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相关问题研究

2014-03-28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财政监督 2014年11期
关键词:金融工具公允会计准则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曾 邗 宋 曲

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相关问题研究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曾 邗 宋 曲

本文以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新准则实施以来公允价值在衍生金融工具计量中的应用现状和问题,并借鉴FASB和IASB准则制定的相关经验,提出了完善衍生金融公允价值计量的对策。

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 会计计量

一、引言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国际金融自由化浪潮,带来了利率的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开放、金融管制的放松以及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也使得衍生金融工具如何恰当地进行会计计量成为各国会计准则机构和实务界的研究热点。在此大背景下,公允价值(Fair Value)作为一种新的计量属性应运而生,其相关性和动态性在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中更是体现了不可替代的优势。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为代表,各国准则制定机构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制定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以期在规范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的同时建立有效监管机制。

我国自80年代初逐步开展各项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事项,从目前整体情况看,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也相对滞后。2006年颁布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尤其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大量应用了公允价值。而随着2014年1月《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的颁布,公允价值在衍生金融工具计量中将会得到更为广泛和深入的运用,那么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如何,存在怎样的问题和风险以及有哪些可以改善之处?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解答将有助于我国金融工具准则的进一步完善。

二、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理论

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衍生金融工具被定义为具有下列特征的金融工具或其他合同:(一)其价值随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价格指数、费率指数、信用等级、信用指数或其他类似变量的变动而变动,变量为非金融变量的,该变量与合同的任一方不存在特定关系;(二)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与对市场情况变化有类似反应的其他类型合同相比,要求很少的初始净投资;(三)在未来某一日期结算。从定义上来看,我国准则与IASB的定义基本一致,和FASB稍有差异之处在于FASB更强调在未来某一日按照净额结算。

衍生金融工具具有衍生性、杠杆性、风险性、不确定性、创新性等特点,按交易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以及具有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特征的工具。作为规避风险的重要手段,衍生金融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套期保值、杠杆效应等功能,但衍生工具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伴随着高风险,美国次债危机的发生更是将作为始作俑者的衍生金融创新产品推上了风口浪尖。因此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一直都是会计界的热门话题。但历史成本作为传统会计计量基础,以交易中发生的原始成本作为入账依据,要求会计主体保持历史成本直到相应资产已耗用完毕或负债已经清偿为止。而衍生金融工具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要求的初始净投资小于预期对市场因素变化有类似反应的其他类型合同所要求的初始净投资,实践中衍生金融工具大多只是一种合约,在确认时只产生了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交易尚未发生,并无历史成本可循。除此之外,衍生金融工具在未来某一日期进行结算,从初始确认到结算的整个期间内,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随着其基础标的:特定利率、证券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价格、利率指数、信用等级或信用指数,或类似变量的变动而变动,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无法反映其价值的真实变动情况。而具有相关性和可比性特点的公允价值更为符合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目标,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广泛认可。FASB和IASB的选择都是将衍生金融工具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并明确“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并且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我国学者葛家澎在《当前财务会计的几个问题——衍生金融工具、自创商誉和不确定性》与《关于财务会计几个基本概念的思考——兼论商誉与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中,通过对资产负债等基础概念的分析,提出了衍生金融工具应该作为资产或负债行确认,在计量中应优先考虑相关性,采用公允价值来反映其增减变化。温章林在《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中指出公允价值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的计量属性,以公允价值代替历史成本更符合衍生金融工具的本质。

2006年我国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把一直游离于财务报表之外的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同时要求在会计期末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这是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的里程碑。

三、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王钰(2014)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年报披露数据为基础,对自2007年1月1日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以来,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做了数据型分析,并指出2009年以后,上市公司对金融工具项目的运用,已经从基本金融工具过渡到逐步扩大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包括期货、外汇远期、利率互换、债务调期、可赎回可转换债券等在内的衍生金融工具项目在实践中的运用范围不断加深和扩大。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现阶段金融市场的不完善、也造成了公允价值在衍生金融工具计量中的应用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公允价值计量缺乏完善的市场基础和估值技术条件。2014年1月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并要求当将公允价值计量所使用的输入值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输入值是在计量日能够取得的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未经调整的报价。第二层次输入值是除第一层次输入值外相关资产或负债直接或间接可观察的输入值。第三层次输入值是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不可观察输入值,这与FASB和IASB的定义基本趋同。其计量基础首先依赖于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交易量和交易频率足以持续提供定价信息的活跃市场。但由于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起步晚,目前公开交易的境内衍生金融工具种类少,交易规模小,金融机构自身的业务主要是远期结售汇交易以及受大型企业委托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一些套期性的衍生交易来规避相关风险。缺乏完善有序的交易市场基础使得交易方难以直接通过市场获取有关公允价值的完整信息。

与此同时,对于缺乏相关市场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其公允价值计量难度较大,通常需要运用专业的估值模型进行估值,对于涉及衍生金融工具业务较多的机构或企业,除估值外,可能还需要对有关业务系统进行整改,以此满足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计量条件。公允价值估值技术发展至今,种类繁多,但具体使用哪种估值方法通常依靠人为判断,使用不同的方法得出的结果往往也不一样。以现值计量技术为例,使用现值模型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依赖于所选模型,即使对于风险特定相似的金融工具,这些模型所估计出来的公允价值也有可能产生较大不同。在现值计量方法中,模型的好坏和所使用的参数值决定了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此外,当标的工具不存在其他实质相同的工具价值时,在会计计量中运用现值技术对公允价值进行估值操作起来难度较大。

(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实际操作存在难度。衍生金融工具的专业性、波动性和风险性决定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复杂性。和其他以规则导向为主的会计准则不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是以原则为导向的,缺乏配套的具体操作指南,很多规定涉及大量复杂的专业术语,同时提供多种计量属性用于选择,大量业务都依赖于会计人员与企业管理层对其进行专业判断,这将会增大实际工作的技术难度。

尽管2014年1月我国通过颁布独立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进一步趋同,使得公允价值在衍生金融工具中的运用有了统一的框架和标准,但准则中涉及很多新的概念和术语,增加了使用者的掌握难度,从横向来看可能影响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和可理解性。

同时,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不仅要求会计人员掌握会计准则,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金融学基础,估值技术的使用依赖于更为专业的评估队伍。而在我国高端会计人才的匮乏会对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制约。

(三)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力度不足。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中对衍生金融工具计量的披露要求主要体现在对衍生工具公允价值披露的要求和对衍生工具风险披露的要求两方面。前者要求企业披露衍生金融工具在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以及确定公允价值所采用的方法,包括是否全部或部分直接参考活跃市场中的报价或采用估值技术,该估值技术没有以相同金融工具的当前公开交易价格和易于获得的市场数据作为估值假设等,后者则仅对要求披露衍生工具风险的描述性信息,包括风险敞口及其形成原因,以及风险管理目标政策。此外,证券监管机构也针对衍生金融工具制定了披露标准,但该披露要求过于简约。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还主要停留在确认、计量和列报等会计处理问题上,并且提供的信息主要是静态信息和历史信息,未述及敏感性分析的内容,同时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潜在风险并没有单独披露,而是包含在整体金融工具的风险披露中,并且仅限于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描述性内容,没有专门针对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对有关衍生金融工具量化的风险信息披露尚未涉及,也缺少对衍生金融工具在未来期间如何影响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和预测,导致披露的相关性和有效性不足。

此外,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方式为表外披露或表内与表外混合披露,没有形成规范的披露格式和披露内容。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都穿插在涉及的各个会计科目披露中,加大了信息需求者获取有效信息的难度。

(四)计量结果变动频繁,影响会计核算的可靠性。由于公允价值特殊的计量属性,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结果受到利率、汇率、指数等基础指标的影响,从而导致交易方报表中的资产、负债以及利润情况在不同会计期间波动频繁,而企业资产负债表的频繁波动又将会带给资本市场不良的预期,进而加大企业的经营风险。

同时在实务中,对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确定过程存在一定的灵活性。由于合约的交易时间和计量方法存在可选择性,导致会计报表的编制者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如选取计量结果更有利的估价模型或模型参数对公允价值信息进行人为的调节,使得资产负债表上部分数据频繁波动,从而无法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四、完善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的对策

2014年1月财政部最新颁布的 《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预示着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已进入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应用阶段,或将成为未来的主流会计计量模式。尽管国际上普遍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是最为恰当也最具相关性的计量属性,但不可否认,任何一种计量属性都有其局限性,尤其对衍生金融工具而言,公允价值在不同计量期间变动频繁,从而使得运用估价技术得到的公允价值很难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允,更不能反映其本身隐含的巨大潜在风险,只有不断规范与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及披露方式,才能真正体现其相关性优势。结合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则要求及应用现状,考虑到现阶段公允价值运用的障碍,本文提出以下完善衍生金融工具计量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公允价值运用的市场条件和估值技术。按照现行准则规定,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以活跃市场中的报价确定其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时,也需要选择与市场参与者在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交易中所考虑的资产或负债特征相一致的输入值。新准则实施以后,衍生金融工具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出现过许多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在我国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和有效性都有待提高,许多创新的衍生金融产品并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该问题在现阶段金融衍生业务发展速度惊人、交易品种千差万别、操作程序日趋复杂的现实面前更为严峻。

目前被广泛应用与认可的公允价值计量的 “三个层次”实质上取决于基础市场数据的可取得性和质量优劣,因此稳步推进市场化进程,以现有的比较成熟的股票,债券等市场为突破口,逐渐尝试性地开放和培育其他衍生品市场,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建立发达透明的信息发布平台,使按公允价值计量所需要的相对准确的数据能被会计人员便捷的获取是保证公允价值可靠性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公允价值能否全面推广应用的前提。

同时,由于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够有效,直接从市场获取公允价值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发展和完善公允价值估值技术便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可以通过选择当前市场上常用的估值方法,加强与市场交易机构的沟通,建立统一的信息采集渠道和公允价值估值信息系统,通过预设参数等技术手段修正差异,减少由于方法选择原因造成的计量结果的不同。估值模型所选用的参数最好选择被普遍认可的市场参数,尽可能不使用与自身特定相关的参数,以此保证估值的公允性。

(二)进一步提高准则的可操作性。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最大的问题是如何确保其在实际运用中的可操作性。在这方面可以借鉴FASB的成功经验,应逐步制定明确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务操作指南和操作步骤,而非仅限于理论概念及模糊范围,同时应针对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出台详细的解释和补充说明。对于公允价值计量中所使用的估值技术应研究其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制定出一套通用的估价技术标准,减少人为或主观判断对衍生金融工具计量结果的影响。

此外,注重对涉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企业人员,包括会计从业人员,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人员甚至管理层的培训是保证衍生金融工具准则被正确理解和运用的前提。因此,对会计从业人员,需要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准则的理解与操作培训,培养对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形式选择等不同层次的职业判断能力;对风险管理人员,需要提高风险管控意识和对准则要求的透彻掌握,同时加强对业务流程和本质的掌握;同时,按照准则规定,衍生金融工具计量方式及后续处理依赖于管理层判断,更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帮助各级管理层准确理解准则中所列示的与公允价值相关的概念,增强其风险管理理念与风险驾驭能力,使其充分认识到交易可能带来的风险与潜在危险。

(三)加强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和及时性。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信息披露中必须强调满足充分性和及时性。一方面,在定期报告中,应丰富定性披露的内容,对衍生金融工具所适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企业从事复杂的衍生工具交易的原因和策略目标、交易合约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条款、衍生工具和相关被套期项目确认和计量的方法、外部宏观金融市场和政策对交易的影响、对用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资金来源、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相关的内部控制政策和风险管理流程等方面进行充分披露,另一方面,应增加定量信息披露的内容,包括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和假设、估值技术使用的模型及参数选择、针对市场风险进行敏感性分析以及风险敞口分析、针对信用风险进行集中度分析和最大信用风险敞口分析等。

此外,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会随着市场和基础标的的波动而频繁变化,而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频率局限于会计期间,在外部因素可能使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和上一会计期间产生重大差异时,应增加临时披露内容,尤其是从现金流量与损益两个方面出发,全面披露衍生品业务对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的影响,以便信息使用者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总体风险水平做出及时判断。

(四)加大内外部监督和管控力度,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次债危机的产生给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和披露敲响了警钟。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后果取决于对基础工具未来价格的预测和判断的准确性,这造成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盈亏不稳定性,是其高风险性的重要诱因。衍生金融工具潜在的信用、市场、流动性、结算、操作、法律等风险很难从会计处理和报表披露中完全揭示,因此必须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建立内部风险管理机制,外部监管机构也应实施恰当而有效的监控。

对于衍生工具业务而言,积极而审慎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地防范风险。管理层应根据企业整体目标确定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目标,进而确定企业的风险偏好,并构建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监控交易风险。董事会应持续监督衍生金融工具相关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保证其有效实施。

除此之外,外部审计鉴证机构、监管机构和法律部门应建立相互协调的多维度控制安排,在实施与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程序相关控制的基础上,开展持续监督和不定期审计等监管活动。

总的来说,虽然公允价值计量在衍生金融工具中的应用还存在诸多问题,但近年来我国在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方面做出的努力也是有目共睹的。随着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在全面实施,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将有统一的框架和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充分肯定衍生金融产品公允价值计量的作用,通过完善相关金融市场,提高准则的可操作性,增加信息披露的深度和广度,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市场监管力度,积极借鉴国际会计准则,从各个方面完善国内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发挥其相关性强、可靠性高的优势。■

1.FASB.2006.SFAS157:Fair Value Measurements.

2.FASB.1998.SFAS133:Accounting for Derivative Instruments and Hedging Activities.

3.IASB.1999.IAS39:FinancialInstruments:Recognition and Measurement.

4.IASB.2010.IFRS9:Financial Instruments.

5.财政部.2006.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6.财政部.2014.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Z]。

7.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2010.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M].人民出版社。

8.葛家澍.1996.当前财务会计的几个问题——衍生金融工具、自创商誉和不确定性[J].会计研究,1。

9.葛家澍.2000.关于财务会计几个基本概念的思考——兼论商誉与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J].财会通讯,1。

10.王钰.2014.非金融行业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现状、风险及防范——以上市公司2007-2010年数据为例[J].金融会计,2。

11.温章林.2001.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兼评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规定[J].商场现代化,1。

(本栏目责任编辑:杨卡)

猜你喜欢

金融工具公允会计准则
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需要转出吗?
政府会计准则的执行框架构建研究
СТО ЛЕТ КИТАЙСКОГО ВУЗА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主要变化及其应用
公允价值影响了银行杠杆的顺周期行为吗?
对公允价值计量:CAS 39的思考
有效利用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
新会计准则运用中的若干问题思考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展、构成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