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三峡水文化在纪录片中的传播

2014-03-28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长江三峡三峡工程三峡

陈 玲

(重庆三峡学院传媒学院,重庆万州 404100)

论三峡水文化在纪录片中的传播

陈 玲

(重庆三峡学院传媒学院,重庆万州 404100)

水文化作为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当下讨论的热点话题。长江三峡水文化是中国水文化和三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结合有关三峡的纪录片影像,分析三峡水文化的传播内容,探讨水在三峡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从而了解三峡人对水的态度和信念。

三峡水文化;传播内容;水之意蕴

“广义的水文化是指人们在水事活动中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与成果的总和;狭义的水文化是指观念形态的文化,主要包括与水有密切关系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精神成果等。”[1]由此可见,水文化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有关水的文化”,或是“人与水关系的文化”。2006年,联合国为第十四个世界水日确定的主题为“水与文化”,可见水文化已经逐渐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热门话题。水文化之所以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是因为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极为密切。那么,三峡水文化作为中国水文化和三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三峡水文化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如何传播,是非常重要的。

1983年8月7日《话说长江》这部25集关于长江沿岸地理及人文的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首播,这是中国观众第一次全面直观地看到了有关长江的人文地理,也是三峡在纪录片中正式亮相荧屏。随后,《再说长江》、《大三峡》、《中国三峡》等有关三峡的纪录片相继播出。在这些有关三峡文化的记录影像中,水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播者通过哪些内容阐释水文化,水文化的意蕴何在,值得深入探讨。

一、三峡水文化的传播内容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是1956年6月,毛泽东在武汉畅游长江时写下的宏伟篇章,可见他当时看到长江三峡的无限感慨。

在历史的发展长流中,水一直伴随着三峡人,人们用水改变生活,打造百万大移民的三峡工程,三峡形成了它特殊的精神文化和丰富的物质文化。在具体的传播活动中,三峡水文化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独特的地理文化

1983年《话说长江》第11集《壮丽的三峡》,是最先介绍长江三峡地区独特地理文化的纪录片。长江三峡地区山峦起伏,峡谷幽深,江流湍急,水力丰富。三峡,地跨重庆的奉节、巫山和湖北的巴东、秭归、宜昌等地,全长192公里,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峡谷组成,它由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这三个不同特色的乐章所组成。瞿塘峡,从奉节的白帝城到巫山的大溪,全长8公里,沿途的碑刻、孟良梯、风土箱(悬崖葬礼)形成它特有的文化风貌。巫峡,从巫山县的大宁河口到湖北巴东县的官渡口,全长40公里,唐代诗人元稹用“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名句来赞叹巫山的云雾。西陵峡全在湖北,西起秭归县的香溪河口东到宜昌的南津关,全长76公里,它是文豪屈原的故里,也是古代文化交流使者王昭君的故乡,这也加深了西陵峡的文化底蕴。

(二)人文艺术

特定的地理环境,有着特定的劳动生活方式,自然也就产生特定的文化。三峡地区独特的地理文化,孕育了它特有的文化风貌,三峡人由此创造出了大量与水有关的艺术文化。如与三峡有关的神话、传说、历史、诗歌、民俗、伦理,还有田歌、渔歌、插秧歌、峡江号子、龙船号子、长阳巴山舞等人文艺术文化。其中,峡江号子是最能体现三峡人文艺术的文化之一。

峡江号子是巴蜀一带的民歌,早有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郦道元“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在诗文中的描述,可见船工号子歌唱的是峡江的滩情水势,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峡江号子可以说是长江的魂魄。在木船航运时代,行船没有码头,也没有机械化船舶,船舶的行驶要靠船工们用身体拉纤。而峡江地区险滩密布,水流湍急,在行程中,船工们就喊起了铿锵有力的号子。峡江号子讲究声音洪亮,有鲜明的节奏感,船工们在漫长的路途中,可以通过铿锵有力的号子来减轻身体的疲惫,确保行船的安全。峡江号子代表着一种质朴、团结协作、坚韧不拔的三峡人特殊的人文情怀。

(三)民俗风貌

三峡人的生活中有着自己特殊的民俗风貌,赛龙舟是三峡地区传统的民俗活动之一。龙舟竞渡这一习俗在中国已经成为很多地方的风俗,然而它的发源地区是在三峡秭归,秭归是屈原的家乡,赛龙舟和吃粽子这一习俗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来的。

除了赛龙舟,三峡地区还有古老而神秘的葬俗,悬棺葬和船棺葬是三峡地区主要的两种葬俗。考古学者研究发现,从奉节的白帝城到巫山的大溪的瞿塘峡,沿途有着25具风土箱(也叫悬崖葬礼),源于汉代,这种古老的风俗是三峡人特有的文化之一,与三峡丰富的水文化密切相关。

(四)文物古迹保护

在几千年的文明中,三峡保留了它特有的文物古迹。在纪录片《再说长江》之《三峡存证》中,给我们介绍了大昌古镇的温家大院、古老而神奇的龙脊石题刻、白鹤梁石刻等,这些都是宝贵的文物古迹。三峡地区有许多的古石刻,这些古石刻诠释着三峡水文化的传奇色彩。其中,位于重庆市云阳县城的龙脊石题刻和重庆市涪陵区的白鹤梁石刻可谓是古石刻的奇观。

面对三峡工程的修建,在重庆修建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里面收藏了大量的陶器、新石器时代彩陶、青铜器、精美玉石。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里保存着白鹤梁题刻、水文记录、枯水位水文题刻等。这些都是三峡所特有的产物,也是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

(五)现代水利工程

纪实性是纪录片的主要特征,通过这些宝贵的影像资料,我们了解到在长江三峡地区发生过多次水患,如1931年水患、1954年特大洪水等,洪灾频繁在长江中下游泛滥。长江三峡地区的现代水利工程以葛洲坝水电站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为代表,它们展现的是大禹治水文化的精神与智慧,是现代人治水、用水意识的新体现,特别是兴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更是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突出的重点内容。

《大三峡》第一篇《强国之梦》就介绍了三峡工程这个构想的由来,建设三峡工程的最初倡议者是孙中山先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三峡工程十分关注,毛泽东提出了建设三峡水库的想法,邓小平成为决策的关键人物,直至1993年在任的胡锦涛才开始着手建设三峡工程,而这一工程的修建耗时之长、难度之大,难以计量。三峡工程的竣工是几代水利工程者的心血和汗水,是全国上千名专家对三峡地区的综合考察、科学论证探讨后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成果。

(六)外迁移民的故事传播

伴随着三峡工程的修建,国家面临的另一大重大难题就是移民,当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正常蓄水达到175米以后,将会有百万移民被迫外迁他乡。政府通过开发性移民方针,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农村移民外迁安置。百万移民踏上了异乡之路,远离故土的他们如何割舍对家乡的思念,在安置区如何开始全新的生活,这些移民的故事也成了影像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

百万移民的成功安置可以说是三峡工程的一大壮举,但是移民在很长一段时间曾被认为是三峡工程的不良副产品,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在纪录片影像中,传播者选择一些典型的移民人物和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移民的搬迁之路、生活状态、心理特征等,让广大受众真正了解外迁移民不为人知的故事。

二、 三峡水文化之意蕴分析

三峡水文化传播的是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三峡水文化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是秉承一脉的。三峡水文化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三峡水蕴含着深刻而悠长的“水”的哲理与文化。三峡人民用水、爱水、敬水,可以说,水是长江三峡文化的符号与象征。水,作为三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文化,水浸润着三峡的方方面面,那么,水在三峡文化中必然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下面,我们试图探讨在文献纪录片的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所阐释的三峡水的象征意义。

(一)生命之水

水是自然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元素,水既是生命之源,又是生命的摇篮。春秋时代的管仲所著的《管子·水地》说:“水,万物莫不以为生。”在水的孕育中,才有了生命的存在,有了人类的诞生。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生命得以延续并再生的地方。

三峡水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生存都息息相关。长江三峡流域水量丰沛,三峡地区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业生产,是绝大部分三峡人的主要生计方式,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是三峡水文化的一种表现。丰富的水力,也使水利灌溉开始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修水沟、注水渠、建造水利工程等,三峡发挥了供水、灌溉、水产等方面的效益,也为三峡人的繁衍生息提供了生命之水。

水也是三峡文明的摇篮。在有关水的民俗活动、人文艺术之中,水都在其中扮演着特别的角色。水承载着三峡从远古到现代,从野蛮到文明的历史文明,体现了三峡特有的精神。现代社会,水作为农业的命脉、工业的血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三峡人爱水,以水为生,靠水谋生,这些都体现出水的生命内蕴。

(二)坚韧之水

长江三峡流域山峦起伏,峡谷幽深,河流纵横,江流湍急,正是这险恶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水资源孕育了三峡人艰苦奋斗、敢于拼搏、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意志。

长江三峡地区发生过多次水患,治水患面临的是三峡险恶的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面对这些挑战,三峡人民都坚持抗争,采取了既适应自然又改造自然的方法并最终取得胜利,这体现了三峡人民艰苦奋斗、敢于拼搏的精神。

水恩泽了万物,同时又给人们带来了智慧,人们在与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三峡地区的船工们在与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铿锵有力的峡江号子;面对航道狭窄、水流湍急的地理环境,三峡人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悬棺、船棺;凶险的水势,大山大江的磅礴气势,孕育了传奇的水文石刻等这些古老的文明。在与自然的博弈中,三峡人养成了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创造了这些文物古迹和精神食粮,而这种精神的形成与水密切相关。

(三)沟通之水

水在三峡水文化的发展中,除了代表着生命、坚韧,还有另一种独特的作用——水作为一种载体成为了沟通人与人之间的重要桥梁。长江三峡地区水力丰富,通航条件优越,长江两岸的人们可以利用水到达对岸,由此发展了三峡特有的船文化。三峡人靠船出行,靠船游览观光,也有很多人依靠渔船为生,在水与船的交融下,加深了人们之间的沟通。而现代水利工程的发展,加快了长江三峡的水利文化建设,尤其是葛洲坝工程和三峡工程的修建。当然,三峡水利资源的充分利用,也促使交通更加便利、畅通,长江三峡地区尤其是重庆、湖北两地的人们交流更加方便,也加快了三峡地区与全国各地的交流,这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人们在相互的交流中,除了便利的水利沟通之外,还可以通过渔歌、田歌、插秧歌这些形式来沟通与交流。由此而形成的以水为载体的各种文化现象,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无论从情感上,还是从文化上,水都是必不可少的沟通要素。

(四)奉献之水

奉献精神是三峡水文化重要的精神内核,尤其是人们治水、用水、抗洪中所体现出来的奉献精神。大禹是我国水利事业和水文化的开创者,大禹的治水精神有着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他所表现的奉献精神。《吴越春秋》中记载,大禹为了治水,“劳身焦思,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挂不顾,履遗不蹑。”可见,他面对洪水泛滥的危难局面,体现了一种敢于奉献的精神。洪水灾害是一种经常发生、至今也不能完全避免的大自然灾害。三峡地区的抗洪不仅发生在古代,如在1931年水患、1954年特大洪水灾难中,三峡人都顽强拼搏,最终战胜了自然,这也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甘愿奉献的集中体现。

在现代水利工程建筑中,“三峡工程建成后将在长江干流形成长度为662.9公里,水面面积为1 045平方公里的特大型水库,淹没陆域面积600平方公里,淹没耕地25.73万亩、园地11.02万亩、河滩地5.8万亩,淹没房屋3 473.15万平方米,受淹工矿企业1 599家,淹没区涉及涪陵、万州2座城市和11座县城。”[2]三峡工程的移民规模,远远超出了世界上任何一座水电站,这21个区市县淹没区的120多万人民[3]如何搬迁,如何安置,如何致富,是三峡工程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这些纪录片的传播,我们看到移民们尽管对家乡有着依恋与不舍,但是为了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他们谱写了一曲奉献之歌。三峡移民的这一举动体现了“舍小家,为大家”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展示了三峡人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也体现了我国人民团结拼搏、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这也是对我国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

三、结 语

水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是人类在治水、用水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文化。水与人类、水与社会、水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水不仅对于三峡,对于任何一个人类群体和生物都是生命之源,也都有相应的水文化的存在。通过对三峡水文化传播的内容和意义分析,我们发现水之所以在中国水文化和三峡文化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与三峡水文化自身突出的特点和水的内涵有着重要的关系。

三峡水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峡水文化与古老的巴楚文化有着密切关系,这是它的历史性[4];三峡文化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与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它的整体性;三峡水文化的发展紧密围绕着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是它的科学性;在不断的发展中,三峡人都深刻认识到人与生态的关系是和谐共生的,这是它的和谐性;三峡水的精神可以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交流、放大,这是它的传播性。正是这些突出的特点,才引起人们对三峡水文化的普遍关注,吸引着更多的人关注三峡,来到三峡[5],由此形成的三峡水文化不断发展变化的内涵,深深地影响着三峡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三峡水文化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三峡水蕴含着我们深刻而悠长的“水”的哲理与文化。水在三峡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三峡水是生命之水、坚韧之水、沟通之水、奉献之水,而水所代表的生命、坚韧、沟通、奉献也由此成为了三峡人对水的态度和信念。

[1]中国水利文学艺术协会.中华水文化概论[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

[2]黄真.三峡移民题材影视作品对移民精神的传播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硕士论文,2010.

[3]胡鹏,杨胜发,胡江.三峡水库175 m蓄水初期库区沿程水位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

[4]黄权生,罗美洁.三峡水文化钩沉[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

[5]杨梅,牟红.“还本求原”——长江三峡旅游生态系统设计[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责任编辑:郑宗荣)

A Research on the Three Gorges Water Culture in Documentary

CHEN Ling
(Institute of Media,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Wanzhou, Chongqing 404100)

As an important aspect in the cultural field, water culture is a hot subject. The water culture in Three Gorges of Yangtze Rive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ese water culture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water. Based on the documentary about the Three Gorges image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ontent of the Three Gorges Water Culture, and discusses the symbolism of water in the Three Gorges Culture, so that men’s attitude to and beliefs about water can be disclosed.

Three Gorges Water Culture; communication content; implication of water

G206.2

A

1009-8135(2014)06-0016-04

2014-06-10

陈 玲(1987-),女,重庆万州人,重庆三峡学院传媒学院教师,硕士,主要研究影视文化传播。

三峡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2013年开放研究基金项目“三峡水文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KF201308)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长江三峡三峡工程三峡
科技支撑摇高峡出平湖
——三峡工程
“长江三峡1”号在湖北宜昌首航
三峡水运新通道和葛洲坝航运扩能工程对长江三峡风景名胜区影响初探
Sinocyclocheilus sanxiaensis,a new blind fish from the Three Gorges of Yangtze River provides insights into speciation of Chinese cavefish
三峡留下我多少梦
郑守仁:大洪水可以检验三峡工程的“成色”
放鲟记 关注第58次长江三峡中华鲟放流
春到三峡
三峡工程外迁移民安置研究
交运·长江三峡8号游轮开启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