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4-03-27杜式秋
杜式秋
(广东汕头市澄海区农业局,515800)
澄海地处北回归线,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日照充足,具备优越的蔬菜栽培条件。近年来,围绕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科技服务能力,不断满足蔬菜产业发展需要和农民致富需求,澄海区切实创新农业发展理念,立足本地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打造具有澄海地方特色的蔬菜产业,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蔬菜产业朝集约性、规模化、商品化和科技型、创值型、产业化方向发展,蔬菜产业发展迅猛,产业初具规模,获得2011年度“广东省蔬菜生产先进县”称号。
1 澄海蔬菜生产基本情况和特点
1.1 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稳中有升
总体上看,近年全区蔬菜的播种面积和产量稳中有升,蔬菜播种面积和产值在种植业中均居首位,已形成较好的产业基础。2013年,全区蔬菜总播种面积18048 hm2,总产量731576 t,总产值达232744万元,约占种植业总产值的75%,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 2533 hm2,总产量 690900 t,建有 10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其中连片规模66.7 hm2以上的有4个。澄海区蔬菜基地主要分布在莲上、莲下、溪南、上华、盐鸿、凤翔等6个镇(街道),面积2866 hm2,占全区蔬菜耕地总面积的86%。
1.2 品种不断更新,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澄海区充分利用在蔬菜种业研发方面的优势,依托汕头白沙蔬菜原种研究所、澄海利农蔬菜良种研究所等品种研发单位,加强了优质、抗病、高产蔬菜品种选育及引进示范推广工作,有效地提高蔬菜品种的抗性、商品性和适应性,良种不断更新,蔬菜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
品种结构和布局不断优化,并形成较为合理的比例。涌现了南湾大路菜,莲上、溪南叶菜时菜,上华瓜茄豆类,盐鸿西芹,莲华食用菌等各具特色的生产基地。
1.3 先进实用生产技术加速推广
先进实用生产技术和保护地设施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已在全区蔬菜生产上进行,如冬春小拱棚薄膜覆盖栽培技术、夏季遮光网应用技术、地膜覆盖技术、育苗移栽技术、反季节蔬菜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确保蔬菜稳产、均衡和安全供应。
1.4 蔬菜生产及周年均衡供应水平不断提高
大力推广蔬菜周年生产综合技术,在人多地少的澄海走出一条蔬菜发展的新路,在提高单位产出和效益上下功夫。特别是莲上镇生产试验成功的每年9~11茬的蔬菜复种指数模式在全区推广应用,在保证了我区蔬菜常年耕地面积总体稳定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复种指数,增加蔬菜播种面积,增加蔬菜总量。在有限的耕地上提高土地创值率,做足特色蔬菜生产文章,澄海蔬菜生产基本做到淡季不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品种多样、供应充足。
1.5 蔬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2010年,澄海区组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配备专业检测设备,编委定编定员,开展蔬菜为主的农残检验检测。各基地也相应建立速测检测服务机构,立足基地自检,从源头上把关,开展蔬菜产品质量安全自检,同时采取定时和不定时方式,积极组织,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从投入品环节确保蔬菜生产和消费质量安全,同时在生产基地和大型农批市场配备农药残留速测仪,配备人员,对生产基地和专业农批市场开展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速测,扎实抓好基地产品收获、上市前速测自检,做到上市农产品质量达到食品安全要求,逐步建立起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和质量追溯体系,推动农产品标识上市进程。适应市场准入制日益完善新形势的要求,我区蔬菜生产朝着品种优质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的方向发展,提升产品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出口量,获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1.6 蔬菜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
目前,全区有农业龙头企业19家,其中省级3家、市级9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3个,农产品销售流通组织30个,蔬菜集散市场40多个,蔬菜腌制加工厂450多家,集蔬菜运销、蔬菜冷冻保鲜企业5家,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支撑,农产品加工流通组织为补充的产业体系,其中涂城蔬菜批发市场年蔬菜交易量5万t,交易额1.2亿元;南湾蔬菜批发市场年蔬菜交易量4.5万t,交易额0.9亿元。在蔬菜批发市场以及广东海特果蔬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区鲜菜及蔬菜加工产品远销省内外诸多城市,每年还销往中国香港,出口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日本等地区与国家,实现商品率100%。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蔬菜产业化程度不高
目前全区蔬菜产业仍有相当部分以农户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为主,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差,缺乏组织引导,导致产销脱节,量多价贱,增产不增收。
2.2 蔬菜生产从业人员科技素质有待提高
据调查,目前我区蔬菜生产从业人员70%以上为小学以下文化程度,20%为初中文化程度,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0%以下。由于科技素质偏低,蔬菜生产从业人员难以学习先进的农科技术,大部分仍依靠传统的经验进行生产经营。因此,生产经营手段较落后,科技含量不高,抵御灾害能力较差,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2.3 蔬菜产销衔接有待加强
目前澄海蔬菜年总产量达731576 t,大部分要靠开拓外地市场或产后加工才能产生效益,蔬菜产销组织化程度不高,特别在拓展销售网络、延长产业链的组织化水平、企业带动基地生产、形成蔬菜品牌等方面,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3 发展对策
以推动蔬菜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突破口,推动产业跨越式发展,形成有澄海特色的蔬菜主导产业,进一步推动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不断培植农村经济增长点,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3.1 不断提高复种指数,增加蔬菜播种面积,增加蔬菜总量
澄海地处亚热带,春季常受连续低温阴雨影响,夏季秋初又受热带气旋暴雨和高温的威胁,每年都不同程度出现春、秋两个蔬菜供应淡季。为克服自然条件带来的不良影响,确保蔬菜实现周年生产和供应,近年来,我区推广小拱棚薄膜防寒栽培、遮光网应用、品种季节安排等为核心的蔬菜周年生产综合技术,努力走出一条发展的新路,在提高单位产出和效益上下功夫,保证了我区蔬菜常年耕地面积总体稳定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复种指数,增加蔬菜播种面积,增加蔬菜总量。在全区推广普及每年8~12茬的蔬菜复种指数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就可突破蔬菜产业发展的瓶颈,提升蔬菜产业发展的层次,形成有澄海特色的蔬菜发展模式,大幅度提高耕地创值率,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也是实现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关键点。力争至2020年,全区蔬菜平均复种指数达到6~7茬,新增蔬菜播种面积6666 hm2,增加总产量 25万 t。
3.2 创新生产模式,开展高新技术的示范,带动面上生产,形成新的增长点
一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推广莲上、溪南等蔬菜设施化生产基地的做法,扩大遮阳大棚等实用型生产设施的应用,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加大扶持力度,提高特色农业基地的物质装备水平,引导群众发展多种棚体结构,鼓励多发展投资较小的大棚、钢管结构加遮光网等棚体结构,大力发展节水喷灌设施,使种植业生产基地向设施化方向发展。力争至2020年,蔬菜设施栽培面积比例达到80%,园艺作物节水喷灌面积比例达到90%。
二是建设蔬菜优新品种展示示范园,开展蔬菜优新品种选育、引进及展示示范。我区蔬菜产业发展较快,由于缺乏品种展示平台,推广良种覆盖率未能跟上发展步伐,仍存在很大增产增收潜力,因此,建立优新品种展示示范园,作为我区开展新品种引进、示范和推广的工作平台,对促进良种推广、实现增产增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开展良种推广相关工作,实现全区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同时促进蔬菜生产增产增收,在增产创值部分,良种贡献率达50%以上。
3.3 扶持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产业化经营
大力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四大经营主体”和农业园区、专业镇村、农产品商品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四大发展载体”,促进农业生产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积极争取从用地、税收、信贷和资金项目安排上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做好宣传引导、示范推广和指导服务工作,扩大合作社的覆盖范围,在产区和销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鼓励龙头企业积极与农户建立合作关系,实现订单农业,达到增加收入、降低经营风险的目的,形成“小生产、大市场,小基地、大群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格局。
3.4 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提高蔬菜生产者素质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区农业局为核心,以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下属各事业站所为辅助,以镇(街道)农业服务中心为配合,以农业园区为载体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有计划地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业科技下乡咨询和田间技术指导等活动,开办各类培训班,培训农民骨干,有效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科学种菜水平。构建起一个职能明确、机构完善、队伍精干、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形成以“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捷新机制。
3.5 加快农情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农情信息服务和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工作,整合农业信息服务资源,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质量,特别是要建立区级农情信息平台,各农业主产镇(街道)也要建立镇级农情信息平台,发展基层农村信息员队伍,加快农业信息进村入户,使政策、技术、市场信息的覆盖面进一步提高,为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决策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