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新校区建设筹资及风险防控
2014-03-27成永康
成永康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400053)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进程不断推进,高校新校区建设成为教育改革的外延扩展和发展需要,国内诸多高职院校已将其列为学校发展的战略重点。然而,在新校区的建设工作中,不仅要考虑到建筑设计科学合理、功能布局经济适用,更重要的是如何筹措巨额建设资金,有效控制财务风险,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
1 新校区建设筹资模式
1.1 土地资产置换
由于高校属事业性质,财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资金来源渠道有限,事业结余资金难以支撑新校区建设的巨额投入。在符合城市规划总体要求的前提下,老校区土地置换是各类学校新校区建设首要考虑的筹资模式。
老校区土地置换要经地方政府认定,由具有土地收购储备职能的公司实施,收购储备公司可以采取提前支付收购价款,也可以与学校协商分期支付收购价款。按照收购储备公司与学校签订的收购储备协议办理老校区土地收购储备审批手续,将老校区土地使用权过户到收购储备公司,待新校区建成投入使用后,再将老校区土地实收储备公司。老校区土地经收购储备公司收购储备后,由收购储备公司按照招拍法出让规定,交国土部门依法进行招拍挂牌出让,学校所得收益全部用于新校区建设。
1.2 政府与举办方投入
新校区建设资金政府投入主要体现在由地方政府建设大学城、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如:采用贷款化债、土地整治、市政配套、税费减免及在规定时限适当提高学校收费标准等措施,降低学校建设成本,增加现金流专项用于新校区建设。
因体制原因,部分高校属行业举办方和地方政府共建高校,在校区迁建推进过程中,行业举办方主要采取内部委托贷款、基建项目投入、增加办学补助,以及在老校区土地置换与新校区征地启动关键时点,为学校垫付前期启动资金等方式给予学校支持。
1.3 银行贷款
以学校作为贷款主体,利用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融资便利,通过贷款取得新校区建设资金,能有效缓解学校面临的建设资金压力。特别是部分高校老校区土地置换后仍面临较大资金缺口、短期流动资金不足等问题,这些都可以通过银行贷款资金解决。按照贷款期限、条件、用途及偿还方式等标准,高职院校一般选用中长期固定资产信用贷款和部分流动资金贷款相结合的模式,既满足了资金需求,又解决了学校担保和抵押问题。
1.4 BOT融资
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移交。它主要的思路是由项目公司负责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融资、建造、经营和维护;在规定的特许期内,项目公司拥有投资建造设施的经营权或部分所有权,允许向设施的使用者收取适当费用,并以此回收项目投融资、建造、经营和维护的成本费用,以偿还贷款;特许期满后,项目公司将设施无偿移交给学校。近年来,BOT项目融资模式不仅在政府的公共基础设施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其成功的经验也被引入了高职院校融资的领域之中。但由于该方式具有较高的筹资成本和管理难度,一般只适于高校可经营的非教学设施建设,如学生公寓、食堂、宾馆、产业孵化园、浴室供热系统、网络通讯等后勤设施建设。
1.5 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又称金融租赁或财务租赁,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供货人的租赁标的物的选择,由出租人向供货人购买租赁标的物,然后租给承租人使用。它是集融资与融物、贸易与技术更新于一体的新型金融产业。
学校通过融资租赁模式筹措新校区建设资金,可将该方式与银行货款相结合,采用多元化的融资组合,能优势互补、长短结合。在银行融资进度不能确定的情况下,能提前给予学校授信额度,针对时点性需求放款,有效规避银行贷款资金使用的用途限制;且融资租赁设备可以确认为学校固定资产,满足教育设施设备审核的需求。
2 新校区建设筹资风险类别比较
通过上述高职院校新校区建设筹资模式的分析,结合各所学校实际情况,目前新校区建设筹资风险主要有四类,即:政府(举办方)扶持型风险、资产运作型风险、贷款依赖型风险和混合协调型风险。
2.1 政府扶持型风险
政府(举办方)扶持型风险就是在高校新校区建设过程中,资金来源主要依赖国家以及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并辅以各项配套优惠政策或在行业举办方专项补助投入过程中易出现的风险。由于各类院校从管理体制、地域环境、办学层次上均有较大差别,很难做到每所学校都能充分享受到政府(举办方)的各项投入;政府出台的优惠配套政策一般具有时效性;因受体制制约,举办方资金投入政策及渠道受限等多种因素,容易造成学校建设资金短缺,项目推进困难。
2.2 资产运作型风险
资产运作型风险就是通过整合学校资源、经营各类资产筹措资金,在置换拍卖老校区土地、BOT项目融资、出让学校闲置资产、出租设施、转让技术等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学校通过资产运作筹措资金,政策性较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求必须遵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按照规定方式和程序履行手续,否则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学校在对设施进行经营时,要做到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设施完好。如果没有相关资产营运内部管理制度进行控制,学校利益将会受损。
2.3 贷款依赖型风险
贷款依赖型风险就是高校新校区建设过程中,由于所需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出现到期无力偿还本息的风险。银行贷款虽然能使学校建设资金迅速到位,但贷款利息会加大学校财务负担,盲目而缺乏控制的银行贷款甚至会影响学校教学的正常运转。如果贷款规模超过学校的财务承受范围,将直接导致该校的财务状况失衡,造成资金链断裂。
2.4 混合协调型风险
新校区建设所需资金采用多种渠道筹集,由于资金来源途径广、资金性质多样,属多种模式组合,其间产生的风险就是混合协调型风险。学校如何结合实际,合理控制各项筹资方式的比重;如何调动各方积极性,做到优势互补,降低筹资成本和规避风险,其难度较大。
3 财务筹资风险防控与管理
财务筹资风险防控,要求各高校在充分认识财务风险的前提下运用风险决策、风险防范和风险处理等手段,对风险可能产生的损失采取补偿措施,以确保高校资金运转的连续、稳定和高效。
为及时发现和识别风险因素,科学准确地衡量风险,积极有效地控制风险,学校应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在筹措新校区建设资金的过程中,大部分高职院校除老校区土地置换外,其建设资金都是通过长期大额银行贷款和BOT项目融资来解决建设瓶颈问题。因此,做好银行贷款和BOT项目融资风险防控与管理尤为重要。
3.1 银行贷款风险防范
学校要控制防范银行贷款风险,一是要精确测算和控制贷款规模,把融资成本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合理选择贷款期限和还款方式,充分考虑建设资金需求与还贷资金供给的时间分布状况,在降低资金成本和控制财务风险之间进行合理权衡;三是加强在建项目过程控制,在设计阶段推行设计招标和限额设计,强化对方案的审查,重点评价主要经济指标。在招标阶段要提高工程量清单质量,减少暂定项目和漏项。在施工阶段要严格控制项目变更和签证,加大隐蔽工程监督。在结算阶段建立合理有效的审核机制,发挥审计职能;四是搭建平台,拓展渠道,增强偿债能力,如成立专门的筹资机构争取社会捐赠、开展联合办学、加强校办产业成果转化等措施增加学校收入。
3.2 BOT项目融资风险防范
由于BOT融资方式需要引入一个或多个投资者,加大了项目建设管理和后期经营管理的复杂性。同时,投资者要求较高的投资回报,导致融资成本较高,风险加大。
首先应防范融资成本与利益冲突风险。由于参与项目的各方都认为在提供产品、服务以及承担开发成本时应该得到更高回报,所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往往没有全面征求各方意见,或对各方利益考虑不周,从而产生危机,导致项目失败。因此,学校根据投资人的企业性质、股权结构和资金实力,认真组织对合作伙伴的甄选和考察最为关键。如企业资金不能按期到位、建筑材料采购无计划、暗箱操作招投标、拖欠工人工资、偷工减料为“豆腐渣”工程等,都将给学校造成重大损失。
其次是BOT项目在建设经营期间,建设资金、流动资金、经营管理等各种风险均由项目公司承担,学校在特许经营期间不能获得任何经营利润,没有直接控制权。为更好控制风险,学校应与项目合作方签订“特许权协议”来实现风险分配与控制转移。一般由学校承担利息和汇率变动风险;项目公司承担工程计划、质量控制、竣工延期及超投资预算风险;运营商承担经营和管理风险。
4 结束语
高校新校区的建设缓解了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局面,同时也提升了高校自身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但通过各类筹资渠道筹措的巨额建设资金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学校切不可高估发展的客观条件,追求过快的发展速度、过高的发展定位和单一的外延型数量扩张发展模式。要实事求是地确定规划章程、理性控制办学规模,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1] 王守军.从无为到有为-对高校贷款实施控制政策的评价[J].经济问题探索,2006,(5):144-149.
[2] 于晓春.浅析BOT在高校的应用[J].教育财务研究,2006,(3):33-35.
[3] 童青.高校新校区建设融资风险分析[J].财会通讯,2009,(2):130-131.
[4] 孙磊,郭华馥.论高校新校区融资贷款的管理[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3):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