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的本义及其在先秦文献里的意义和用法
——对《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教学的思考与实例分析

2014-03-28陈会兵胡龙秀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席子辞书古代汉语

陈会兵 胡龙秀

(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万州 404100)

“因”的本义及其在先秦文献里的意义和用法
——对《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教学的思考与实例分析

陈会兵 胡龙秀

(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万州 404100)

“因”是一个常用汉语词。在先秦文献里,“因”处于虚化过程中,其词性、意义和用法看似十分复杂,但如果明确了“因”的本义为“像垫子(席子)之形”或“会垫子(席子)之意”,则该字的各种意义和用法就如网在纲,纲举目张,十分清晰明确了。

“因”;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用法

一、“因”的理解混乱

“因”在先秦文献里是一个出现频率非常高的常用词,其意义和用法十分复杂,人们在理解“因”字时,由于不明确它的本义,以致对它在文献里的引申义和比喻义,也常常抓不住要领,陷入根据语感和上下文随意猜测词义的混乱局面,这样,势必造成对词语和句子的误解,从而也将影响到对文句的正确理解。考察“因”在先秦文献里的用例,其意义和用法大致可分两大类:第一类:用作实词,表示“衬垫、覆盖”等比较实在的动词意义和“凭借、依靠”等比较虚化的动词意义。第二类:用作虚词,表示依靠、凭借、引介等介词意义和连接、因果等连词意义。

在先秦文献中,“因”还没有发展出表示“原因”的名词意义,只用作动词、介词和连词,而介词、连词等虚词的意义又都是由动词意义虚化发展而来的,“因”在先秦文献里正处于实词虚化的过程之中,其意义和用法往往虚实难辨。现行字典辞书对该字词性和意义的解释也十分凌乱,不得要领(限于篇幅,本文不引字典辞书的解释),给理解文意造成了困难。“因”的这些意义和用法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有必要对它的源流进行考察,以求得对该词的正确理解。

二、“因”的本义考察

如何考求甲骨文字的意义,先贤做出过许多成功的实践,并总结了许多有效的原则和方法,归纳起来大约有如下三个要点:(1)根据文字字形;(2)结合文献用例;(3)印证当时现实。“因”字由于缺乏甲骨文文句的用例,当时的现实情况现在也难以考定,所以“因”的本义现在似乎难下定论。

不过,语言文字的发展总是有其历史继承性的。“因”在后世的各种意义和用法,与它的本义之间必然存在着某些不可割裂的联系。因此,考察“因”在先秦文献里的意义和用法,结合“因”在甲骨文中的字形,就可能找到“因”字本义的线索。

三、“因”的动词意义

“因”在先秦文献里的意义和用法虽然复杂多样,但是,先秦文献里所有的“因”字,如果用作实词(动词),都可体会出“衬垫或覆盖”的意义,如:

《尚书·尧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伪孔传:“因,谓老弱因就在田之丁壮以助农也。”《礼记·月令》:“仲夏之月,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因,意谓就田地、就高地劳作或居住。结合远古实际,远古先民主要过着狩猎、游牧生活。到了夏天,洪水上涨,土地潮湿,天气炎热,人们走上高地以避洪水、乘凉或劳作,就如同走上或坐上席子或垫子一样。

《战国策·齐策四》:“(冯谖谓孟尝君)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其中“因”用作动词,比喻孟尝君依靠薛地之民就如同坐在垫子之上。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词源》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版《汉语大词典》将“因而”解释为“连词,表示结果”,混淆古今,对其词性、意义和用法的解释都是完全错误的。“因而”在上面引文中还是两个词,“因”是动词,表示依靠、凭借;“而”是连词,表示转折。全句意谓“依靠他们,但却象商人一样向他们谋取利益”,与今天“因而”表示原因和结果的意义、用法完全不同。

《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朱东润先生主编1979年出版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解释“因,犹继。”王力先生主编1981年出版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中解释:“因之,等于说‘继之’。”在该书“常用词·因”(P421)引用这句,又解释“因”为“接着”。这几种解释,语源不清,于书无证,也不符合事实,天灾人祸不可能有个先来后继,这样解释完全是根据语感主观臆测,是不妥当的。“因”在此文中与“加”互文,都是“施加或遭受”之义,“因之以饥谨”意谓“以饥荒施加于它(千乘之国)或使它遭受饥荒”(其中“施加”或“使……遭受”是“天”或“自然”的意志)。还可体会到“像垫子一样覆盖”的意义。《史记·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其中“因”仍然还是此义[3]。

四、“因”的虚词意义

如果用作虚词,都能体会出“在某个基础上,在某个前提或条件下”的意义,在虚词“因”字或“因”的语义之前之后(“因”可能在句首)必须有一个前提,有所依凭,就如同人们就坐或睡觉得先铺上垫子或席子一样[4]。如:

《尚书·禹贡》:“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其中“因”可理解为介词“由”“从”,但是联系后文浮、逾、入、乱,还可体会到“因”的“凭借”“依靠”等动词意义。

《尸子·广泽》:“因井中视星,所视不过数星;自邱上以视,则见其始出又见其入。”“因”与“自”互文,理解为“从”“由”,但其“凭借”“依靠”的动词意义还很明确。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因其凶而攻之,三月丙午,入曹。”其中“因”可理解为“乘”、“趁”等介词意义,其语义前面必须有“其凶”可“因”,“凭借”“依靠”之义仍是十分明显的。

这些用作介词的“因”都是由动词“因”的意义发展而来的,线索还十分清楚。下面再举几个用作连词的意义和用法。

《左传·哀公二十一年》:“秋,八月,公及齐侯、邾子盟于顾。齐人责稽首,因歌之曰:‘鲁人之皋,数年不觉,使我高蹈。’”“因”可以理解为“于是”“就”等连词的意义,“于是”意谓“在此之后”,“因”的前面有一个前提,有一个条件。

《庄子·让王》:“舜以天下让其友北人无择,北人无择曰:‘异哉后之为人也!居于畎亩之中而游尧之门,不若是而已,又欲以其辱行漫我,吾羞见之。’因自投清冷之渊。”无择在“自投清冷之渊”之前,有一番思考和言论,然后才有所行动,“因”之前仍然有前提和条件。

《春秋公羊传·庄公二十七年》:“公子庆父、公子牙通乎夫人以胁公。季子起而治之,则不得与于国政;坐而视之,则亲亲。因不忍见也,故于是复请至于陈而葬原仲也。”此句中“因”用作连词,表示因果关系,更是表明前因后果,“因”之前也有前提条件。

考察先秦文献中所使用过的“因”字,我们会发现,用作动词的“因”都有“像垫子一样衬垫或覆盖”的核心意义;而用作虚词的“因”,不管用作介词还是用作连词,“因”(字或语义)前面都必须有一个前提或条件,就象一个垫子一样,这显然是由动词虚化引申而来的。发展到今天,“因”的各种意义和用法似乎更为复杂,但不管用作名词、动词,还是用作介词、连词、副词,其“像垫子一样衬垫或覆盖”的核心意义仍然保留着,或者与这一核心意义有着或近或远的联系,还可以体会出来,可以说这就像是“因”字各种词义词性和用法的基因,在各种具体情况下都会表现出来。

五、“因”的本来意义

“因”既然有“像垫子一样衬垫或覆盖”的核心意义,联系“因”字的字形,我们基本可以认定“因”的本义应该是“象垫子或席子之形”。象席子或垫子的线缝或编织纹;解释为会意字也无不可,“像垫子或席子之外形像垫子或席子之形,像人形,或坐或躺。不过,在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用作本义的例句,但这并不能因此就说明“因”的本义不是“象垫子或席子之形”因为在甲骨文中,还有许多其他字也不用作本义。由名词引申出与之相关的动词意义,这是汉语词义发展的一条基本途径。

当时的社会现实,我们今天不得而知,像席子、垫子一类殷商时代的出土文物大概也不会出现,但是殷商以前人们的卧具、坐具应当是极为简陋的,板凳、椅子等坐具是殷商时期所没有的,这是大家所公认的。先秦时期,人们席地而卧(坐),特别在冬天,地上又冷又硬又脏,找一点东西垫着卧(坐),既暖和又柔软还干净,料想符合先民的实际和常情。

综合上述理由,我们可以确信,“因”的本义就是“象垫子(席子)之形”或“会垫子(席子)之意”。

垫子或席子一般要根据人体或坐具、卧具的大小制作,因而“因袭”常用来表示照搬原样或对原事物稍加改易,在这个词中,“因”的本义是垫子或席子,“袭”本义是衣服[5]170,两者都必须量体制作,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两字结合,用作动词,就使“因袭”的意义更为突出,与本义有着密切联系。《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其中“因”义为“因袭”,句子是说殷商沿用夏代礼仪制度,少有改易。《战国策·楚策四》:“夫雀其小者也,黄鹄因是以”,“因”可理解为“如,同”,也都是由其本义“垫子或席子”与人体大小相似等相关意义引申发展起来的。

六、“因”字理解错误的原因

前面列举诸家将“因”解释为“囚”、为“死”、为“困”、为“”,只有字形这个孤证。甲骨文字形具有很强的象形性,一个图形,人们在理解的时候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如果不考虑其后世的字形、意义和用法,割裂古今联系,这样得出的结论显然是不可靠的。

《说文解字》:“因,就也。从口大。”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就高也,为高必因丘陵,为大必就基阯(址),故因从口大,就其区域而扩充之也。”他们没有弄清“因”的本义,只解释了“因”引申用作动词的常用义,这个常用义的来源没有解释清楚;其字形分析为“从口大”,也难以会“就”和“就高”之意,是错误的。王力先生主编1981年出版的《古代汉语》(修订本)在“常用词·因”(P421)中专门分析了“因”的词性、意义和用法,也基本因袭《说文解字》对“因”本义的解释,对“因”的词性分析还存在许多错误(篇幅所限,兹不赘述),这还是因为不明“因”的本义造成的。“因”的本义是“垫子”,后世另造了一个新字“茵”表示,《说文解字》:“茵,车重席,从艹因声。”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因,即茵之古文。”又引江永说:“因像茵褥之形,中像缝线文理”。朱骏声、江永之说十分精当,不知现行字典辞书和各家解释为何对它视而不见?

汉字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一个字承载的读音、意义和用法太多,不利于交流,因此就另造一个新字表示原义[6],而原来的字则往往用来表示后起的抽象的意义和用法,造成后世所谓的“古今字”,这也是汉字发展的一个基本途径,如“反返、然燃、莫暮、知智、其箕、昏婚、女汝、原源、责债”等等。这样一来,“因”的本义就堙灭难考了。

现行字典辞书一般都将《说文解字》对“因”的解释作为本义,由此导致该字的引申义、比喻义的来源不明,因而在解释它的时候,纠缠不清,常常出错[7]。

后世“因”的各种意义和用法看似杂乱无章,但只要明确了“因”的本义为“垫子”,则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及其他各种用法就如网在纲,纲举目张,十分清晰明确了。

[1]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辑出版,中华民国五十九年十月.

[2]徐中舒.甲骨文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7.

[3]陈会兵.“方+数词(里)”结构及其他[J].汉字文化,2003(1):55-58.

[4]胡龙秀,陈会兵.《经典释文》特殊读音与《审音表》比较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5):124-127.

[5][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3.

[6]周文德,杨怀源.十年磨一剑,书成可悬金——读“汉字的构造及其文化意蕴”[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4(3):109-112.

[7]陈会兵.《经典释文》所引《说文》“反切”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4):94-97.

(责任编辑:张新玲)

Original Meaning of Yin(因)and its Common Meaning and Usage in Pre-Qin Classics

CHEN Huibing HU Longxiu
(Chongqing Three Gorges College, Wanzhou, Chongqing 404000, China)

As a frequently-used word in Modern Chinese, yin(因) is in the process of grammaticalization in pre-Qin classics and its class, meanings and usages appear very complicated, but a clear understanding that yin’s denotation is “like the form of a mat” can shed light on the meanings and usages of this word.

yin(因); original meaning; associative meaning; figurative meaning; usages

H31

A

1009-8135(2014)06-0102-04

2014-07-30

陈会兵(1967-),男,重庆奉节人,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汉语史、中国语言学史、古典文献和辞书学。胡龙秀(1966-),女,重庆忠县人,重庆三峡学院网络中心教师,主要研究中国语言文学。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古代语文辞书注音释义综合研究”(12&ZD184);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项目“语文辞书编纂修订执行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情况调查研究”(yb125-108);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中国古代音义类辞书注音释义与现代辞书编纂修订”(13SKM01);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类课程“3+1”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142024)

猜你喜欢

席子辞书古代汉语
CISHU YANJIU LEXICOGRAPHICAL STUDIES
“一带一路”国家古代汉语课程调查报告
大型辞书疑难字考释七则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一席话”的来历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凉席突然不凉了
席子好厉害的
——吃饭、当官都和席子有关
凉席突然不凉了
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