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现状研究
2014-03-28金欣
金 欣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安223003)
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后备力量,当代大学生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一面是民族复兴的殷殷期盼,一面是没有最难只有更难的就业季,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分析和解决其就业心理问题成为关乎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国家发展大局的一项重要课题。
1 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调查
1.1 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概念及内涵
“大学生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就业是大学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大学生人生中面临的重大抉择,大部分学生从进校起就会考虑自己的前途问题,并为将来的就业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因此,就业心理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与生活当中。就业心理是关系到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职院校毕业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将在各行各业的基层岗位上承担不同性质的工作。
1.2 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研究方法
为了了解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现状,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围绕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态度、观念和意向等进行了调查。访谈和问卷调查都是在各年级学生中进行的,访谈45人,男生占43.1%,女生占56.9%。发放调查问卷628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00份,有效率为95.5%,其中男生比例为40.7%,女生比例为59.3%。
1.3 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查结果
1.3.1 就业期望和态度方面
通过“对就业前景看法”、“就业信息关注度”及“择业准备和途径”等几个指标测量就业期望值和态度,发现被调查大学生中,53.9%的学生对就业前景感到乐观、有信心,超过了37.7%的学生感到迷茫和信心不足,数据成正态分布;对于就业的关注,53.8%的学生从大一就开始关注就业问题,大三才开始关注就业问题的只占12.1%,说明学生对就业的态度变得越来越积极;为了能顺利就业,被调查学生中的65.6%认为最需要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54.2%的认为比较需要提高学习成绩,30.6%的认为比较需要提高学历层次;在回答“你最有可能通过哪种途径找工作”问题时,46.5%的学生表示将依靠自己的力量,33.3%的将利用家人亲戚朋友的资源,而希望通过学校推荐实现就业的只占17.5%。一方面,这与人们印象中的大学生缺乏独立意识、普遍存在依赖的心理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将近半数的学生在就业的紧要关头选择孤军奋战,说明学校的就业推荐工作已无法满足学生需要。调查中还发现,尽管学生们都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其并不陌生,但确实为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付诸行动的只有13.2%,18.4%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有总体计划,仍有42.3%的被调查者到大三才开始为就业做准备。
1.3.2 就业观念和意向方面
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意向呈以下特点:择业中84.2%的学生不再苛求专业对口,他们最关心的依次是: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发展空间(55.4%)、工作与兴趣相投(46.3%)、工资与福利待遇(46%)、工作环境和稳定性(41.2%);被调查学生认为最影响就业的五个因素分别是:综合能力、实践经验、学历层次、社会关系和所学专业;就业单位选择上,35%的学生首选机关事业单位,期望去中小民营企业的占25.8%,只有4.6%选择自主创业;在回答“你最青睐的工作地点”问题时,50.2%的学生选择大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选择去小城镇就业的仅为11.6%;对月薪的要求,选择1500元以下的学生占6.0% ,1500~2500元占56.0%,2500~3500元占26.5%,3500元以上占11.5%,符合实际的薪酬需求折射出大学生趋于理性的择业心态。
2 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2.1 就业压力较大,就业心态积极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14年达到727万,创历史新高。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和日益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使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难的就业形势。高职学生作为这个庞大队伍中的一员,在整体就业环境堪忧的情况下,他们的就业压力可想而知。然而,让人欣慰的是,高压之下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总体健康良好。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学生能积极面对、乐观自信。尤其是在择业过程中的独立自主意识,与人们普遍认为的毕业生存在依赖心理有较大差异。主要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或城市的低收入、困难家庭,家庭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较少,比较艰苦的生活环境又锻炼了他们的生活能力。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存在茫然、悲观等就业心理问题,影响着他们的就业准备,最终对其就业产生不良结果。
2.2 就业观念务实,基层就业意识不强
高职学生已不再将自己视为“天之骄子”,他们对自身的定位越来越理性和实际,这主要反映在他们务实的就业观念上。求职过程中,他们不再苛求专业对口,更注重职业与兴趣的结合、个人职业生涯的成长与发展,希望有一份稳定和薪酬满意的工作,带来有品质的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90后”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将个人利益置于更为理性的地位,他们对自身的关注不仅可以使其更好地工作,实现其人生价值,还能促进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然,大学生对自身择业的关注也要有一个合理的尺度,如薪资水平的要求等,《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公布的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2940元。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对月薪的要求在3000元以下,高职大学生不再强求高薪,而是渴求一个使其成长和发展的平台。然而,对于就业地域的选择,几乎所有被调查者都不愿去农村就业,五成青睐大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期望自主创业的学生占比不足二十分之一。通过分析,认为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农村一直以来还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来自农村的孩子为了“跳农门”寄希望于上大学,他们与来自城市的学生一样期望毕业后去经济发达、机会多的城市,在大单位、大企业从事体面的工作,这也无可厚非。
2.3 片面强调专业素质,就业准备滞后
高职教育强调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一名高职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就好业,不仅取决于其自身优秀的专业素养、扎实的专业技能,更取决于良好的综合素质。值得重视的是,虽然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择业过程中综合素质最重要,但他们自己也承认实际学习过程中存在厚此薄彼的现象。他们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却忽视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和综合能力的提高。然而,尽管如此,仍然有相当部分大学生认为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除了以上提到的因素之外,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就业准备也是就业成功与否的关键。而数据显示,被调查大学生就业准备不是很充分,很多人甚至没认真思考过就业准备的问题,更谈不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实施。就业准备不充分、综合素质不高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此外,调查中还发现,不少高职学生认为自身的学历较低也是影响其就业的因素之一。这主要是因为在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不少企业盲目追求高学历,因此,部分高职学生希望通过“专转本”、“专接本”等途径提高学历层次,从而提升自身就业质量的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
3 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
3.1 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事关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成败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针对大学生各种就业心理问题,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就业心理指导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要认真思考通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改进教育途径和形式等不断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来加强大学生生涯规划和决策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客观认识就业环境、理性分析就业形势,从而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和成才观,确立适当的就业目标并为实现目标做好各种就业准备。要使他们明白到大城市、大单位就业并不意味着就是最好的出路,到中小民营企业、基层、农村就业或者自主创业一样可以有所作为,甚至能大有作为。适当的就业目标是维护良好就业心理的前提,而为实现目标所做的各种准备则是维护良好就业心理的关键。此外,对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咨询和指导,也是维护良好就业心理的有力保证。
3.2 优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各高职院校都建立起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社会经济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招生规模,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建立起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的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要通过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等,开展工学结合、强化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帮助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同时积累工作经验,提高他们就业的实践竞争力。
3.3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并最终关系到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如今,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交际能力等能力素质。因此,高职院校一方面应在课程设置上注重文理渗透,多开设些人文和自然科学方面的选修课程,通过不断完善学分制和教育制度改革促使学生树立均衡发展的观念,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应通过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专题讲座、社团活动和文化艺术活动等,更好地发展个人特长和兴趣,锻炼和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3.4 进行资源整合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毕业生,促使毕业生顺利就业,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校友、行业协会、企业、政府等资源,构建整合名企、名家、名师等优质资源的就业服务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职业测评、宣传就业政策、发布招聘信息、举办网络招聘会、开展专家咨询与指导、办理毕业就业手续等,既能方便快捷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尽可能多地为其提供就业机会,帮助其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又能满足“90后”学生网络化、个性化、自主化学习的新特点。此外,充分利用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有利政策,通过政、行、企、校合作,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提高“订单式教育”的比例,为企业培养更多的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不断完善就业服务内容,改进就业服务形式和方法,从而提高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成效。
[1]徐耀生.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初探[J].中国人才,2013(6):102-103.
[2]娄季春.论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J].经济问题探索,2006(5):96-100.
[3]刘春雷,于妍.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学刊,2011(6):81-88.
[4]李岩.生源危机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探索与引导[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