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转变的必要性
2014-03-28赵明月
赵明月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葫芦岛1250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只有明确思政课是知识教育还是信仰教育,才能正确地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真正发挥思政课的教书育人功能。正确处理思政课知识教育与信仰教育的关系,对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作用。
1 知识教育与信仰教育及其关系
1.1 知识教育和信仰教育
知识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以向学生传授知识为主。以知识教育为主的思政课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将课本知识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在评价体系上衡量教学的唯一标尺就是考试成绩。信仰教育是一种有关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教育。思政课是信仰教育,高校思政课要将政治课本知识内化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并外化为大学生的行为方式,让学生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知识的基础上信仰马克思主义,进而成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1.2 知识教育与信仰教育的关系
知识教育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只有先懂得、理解并真正掌握了知识,才能从心理上认同信仰马克思主义。思政课不仅是知识传播的载体,而且是信仰教育的有效载体。知识教育与信仰教育应该相互促进、相互交融、相伴而行,二者既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 高校思政课知识教育和信仰教育现状
2.1 高校普遍重视知识教育,忽视信仰教育
就我国高校当前情况而言,由于延续了高中的应试教育模式,大部分的高校思政课堂仍然以枯燥的理论灌输为主。高校思政课在知识教育领域取得了一定教学效果,但是在重视知识教育的同时,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效果却不理想,部分学生甚至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怀疑和动摇。轰动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和“复旦大学投毒案”等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说明我们的信仰教育的缺失,思政课不仅要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坚定的政治信仰。
2.2 部分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够坚定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
当前大部分思政课教师正在进行新老更替,一批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思想素质过硬、教学经验丰富的思政课教师已经接近退休年龄,80后的青年教师正逐步充实进思政课教师队伍,这一方面为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活力,但另一方面这些青年教师由于接受新思想较快,信仰也呈现多元化倾向,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解领悟得不够深刻。再加上大部分高校普遍看重教师的学历,而忽视政治素质和思想品质,导致部分教师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不高,在教育活动中不能充分发挥真理的力量。一个自身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够坚定的人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其结果可想而知。
2.3 学生信仰多元化趋势明显
当今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尤其是互联网时代对学生的信仰教育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虽说互联网为思政课教学带来了诸多好处,但与此同时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来源多元化,互联网也成为大学生产生信仰危机的重灾区,一部分大学生不能明辨是非,受到互联网不良信息的影响,偏离了正确的人生道路。如果在教学中不能将信仰教育内化为受教育者的自觉行为,很难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立场和观点,一旦遇到社会现实问题,学生就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困惑,甚至从根本上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产生动摇。
因此思政课在信仰教育方面应该让学生学会自我判断,自觉走马克思主义信仰道路。
3 高校思政课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转变的理论必要性
思政课是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高校思政课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转变也有其理论依据。
3.1 高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必然要求
素质教育是指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途径,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教人成为社会的人”。
高校的职责,首先就是培养人才,培养一批批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政治上可靠的接班人。有些高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片面强调学生的专业素质,忽视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认为学生接受知识技术教育是他们自己的需要,而学生接受信仰教育是党和国家的需要,这样就把二者对立起来了。当代大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问题是没有把我们的信仰教育与学生的需要结合起来,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让当代大学生具备应有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实现信仰教育入情、入理、入心,提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3.2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高校思政课由于其特殊性,承担着两个目标:一是知识目标;二是信仰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提高思政课目标的实效性就必须要实现思政课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变。如果说我国高中教育是学知识的主要阶段,那么大学就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阶段,是纠正学生之前错误偏差的价值观,树立符合时代的新的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是否将思政课所学知识内化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外化为大学生的行动,这是检验思政课是否具有实效性的根本尺度。
思政课教学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教学中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生。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紧密围绕大学生普遍关心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做好释疑解惑和教育引导工作。特别做好理论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因此高校思政课应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转变。
3.3 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是作为人类的终极关怀而存在的。人总是靠某种理想信仰来支撑生存和发展的,人的全面发展就体现了人们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最高目标的一种理想和追求。从价值哲学角度看,“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指“人应当怎样存在”,尤其是主要回到“未来人应当怎样存在的问题”。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和最高价值取向就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指的是大学生不仅具备科学文化修养,更应该具备思想道德修养,不可偏废任何一方。不能把大学生培养成只会读书的书呆子,而是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思政课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育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而不是让学生学了空洞的理论知识,到工作和实际生活中手足无措。思政课在教学中应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3.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
十八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离不开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4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尤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教育。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是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大学生认识、解决、改造客观世界必须掌握的思想武器,是帮助大学生辨别多元化社会思潮和各种错误观点的重要工具。高校思政课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 结束语
思政课的本质和核心是信仰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是知识教育,更是信仰教育。思政课应该在知识教育的基础上提升到信仰教育层面。如果把信仰教育混同于知识教育,就不能触动学生内心的灵魂,高校思政课教育应加快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转变。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2]韩庆祥.马克思开辟的道路:人的全面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王立新.大学生素质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体会和讲授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5):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