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兴起缘由与发展途径
2014-03-28◎王征
◎ 王 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意指处于成长过程中的新兴产业,是关系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目前所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指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空间等新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新兴产业部门。它代表着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方向,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实力具有重大和长远的影响。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的界定
如前所述,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那些代表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和方向,具有广大的市场前景、经济技术效益和产业带动效用,并且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新兴产业,即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特点的新兴产业。其中,“战略性”是针对结构调整而言的,指其必须具有能够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可能性;“新兴”主要在于技术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有可能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主导性地位,并正处于成长过程之中。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兴起的成因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从外因方面来看,是传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遇到了极大的发展瓶颈,各国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寻找新的领头羊和生力军。
首先,是能源短缺倒逼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能源的消耗迅速增加。人类生活使地球上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大大超过了其恢复速度,同时,污染物尤其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对自然界的影响也日益显著,对人类的生存构成极大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能够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减少对资源的巨大消耗,或者能源需求较低的产业成为发展的重点。
其次,是新型经济增长点的迫切需要。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从表面上看是美国金融机构创新过度,金融监管不力所导致的,实际上其根源是世界产业发展方向不明确的结果。尽管因其主要爆发于金融领域而被称为“金融危机”,但却深刻反映了实体经济特别是产业经济中所存在的深刻机制缺陷,即反映了各国产业发展的创新机制、成本控制机制和市场渗透机制存在严重的问题。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需要有新的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以及海洋、空间技术等引发的产业由于其发展空间的相对广阔成为美国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再者,是经济转型的现实需求。当前不仅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就是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经济升级换代的形势要求。对于我国来说,经济发展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也日趋紧张,面对世界新一轮的技术革新和各国的产业升级,把握机遇,推动经济实现转型升级也已成为一种必要的选择。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中国经济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我国在2009年9月,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正式提出了着重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出现阶段要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从内因方面来看。根据世界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产业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技术创新、市场需求、政策推动等方面的条件是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首先。是在于技术创新的推动。创新是影响产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熊彼特认为,创新更多的是指技术上的创新。产业经济学的学者研究指出,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兴起、发展的主导力量。库兹涅茨认为,技术革新常常引向建立起一个新兴的工业(部门),从而与过去曾受益的工业(部门)相竞争,演化经济学,认为企业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是相互关联的,企业的创新类型及创新频率取决于企业所处产业的成长阶段。新熊彼特主义者的研究表明,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地区整体产业竞争力的大小。一旦各种各样的经济诱发创新的条件(如市场诱发、科技推动、价格诱发等)导致新兴产业出现时,那些技术水平高、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就会纷纷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向市场推出新产品,这样就在世界范围内导致了国家(地区)之间新技术在那些技术水平高和技术创新能力强的“比较优势”的企业和部门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使某一地区的相关产业部门技术平台处于领先地位。促使这些国家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那些产业技术水平及其创新能力领先的国家(地区)在世界市场上就会逐步取得更多的份额,从而形成更多的利润。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建立在新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基础之上的。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壮大的首要条件。这些产业的高成长性、高回报率需要以可持续创新的研发实力和能力为前提。因此要将创新作为最关键的内容加以重点培育。
其次,是在于市场需求的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规模的扩大,消费者对其产品的认同,往往是决定这一产业能否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计划中,各国在产业发展初始就非常重视从需求端引导产业发展。此次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除新兴信息产业是在现有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技术基础较好,市场已经逐渐形成规模外,其余的几个产业,如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技术还相对不够成熟,目前大多正处于研发设计阶段,其市场的需求还需要加以引导,需要人们改变以往的消费习惯,大力培育市场需求。
该方式所采用的土体砖模方式在施工较大厚度大面积板体在施工过程中具有以下优势:①成功避免了大面积支撑系统安装过程中的质量不可控问题,提高了结构浇筑施工安全性;②土体本身的稳定性、承载力和平整度相较于满堂模板支架系统均更加稳定,避免板体不均匀沉降产生裂缝的风险;③减少了支撑和支护系统的使用,降低了施工成本,缩减了施工时间;④施工场地在地面,布置方便,便于施工组织。
再者,还在于企业家创新精神更广泛地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同。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更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熊彼特将企业家精神定义为实施生产要素的新组合。一个产业的发展,能否最终成为一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归根到底是一种企业行为,是否选择该产业所依赖的新兴技术,是否愿意投入资金发展这一产业都取决于企业家的抉择。古典经济学家萨伊认为,企业家的职能是把生产要素组合起来,熊彼特强调的是企业家的创新精神,那些具有创新性的人才能被称为是真正的企业家。企业家(或企业家精神)是技术创新得以实现的重要推手,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过程中,技术创新又是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这也说明了企业家(或企业家精神)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过程中同样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
最后,还离不开政府产业政策的驱动。产业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对于广大后发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时期,针对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有目的地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政策,可以有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步,促进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也是重要的推动力量。产业政策的积极引导,可以促进各种要素资源向这些产业的集中和倾斜,包括产业发展的规划、法律强制、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人才培养和引进、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的政策,形成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效政策体系。
三、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
此次金融危机过后,发达国家纷纷把培育新兴产业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在新能源领域,德国、日本、西班牙、美国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量占比很高。在新材料领域,美国、日本、欧盟、韩国都制定了相应地发展计划,主要集中在生物材料、信息材料、纳米材料、极端环境材料及材料计算科学、生态材料未来碳材料技术、结构材料等方面。在信息网络领域,美国将IBM“智慧地球”提升为国家战略,欧盟、韩国重点发展物联网。在生物医药方面,英国、美国、日本都把干细胞作为未来生命科学的研究突破口,同时,把生物育种作为面向21世纪的生物技术进行研究。在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上世界发达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计划和扶持政策。
当前我国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主要包括:
其一,高端产业、低端环节情况明显。总体来看,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还较低,存在“高端产业、低端环节”的突出矛盾,不少企业虽然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但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附加值不高,自主创新型产品不多,特别缺乏具有强大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多数处于微笑曲线中低端环节。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主要依靠国外,正是因为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在产业发展上就势必处于低端环节。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在产业的发展上只注重引进,忽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再创新,以及对创新型企业的培育,致使中国企业长期在产业链中处于被俘获的地位,难以与国外企业形成平等式的发展格局。
其二,市场需求有限,对国外市场依赖较严重。一方面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另一方面技术更新快,技术投资需求又较大,需要产业规模的支撑。因此,加快市场培育,扩大市场规模,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主要集中在国外,国内市场发育的不完善,使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严重依赖国外市场,极易受到国外市场需求的影响,产业波动较大,也容易导致贸易摩擦,不利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成长。
其三,布局分散,重复投资的情况比较突出。总体来看,产业布局分散、重复投资的现象仍十分突出。布局的分散势必导致投资上的重复,不仅造成相互发展上的恶性竞争和产能的严重过剩,而且导致投资的巨大浪费,加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更新快,投资规模的盲目扩大更容易因项目的失败导致投资上的损失。
其四,产业细分不够,发展目标较为笼统。各地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位还不够清晰,大多只有总的发展方向,但对具体的发展产品、产业环节等缺乏明确定位,尤其是在一些关键零部件的发展上缺乏重点,对重点产品及产业链的构建等缺乏明确的时序规划。发展目标主要以规模的扩大为主,而忽视对产业发展其他方面,如市场培育、技术创新、配套措施、市场建设等方面的发展规划和目标。此外,产业培育的方式、方法也较为单一。
其五,相关制度还不够配套完善。一是规划虽好,但配套政策不到位;二是市场活力尚未得到完全激发,在放宽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上还需要多做努力;三是相关统计体系不够健全,统计制度存在着滞后的现象,尚未建立起系统的、动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体系,缺乏信息的动态跟踪。不利于政府制订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
我国“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导意见出台后,全国各个省份都相应地出台了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应规划或指导意见,纷纷根据自身优势确定重点发展产业。在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上,各主要省份都根据自身不同特点,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重点。上海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把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两个作为先导产业。北京选择了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作为突破口,把新能源、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作为先导产业发展。其他省份也基本以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基础,突出自身优势产业。浙江突出互联网、海洋新兴产业、核电关联产业等,广东突出高端新型电子信息、LED产业等,山东突出海洋开发产业,江苏突出软件、物联网和云计算、智能电网和海洋工程装备等。目前来看,除北京目标值较高外,其他省份差异不大。从目标值看,北京、上海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具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良好基础,从发展目标上看,除北京远远领先于其他省市外,其他省份目标相差不大,说明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固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一定影响,但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路径上充满机遇与挑战,谁能创新突破,敢为人先,走出一条突破路径,谁将引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前的经验证明,采取政府主导下的,以重大工程为依托的发展路径是一个可行的办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培育阶段需要政府重点扶持。目前国内主要省市采取以重大工程方式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我国“十二五”主要省市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模式上看,重大工程引领已成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突破路径。
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途径
首先,是要选准突破口。
第一,在发展动力方面,要靠政府与市场共推动。整合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优质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倾斜,加快这些产业的技术研发和规模化生产,利用市场规律促进产业的协调发展,促进优质资源向战略性产业部门的倾斜。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为其提供财税优惠政策,加强产业发展所需的平台建设,支持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发,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政策,以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法律体系,营造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场环境。
第二,在技术创新方面,以集成创新为主。一个新兴的产业部门总是在少数最发达的国家通过原始自主创新及其创新扩散而产生;之后其他大量的国家通过技术引进的模仿努力,将其本土化、规模化,在本国也形成这一新兴的产业部门。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模仿创新,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但是在引进技术的过程中,要重视对技术的二次创新。
第三,在主体培育方面,重视企业引进方式与本土优势激发相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主体是企业,在全球化的今天,战略性新兴产业主体的培育,必须走开放式的发展道路,但同时要注重对本土企业的培养和扶持。一方面,通过技术溢出增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借助目前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契机,另一方面,我国要发展壮大本土企业,探索建立以本地大企业、大科研院所为龙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机制,形成若干个以大中型企业或研发机构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政府要营造好企业发展的软硬件环境,认真为企业的发展排忧解难。降低产业进入的门槛,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第四,在发展顺序方面,要实行重点环节和重点产品先期突破。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上,可以进一步对现有产业优势进行梳理,结合发达国家的发展现状,确定自身发展的重点产品或重点产业链环节。力争通过重点产品和重点产业链环节的突破,提高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竞争力和产业链地位。
其次,要重视抓好机制创新。
第一,建立健全技术创新联盟机制。在知识经济时代,仅靠单一企业的力量已难以承担创新的成本,而且,面对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攻克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拓展产业市场空间、服务专项任务目标、促进产业良性发展、参与国际合作等方面显现出来的优势越来越明显,能够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领域实现创新的超常规发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指两个以上的企业,以产业技术进步和知识获取为目标,以知识的创作、传播与利用为主要内容,通过特定业务层面上的联结形成商业伙伴关系,实现产业内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的有效利用和重新整合,从而提高产业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参与企业的竞争优势的一种新型组织方式。要积极探索建立“顾客参与的技术开发联盟”模式,鼓励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根据自身状况开展多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建立相对稳固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重大技术项目为突破口,联合多方面的技术创新优势,开展联合攻关。
第二,重视培育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自主创新最根本的动力。从发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经验看,引导和培育新的主流性消费,将重大的潜在社会需求演变为巨大的现实市场空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措施。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期市场认同度较低的特点,应探索建立产业推广的宣传机制,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点领域、重点产品进行全方位的包装和宣传,提高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认同度,引导和培育新的主流性消费,将重大的潜在需求有效转变为巨大的现实市场空间,使原始创新的成果成功实现产业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和成熟。应当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期面临的产品成本偏高、市场认知度不够、商业模式不完善、产业配套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以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作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任务。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产品推广使用示范城市”,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市场需求的拉动力。创造市场需求,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尽可能地提供市场的需求动力。
第三,抓好商业模式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高成本、高投入的产业,更需要依靠市场规律,加强商业模式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建立有利于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体系,改变原有产业的产业形态,甚至产生新的产业。一是要明确鼓励商业模式创新,为商业模式的创新营造宽松的氛围和环境,要致力于克服市场准入的障碍、行业壁垒和行业垄断的障碍,进一步减少不必要的产业管制,为企业产品快速推向市场创造条件。二是加强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体系的建设。可以,根据不同产业的需要,加强新兴产业产业化、商业化的平台搭建,如产业共性技术供给的建设等。三是要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基于市场的商业网络和产业“生态圈”。要建立合理的定价机制,让产品定价更好地反映其高昂的研发成本和巨大投入等。
第四,抓好空间载体集聚。集群式发展有利于弱化产业不稳定性所带来的影响,有利于发挥产业潜力形成集群效应,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实现信息共享,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合理布局,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集聚发展。一是要突出各个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明确不同地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的发展重点,避免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二是要完善园区的中介服务机构,把园区真正建设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集群;三是要建立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机制,提升园区的配套服务能力,加大园区对企业的集聚和吸引能力。
第五,抓好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激励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众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建立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激励机制,激发我国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从现有研究成果看单纯的物质激励存在着边际效用递减,价值衡量动态性难以把握等问题,因此,必须辅之以非物质的激励机制。一是应当切实落实报酬激励机制。要将建立科学评价企业家工作绩效的评价标准;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税收制度,让企业家有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进一步完善股权激励机制,将企业家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联系在一起,激发企业家通过企业长期价值来增加自己的财富。二是应当重视社会声誉激励机制。在企业家的效用函数中社会声誉是一个重要自变量,要提高企业家的地位,加大力度宣传企业家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三是应当抓好制度环境的完善,为企业家作用的充分发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使他们在企业管理中真正享有完全的经营自主权,达到责、权、利的完全统一。最后,还应当重视提高企业家的文化素质,使其能够切实承担起所担负的使命。
第六,重视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对创新人才以及创新成果的需求更高。一是要继续加快引进具有战略眼光的领军人才,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集聚;二是要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骨干人才的培养的引进。这也是目前产业发展推动执行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三是要加强产业工人的培训,高素质、具有高度责任感、技术熟练的产业工人是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短腿,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产品质量的提升;四是完善人才的留住和培养机制,在进一步留住人才上多做文章,深入研究并投入资金和时间去培养相关人才。
第七,推行产业政策扶持机制。一是建立有效的财税金融支持机制。在加大政府财政性资金投入的同时,大力引进和发展天使基金、风投公司、创投公司、担保公司等,形成投、保、贷互为补充的,能满足企业发展不同,构建多元化投入的长效机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给予税收上的优惠,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二是进一步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主导作用,同时建立产业进入和退出的有效机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良性发展。三是强化政府科学考评机制。改变重政绩轻管理、重投入轻产出、重规模轻效率的价值取向,制定差别化的考核体系,考核重点产业、重点环节和重点产品的实际发展情况,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最后,也应当看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1]陈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研究,2012,1:12-15.
[2]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38-40.
[3]G·多西等.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122-124.
[4]王顺义.自主创新与产业竞争力的关联[J].科技与产业,2006.2:25-27.
[5]狄乾斌,周乐萍.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路径探讨[J].经济与管理,2011.7: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