乐至上中替代了反复品味与思考,因而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吸引理工科大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他们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甚至价值取向,需要在“眼球”方面多下功夫。让人文素养教育走出课堂,一方面,可以运用手机、网络传媒,建立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微博、微信平台,随时关注学生的生活、思想动态,随时让学生有机会与老师进行对等的交流;另一方面,校园内应运用广告牌、展板、电子信息屏幕、标语、旗帜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觉地参与自身行为规范的建设,这样,大学生摄取人文素养信息的方式就变得主动、灵活、多样。

鲍德里亚说,告诉我你扔的是什么,我就告诉你你是谁。若斯特说,告诉我你引用谁,我将告诉你是谁。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你扔的东西,你引用的言语都向人们传达着关于你的信息。那么大学生看什么,怎么看的问题就变得很重要。他们看什么及看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显示了他们是怎样的一种人,因而,人文素养教育应从理工科大学生的视野入手,运用多种媒体向大学生传递人文素养的信息,这也就涉及媒介融合的问题。“‘媒介融合’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的创始人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提出,他用一个图例演示了三个相互交叉的圆环趋于重叠的融合过程,这三个圆环分别代表计算机、印刷和广播,展示了不同媒介即将走向融合的趋势。”①也就是说,不同形态的媒体为了最大化地获取传播效果而实施了既发挥媒介自身优势又功能互补的综合开发、利用媒介资源的运作模式。以媒介融合的方式让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更加有效,利用多种传播途径让他们在信息的摄取方式上发挥主动性,使他们更乐意接受这种教育,形成工具理性与文化认同两者的互动关系,以期为当下人文素养教育普遍存在的身份迷失和文化焦虑等问题提供解决方式。“为了什么学习?”“为什么学习”的疑问实际上一直是理工科学生甚至几乎所有大学生困惑的问题,学习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是满足家长的期望,这些都是理工科学生普遍认为的学习的目的。理工科学生对参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的愿望很多都表示“一般”或“无所谓”,在校参加社会实践和社区共建活动的比例也极低。调查显示,某高校有近75%的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和主动参与各类社会实践的意识,有近1%的大学生直接表示“不感兴趣”。可是如果在校园空间内利用校园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传递各种信息,如全世界各类志愿者的信息,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贫困与偏远地区的人们的生活等各类信息,让大学生了解自身的价值,了解他们的发展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和参与热情,进而关心自己的学习,关心国家和社会。媒介融合能有效地使理工科大学生有多种途径接收各种信息,接受人文精神的传承。

二、文化展示与情境互动

“现代世界剥夺了个体体验的真实感;个体无法看到自己的独特之处和自己拥有的能得到充分表达的内在生活。”②视界融合与信息传递的主要目的是展示文化,展示人文素养的内容,但在当下,技术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核心,理工科大学生的生活更是围绕着技术展开,他们多以工具理性看问题,他们追求技术进步和经济利润,这些都无可厚非,技术的发展虽然使文化得以被重塑为激动人心的图像,可以被观看,但是技术也使人们离真实的大自然、离生活越来越遥远。从另一方面来说,技术理性(工具理性)的张扬势必导致价值理性的衰微。他们的价值理性也渐渐被边缘化,成为只注重物质利益满足的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所称的单面人,没有思想的空壳,道德观、伦理观、价值观、是非观、意识形态等都容易被工具理性控制,道德沦丧、是非不分、黑白颠倒、情感冷漠等认同危机实际上就是现代大学生人文教育的危机,也就是文化价值的危机。为了使理工科大学生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得到全面发展,人文素养教育必须以直观的、触手可及的、直击人心扉的形式展开。校园文化展示应真正面向大学生,将人文知识崭新的“活态文化与历史场景”(living-history)生动地呈现出来。文化在校园门口、校园一角和食堂等空间被展示,素质教育要融入大学生的生活、观念中。

文化展示必须与培养大学生进步的价值观结合起来。针对理工科学生,一方面要迎合他们的趣味,建设数字化的体验式环境呈现文化,另一方面还要在校园空间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上下功夫。校园里的文化展示可以说是一个可行的、易于操作的行动。人文素养教育实施的一个重要场所是校园,因此,校园公共空间的规划是其重要内容。文化展示的原则是大学生与文化的互动体验。校园是文化展示的中心和场所,怎样设法让校园“动”起来,而不是沉默地、静态地待在那儿,这就需要发挥校园本身的模范力量,让校园文化成为建构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动态环境。依托学校的自然环境建设人文环境,按照某种主题如“荷塘月色”“沧海云帆”等向大学生励志向上的健康的生活理念;建设“文化艺术画廊”“语言文学走廊”“大师雕塑”等人文景观,向学生展示健康的职业理想和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人文精神。再比如开辟一片区域,搭建理工科学生与文科学生交流的平台,展出文科学生自己的画作、散文、诗歌,既展示了文科大学生的文艺才能,又无形中触动理工科大学生的创作神经。实验室、食堂、宿舍构成了理工科大学生“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操场是他们最喜欢的地方,在操场可以展现他们的青春、活力,然而操场的个人锻炼甚至是多人间的球类运动,毕竟是一种个人奋斗式的孤独的青春之歌,对理工科学生而言,他们始终在数字的世界里徘徊,因此每月定期在操场周围搭建一些主题活动的通告、条幅、电子展板等,对做这些活动的大学生而言,赋予主题本身就是在练习阐释的技巧,因为文化展示也就是运用“阐释”的技巧小心翼翼地创造意义。阐释赋予事物和场所以象征意义,指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把他们置于人文背景下,在空间、时间、叙述或主题等方面进行定位。把空间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可为大学生消费的自然的或者虚拟的场所,积极召唤或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校园作为大学生“共在”的空间,是可供开发和建设的空间,必须为他们提供这种与他人“共在”的体验。如读书主题活动,介绍几本书,介绍几个文学大师,介绍几个人物的传奇人生,吸引理工科学生也像文科学生一样在“理想”而“真实”的世界里遨游,体验属于他人的生活以及与自我息息相关的各种不同事物,激发他们对生活的期盼和热望,进而,在他们心灵最深处种下生活、感受、理想的种子。文化的丰富展示让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传达某种信息,展示大学生应有的人文精神。各种展板、标语、园林规划、走廊、画廊建设都要激发大学生对意义的体验、参与的热情和对自我进行塑造的互动愿望。

三、文化实践与身份认同

文化首先意味着劳作:对土壤及其作物的培育,对土壤的照料,按其本性对土壤品质的提升。在派生性上,文化现今主要意味着按照心灵的本性培育心灵,照料并提升心灵的天然禀赋。文化不应该是任何一组人群的行为模式,天天游戏人生也可以是一种行为模式,然而这种丢失了灵魂的麻木人生却和文化根本没有任何关联,文化这个花园需要心灵与身体的艰苦劳作。很多理工科学生感觉自己在大学的校园里虽然很忙,但是内心却很空虚,自我认同感差,对同学、学校、社会缺乏必要的热情与关心,而这种身份认同必须是在与社会、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才能构建起来。

“身份”具有“先致性”,即人一出生就带有社会属性,人的家庭出身、生活习性、民族信仰等方面都表现为某一时期的固有性,这种属性是不可更改的;“身份”也同样具备社会学所认为的“后赋性”,那就是经过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或文化熏陶等改造过程,它就显示出可变性,由此可见环境、文化对身份的构建和消解作用。这一过程是不断地认知、变化的过程,其中确认、认可、认同是关键。因此,可以这样说,人一旦进入社会领域,其身份就是靠文化来表现、识别的,这样身份与文化是被认同紧密连在一起的,所以,“identity”(“身份”)的意思本身就含有“认同”,实际生活中,身份与文化也是等同的。大学生的身份认同的主要来源是他们在校园里所隶属的社团或某些团体,也就是说,个人通过其所属的文化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而逐渐发展出身份认同。除了家庭的教育外,身份的认同主要来自文化的塑造。大学生踏入社会的前一站——大学,不但是塑造大学生行为规范的环境,而且是大学生自我塑造和自我改变的最佳环境。离开家庭,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与同学互动,与新的价值、观念、角色适应,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举止言行、价值观念。对于天天和数字、机械、仪器打交道的理工科学生而言,这一点尤其重要,他们与他人的沟通和联系相对较少,人文素养教育能使他们更乐于与他人进行沟通,聊天、讨论、演说、舞蹈表演、戏剧演出等各种活动都可以为理工科大学生提供与同学沟通的空间,学生在举手投足之间与他人建立情感的联系。身份认同是需要文化的肢体动作、气味、空间与时间的实践才能实现的。根据拉康(Jacques Lacan)的镜像理论,当儿童开始照镜子,并且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影像,那么儿童的自我建构也就开始了。他在镜中认出自己,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他感到愉悦因为他通过自己的镜像想象自己的圆满、完善。文化实践的作用也是如此,文化实践如戏剧表演等活动,涉及表演、导演、舞美设计、编剧、音乐等多种因素,活动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光影世界,现场会有摄像把这一过程记录下来,并且有观众在注视,这些影像都在构建“我”关于“我”的想象,在影像与自我形象之间便产生了一种身份的迷失和认同,文化实践的魅力使自我暂时丧失,但在同时又强化了自我。自我随后感到整个世界都被抛却,“我”忘记了我是谁,我身处何处,也正是这一巨大的愉悦感迅速创造了理想的自我方面,这种视觉和心理的冲突是巨大的,当大学生们有了存在感并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时,他们的身份意识也就被唤醒。

人文素养教育的实施必须是以大学生身份认同发生变革为前提和基础,没有文化实践,没有大学生自主的人文活动,任何符号和意义的人文精神都无所依傍,身份认同是人文素养教育的掌控和调适,没有认同,人文素养教育的实施是没有生命力的。

人文素养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对人生美好的境界的追求,对人本身感性和情感及多样化生活的推崇,使大学生所受的一切教育都可以以此为导向,从这一角度来说,人文精神本身就囊括了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这一点和理工科大学生推崇的科学精神殊途同归。“文化即人化”,对于理工科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人文素养教育比数理能力的培养更具基础性,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是大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支撑,由此可知,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任重道远。关心理工科大学生的精神空间,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与之朝夕相处的校园文化空间是不能被遗忘的。我们相信,无处不浸润着人文精神的校园空间是令人向往的,校园文化空间的开拓与构建必须是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有效实施的策略之一,我们也相信这一空间还可以拓向校园之外更广阔的公共空间。

注释:

①严三九:《网络传播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年,第208页。

②尼古拉·阿伯克龙比,史蒂芬·西尔,布莱恩·特纳著,陶家俊译:《现代性的文化矛盾》,见汪民安、陈永国、张云鹏主编:《现代性基本读本》,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72页。

猜你喜欢

理工科身份人文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跟踪导练(三)(5)
人文绍兴
身份案(下)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人文社科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