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3~5岁幼儿分享行为的观察研究
2014-03-27雷冬玲
徐 微,雷冬玲
(湖北文理学院 教育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分享行为作为亲社会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愿意与他人共同享用某种资源,并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的一种社会行为。[1]它强调共享,能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让幼儿学会分享是幼儿适应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是与他人达成交流、理解、合作的行为基础。[2]它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因素主要有:认知、情绪、分享物的价值和数量关系、同伴关系、赞许和互惠等。[3]这些研究主要以城市幼儿为研究对象,而农村幼儿和城市幼儿在生长环境、家庭教养方式、学校教育模式等方面不同,笔者试图通过设计一定的情景探寻农村幼儿分享行为的特征,以期为农村幼儿分享品质的培养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过程
(一)研究对象
为了了解农村3~5岁幼儿分享行为水平,笔者选取了4所农村幼儿园作为观察场所,其中乡镇中心幼儿园2所,村办幼儿园2所。再从每所幼儿园中随机抽取3岁、4岁、5岁幼儿各30名,其中在各年龄段中随机选择15名为研究对象即被试,其他15名为被试的分享对象。
(二)研究过程
1.设置观察情景
在选择好观察对象之后,笔者作为观察者对农村3~5岁幼儿分享行为进行了参与式观察。首先根据分享物的不同设置糖果分享、玩具分享和奖品分享3种情景。糖果分享情景是将一副扑克牌中牌面1~10的扑克平均分为1~5,6~10两份,让被试和分享对象分别从两幅牌里抽取1张,并告知谁的牌面大谁可以获得1颗糖,一共抽取2次。观察者有意让被试始终从6~10的牌面中抽取,而分享对象则始终从1~5的牌面中抽取,这样能保证被试每次抽到的牌面总比分享对象的大。玩具分享情景是将被试和分享对象分为一组,观察者把一个玩具给被试,并告知需要被试和分享对象一起玩玩具。奖品分享情景是观察者和幼儿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观察者当“老鹰”,幼儿当“小鸡”,“老鹰”有意把分享对象捉走,让被试“存活下来”,并奖励被试两朵小红花。3岁、4岁、5岁组幼儿都进行了以上3种情景的测试。每一种情景观察者观察的时间约为5分钟。
2.制定观察记录表
根据被试在3种情景中的表现,将分享行为分为5个层次,即主动实质性分享、主动感官性分享、被动实质性分享、被动感官性分享、不分享。其中主动实质性分享是指看到他人手中没有物品,主动给与;或看到别人喜欢,主动谦让。主动感官性分享是指主动拿出自己的物品给别人观看,但没有真正分享。被动实质性分享是指刚开始不准备分享。但在成人的提示下或者看到周围的小朋友主动分享了然后才拿出东西与别人分享。被动感官性分享是指在成人的提示或者小朋友的要求下,仅仅拿出自己的物品给别人观看却不愿与人分享。不分享是指独占物品,完全不愿意让别人分享自己的物品。为了比较被试分享行为,给不同分享表现赋予了一定的分值,其中主动实质性分享赋值5分,主动感官性分享4分,被动实质性分享3分,被动感官性分享2分,不分享1分。为了方便统计观察结果特制定了观察记录表,观察获得的数据运用SPSS19.0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农村3~5岁幼儿分享行为的整体水平
表1 农村3~5岁幼儿不同分享物的分享行为表现统计
对180名幼儿在不同分享对象上的分享情况进行统计,发现主动实质性分享的占只14.0%,主动感官性分享占14.1%,被动实质性分享占25.2%,被动感官性分享占20.0%,不分享占26.7%。对不同分享物的分享表现进行整理得到表1。
幼儿分享行为表现赋值是按照5、4、3、2、1给分的,平均分值是3分。而表1显示,农村幼儿平均得分都在3分以下,进行单样本t检验后发现,农村3~5岁幼儿的分享水平显著低于平均水平。以上数据说明农村幼儿的整体分享水平较低,其中糖果分享最低,奖品分享略高,玩具分享最高。
(二)农村不同年龄幼儿分享行为的差异性比较
对农村不同年龄幼儿分享分值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幼儿分享行为具有年龄差异,见表2。从总分享值上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村幼儿的分享行为呈增加趋势,不同年龄组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多重比较后进一步发现,3岁组幼儿与4岁组幼儿分享行为存在显著性差异(p=0.045),3岁组幼儿与5岁组幼儿分享行为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但4岁组幼儿与5岁组幼儿分享行为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196)。这说明4岁左右是幼儿分享发展的关键期。但对不同分享物的分享行为进行年龄差异比较后发现,不同年龄段幼儿在糖果和奖品分享上有显著差异,而在玩具分享上无年龄差异。通过多重比较发现,在糖果分享和奖品分享上,3岁组幼儿与5岁组幼儿分享存在显著性差异(p=0.14,p=0.04),5岁组幼儿相比3岁组幼儿更愿意分享糖果和奖品。
表2 农村幼儿分享行为的年龄差异统计
(三)农村不同性别幼儿分享行为的差异性比较
表3 农村3~5岁幼儿分享行为的性别差异统计
对农村3~5岁幼儿分享行为的性别差异进行t检验,整理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总分享分值上男孩和女孩并不具有性别差异,但在具体分享物的分享行为上,玩具分享存在性别差异,女孩相比男孩更愿意分享玩具,其他分享上差异不显著。
(四)农村独生与非独生幼儿分享行为的差异性比较
对农村3~5岁独生和非独生幼儿分享行为是否存在差异进行了t检验,结果见表4。由表4可以看出,农村独生幼儿和非独生幼儿在总分享分值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玩具分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非独生幼儿更愿意分享玩具,其他分享上独生幼儿与非独生幼儿差异不显著。
三、讨论
(一)农村3~5岁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
研究得知,农村3~5岁幼儿的分享水平显著低于平均水平,糖果分享分值最低,其次为奖品分享,相比而言玩具分享分值最高。这可能与农村教育理念与条件落后、经济条件有限等有关。农村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低,对幼儿大多持专制、拒绝否认的教养态度,[4]35-40农村家长重视幼儿的智力发展和健康水平而忽视幼儿的人格养成与社会性发展,这是造成农村幼儿的整体分享水平低于平均水平的重要原因。大多数农村家庭经济收入水平较低,幼儿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挣钱,孩子大多在家里由老人看管,老人照顾孩子一般只解决温饱,家里少有零食。即使有“零食”,也都是自家生产的诸如馒头、黄瓜、红薯等,要是孩子饿了就吃这些东西,加之附近卖零食的商店少,所以买零食的机会也很少,糖果相对于农村孩子具有很大的诱惑,这或是糖果分享分值最低的主要原因。目前,农村幼儿园资金相对短缺,对幼儿玩具投入较少,为保证每个小朋友都能玩,教师一般都会要求幼儿玩具要一起玩,所以农村幼儿在玩具分享分值上相对较高。另外,从内在分享动力上看,玩具分享后还可以拿回来继续玩,幼儿分享付出的代价低,也就更愿意分享,而糖果作为食物分享后被消耗掉了,作为自己付出得到的奖品,对幼儿而言实施分享行为的代价也高,觉得珍贵,因而也不愿分享。
农村幼儿分享行为在3~5岁阶段呈持续发展趋势,4岁左右是分享发展的关键期。这与以往的研究一致。[5-6]3岁幼儿由于刚上幼儿园还没能更好融入集体生活中,在家里常常是大人围着孩子转,好玩的、好吃的都留给幼儿,由于没有同龄幼儿需要分享,所以在他们潜意识里没有分享概念。[7]而5岁幼儿在幼儿园经过了1~2年的集体生活,共同的生活既培养了跟同龄小朋友的感情,对分享的认识也有了更大的进步。因此,5岁幼儿在糖果分享和奖品分享水平上显著高于3岁幼儿。值得一提的是,在玩具分享上却没有出现年龄差异。这或许与农村幼儿玩具数量有关。如前所述,农村幼儿园或家里,由于玩具投资少,数量有限,教师或家长经常运用语言提示或暗示小朋友要一起玩玩具,因而遇到玩具分享物时,不论何年龄段的幼儿都容易出现分享行为。这也进一步说明教师或家长的引导与要求对幼儿分享观念和分享行为的促进作用。
研究还发现,总体来说农村幼儿分享行为不存在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这和一些研究结论基本一致。[8]但不同分享物的分享上,农村幼儿分享行为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玩具分享存在性别差异和是否独生上的差异,但不存在年龄差异;糖果分享和奖品分享,存在年龄差异,但不存在性别和是否独生上的差异。究其原因可能如下:糖果作为食物,是儿童最感兴趣的物品之一,加之农村条件有限,孩子零食少,糖果就更具诱惑力。农村家长或教师,当孩子表现好后,大多进行口头表扬或不表扬,参与游戏获得的物质奖励,对孩子来说稀有而珍贵。因此,面对极具诱惑力的糖果和稀有珍贵的奖品时,不论男孩还是女孩、独生幼儿还是非独生幼儿都表现出更多的利己行为。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随着对分享的认知和移情能力的发展,面对具有同样价值和意义的物品,表现的分享行为就不同。这和以往幼儿分享具有年龄差异的结论是一致的。当农村孩子面对玩具时,尽管它也是孩子感兴趣的物品,但在具有权威的教师教导和要求之下,不同年龄组幼儿都表现出了更多的分享行为。已有研究指出,儿童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发展从3岁时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性别差异,女孩胜于男孩。[9]由于女孩的敏感性和感受力比男孩强,在面对分享时,女孩会比男孩更容易注意到他人的需要,引起同情之心,因此她们都会显得慷慨主动,更愿意与同伴进行分享。加之目前虽然农村地区家庭生育观大有改善,但仍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农村男孩家长一般很少约束他,尽可能地满足所有的要求,这样男孩一般表现出比较骄横、霸道、自私,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的。而农村家长认为女孩子就应该文文静静、顺从听话,女孩在生活中受到过多限制,这样女孩在自主意识上会变得依赖,缺乏主见。在玩具分享之前,成人建议他们一起玩玩具,更多的女孩采取的是认同、同意的态度,而男孩不给就是不给,不愿分享。作为独生子女,由于缺乏同伴交往的机会,不能理解他人的需求,缺乏分享意识和分享技能,而农村非独生子女家庭相对不富裕,家中玩具少而孩子多,常常是一个玩具几个孩子一起玩,这使非独生幼儿能体会共同玩玩具的乐趣,让非独生幼儿更容易产生分享行为,所以独生幼儿与非独生幼儿在玩具分享上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
(二)提高农村幼儿分享水平的建议
1.重视农村幼儿的分享教育
家长要改变重智轻德、重养轻教的教育理念,重视幼儿的人格养成和社会性发展。在独生家庭中,有好吃的、好玩的,家长也要主动地去品尝,让孩子明白这些好东西不是自己一个人拥有的。家长可以作为分享对象训练独生子女的分享,当幼儿做出真实分享行为的时候,家长要避免“假装分享”行为,真诚地接受孩子的分享,这是独生子女真正分享行为建立的基础。在非独生家庭中,在面对分享行为的时候,农村家长一般都是强迫性让孩子去分享,这样的孩子大多是屈服权威的被动分享。要培养非独生子女的主动分享,家长可以用商量的口吻来让幼儿分享,提供更多的可选择性的物品,尊重幼儿的需要,向幼儿灌输平等、互利的分享原则,使幼儿由被动分享转化为主动分享。农村幼儿园教师要通过培训等学习途径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能够按照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幼儿园教育规律,选择切合农村幼儿的分享教育内容与方法。
2.以食物、奖品为契机激发农村幼儿分享行为
本研究发现,在教师语言提示下农村幼儿玩具分享上不存在年龄差异,而且玩具分享分值最高,而食物分享和奖品分享分值相对都低,这不仅说明成人的语言提示对孩子分享的积极作用,而且也给我们培养农村幼儿分享行为提供了新的路径。农村幼儿零食不多的情况下,任何食物都可以作为分享物来培养幼儿分享意识,激发幼儿分享行为。对于常见的、常吃的食物,鼓励幼儿主动与家人、老师、同伴分享,让幼儿知道分享食物是快乐的,对于难得的食物,成人可以先做表率,慷慨与人分享,并引导幼儿做出分享行为,既为幼儿提供了分享行为的榜样,也有助于幼儿抗拒诱惑能力的培养。对幼儿分享行为的鼓励不单单是精神方面的,还应该加上物质激励,以强化幼儿的分享行为。
3.多用积极反馈强化幼儿分享行为
在农村,受传统文化影响,人们之间(不管是夫妻、朋友之间或是父母对子女)表达感情更为含蓄、不外露。[4]35很难听到大人用鼓励的语气对幼儿表达赞扬。然而幼儿整体认知比较低,对行为的好坏不能很好地区别,这就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当孩子做出分享的时候应该及时给予他口头表扬、拥抱或其它奖励,农村幼儿由于与父母相聚的时间很少,父母更应该抓住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多观察孩子,对孩子的好习惯应时常鼓励,比如孩子拿两个糖果给妈妈一个,妈妈就应该说:“宝贝,你真棒。谢谢你把东西分享给我。”多用鼓励的语气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让孩子理解分享是一种好行为。这样他的内心是喜悦的,这种喜悦的心情会促使他把好的行为继续下去。作为教师,在幼儿园应以发散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当幼儿某次与别人分享了一件东西,比如玩具、食物,或者把自己的情绪体验等讲给别人听的时候,教师应及时给与正面的强化[10]。教师可以多做些小奖品,做个有心人,如果有小朋友愿意把自己东西分享给别人,教师应在集体活动时大声表扬小朋友的行为,并把奖品奖励给他,让小朋友知道分享是一件光荣自豪的事情。在教师引导幼儿分享行为的时候,也要充满赞许的目光,面带微笑,亲切地点点头,或者翘起大拇指等面部表情和身段表情也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从而进一步强化分享的动作,自觉地做出分享的行为。
4.教给农村幼儿分享技能
观察发现,一些幼儿看见对方手中有玩具,眼睛一直盯着玩具而没有任何语言和行为上的表现,或是直接把想要的东西夺过来。当问及不分享幼儿为什么不分享时,一个5岁的幼儿的回答是:“他们都想要,我不知道给谁”。显然农村孩子缺少交往技能不知道怎样与其他孩子分享。作为农村教师或家长,需要在日常的活动中来教给幼儿分享的方法。比如面对孩子只与好朋友分享时,引导孩子换位,从而学会平等分享;面对分享物少时,教孩子耐心等待,轮流分享,或学会谦让,先宾后主。当自己想玩别人的玩具或想吃别人的东西,应该有礼貌地去要,借玩具懂得爱惜,玩完了要及时归还,享用了食物要真诚地表达谢意。已有研究表明,移情训练能有效促进幼儿分享水平的提高。[11]因此,作为教育者的家长和教师,有必要通过移情训练,让幼儿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体验、去感受,从而增加幼儿主动分享行为。
幼儿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的特点,培养孩子分享本质上是要求孩子考虑他人的需要和感受,逐渐去自我中心化。因此,成人在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和行为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幼儿这一年龄特征,尽量理解和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嵇 珺,刘晶波.幼儿分享教育的价值与实践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11(12):52-57.
[2] 郭力平,杨 恒.年幼儿童分享行为的研究进展及启示[J].幼儿教育,2008(7,8):79-82.
[3] 许 玲,崔亚平.儿童分享研究综述[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1):101-104.
[4] 惠吉霞.农村幼儿家庭亲子沟通特点研究—以山东省日照市三庄镇为例[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2.
[5] 李德显.幼儿分享意识、分享行为发展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3(12):16-18.
[6] 张金荣,高 丹.教师暗示和同伴熟悉度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调查研究[J].早期教育,2011(1):16-18.
[7] 吴 洁.小班幼儿分享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文学教育,2013(2):156.
[8] 赖佳欣,郭力平.学前儿童分享行为的差异性[J].学前教育研究,2012(12):20-26.
[9] 杨淑萍,杨俊平.幼儿分享意识、分享行为发展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3(6):830-835.
[10] 陈丽华.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J].文教资料,2010(6):148-149.
[11] 牟群英.移情训练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研究[J].早期教育,2014(3):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