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文献分析
2014-03-28王芮王雪峰
王芮,王雪峰
多发性抽动症是儿童常见的一种复杂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其临床多表现为运动肌群快速抽动,呈突然、快速、多变、难以控制、反复发生、无节律等特点[1]。抽动多由眼面部逐渐发展至颈肩及四肢,常伴有发声障碍或出现秽语。近年来患有该病的儿童有增多趋势,如不尽早治疗,病情发展会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西医治疗多发性抽动症大多选用氟哌啶醇和泰必利,在取得一定疗效的同时仍有较高的复发率,且副反应也较为明显[2]。中医治疗疾病以辨证论治为特点,根据病情需要结合其他辅助疗法在治疗该病上具有一定优势。本文汇总分析近十年中医治疗该病相关文献,并总结其治疗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筛选 所选文献来源于CNKI和重庆维普数据库,限定题名或关键词为“抽动症”,文摘为“治疗”或“疗效”,限定检索时间2003-01/2014-04。
1.2 文献纳入标准 (1)发表时间为2003-01/2014-04的文献;(2)运用中药、针灸等中医疗法治疗;(3)临床疗效观察类文献。
1.3 文献排除标准 (1)综述;(2)经验总结;(3)个案报道;(4)理论研究。
1.4 分析方法 通过阅读全文获取文献年份、病例数、有效率、辨证用药、针刺取穴等信息,将获得数据录入EXCEL工作表,并分析各部分数据获取结果。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初选文献288篇,剔除综述类、无病例报道经验类、病例数少于3的个案报道等,与中医治疗抽动症无关文献,共获119篇。按治法进行分类,其中辨证论治等内治法65篇(54.6%),运用针灸、耳压等外治法34篇(28.6%),内外合治类20篇(16.8%)。年度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文献数量汇总表
2.2 纳入文献基本情况 119篇纳入文献中部分临床疗效观察未设置对照组,设置对照的研究中治疗组病例合计5 278例,其中男3 533例,女1 310例,未提及性别435例。所有病例中有关中医内治法3 134例(59.4%),外治法1 383例(26.2%),内外合治761例(14.4%)。可见采用内治法治疗多发性抽动症患儿偏多。对119篇临床研究的有效率进行统计,其中有效率≥90%的有81篇,占总文献的68.0%。内治法中有效率≥90%的40篇(61.5%),外治法中28篇(82.4%),内外合治法中13篇(65.0%)。
2.3 中医内治用药规律 中医采用辨证论治,根据不同证候采用不同中药配伍,119篇文献涉及方剂配伍应用的共74篇,其中有66篇文献中研究的病例使用汤剂治疗,占所有剂型的89.2%,其余使用浓缩液、颗粒剂等剂型。经过阅读文献并分析,发现该病辨证以肝风内动、痰热内扰型最多,治法上大多以平肝熄风、化痰开窍为主。药物使用方面共涉及药物109种,使用次数≥10次的单味中药共24种,其中使用钩藤和白芍的文献数最多,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文献中单味药使用情况
2.4 中医外治选穴规律 选取文献中涉及针刺治疗的有40篇,使用耳穴贴压疗法的有8篇,其他治法:推拿、灸法、拔罐、捏脊、穴位注射等。头针选额中线、顶中线、顶旁1线,头部电针选舞蹈震颤区、风池穴,耳穴贴压选神门、内分泌、皮质下、心、肝、肾等。针刺主穴选百会、风池、太冲穴,配穴根据不同发病部位选印堂、攒竹、迎香、地仓等,同时选取五脏俞穴及辨证对症选穴配合治疗。40篇文献中穴位使用次数>10次的穴位共14个,具体情况如表3。
表3 文献中针刺穴位使用情况
3 讨论
多发性抽动症好发于儿童到青少年时期,患儿伴有不自主动作,包括抽搐、皱眉、眨眼、撅嘴、耸肩、摇头以及不自主发声(清喉、大叫等),约50%的患者伴随注意力缺陷多动症。中医认为本病病初多实,久病易虚,风火痰湿为标,肝脾肾三脏不足为本,临床采用八纲辨证与脏腑辨证相结合,以平肝熄风为基本治则[3]。西医根据发病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选用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等。与西医相比,中医在治疗此病上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临床可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辨证施治及方药加减[4]。
从各文献上看医家对抽动症的辨证分型多以肝风内动、痰火内扰、脾虚肝旺、阴虚风动为主,根据诊治经验或患儿病情不同,用药各有偏重。对各方剂所选药物分析发现,用药频次最多的为熄风止痉药,其他药物有平肝潜阳、健脾、化痰、养血、安神、补益、清热药等。因抽动症属中医“慢惊风”“肝风”范畴,因此治疗此病多以治风为纲。方药钩藤、天麻、全蝎、僵蚕归肝经,有熄风止痉功效,为治疗惊风之良药,白芍平抑肝阳,用药频次较高。小儿脾常不足,脾虚则生痰,痰盛扰乱心神,古代医家讲“怪病多痰”,抽动症的发病与痰相关,治疗时应运用健脾化痰之品。根据不同证型选取养血、安神、补益、清热等药物进行配伍以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
古代治疗此类疾病重视灸法的作用,或针灸并用,现代临床多用针刺[5]。在辨证选穴的基础上,选取足三里穴能起到补益作用。在外治法治疗抽动症的文献中,无论是体针、头针以及灸法、拔罐、耳压等疗法均有较好的疗效,部分病例采用内外合治方法,有效率明显高于单一疗法。因此,临床治疗抽动症应采用外治法配合辨证用药,可获更好疗效。
[1] 姜毅,张伟.探讨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证型及施治规律[J].中医药信息,2013,4(4):11-12.
[2] 陈齐鸣,温伟.多发性抽动症的治疗[J].内科理论与实践,2010,5(5):403-407.
[3] 王雪峰.中西医结合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77-180.
[4] 郝平.关于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辨证分型[J].中国卫生产业,2012,3(36):178.
[5] 董勤.多发性抽动症的古今针灸治疗方案及临床运用价值[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7):1353-1355.
(收稿日期:2014-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