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六安茶业发展的思考
2014-03-27杨精明
杨精明
对六安茶业发展的思考
杨精明
(安徽省六安市农业委员会,六安 237000)
六安产茶历史悠久,名茶荟萃,拥有六安瓜片、霍山黄芽、舒城小兰花等众多历史名茶。全市现有5个产茶县区,其中霍山、金寨、裕安、舒城是安徽十大产茶县区。近年来,在各级领导关心支持下,六安茶产业取得了显著效益。2012年,全市茶园总面积3.43万hm2,可采面积2.87万hm2,茶叶总产1.6万t,一产产值10.8亿元,产业综合产值超过36亿元,茶产业成为山区农村经济发展、茶农增收的主要支柱。
1 树立标杆——打造世界上最好的绿茶
1.1 独特的环境
六安处在北纬31°地区,昼夜温差大,茶叶生长期长,光合作用充分,茶多酚、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高。自古高山出好茶,六安瓜片产于大别山区,茶树多生长在海拔500m~700m的高山上,群山环抱,茂林翠竹荫护茶树。茶区内有佛子岭、磨子潭、响洪甸、梅山、龙河口、白莲崖六大水库贯穿其中,水系的云集程度世界罕有,茶山上整日云雾缭绕,湿度大,漫射光多,茶树中营养物质的积累丰富。
1.2 独特的外形
六安瓜片属特种绿茶,是世界上唯一无芽无梗的绿茶,完全由单片叶制作而成,采自茶树二、三叶制作,叶片要求“壮”不“嫩”,以保证品质。去芽既保证了单片的形体,又保证了茶汤无青草味;梗在制作过程中已木质化,剔除后,可确保茶味浓而不涩,甘而不腻,喉有余香,回味无穷。
1.3 独特的工艺
在六安瓜片制作过程中的“拉老火”工艺对形成特殊的色、香、味影响极大。此道工序,要求两位精通技术的壮汉抬着一副装满茶的特制烘篮,在特制的木炭上不断烘烤,炭火猛烈,火苗盈尺,抬篮走烘,一罩即提;经常需要二、三副烘篮交替进行,一抬一步,边烘边翻,节奏紧扣,配合默契,如跳古典舞蹈,次数在八十次以上,直到茶叶起霜有润、清香扑鼻才算完成。此谓名副其实的“火攻”,为中国制茶技术一绝。
2 政府有形之手——从六个方向给力
政府抓茶叶生产时要有针对性的思路,要找准着力点,即“三高三大”——“高位推动、高调宣传、高效管理、资金的大投入、统一的大市场、社会的大参与”。
2.1 高位推动
茶产业在发展时往往出现“上无压力,下无动力”局面,形成产业小、发展慢的情况。茶叶也不是每个地方都有,只有山区才有,是山区特有的资源。种茶、采茶发展茶产业是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同时,茶产业的发展又要求保护茶区的生态环境,真正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因此,政府要重视茶产业发展,要高位推动茶产业发展,纵观茶产业发展比较好的省市无不是高位推动的结果。近年来,六安市相继制定出台了《六安市茶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推进茶产业发展的意见》,组建了六安市茶叶发展局,建立了六安市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市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3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茶产业发展。各产茶县区政府制定了相应的茶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茶产业发展意见,建立“以奖代补”机制,安排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这对推动六安茶产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2 高调宣传
茶叶可分为青茶、红茶、绿茶、白茶、黑茶、黄茶六大茶类。青茶中著名的有铁观音、武夷岩茶、台湾冻顶乌龙等。红茶中著名的有正山小种、滇红、祁门工夫等。绿茶中著名的有龙井、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等。白茶中著名的有白毫银针、白牡丹等。黑茶中著名的有普洱茶、茯砖茶、六堡茶等。黄茶中著名的有君山银针、黄芽、黄大茶、蒙山黄芽等。消费者可以选择六大茶类中的任何一种茶,如何让消费者就选择你的品牌茶叶?这就需要高调宣传。茶叶不是人们的必需品,而是嗜好品,它不仅仅是饮品,更重要的是对人体有保健功效。茶叶中含有丰富的生物碱、茶多酚类、维生素类、氨基酸类、多糖类有机化合物及其他含量少却活性高的无机化合物,使茶叶对人体有提神、消暑、利尿、消炎、护齿、明目、解毒、醒酒、抗衰老、降血压、防辐射、防癌抗突变等保健功效。茶叶的这些功效必须通过高调宣传,让消费者接受、认可、选择。政府确定茶叶主打品牌后,不断地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方式及国内外茶博会、茶交会、茶文化节等重大茶事活动高调宣传主打品牌,请明星代言、增加户外宣传广告等形式,让消费者普遍接受这个品牌,认可这个品牌,从而选择这个品牌,带动整个茶产业发展。近年来,六安市及产茶县区政府授权其茶叶协会,通过茶叶协会不断整合茶叶品牌,确立了六安瓜片、霍山黄芽、舒城兰花、金寨翠眉、华山银毫等主打和公共茶叶品牌。市及产茶县区政府并先后举办了13届六安瓜片茶文化节、9届霍山黄芽文化节、7届名优茶手工炒制擂台赛,组织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茶博会、茶交会、茶文化节等重大茶事活动,这些活动对提升六安茶品牌的知名度,宣传六安茶,推动六安茶产业发展具有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2.3 高效管理
茶叶质量安全是茶产业发展的生命线,要始终把茶叶质量安全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确保茶叶质量安全,实现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一是做好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管理:市及产茶县区农业执法部门,要加大对辖区内农资经营户的监管,各农资经营户要建立有详细的销售台账,对各种出入的化肥、农药做明确登记,严禁高毒高残留违禁农药、除草剂在茶园中使用,一经查处,严肃处理。二是标准化生产: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与农户签订茶园生产管理合同,高价回收茶叶鲜叶,农户严格按照企业制定的生产管理规程进行农事操作,确保茶叶质量安全,对因管理不当影响茶叶品质的,依据签订的合同进行赔偿,严重的将追究法律责任。同时,在茶叶加工、包装和运输过程中严格按照食品卫生法要求实现清洁化操作。三是农产品检测:企业的每一批次茶叶产品,必须通过第三方权威质量检测机构严格地检测,确保茶叶质量,保证进入市场的茶叶产品都安全、健康。
2.4 资金的大投入
茶产业与其他产业一样,其发展同样需要资金的大量投入,且投入量越大回报就越大。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制定出台相应的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并从2013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300万元的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茶产业发展,各产茶县区在出台支持茶产业发展政策的同时,大力整合现代农业发展项目资金,霍山、金寨、舒城等县区每年整合不低于1000万元的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奖补茶农,促进茶产业发展。各产茶县区积极从省、市争取茶产业发展项目资金,促进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茶叶加工流水线研发和改造、夏秋茶利用与茶产品开发,促进茶产业发展。2013年,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专家与六安市重点茶企进行对接,在资金和技术上支持六安茶产业发展,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共同推动茶产业发展。在财政、项目支持的同时,市及各产茶县区政府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引进外来资本投入茶产业,“徽六”、“一笑堂”、“抱儿钟秀”、“福驾”等茶叶公司的生根发芽,极大地带动了全市茶产业发展。
2.5 统一的大市场
茶产业的发展,同样需要做好市场规划,且需要有大市场的规划。这个大市场包括产地市场和产地外销售市场,其中销售市场分为实体市场和虚拟市场(电子商务)。茶叶的产地市场主要指大型的茶叶交易市场、大型的茶叶休闲场所等,这些是茶产业发展的基础,没有这样的产地场所,茶产业必然难以发展。目前,全市已拥有六安国际光彩茶叶大市场、大别山绿色商城、朱堂茶叶市场等年交易量2000t以上的茶叶交易市场5个,满足茶叶交易的需求。当前,市政府正在谋划建设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六安茶叶综合体(六安茶城)及六安瓜片茶叶博物馆,这些产地市场的完善,将进一步推动全市茶产业发展。政府鼓励支持茶企到市外、省外扩展销售渠道,通过开专营店或直销店等形式,开拓实体市场,带动产业发展。网购是当前时尚的购物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因此,要重视支持建设和发展电子商务(虚拟市场)。当前,“徽六”、“皖云”、“汉唐清茗”、“兰花”等茶叶企业,已经在网上建立了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并取得了一定销售业绩,这是可喜的事情。产地市场是茶产业发展的基础,销售市场是茶产业市场,六安市在完善产地市场的同时,鼓励支持茶企开拓巩固销售市场,推动茶产业发展。
2.6 社会的大参与
茶产业的发展需要社会资本的投入,更需要外来行业的跨行进入,需要形成社会的共同参与,从而刺激带动茶产业发展。从事茶产业行业的经营者们多是从茶叶生产起家,这些经营者们往往缺乏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长远的发展规划,发展的上进心不大,思维理念僵化固守,无法适应茶产业的发展。外来行业跨行进入茶产业,带来资金的同时更带来了现代的企业管理理念,甚至把好的创意引到茶产业当中来,往往能轻松地将企业做大做强。“徽六”公司董事长以前从事农机配机行业、 “一笑堂”、“抱儿钟秀”公司的董事长以前从事传媒业、“皖云”公司的董事长以前从事餐饮业,“安徽兰花”公司董事长以前从事羽绒行业,现在他们都转入茶产业,并且做得很成功,成为我市茶企业中龙头公司。相反,那些多年来一直在茶叶界从事茶产业的企业,却发展缓慢,难以带动茶产业的发展。这些事实告诉我们,鼓励吸收外来资本或其他行业进入茶产业,对促进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政府应该鼓励更多的茶叶界以外的人参与到茶产业中来,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外来行业人才进入,形成一个社会共同参与、积极参与的发展势头。同时,也营造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社会团体支持茶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茶产业发展。
3 依托科技创新——促进茶产业全面提升
3.1 创新的核心——思路创新与自我升级
(1)政府的管理者要找对思路。农业工作者经常会产生一个误区,那就是就农业抓农业,概念来说就是就一产抓一产,往往造成抓得越好,出来的产品越多,将来市场打不开,销量也就上不去,效益更上不去,往往走的弯路太多,所以政府的管理层在制定茶产业规划的时候,要有创新的思路,就是以三产带动二产,用二产带动一产,用这样的理念引领茶产业发展。
(2)企业管理者要从企业主向企业家方向转变。任何企业都想做大做强,事实上企业主多,而企业家太少,所以很多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同时,一些做大的企业多是家族式企业,在组织机制、人力资源配置、决策等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导致企业难以做强。企业要想做大做强,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要有战略性思维和超前的眼光,必须用现代管理的理念引领企业发展,对企业进行专业化管理,对市场进行科学化管理,对人才进行人性化管理,不断超越自己,提升自己。
3.2 创新的方向——高效、安全、健康、品牌
(1)茶树种植要向良种化、标准化、无公害化和可持续化方向发展。一是繁育和推广茶树良种:大力繁育、推广、种植无性系良种茶苗,保证茶叶品质。二是建立标准化茶园:建立标准化茶园,实施物理防控、配方施肥等先进管理技术,引导茶园向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提高茶叶产品质量,提高茶园综合效益。三是茶园无公害化:通过茶园修剪、合理施肥、微生物治虫、灯光诱杀等技术综合应用,不施或少施化学农药,保证茶叶的品质。四是茶园可持续化:茶园及周边要栽植或保留有遮阴树,不能只采茶种茶,只开发不保护;茶园附近要建有统一的垃圾处理设施,生活垃圾等要统一集中进行处理,确保茶园周围水源、土壤等不受污染;茶农要合理采摘、合理管理茶园,不过度索取,不随意管理,促进茶树与周围生态和谐发展。
(2)茶叶加工要向规模化、清洁化、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当前,我市规模化的茶叶加工企业屈指可数,大部分企业还是小作坊式企业,名优茶生产加工还主要依靠人工。小作坊式生产,不但劳动强度大,加工效率低,加工成本高,而且茶叶一致性差,甚至容易混入杂物,品质难以保证。目前,我市人工成本上涨且农村劳动力十分紧缺,规模化、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加工对提高生产效益,降低生产成本,确保茶叶品质意义重大,是茶产业发展的方向。
(3)茶叶产品要从农产品向商品、工业品、营养品和保健品方向发展。近年来,六安茶产业发展较快,大致经历了恢复、发展和提速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2005年左右,以知名商标注册成功为标志的六安瓜片恢复阶段,即六安瓜片由农产品向商品方向发展。第二阶段,从2006年开始到2010年左右,以茶叶龙头企业崛起为标志的六安瓜片的发展阶段,六安瓜片开始走向安徽、走向世界,即六安瓜片由商品向工业品方向发展。第三阶段,从十二五开始到现在,以茶叶与文化结合为标志的六安瓜片做大做强阶段,即六安瓜片由农产品向营养品和保健品、文化休闲方向发展。茶产业若要做大做强必须与文化相结合形成茶文化,增加茶叶的附加值。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产品逐步向高科技、多样化和保健的方向发展。由单一的片茶向速溶茶、果茶、药用茶、茶食品、茶果冻、茶粉、茶制洗发剂、浴剂等方向发展。
(4)茶文化优势和资源优势要有效地转化成产业优势。六安产茶,始于秦汉,六安茶叶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六安山川锦绣,胜迹众多,境内有天堂寨、铜锣寨、万佛山、八公山、白马尖等风景胜地,有万佛湖、安丰塘、水门塘等休闲度假场所。有效地将茶文化和资源优势结合在一起,发展茶文化旅游产业,开展茶乡茶景观旅游、休闲旅游、推出开采仪式、采制茶体验旅游、茶乡精品游等特色旅游项目等,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同时,将茶文化旅游与六安山水生态、人文景观、风土人情旅游融为一体,与红色旅游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延伸茶产业链条。
(5)茶叶销售要向品牌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拉菲”在中国卖一万多人民币,如果红酒没有品牌的话,“拉菲”最多也就十几欧元,这就是品牌的重要性。同样,茶叶也需要品牌,因为这是一个品牌的时代。实践证明,企业产品没有品牌是做不大的。茶叶企业要从单一的生产加工转化为注重品牌销售和渠道建设,通过整合资源树立主导品牌,不断围绕主导品牌,打造服务和支撑体系,提高品牌的认知度,扩大品牌的影响力,让茶叶品牌走向世界。
3.3 创新的钥匙——因势利导,因企而异
在茶叶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广大中小茶叶企业生存面临严峻考验,不转型升级、不科技创新,企业就要垮掉,转型升级后如果顶不住巨大的成本压力也会垮掉。那么广大中小茶叶企业如何进行科技创新?如何实现产业成功升级?这就需要变通。变通即根据情况而变动,不拘泥成规。企业之间的规模不同,产品不同,营销策略不同,发展思路不相同,变通的方式也就不同,应该根据自己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科技创新,逐步实现转型升级。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产品单一、技术力量薄弱,抗风险能力低,从产业、商标、国际化等方面进行创新与升级等于是空谈。大企业在产业升级中主抓产品生产也不切实际。创新与升级没有统一的模式,没有固定的标准,企业不同,创新与升级的方式就不同。企业要发展什么,向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企业管理者必须对这些进行准确定位。企业的发展目标确立后,企业管理者就需要根据企业的现实条件进行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在创新与升级过程中要能抵御住各种压力,坚持自己的选择,做到知时知量,让企业在创新与升级中不断地适应,不断地发展,直至成功。当然,任何的成功都不可能被复制,今天我们向成功者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并非单纯地模仿,重走成功者的旧路,而是从他的成功中得到启发,用创新的思维思考企业的发展,用创新的思维去把握创新的灵魂!
S571.1
A
1006-5768(2014)02-0054-04
2013-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