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佛教文化视域下探究九华山佛教音乐的艺术特征

2014-03-28李一卉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九华山佛教文化佛教

李一卉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安徽合肥 230000)

佛教文化视域下探究九华山佛教音乐的艺术特征

李一卉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安徽合肥 230000)

九华山佛教文化底蕴深厚,历经千年传承,已然成为一种特定的九华山文化现象,它的形成和发展也同时影响着九华山佛教音乐的传承。九华山佛教音乐作为汉传佛教音乐的一种,被应用于各种宗教仪式中,随着时间的积淀,其对民俗文化和传统音乐开始渗透影响,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文章就九华山佛教文化形成的背景与各种音乐形式展开调查分析,试图在佛教文化的视域下探究其音乐的艺术特征。

佛教文化;九华山佛教音乐;艺术特征

佛教信仰可以为心灵找到休憩的驿站,而音乐是一门听觉和情感的艺术,佛教与音乐的结合具有特殊的价值。佛教音乐最早传入中国时被称为“梵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与本地音乐和宫廷音乐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中国元素的佛教音乐,其“远、虚、淡、静”的特征日益凸显。全国各地的佛教音乐受当地文化、方言、民间音乐和民俗等的影响,形成了种类繁多又独具地域特点的佛教音乐风格,九华山佛教音乐也不例外。

一、九华山佛教的文化底蕴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境内,有“莲花佛国”的盛誉,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华山佛教有着悠久而漫长的历史,它的传播和发展在曲折中行进了1 600年,虽然其中受到政治和战争诸多影响,历经盛衰起落,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难掩其自身的光芒,所以一直盛传至今。

(一)九华山佛教的演变流程

由于九华山地理位置偏僻,远离政治中心和商业中心,所以,虽然佛教从西汉末年就传入我国,但直到东晋之前,一直是道家修行的一个福地而已。据《池州府志》记载,“东晋隆安五年(即公元401年),天竺僧杯渡禅师来山传经布道,创立茅庵。”到了唐朝开元年间,佛教才真正在九华山立足。开元末年,“时有僧地藏,则新罗国王子金氏近属,落发、涉海、舍舟而徙,自千里而劲进”(《九华山化城寺记》),这里的新罗国王子便是金乔觉,他是现在朝鲜族人士,姓金,法名为乔觉,被后世尊为地藏王。金地藏初到九华山之时,此地仍处于原始状态,人迹罕至,荆棘遍布。金地藏仍然留居此地,苦行修禅,毕生事佛。其圆寂后肉身不腐,世人便建塔供奉其肉身,其弘扬之佛教精神开始名声远扬,香火不断。

诗人李白曾多次到访此地,并作诗“昔在九江山,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从此“九子山”更名为“九华山”,使九华山之名更增添了些许文人气息。

自南宋至清朝期间,有多位高僧在此礼佛超度,更有王安石等名人墨客之踪迹可寻,以至善男信女纷至沓来上香许愿。建国后,佛教协会与九华山佛学院相继成立,加强了与国外佛教界的交流和佛学研究,扩大了国际影响。

(二)九华山佛教文化中的儒家思想

唐宋时期,儒家文化、道家文化逐渐与佛教文化全面融合,儒、佛、道三者互相渗透,相互交融。有许多儒家学者到过九华山,并与高僧谈学论道。最为著名的如明代思想家王阳明,他的到来不仅为了吸纳九华山佛学精粹,而且也是为了弘扬儒学思想,一大批儒家学子聚集于此,一时兴起了儒学热潮。同时,儒家孝道伦理、忠君爱国的思想观念也被佛教文化接收。宋代高僧大慧宗杲所弘扬的佛法最有代表性,他曾宣讲佛教的“菩提心”与儒家“忠义心”名字不一样,但本质上是相同的。

而道教文化在九华山上出现更早,早在佛教传入此地之前,道教就已存在。唐代更是道教盛行,九华山的道观鼎盛时达到20余所。直到现在九华山的佛龛上不仅供奉着众多的佛像、菩萨像,还供奉着许多道教佛像,如:玉皇大帝、如来佛等。佛教道教同居一山,和谐共存,是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博大、宽容使然。九华山的佛教活动中杂糅着儒家与道教的思想,“儒”、“道”、“佛”多元并存,这是罕见的文化融合现象。

(三)九华山佛教文化中的世俗文化

金地藏菩萨的无穷魅力使得九华山佛教声名四播,吸引了众多香客前来朝拜。民众非常愿意接受九华山佛教文化中的至孝、救度大众等亲民思想,另一方面对金地藏圆寂后肉身不坏等奇异现象无法解释并产生莫名崇拜,在这种背景下,民众自然而然就被佛教所教化。佛教对世俗文化的影响是很深的,现在老百姓家中过年还有“荤年素年”的风俗,贵池的傩戏、办丧事时唱孝歌等文化现象也都体现着佛教的印迹。

二、九华山佛教中的音乐形式

九华山佛教的兴盛使音乐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各种佛事活动中都能听到。佛事活动可分为大型的法会如:佛忌、追福和祈祷等,小型法事如:供佛、念经、为人追荐等。在这些佛事活动中使用的音乐亦可分为传统法事音乐和流行佛教音乐两类。

(一)传统法事音乐

这类音乐通常用在较为正规的佛事活动中,通常由僧众现场唱诵,如:朝暮课诵、打七、传戒法会、讲经法会、水陆法会和佛诞祝仪等各种佛事活动,一般都有法器伴奏,如:钟、鼓、铛、木鱼、磬等。

其中朝暮课诵所用音乐相对比较简单,是由维那领唱众僧和之。音调庄严、静穆,节奏平缓、柔和。朝暮课诵是僧众每日的必修课程,早晚各一次,其程序基本相同,但每逢重要日子都要加唱,如:初一、十五,早课要加唱《宝鼎赞》;佛诞日要加唱《戒定真香》等等。

(二)现代流行佛教音乐

现代流行佛教音乐犹如世俗中的流行歌曲,旋律简单,通俗易懂,这类音乐主要以现成的录音音乐形式出现。这些佛教音乐一改只用法器伴奏的形式,多采用法器与现代电子乐队合奏的伴奏形式,演唱形式也有所翻新,除了梵呗,也融入了许多原创佛教歌曲。这类作品结合了现代流行音乐的许多元素在其中,更符合广大信众的欣赏习惯,弘扬佛教思想和佛教意境的同时供信众学习和传唱。

三、九华山佛教音乐形式及表现特征

(一)九华山佛教音乐形式

九华山佛教音乐中声乐演唱部分的内容大概有赞、祝延、偈、文、咒、佛号等几种形式。

其中“赞”一般是由长短句的诗作为歌词,按照“赞”的体裁又可分为大赞、小赞。大赞通常有八句,也叫“八句赞”,而小赞只有六句,也叫“六句赞”。赞的曲调一般比较舒缓、清雅,由维那领唱,众僧和之。用的比较多的有大赞音乐《三宝赞》、《师佛》等,小赞《戒定真香》等。

祝延是祝福延寿的吉祥词语,佛教歌曲中仅有四首祝延,曲调比较舒缓,平时使用比较少。

偈是佛事活动中使用最多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唱诵体裁之一,演唱时常常拖腔以抒发感情,主要用于颂扬佛教教义。偈的歌词一般非常规整,犹如我国古代的唐诗一般,分为四句、八句,字数为四、五、六、七言均有,工整对仗。按题材分可分为赞佛偈、祝愿偈、警众偈等。

咒又叫真言,分为无韵咒和有韵咒两种,无韵咒一般较为活泼,用木鱼伴奏。有韵咒稍微舒缓一些,常用磬、铃、铛等乐器伴奏;对演唱者的水平要求比较高,歌词、声调都富于变化,行声、吐字都有很高的技能要求,念诵时要严肃庄重,如《华严字母咒》、《普庵咒》等。

(二)九华山佛教音乐特征分析

九华山佛教音乐中声乐演唱内容从伴奏形式上看,可分为有伴奏和无伴奏的唱诵,如在赞子、偈念诵中常有法器伴奏。各类经咒,佛号等唱诵中一般无伴奏,清唱的比较多。除了类似声乐曲的音乐外,还有纯器乐曲,如《一剪梅》、《三宝赞》等。

九华山佛教音乐中使用的乐器主要指打击乐器,也就是法器,如钟、鼓、磬、木鱼、铛、钹、铪、铙等。有时使用一种,有时使用多种,齐奏时,根据曲调的不同,法器击打的节奏也随之变化。法器演奏一般用在较正式的佛事活动中,但为了更符合大众的欣赏口味,在水陆法会等活动时也会使用民间的吹拉乐器,如:唢呐、笛子、笙等。民间吹拉乐器的加入不仅丰富了活动内容,也使得多姿多彩的民间音乐与佛教音乐得以交流和融合。

九华山佛教音乐的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有独唱、齐唱、轮唱。声音要求“声气合一”,既要雄浑有力,又要有共鸣。由于九华山佛教文化与当地民俗活动的互动与融合,受当地青阳腔和黄梅戏的影响比较大,声腔中也逐渐有了戏曲的韵味。九华山佛教音乐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各地佛教乐曲也进行交流融合,通过口传心授的形式进行互相学习,并世代相传彼此的佛曲。不仅如此,世俗中好听适合唱佛经用的曲调也会被借鉴吸收,用于佛事活动中,如:流行歌曲《青藏高原》、《潇洒走一回》,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等等。

四、九华山佛教音乐在文化领域中的价值

(一)历史文化价值

九华山佛教音乐不仅体现了安徽省的文化特色,更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九华山佛教音乐历史悠久,是宗教音乐与民俗音乐、宫廷音乐大融合的产物,是庄严神秘与淡雅脱俗的结合体。九华山佛教音乐是我国古乐中的一支,其世代相传不仅见证了历史,更传承了中华古老文明的精髓,是具有极高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的文化遗产。我们崇敬佛教音乐,也希望更多的艺术研究者带着一颗纯净的心去研究挖掘它,使它的光芒能够永远照耀人间。

(二)音乐美学价值

九华山佛教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与其他音乐形式一样,也具有美学价值。九华山佛教音乐具有舒缓、缥缈、神秘、肃穆的特点,这样的音乐不仅使人心生敬意,也能使人心灵清净,从而达到净化灵魂的功效。九华山佛乐是现代人心灵深处渴望的宁静之音,是传达真善美欲求的禅音,也是信众与神沟通的桥梁。此时的佛乐作为一种艺术载体,要想实现自身的美学价值前提必须是自身具备美感,才能真正完成对信众情感的安慰和心灵的滋养。

(三)静心教化价值

九华山佛教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承载着其宗教的教义。佛教音乐自然而然地成为阐释教理教义的重要辅助手段。就如寺院中和尚日日诵经之声——梵呗,其诵读内容丰富,旋律基调简单平稳,和谐清雅。素日单调的声音透过佛经的感染,却成了修行的感召之声。佛教音乐能让人心灵沉静,慈悲为怀,对神灵充满敬意,对信仰无比坚定。佛教音乐对过往香客有洗涤心灵的作用,对僧众也有六根清净的目的。

(四)商业旅游价值

在商业大潮席卷中华大地的今天,九华山佛教文化作为安徽省的文化特色已被推向市场,宝贵的佛教音乐资源也正走向大众。九华山佛教音乐代表着这个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也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市场前景也非常广阔。九华山佛教音乐日益大众化、民俗化,也正是佛教文化给音乐带来的直接影响。当我们利用现代化的电声手段对传统佛教音乐进行改造的时候,除了考虑到它的经济旅游价值,也要关注其自身的保护和传承,合理开发利用寺院的佛音、弘扬佛法,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也是大势所趋。

五、结束语

佛教音乐本身的功能是为修行与感化服务的,它承载着经咒教义,贯穿佛教仪轨,是智慧、清净的象征。佛教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内心,诠释人的情感,但其中却没有个体愤怒、失望、苦楚等情绪的宣泄,代之以慈悲、高尚的精神感染信众,使众信众能收拢浮躁之心,人人向善。九华山佛教音乐以静、雅、肃、和为美,以地藏菩萨道场为基地,沐浴佛教文化之光芒,“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教化万物、净化心灵。九华山佛教音乐既保留自身原貌,又与儒、道音乐,民俗音乐相结合,独特的艺术风格更添魅力。传统法事音乐与现代流行佛教音乐分工协作,相得益彰。智慧、平等、和谐的音乐美学观点更是悄然润物,九华山佛教音乐之美正以其容纳百川的胸怀期待着更多的专家学者来共同探索。

[1]李润海,杜洁祥.九华山志[M].台北:明文书局,1980.

[2]九华山大辞典编纂委员会.九华山大辞典[M].合肥:黄山书社,2001.

[3]钱征,丁育民,华子.走进九华圣境[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

[4]永悟禅师.鱼山梵呗声明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袁静芳.中国汉传佛教音乐文化[M].北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6]施保国.仙境和性灵:九华山佛教与诗歌的境界追求[J].华夏文化,2011(3):34-35.

[7]吴轶寒.论九华山佛教文化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3-15.

[8]李兴中.论九华山佛教文化的意蕴[J].江淮论坛,2002(4):118-121.

[9]唐静.九华山佛教音乐探析[J].池州师专学报,2006(6):64-66.

[10]周杰.九华山佛教法事音乐的源流及其仪式性功能考略[J].铜陵学院学报,2011(2):79-81.

(责任编辑:张新玲)

Artistry of the Jiuhua Mountain’s Buddhism Musi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uddhism Culture

LI Yihui
(School of Fine Arts, Anhui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00)

With a history of more than one thousand years, Jiuhua Mountain’s Buddhism culture has been inherited and formed a cultural phenomenon. The latter’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has cast an influence on the heritage of Jiuhua Mountain’s Buddhism music. As a type of Han-inherited Buddhism music, Jiuhua Mountain’s Buddhism music has been widely played in various religious ceremonies. With the lapse of time, it has infiltrated into folk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music and thus formed its own artistry. This paper has undertaken a survey of the background of the formation of Jiuhua Mountain’s Buddhism culture and various related music forms and attempts to disclose its music artistr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Buddhism culture.

Buddhism culture; Jiuhua Mountain’s Buddhism music; artistry

J607

A

1009-8135(2014)06-00132-03

2014-07-01

李一卉(1981-),女,广东兴宁人,安徽大学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音乐研究。

九华山佛教音乐的发展流变及形态分析研究(AhsK11--12D55)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九华山佛教文化佛教
九华山地质资源与地域文化的渊源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
从佛教文化中汲取精进的智慧
生态旅游风景区的规划设计——以九华山风景区总体规划为例
佛教文化研究专辑
邮票上的世界名山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