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构建和模式创新
2014-03-28姚株灿
姚株灿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不断重视,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得到逐步完善,贫困生资助工作得到了有效开展。但由于高职院校贫困生规模、特点和贫困生成长成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及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不断深入,大部分高职院校现行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仍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这就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地研究贫困生资助工作,逐步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丰富和创新贫困生资助模式。
1 现行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贫困生资助工作,甚至把贫困生资助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创造条件,全面落实各项资助政策,努力构建物质资助与综合育人相结合的资助体系。但不可回避的是,现行的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三重三轻三缺乏”。
1.1 重经济资助,轻精神帮扶和能力培养,缺乏完善的资助育人措施
为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的目标,高职院校高度重视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借助国家的贫困生资助政策,全力完善“奖、助、勤、贷、减、免、缓、偿”的经济资助体系。往往把经济资助摆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重要的位置。但对贫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带来的心理问题、学业困难、技能缺失、能力不足、人格不健全、人际沟通和交往障碍等方面重视不够。或者说对贫困生的精神帮扶和能力培养投入不足,方法和措施不多。存在重经济资助,轻精神帮扶和能力培养的现象。缺乏科学、完善的资助育人措施,未能最大化地发挥资助育人功能。
1.2 重无偿资助,轻有偿资助,缺乏资助手段的创新
在现行的贫困生经济资助体系中,无偿资助占很大比重。高职院校将较大的力量和时间投入到无偿资助方面,有偿资助方面的工作比重自然减少。奖学金、助学金和减免学费等无偿资助,均是政策性的落实,有一套固定的程序,相对简单、易于操作。而开展勤工助学等有偿资助相对较为复杂,费时费力。加之勤工助学等有偿资助还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部分贫困生也热衷于获取无偿资助。高职院校青睐无偿资助,轻视有偿资助,也容易助长贫困生“等、靠、要”的思想,更不利于贫困生自立自强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当前高职院校开展的有偿资助大多局限于校内勤工助学,资助手段保守、传统,缺乏创新性和开拓性。
1.3 重依靠财政,轻社会筹措,缺乏丰富的资助资金来源
由于国家在贫困生资助投入和力度上有逐年加大的趋势,贫困生资助覆盖面越来越广,高职院校依靠政府财政完成贫困生经济资助工作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加上各高校均在大力争取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贫困生资助工作中来,而重点高校获得的社会资助比高职院校要来得容易,也来得多。因此高职院校在贫困生经济资助上就出现了重依靠财政、轻社会筹措的情况。资金来源单一,缺乏丰富的资助资金来源,给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带来一定的局限性。
2 构建六位一体的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
为解决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应以服务贫困生的成长成才为工作方向,以保障贫困生完成学业为工作目标,以物质资助与精神扶持、能力培养相结合为工作主线,坚持多元化助学的工作思路,努力构建物质资助与全方位育人相结合的资助育人体系,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最大功效。即应构建“经济资助、学业发展、心理疏导、励志教育、素质提升、能力培养”六位一体的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满足贫困生的多元化需求。
2.1 经济资助
在现有的贫困生经济资助体系基础上,采取“校内挖掘潜力,校外筹措引进”的方式,丰富和完善资助资金来源,努力扩大资助覆盖面,使更多的贫困生获得必要的经济资助。同时,建立更为科学的贫困生认定机制,完善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审核和监督机制,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把有限的资助资金用在确实有需要的贫困生身上。
2.2 学业发展
高职院校贫困生大多来自经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或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在学习上普遍存在基础薄弱、知识面窄、学习方法不适应、实践能力差等问题。高职院校应从3个方面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促进贫困生学业发展。一是通过设立学习互助社、学业辅导班、一对一辅导等方式,帮助贫困生提高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方法、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面等,切实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二是建立“工学交替”、允许延长或缩短修学年限等弹性学制,为贫困生完成学业创造条件,降低修学成本。三是开展贫困生专升本等学业发展计划,指导贫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升本复习,帮助有需要且有能力的贫困生继续升学深造。
2.3 心理疏导
由于受家庭经济、成长环境、社会地位、见识面、交际圈,以及由家庭经济困难而引发的压力等因素的制约,高职院校贫困生普遍存在自卑、忧郁、性格内向、敏感多疑、焦虑等心理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应建立起心理健康筛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团队训练、心理干预、人文关怀等为一体的贫困生心理支持系统,关注贫困生心理健康,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帮助贫困生实现身心健康,确保贫困生不因“经济贫困”而陷入“心理贫困”。
2.4 励志教育
“立志不定,终不济事”。对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而言,帮助他们树立起自己的志向和目标,是帮助他们迈向成功的根本思想保证。“有愿景,才有希望;有期许,才有方向。”高职院校要通过名人传记、杰出校友、身边的榜样等鲜活的事例,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励志教育。鼓励贫困学生“穷且益坚,不坠青云志”,立志成才。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荣辱观、贫富观,自立自强,奋发有为。最终实现“他助—自助—助人”的贫困生资助良性发展循环。
2.5 素质提升
由大家所熟知的“短板理论”可知,一个人素质最差的一面决定其发展的高度。为使高职院校贫困生具备强大的发展潜力,将来能“走得更远,发展得更高”,高职院校应该通过第一课堂教育、第二课堂锻炼和日常管理养成等途径,全面提升贫困生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专业素质、适应素质,以及学习和创新素质等在内的综合素质,把贫困生培养成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6 能力培养
高职教育要求“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能力优先”,因此,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后,帮助他们解决因经济贫困而造成的能力缺失,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换言之,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核心。因此,高职院校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技能竞赛、公益活动等平台,全方位历练贫困生包括自我管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职业沟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在内的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使贫困生具备实现顺利就业、终身发展所需的各项能力。
3 创新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模式
为最大限度地发挥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成效,除构建完善的资助体系外,高职院校还应不断探索贫困生资助的新模式。
3.1 加大筹措力度,引进社会资助
为避免单纯依靠政府财政,丰富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资金来源,提高资助覆盖面,满足更多贫困生的资助需求,高职院校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高职院校应利用校企合作特色办学的有利条件,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引进企业,为贫困生设立企业奖学金、助学金;二是高职院校可通过大型学生活动企业冠名赞助的方式积累贫困生资助基金;三是鼓励有能力的校友回校设立校友奖学金、助学金,或发动校友捐赠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
3.2 开展有偿资助,深化育人功能
为帮助贫困生走出“等、靠、要”的消极心理,积极发挥助学工作的育人功能,高职院校应大力开展有偿资助。一是拓宽勤工助学渠道,与企业合作开发校外勤工助学岗位,增强学生资助工作的“造血”功能,培养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解决经济困难的独立自主意识和艰苦奋斗意识,锻炼他们的意志,提高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开设订单培养班,贫困生在校期间的学费由合作企业支付,毕业后到企业有偿服务若干年。既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又为贫困生解决就业出路,积累工作经验。三是全面开展贫困生公益服务活动,如“爱心超市”、“公益劳动”等。贫困生只有参与公益服务若干时数,才能获得某项资助。一方面使贫困生能昂起头来接受资助,让受资助变得“心安理得”;另一方面让贫困生树立“有付出才有收获”的意识,引导贫困生通过劳动获取资助。并在此过程中锤炼贫困生各种能力。3.3智力创业型助学,提升助学层次
传统勤工助学岗位存在层次偏低、数量有限、报酬较少等弱点,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利用校内各种资源和需求,探索智力创业型勤工助学,努力提升勤工助学岗位的技术含量和层次,拓展勤工助学岗位规模,争取更大的回报。高职院校可通过提供创业场地、创业指导等,帮助贫困生开展智力创业。一方面培养贫困生自立自强和创新创业意识,另一方面提升勤工助学层次,提高贫困生勤工助学报酬,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再者,创业所得一部分报酬还可以作为资助基金,用于资助其他贫困生。
4 结束语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构建和资助模式的创新永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只有与时俱进地研究、探索和完善,才能促进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持续发展,取得资助育人工作的最大成效。
[1]周志颖,李章龙.高职贫困生三维资助模式刍议[J].高教高职研究,2009(10):116-117.
[2]孙佩瑜.高职院校贫困生“双线资助模式”的探究:以南京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49-54.
[3]王霞,冯文全.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11):99-101.
[4]张晓培,周蕾.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现状、问题及完善策略[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83-86+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