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文章:屡审屡犯背后的真问题
2014-03-28孙兴全
●孙兴全
近年来,国家审计职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审计结果也披露得更加彻底、全面,一些居庙堂之高的部委、名声显赫的大型国企在财政收支上存在的问题较多地进入公众视野。问题能被发现并公开,比之将问题掩盖起来,这当然是国家治理上的成就,值得“点赞”。但老问题一再重复发生,审了说改,说了再犯,位高权重的领导,行使国家职能的一个个部委,拥有巨额经济资源的国企“有病”本就很可怕,“有病不治”、“反复发作”则加倍可怕。所以审计发现的问题“屡审屡犯”的现象不只是财产损失的经济问题,还是失信于民,损害政府公信力的政治问题,务必高度重视。为什么要、为什么敢、为什么能“屡审屡犯”?需要寻根究底,对症下药,彻底根治。
抵不住“金弹子”,是屡审屡犯的利益诱因。违规列支“三公”经费和会议费、违规建设楼堂管所也好,豪车、高尔夫球场、私设“小金库”发放福利也好,层层滞留、虚报冒领、骗取套取财政资金也好,都逃不过逐利的实质。
崽卖爷田不心疼的“败家子”,是屡审屡犯者角色定位的体现。公共资金不被珍惜,公益在私利面前让位,办理公共事务不尽责、不追求实效,任由财政资金、国有资产流失,这就是代理者在失去有效监督之下的一种行为模式。
领导的“面子”,单位的“牌子”,集体的“幌子”成为屡屡犯者的挡箭牌,给了违法违纪的胆子。领导那么大,牌子那么硬,自以为没人动得了他们;有些违法违纪行为还打着改善办公条件、为单位职工谋利等幌子,以没揣个人腰包自我安慰,还以单位职工的“善财童子”的形象建立上下共谋的“群众基础”。
一些单位和个人敢于屡审屡犯,还在于他们自信暗箱操作的“黑匣子”密不透风,其贪腐、挥霍浪费行为可以瞒天过海。所以一些单位害怕政务公开,拒绝监督,总试图“将纸包住火”,一些单位和个人问题暴露出来之前,面对质疑,往往拼命掩盖,百般搪塞。
法不责众的心理“尺子”,更加助长了屡审屡犯的歪风邪气。从审计报告中可以发现,违法违纪行为涉及单位众多,这是一种不好的苗头,会给攀比性腐败造势,会滋生“和尚动得我也动得”的“比烂”心理。
一些监督主体在维护公共利益方面积极性不高,反应麻木,怕得罪人,不愿在遏止腐败和浪费公帑行为上当“出头椽子”,执法中失之于宽,甚至扭曲法律制度“护犊子”,使违法违纪的成本太低,收益太大,查处率过低,变相鼓励了一些单位和个人“屡审屡犯”。
破解屡审屡犯怪圈,要挡住“金弹子”,让逐利的违法违纪行为成本足够高,使谋利者得不偿失。要将问责责任落实到自然人,要掀开领导的“面子”和单位的“牌子”,敢于动屡教不改单位的“班子”,挪走责任人的“椅子”,该“进局子”就“进局子”。要戳穿以部门不当利益冒充公共利益的“幌子”,使公帑真正造福于民。要揭开一些单位的“黑匣子”,让公共权力运行透明,政务公开,严防一些单位藏污纳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