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电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
2014-03-27冯法军杨瑞臣
赵 毅,杨 洋,冯法军,杨瑞臣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社科与数理部,河北 承德 067000)
每天傍晚华灯闪烁霓虹辉映着万家灯火,人们都享用着手机和电脑这种“千里眼和顺风耳“的快捷畅通的通讯及影视服务,真是“天上人间”。百年来“磁电”的结合和应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精神面貌。三电的发明——爱迪生发明的电灯,贝尔发明的电话,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真正的发明人是美国的约翰·文森特·阿塔那索夫(John V.Atanasoff,1903-1995,他在国际计算机界被称为“电子计算机之父”)。这些西方人的伟大发明在带给世界工业乃至文化文明进步的同时,已经并继续着一个巨大的物质利益和财富的现实神话。但“电”和“磁”是不可分割的,它们互变互存和互生。“磁”的发现在东方,但它却几乎没给东方人带来任何的经济利益,甚至反而带来了被掠夺和杀戮。为什么会形成这样巨大的历史和现实的反差,我们略析一二。
1 东方发现的“磁”和西方发明的“电”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就是指南针,指南针的始祖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它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样子象一把汤勺,圆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盘”上并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转。当它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指向南方。古人称它为“司南”,当时的著作《韩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谷子》中记载了司南的应用,郑国人采玉时就带了司南以确保不迷失方向。我国宋代科学家沈括(1034—1094)在公元1086年写的《梦溪笔谈》中,最早记载了地磁偏角“方家(术士)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沈括是历史上第一个从理论高度来研究磁偏现象的人[1]。
据我国文献记载,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朱或在他的著作《萍洲可谈》一书中说:“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也就是说,当时在航海时,船上设有专门掌握航行方向的“舟师”,他的职责是为船舶航行指引方向。夜间观测星辰位置,白天则观测太阳的高度,如果遇上阴天,则根据指南针来把握方向。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记载在航海中使用指南针情况。指南针与罗盘相结合,由于指南针是浮在水面的,所以古代叫“水罗盘”。航海指南针发明后,传播到世界各地。首先,它先传播到我们的近邻——印度洋上的各国水手中。12世纪航行在印度洋的主要是阿拉伯人,所以阿拉伯人是最先得到指南针的人。欧洲人则从阿拉伯人手中得到了指南针。这种传播大约在12世纪的上半叶就已完成了。到了15世纪哥伦布航行美洲大陆时,指南针则是哥伦布航海的最重要的技术保证。马克思在评价航海指南针的发明时指出,它“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可见航海指南针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是东方人首先发现了磁场,进而发明了指南针,促进了世界的地理大发现和近代的工业革命。但遗憾的是,东方人在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贡献的过程中,并没受到任何的表彰奖励,更不要说有丝毫的经济利益了。
而使用电为人类造福的发明者是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年)。他是18世纪美国的实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外交家。为了对电进行探索曾经做过著名的“风筝实验”,在电学上成就显著,为了深入探讨电运动的规律,他创造的许多专用名词如正电、负电、导电体、电池、充电、放电等成为世界通用的词汇。他借用了数学上正负的概念,第一个科学地用正电、负电概念表示电荷性质,并提出了电荷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的思想,后人在此基础上发现了电荷守恒定律。他最先提出了避雷针的设想,由此而制造的避雷针,避免了雷击灾难,破除了迷信[2]。
从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到爱迪生发明电灯;从贝尔发明电话到美国人发明电脑。西方人在发现电和发明使用电的同时不仅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发自内心的钦佩,而且已经获得并继续获得着巨大的经济利益。
麦克斯韦把静电学的库仑定律、涉及磁性的定律、关于电流的磁性的安培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予以综合,导出麦克斯韦方程组,该方程预言:变化的电磁场以波的形式向空间传播。电磁场的不可分割性不得不使我们有些吃亏的东方人进行反思:为什么东方人首先发现了磁场,而西方人其后发现了电场,但后来者居上。究其文化上的因素何在呢?
2 西方开放式文化对公共场所的照明设施产生了真实的需求
西方把宇宙描绘为一种和谐运动着的星球体系:宇宙、太阳、地球都为圆的,整个天体由十个星球绕“中心火”在不同层次上运行。这在城市空间上反映以古希腊雅典城为典型,大致以卫城为中心,向外做放射状,卫城又以神庙,雕像所组成的广场为中心。卫城既是全城中心,又是制高点。街道两侧的路灯在没有电灯之前一直是用天然气和煤气灯来照明的。当时就有许多人梦想着:当夜晚来临之际,不要人工逐个点燃汽灯照明,而是有一种新灯,只要一打开关,全路甚至全城的路灯就全亮了。
又由于工业革命后,出现了火车站、医院、邮电局、公园、学校、图书馆等等越来越多的公共场所,产生了对高大建筑的避雷安全需求和照明通讯等实际需求,才促使了避雷针和电灯电话等一系列电能应用器的发明。
3 东方广阔分布的磁铁矿为指南针的发明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磁铁矿(Magnetite)为氧化物类矿物磁铁矿的矿石,属等轴晶系:晶体呈八面体、十二面体,晶面有条纹,多为粒块状集合体;铁黑色,或暗蓝靛色,条痕黑,半金属光泽,不透明,无解理,断口不平坦;硬度5.5~6.5,密度5.16~5.18 g/cm3,具强磁性,性脆,无臭,无味。常产于岩浆岩、变质岩中。海滨沙中也常存在。分布山东、河北、河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湖北、云南、广东、四川、山西、江苏、安徽。我国从南到北,从西到东,从古到今就分布着较为广阔的磁铁矿。有资料表明:赫梯是西亚地区乃至全球最早发明冶铁术和使用铁器的国家,也是世界最早进入铁器时代的民族。赫梯王把铁视为专利,不许外传,以致铁贵如黄金,其价格竟是黄铜的60倍。赫梯的铁兵器曾令埃及等国为之胆寒,直到公元前1200年左右赫梯灭亡后,赫梯铁匠散落各地,才将冶铁技术扩散开来,公元前800年左右传至印度,公元前600年左右传至中国[3]。
正是由于中国人占据了天时地利的独特优势,也是在于周朝前中期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一直在黄河的中上游,相对而言有较稳定的社会环境,人口也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从御敌的兵器到种地的铧犁、镰刀等都有普及的需求,因而司南勺随着炼铁术的学习、推广和应用便应运而生,进而为指南针、水罗盘的发明和地磁偏角的发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4 西方传统文化中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理念和法律保障了科技向生产力转化
西方文化强调人作为有理想、有尊严和自由意志的独立个体,要对自己的命运负责。在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商业原则下,鼓励个人创造性的发展,并以个人所表现出的勇敢、力量、智慧为最高的人格表现。
而东方文化则把人理解为“类”的存在,重视人的群体存在与社会价值,把人看作群体和社会关系的派生物,个体必须无条件地将命运和利益托付给所属的群体。汉字中的“品”就是三个口组成,而三在汉字中又有三人成“众”的含义。因而做“敢为天下先”人的成本和代价往往比西方大得多,所以就产生了抑制乃至破坏科技人才创造力的负面作用。
东方强调有序,西方强调整合。有序的前提是人身份的高低维护,而整合的前提是优势互补。显然后者更具有进步意义,所以首先发明和使用电器者是西方人的个体就不足为奇了。
[1]沈括.梦溪笔谈[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2](美)富兰克林.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
[3]孙超.一口气读懂世界史[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