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创世神话对比意蕴探微

2014-03-27

关键词:创世神盘古女娲

孙 静

(金陵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南京 211169)

一、引言

神话传说是一个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反映,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神话的传承和散播又会反过来影响着后人的集体无意识。西方学者弗雷泽认为,神话是文化的有机成分,它以象征的叙述故事的形式表达着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的基本价值观[1]。中国学者也认为,神话是民族精神的最集中、最本色的闪光,是民族文化最悠久古老、最顽强健壮的生命之根,也是民族文化的本质特征所在[2];“通过对不同民族神话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对各民族深层文化的异同略见一瞥”,“神话起源于人类的幼年时期”[3]。那时的中国,还处于上古时代,和西方世界相距十分遥远,其间又有大海阻隔,可以说,没有任何产生交集的可能性。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实际上,两者在神话方面却颇有共同点,存在着一些共有的神话母题。例如,创世神话,就是在中国和西方都普遍存在的一种神话故事,也是中西方所有神话中最古老、最重要的神话之一。“远古时代的创世神话深深地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4]本文旨在通过对中西方创世神话的对比研究,分析其对中西方文化的深层次影响。

二、西方创世神话vs中国创世神话

其实,关于世界的初始和人类的起源,不同的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说法。例如,新西兰人有关于“黑暗”的传说;芬兰人有处女伊里马达尔造水、造天地、造日月星辰的神话;希腊神话中宇宙的创造者又变成了宙斯。但要论起在西方影响最大、最广为人知的创世神话,则当属《圣经》中“创世纪”了。因为《圣经》作为基督教的圣书,是世界上销售量最大、读者最多的一本书,可以说在整个西方世界,没有哪部书能像它那样,对整个西方文化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至于《圣经》中“创世纪”的故事,在西方更是耳熟能详、妇孺皆知。这则西方最著名的创世神话是这样描述世界和人类的起源的:

太初时候,上帝创造天地。地上全是水,无边无际,水面上空虚混沌,暗淡无光。上帝之灵运行在水面上。第一天,上帝分出了黑夜和白天;第二天,上帝创造了穹苍;第三天,上帝创造出海洋和陆地,并使陆地上长出了青草、蔬菜和树木;第四天,上帝创造出日月星辰;第五天,上帝创造了各种水生动物和飞禽;第六天,地上有了牲畜、昆虫和野兽,上帝又照着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5]6-8

就这样,上帝只用了短短6天的时间,凭借一己之力,就创造出了整个世界以及人类。

不同于希伯来创世神话中的“独身神神话”,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和造人,并非是由一人完成的。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以盘古故事最为著名: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尺,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6]2

这则神话描述了一个名叫盘古的大力士开天辟

地,创造宇宙的过程。这位大神力大无比,硬是将一片“混沌”的世界撑出了天与地,而且这位大力士还是位“伟人”——个头长得顶天立地,“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这种说法,大概就是来源于此。但这则神话中却并没有提到造人的问题,因为在中国的上古神话中,造人的另有其人。《太平御览》中接着盘古的故事,记载了另一则女娲造人的传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

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于泥中,举以为人。故

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7]365

这则神话是说盘古开辟天地以后,地上并没有人。

这时,出现了一位叫女娲的女神,这位神的形象和盘古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形象截然不同,她是一位辛勤劳作的女神,每天都忙于捏黄土造人,因为忙不过来,所以又用绳子来甩泥,造了一批人,从而人有了贫富贵贱的分别。

三、中西创世大神之形象对比

一直以来对上帝的形象存在着很多误读,例如,在很多英美发达国家白人基督徒的心目中,上帝都是一位白人男性。实际上,《圣经》中并没有一处指出上帝到底是白人还是黑人,抑或是其他肤色人种,甚至也没有指出上帝到底是男人还是女人。当代美国著名的黑人女权主义作家艾丽斯·沃克在她的代表作《紫颜色》中,就曾愤愤不平地指出,在黑人基督徒眼中,上帝是黑人,而且,既然《圣经》是希伯来人的典籍,上帝就该和所有黑人一样,也长着一头羊毛般的卷发。

其实,一直以来,人们不光是对上帝的肤色存在着误读,对上帝的性别也一样存在着误区。“《圣经》里没有明确指出上帝是男性”[3],基督徒们的心目中,之所以存在一位男性上帝的形象,还想当然地把上帝和他的“儿子”耶稣看作是父子关系,其实并不是《圣经》向他们指出的,而是他们自己的主观意识引导的结果,正如他们想当然地认为上帝是白人一样。因为《圣经》产生的年代比女娲造人要晚得多,那时的希伯来人早已进入父系社会,男性在社会生产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受到了这种父系结构观念的影响,希伯来人在传播“创世纪”神话的时候,不可避免并且不自觉地会暗示上帝创造的社会是一个具有男权特征的社会。实际上,近年来已经有一些女权主义者对此提出了反驳,认为上帝并没有重男轻女的观念,这一观念是白人男性对上帝形象的误解[8]18。

撇开上述这些对上帝形象的误区,可以发现一直以来隐藏在上帝身后的“大母神”形象。“上帝是超越性别、超越种族的,甚至是超越全人类的,他的身上闪耀着母性的光辉与仁慈”[9],这一点,我们从上帝对待他的造物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来。

人类是上帝一手创造的,对于人类来说,上帝至高无上、神通广大、无所不能,还有着无边的法力,可以呼风唤雨、移山倒海、改天换地。这样的一位绝对权威,按理说是完全有能力要求他的造物不折不扣地执行他的旨意,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可是上帝却并没有专制地命令人类该怎么做,而是采取了与人类订立“契约”的方式,约定由人类来管理水中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走兽和昆虫,并约定凡树上结出的果实,都归人类享用,只是不可以吃“善恶树”上的果子。上帝的宽容,由此已经可见一斑。而当人类违约吃了“善恶树”上的果子之后,上帝虽然非常生气,“勃然大怒”[5]12,却并没有真的让亚当和夏娃如他先前说过的那样,“吃了必死”[5]9,虽然他完全有能力那样做,对于一个自己一手创造出来却又不肯听命于自己的造物,干脆一生气把这样东西毁掉,无疑是最聪明的做法,但他只是把亚当和夏娃逐出了伊甸园,这样做与其说是一种惩罚,不如说是人类因为违背“契约”而必须付出的一种代价。联想到西方的母亲往往与孩子约定某事,如果孩子违背了约定,母亲绝对不会心软,一定会让孩子付出相应的代价以作惩戒,上帝此时的作为,不正是一个无奈的母亲对待淘气、犯错的孩子时的态度么,尽管事先话说的很狠,“吃了必死”,但当事情真的发生了,却是以母性的宽容来对待,而不是直接毁灭。

而且,上帝即使对这个犯错的孩子,也并没有放弃,而是始终盼着他能悔改。他将人类逐出伊甸园之后,并没有一棒子打死,把回归天堂的路彻底封住,而是又与人类订立了新的“契约”,只要在人间认真赎罪,仍然可以再次回到伊甸园。

即使对引诱人类的“蛇”——魔鬼撒旦的化身,上帝也始终报以母性的宽容。撒旦对上帝的背叛,其实远比人类的性质要严重得多。他也是上帝的一个造物,并且在天堂里担任天使长,是真正的上帝的宠儿。然而这个宠儿野心很大,因为不甘心居于人下,居然聚集了一帮天使,发动了对造物主的武装政变。政变失败后被打入地狱,仍不罢休,为了报复上帝,又去引诱上帝新的宠儿——人类。就是对这样的一个“惯犯”,上帝也没有加以毁灭,而只是让蛇失去了翅膀,并且变得样子可憎。

让我们来看看希腊神话中的创世大神宙斯是怎样对待背叛者的吧!宙斯是通过武装政变的方式,推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并且取而代之,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在建立自己的权威后,他很害怕别人也会效仿自己的做法,推翻自己,所以不放过任何可能威胁到自己的人。他囚禁普罗米修斯的真正原因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为人类盗取了火种,而是因为他掌握了怎样推翻宙斯的秘密。为了从普罗米修斯那里套出这个秘密以根除隐患,他把普罗米修斯吊在悬崖上,每天让老鹰去啄食他的肝,又让肝马上重新长出来,如此日夜不休。两位创世大神的形象经过这样一对比,上帝身上母性的宽容与仁慈,就立刻得以显现了出来。

在西方的创世神话中,世界与人类都是由同一位神——上帝创造的,并且上帝自始至终是西方世界至高无上并且是唯一的神。而中国的创世神话则不同于西方的这种“独身神神话”,在中国人眼中,世界与人类是由一男一女两位大神——盘古与女娲共同创造的。与上帝“大母神”的形象不同,象征着顶天立地男子气概的盘古与象征着勤劳善良的女性气质的女娲分别是“父权”与“母神”的代表,这也是与中国一贯的“阴阳”学说相吻合的。在中国古人的眼中,这个世界一定是由阴阳二气共同组成的,所以光有仁慈宽容的“大母神”是不够的,一定要有代表男性权威的“父权”的加入才行。因此,中国的创世大神形象从一开始就比西方的神多了一份父性的权威,少了一份母性的宽容。

更有意思的是,中国的这两位创世大神,居然在完成了各自的使命后,双双“死亡”了。在魏晋南北朝以后的典籍里,甚至连他们一丝一毫的影子都找不到了。而在中晚唐以后,中国神话中至高无上的神祗更是悄然变成了玉皇大帝。与玉皇大帝并列的最高女神则是王母娘娘,表面上看,仍然是一男一女两位大神,但实际上,王母娘娘的形象,与能造人、能补天的女娲相比,早已是差了十万八千里。她唯一的作用,就是作为主妇主持“蟠桃会”,“大母神”的力量已经被大大削弱,甚至根本就可以忽略不计了。而玉皇大帝的形象与盘古相比,也严厉了许多。盘古即使是“父权”的象征,也是一位慈父的形象。他用尽一生,不辞劳苦地为人类撑起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就是到了临死,也不忘造福人类。他死后,呼吸变为风云,声音变为雷霆,两眼变为日月,肢体变为山岳,血液变为江河,发须变为星辰,皮毛变为草木……玉皇大帝的形象,则和慈父完全沾不上边了。民间关于玉皇大帝的最著名的神话故事,当属吴承恩《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大闹天宫”了。众所周知,在这则神话里,玉帝所有的天兵天将都被孙悟空打得落花流水,可即使是这样,玉帝也没有丝毫的让步,而是不惜万里迢迢地找“外援”,到遥远的西方请来了如来佛祖,最终把孙悟空压在了五指山下。总之,就是不惜任何手段让这个猴子服从自己的意志,这和希腊神话里的暴君宙斯形象,已经颇为相象了。

四、形象对比之启示

西方的最高神祗上帝是“大母神”的象征,而中国的最高神祗则分别是象征“父权”的盘古与象征“大母神”的女娲,到了中晚唐以后更是演变成了玉皇大帝这一“严父”的形象,“大母神”彻底消失。这就使得西方神界的最高统治者——上帝相较中国的神多了很多母性的宽容。

“创世纪”中上帝造人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上帝肯定人类自由意志的过程。上帝照着自己的形象创造出了人,说明上帝是按照与自己相似的程度来评价一个人的,这就使得人类得以分享上帝的某些品性。上帝拥有自己的自由意志,那么与上帝最为相似的人类也应该拥有自由意志。上帝不是命令人类管理地上的万物,而是采取口头立约的方式,与人类约定由人类来管理地上的万物。作为管理者,人类有享用万物所产的权利,同时也要承担不可食用“善恶果”的义务。这种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从根本上否定了创造者与被创造者之间主人与奴隶、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也即是说,上帝从完成造人的那一刻起,就主动放弃了自己统治者的地位,赋予了人类自由选择的权利[10]。既然是权利与义务的契约关系,那么人类就可以用自己的自由意志去判断是该遵守契约,还是违背契约。

上帝对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的行为“勃然大怒”,并不是对人类违背契约这一行为本身感到愤怒,因为他在得知人类偷吃了禁果后,第一个训斥的是“蛇”:“你这引诱女人堕落的坏蛋,要永远受到诅咒!”[5]12说明他的“怒”在很大程度上不是针对人类的,而是针对撒旦的,他是在怒撒旦采用这种卑鄙的手段来引诱人类。接下来他训斥的是夏娃,因为夏娃不经自己自由意志的判断就轻易相信了魔鬼的引诱,“不是我自己要吃的,是那蛇引诱我,说吃了禁果就心明眼亮,有智慧,所以我就吃了”[5]12。这里他怒的是夏娃接受“蛇”的引诱,而不是用自己的理智去判断对错,仅仅因为“蛇”怎么说,就怎么信,在“不是我自己要吃的”情况下,却依然吃下了禁果。所以,上帝对人类的怒,恰恰怒的是人类自由意志的缺失与理性的不足。

中国的创世神话,因为有“父权”意识的加入,所以中国的最高神祗与上帝相比,从一开始就少了一份母性的宽容,而多了一份象征父亲权威的高压。“父权”从本质上来说是不欢迎自由意志的,孩子一旦拥有了自由意志,就意味着对父亲的权威构成了挑战和威胁。要维护“父权”,就必然要压制人们的自由意志,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加以种种限制,从而得以保持一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综观中国历史,中晚唐以后,最高神祗从盘古女娲到玉帝形象的悄然转变,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中国最高统治者的兴趣已经从道家转向了儒家。“中国远古文化确实存在两种权力中心:分别以庙与坛为代表……庙是供奉男性祖神的场所,他代表着父权体制的政治现实,是儒家文化的渊源。坛则为供奉女性社神的场所……坛所代表的权力中心便是道家文化的渊源所在。”[11]到了中晚唐以后,儒家学说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壮大,已经基本上取代了道家的势力,所以那个能造人、能补天的女娲形象的消失,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就连盘古这一男性神,因为太过偏向于“慈父”,所以也必须用更加严厉的玉皇大帝的形象加以取代。到了宋明时期,儒家的统治进一步加强,出现了以高压手段桎梏人民思想、不容许人民有任何自由思想的“程朱理学”。因此,创作于这一时期的《西游记》中的玉皇大帝形象,已经颇为丰满。他不惜动用任何手段,小恩小惠的无耻招安也好,使用各路天兵天将大打出手也罢,甚至不远万里地去寻找“外援”,总之就是不允许孙悟空这样一个“异类”存在,哪怕给它戴上“紧箍咒”,也要消灭它的自由意志。

五、结束语

古代神话的这些细微差异,看起来很小,但却反映出两个民族不同的心理结构,再把这些差异放射到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便会对中西方文化产生极其巨大的影响。西方自古以来就有尊重和鼓励人的自由意志的传统,哪怕这种自由意志可能最终会导致不好的后果,也没有关系,只要自己为选择付出相应的代价就可以了。而中国文化相较而言则对自由意志不那么宽容,中国人更看重的是思想的统一。如果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这种差异,就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种种误会,例如所谓的“人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只是对自由意志的不同理解而已。

[1]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潘世东,邱紫华.文化哲学视野下的中、希神话之比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2):70 -75.

[3]王群,夏静.《圣经》“创世纪”与中国神话“创世说”比较研究[J].外语教育,2001(00):155-161.

[4]刘心恬.盖娅的崛起与盘古的觉醒——论中西创世神话的生态维度[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1(4):19-23.

[5]张久宣.圣经故事[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6.

[6]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7]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8]Stanton H.Christian Feminism[M].London:Darton,Longman and Todd,1998.

[9]张松松,孙静.撒旦与孙悟空形象对比意蕴探微[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06(3):74-77.

[10]喻琴.弗莱论文学文本的存在方式[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22-128.

[11]杨经建.“乐园”主题与“失乐园”母题[J].青年思想家,2005(3):36-41.

(责任编辑 魏艳君)

猜你喜欢

创世神盘古女娲
创世神话
创世神话
女娲
盘古开天辟地
盘古
盘古
盘古开天辟地
女娲造人
女娲造人
比较文化视阈下的中西创世神话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