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音乐课程教学的最佳方式
2014-03-27师建浩
师建浩
摘要: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素质教育已推行了多年,但由于各种原因,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对许多考试科目的兴趣越来越小,甚至出现反感。音乐课本来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课,但实际上起来效果却不尽人意,上好音乐课实在不容易。
关键词:素质教育 音乐课程 兴趣
中学音乐课上,学生图的只是表面的“热闹和刺激”,并不懂真正的音乐,更不知道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再加上音乐课不考试,所以音乐课根本重视不起来。学生感兴趣的只是电视上、网络上的流行音乐、大腕歌星,而对课本上的歌曲尤其是民歌索然无味,对乐理视唱更是感觉枯燥。学生往往对音乐主题和思想内容视而不见,仅仅是学唱歌曲旋律而已,欣赏课更是走形式,只是在课堂上悠闲地消磨时光而已。平时音乐课最“好上”了,但真正“上好”那就不容易了,更不用说完成音乐课的教学目标了。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真正上好音乐课呢?
首先来说,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美国著名音乐家穆塞尔和格连曾说过:“假如我能在一个孩子身上唤起对音乐的一种强烈的热忱,假如我们能把这种兴趣延长若干年——他也将音乐找到了他的幸福”。课外歌曲学习时,经过反复斟酌,笔者选定了《龙的传人》这首歌。它既是八十年代著名的香港民歌歌手张明敏演唱的所谓“老的掉了牙”歌曲,又是现代流行派歌星王力宏的翻唱杰作,旋律优美流畅,富有动感性,有一定的“煽动力”,所以学生比较感兴趣,学起来也易接受。学习这首歌曲时,首先欣赏这首歌曲的两种唱法,即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音乐感觉。然后学生选一个自己喜爱的歌星进行模仿练习,再利用音响设备在舞台上以聯欢会的形式汇报表演,最后评选出班中的小歌星。这样,学生既有兴趣,又有动力,歌唱方法和技巧这一教学目标也就容易掌握了。
软化学科边缘是音乐课的现代教学理念。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与整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教学的整体效应,从而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和谐发展,达到一种整体化、立体化的效果。笔者组织学生以配乐诗朗诵的形式,在学唱歌曲的音乐背景下,学生带感情的大声朗诵歌词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这样即加深了理解,又深化了音乐主题,也用不着老师过多地引导与讲解歌曲的思想内容,学生的情感世界自然受到了美的感染与熏陶。学唱《长城谣》时,在舒缓、苍凉、悲壮的歌曲旋律背景下,同学们带感情地朗诵着歌词,充分再现了抗战初期,东北人民本来有着“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灾殃”的美好安定生活,但自从被日本侵略者侵占后,变成了“自从大难平地起,奸淫掳掠苦难当,奔他方,骨肉离散父母丧”的痛苦仇恨生活,表达出了中国人民在哀伤悲愤之中暗含着奋起反抗的坚定决心的主题。这样,即鉴赏了音乐,又提高了理解能力和朗诵能力,同时还重温了历史,同学们的思想情感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和熏陶。在教学《中国朝前走》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进行曲的速度,笔者专门找体育委员用体育课上的哨子,吹出跑操时的行进节奏,然后播放音乐,打着指挥,并让体委用嘴喊着“一二一、一二一”的行进口令,把歌曲的行进曲速度、坚定豪迈的气势充分表现出来。这样一来,在音乐课上即加强了音乐和体育之间的联系,又强调了语文中的理解、分析、和朗诵能力对音乐的作用。
识读乐谱是中小学音乐课标中的一项基本知识技能,学后用处极大,且终生享用不尽,其乐无穷,不过单学起来却非常枯燥,大部分学生一般学不了多长时间学生就放弃了。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笔者自己当年的学谱经验,让学生利用歌曲的旋律学唱歌谱。也就是先学唱歌曲旋律,在非常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础上,将歌词一句一句地“翻译”成乐谱进行视唱,一句唱不了可以半句,半句唱不了可以一小节,一步一步地按照旋律套唱乐谱,这样,慢慢的、一点一点的在学生大脑中就刻上了乐谱的印痕。并且,笔者还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为他们量身制作自己喜欢歌曲的谱子。学生本人喜欢唱什么歌,就给他准备什么歌的谱子,喜欢唱那几句就给他准备哪几句的谱子,暂且不管歌词的内容合不合适学生,因为学习的目的是简谱,歌词嘛,只是载体而已。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视唱:老师打节奏带学生视唱,跟琴变换不同音色视唱,学生接龙视唱等等。原来学生在课下哼唱的是自己喜爱的流行歌曲,现在却变成了哼唱流行歌曲的简谱,变被动为主动,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哪能学不会简谱?在学生的一句一句“翻译”中,视唱这项技能也就逐渐掌握了。
学习乐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事,但有的学生只是图一时热闹,三分钟热气没有什么耐性,学不了什么东西,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呢?笔者认为示范是最好的教学方法。笔者的特长是吹笛子,首先用笛声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把音乐气氛烘托起来。然后,再分别用电子琴、口琴、二胡示范,不同的乐器有不同的音色,表现起来也有不同的味道。学生再根据自己的爱好,自选一个乐器分组进行练习。最后,学生自由结合,以独奏、合奏、齐奏或伴奏演唱的形式进行汇演,边汇演边欣赏,同学们之间取长补短相互提高。
在学习乐器之余,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去制作乐器,既活跃了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作为老师,笔者带头为学生做起了小乐器:首先从化学实验室借来一些玻璃试管,灌了适量的水试吹着调好了音,按由小到大的顺序用透明胶带固定在一起,这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一种民族乐器——玻璃排箫。展现在学生面前并用它吹奏出《长城谣》、《大海啊,故乡》等歌曲时,班里爆发出了震耳欲聋的掌声。趁此机会,笔者还为学生讲解了其中的物理原理:吹奏试管时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出了声音,水多的试管空气少,空气柱振动频率高,所以吹得调子就高;相反,水少的试管空气就多,空气柱振动频率低,所以吹得调子也低。利用同样的道理,笔者从实验室借来了玻璃烧杯灌上水调好了音,用小木棒敲击出了清脆动听的乐音,并为他们演奏了《铃儿响叮当》、《掀起了你的盖头来》等歌曲。榜样的力量无穷的,有的学生一回家就效仿老师,用几个啤酒瓶灌上水制成了一组乐器,并拿到到学校为别的同学表演了起来。还有的同学用竹子制成了笛子,有的用竹子制成了活塞式口哨,有的用皮筋制成了“吉他”等等。学生上音乐课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