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外交视角下的中印高等教育交流初探
——云南大学与印度高等教育合作实践与成效探析

2014-03-11于欣力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云南大学外交印度

于欣力

(云南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云南昆明,650091)

公共外交视角下的中印高等教育交流初探
——云南大学与印度高等教育合作实践与成效探析

于欣力

(云南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云南昆明,650091)

进入21世纪,中印两国崛起,中印关系进入“龙象共舞”时代,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在与南亚、东南亚的区域合作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云南大学与印度的教育合作交流频繁、合作密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以云南大学与印度高等教育合作的实践与成效进行分析,从公共外交的视角出发,探讨在中印关系现状下,官民并举,以高等教育合作为先导达到合作共赢,建设区域性高水平大学。

民间教育合作;云南大学;高等教育交流

中印两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两国人口合占世界总人口的37%。作为两大世界文明古国,两国的民间交流已经跨越了两千多个春秋,在21世纪的今天两国又同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两大经济体,处理好两个“新兴大国”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国际关系方面提出了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12字精神”,为我们处理中印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依据和方向。我们认为平等互信是基础,包容互鉴是途经,合作共赢是结果。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民间外交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教育交流合作作为人文交流的亮点和先导,可以发挥其形象亲和、易于接受,符合国际惯例的优势,既有助于拉近彼此距离,培养友好感情,也有利于增进国家间的互信和理解。

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在中印合作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从地理因素上看,云南有着独特的地缘优势。从历史角度看,云南是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的中转站,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与印度经贸、文化交流往来的重要通道。新世纪以来,云南在中国南亚开放战略中的地位迅速提升,“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提出,为云南提升在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的作用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云南大学立足云南“桥头堡”优势,借助其学科和区位优势创新性地拓展与印度的民间教育合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以云南大学为例,探讨和分析通过找准定位、把握机遇,开拓合作渠道展开与印度的教育合作,从而促进中印民间合作,增进相互理解、相互信任,达到合作共赢,进而为建设区域性高水平大学提供有力支撑。

一、“龙象共舞”时代的公共外交

1965年,美国塔弗兹大学弗莱舍法学院系主任埃德蒙德·古利恩(Edmund Gullion)首次提出公共外交并将其定义为:“公共外交旨在处理公众态度对政府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实施所产生的影响。它包含超越传统外交的国际关系领域:政府对其他国家舆论的开发,一国私人利益集团与另一国的互动,外交使者与国外记者的联络等。公共外交的中心是信息和观点的流通。”

印度学者拉那认为:公共外交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既是为了赢得拥护,也劝说别人,它在不同形式的非政府人士的支持下,影响外交事务。通常,一个国家公共外交的实现包含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作为一种方法,在谈判过程中,公共外交常常被一个国家用来影响本国和国外的公众,以达到制造舆论向对手施压的目的。

公共外交与传统的外交相比较具有如下几个显著特点,1、它的行为对象是公众,不是政府,这使它不同于古典外交。外交所要处理的就是政府之间的官方关系与民众没有关系,而公共外交的对象是公众,旨在通过公众舆论,为本国的外交争取支持,并影响外国政府的外交政策。2、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依然是一国政府,这使它不同于“民间外交”,换言之,只有当一国政府出面组织或者幕后支持,按照政府的意志向本国和外国公众、非政府组织提供消息,组织交流,间接影响公众支持本国的外交政策和外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制定,才能算是公共外交。3、公共外交具有明显的公开性特点。公共外交的主要目的是借助于舆论的力量,信息的提供者是政府,作用的对象是国内外的社会公众舆论。

二、与印度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是我国公共外交的重要环节

与中国东部重点大学相比较,西南地区的高校与周边国家交流具有地缘和亲缘优势。云南省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各国地域上山水相连,文化宗教传承相通,便利的交通和人文环境使我们与南亚和东南亚各国进行合作与交流具有相对的区位优势。

同比西南地区的其他地方性高校,云南大学又具有印度研究的学科优势。云南大学在南亚研究方面拥有较强的人员优势,有一批了解印度并热心推动中印民间合作交流的专家学者、工作人员和一支专职的研究教学队伍,此外,还聘请了一大批来自国外高校、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南亚所、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的兼职教师,他们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同时还拥有较为丰富的学术资源,为云南大学加强对印度研究和交流合作提供了较好的政策指导、学术资源支持。此外,云南大学日趋活跃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锻炼了一支年轻干练、经验丰富、勇于担当的外事队伍,这也成为开展中印教育合作一项重要的优势条件。

围绕国家战略和云南省“两强一堡”建设战略需求,云南大学遵循“立足边疆、服务云南、提升水平、办出特色”的办学思路,南亚、东南亚是云南大学国际化战略的重点,云南大学每年招收的外国留学生中有三分之二来自南亚和东南亚。近年来,云南大学参与并活跃在这几个区域的一系列国际性多边、双边合作组织中。1964年,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下云南大学成立西南亚研究所,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目前的国际关系研究院,下设印度研究中心,融国际政治、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法律、国际教育、国际河流与跨境生态安全研究为一体,同时将国际关系学科与中国边疆问题有机结合,与印度高校交往密切并合作开展了课程建设项目,印度研究成果丰富,培养了印度研究方向的硕士、博士数十人。印度研究中心承担了一批项国家社科基金有关印度的研究项目,出版了《中印关系》、《中印边界问题》等10本关于中印研究的著作和教材,发表印度研究论文100余篇,成为中国西南地区印度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

三、云南大学与印度开展高等教育合作实践与成效

云南大学与印度高等教育机构合作紧密,近年来举办、承办、协办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又影响深远的交流活动,总体呈现出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特色突出,亮点频现的特点,以实践出成效,以成效促实践的格局。

(一)以点带面,注重短期目标与长期效果统一

1.以与印度国际大学合作为重点,全面推进中印文化交流园地的建设

在加快国际化进程中,云南大学非常重视与印度高校进行全方位的合作,而与印度国际大学的合作则是其中的重点和亮点。

(1)将援建其中国学院作为与印度国际大学合作的基础

印度国际大学(Visva Bharati University)是由印度蜚声世界的大文豪泰戈尔创办。上世纪30年代,被称为“现代玄奘”的谭云山①谭云山(1898年-1983年),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创院院长,并主持该学院直至其辞世。印度总理英·甘地夫人称之为“伟大学者”。先生接受泰翁邀请在该校创办了中国学院(China Bhavana)。在云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云南大学与印度国际大学在云南教育展上签署了合作交流协议,援建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并获得云南省政府450万专项资金拨款。

为推进与印度国际大学的合作,2010年3月,云南大学特邀请在中印友好方面倾注了极大的热情的谭中②谭中,谭云山之子,20世纪50年代移居印度,加入印度籍,在印度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先后任尼赫鲁大学、德里大学教授、系主任,英迪拉·甘地国立艺术中心教授,德里中国研究所前主席,在印度学界、教育界有重要影响。谭中教授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及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赢得了印度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尊敬,印度政府特颁发2010年度印度国家最高荣誉奖“莲花奖”给谭中先生,“莲花奖”是印度政府为奖励在科学、文艺、艺术和学术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人士颁发的奖章,是印度对于在这些方面取得成就的人士的最高荣誉。访问期间,谭中先生为云南大学师生作了题为“从地缘文明透镜看中印关系发展”、“国际新形势下的南亚现状”等讲座,对中印关系进行了剖析并为云南大学师生增进了对印度的了解。先生及夫人访问了云南大学,双方就此事进行了商谈,云南大学聘请了谭中教授担任中印合作顾问。在谭中先生的热心推动下,云南大学与印度国际大学建立了先期联系。为加快落实与印度国际大学的合作,双方进行了互访,就云南大学派遣教师/研究生赴国际大学中国学院进行汉语教学,互换学生短期访问交流团,接受对方教师/研究生到云南大学进修方面达成共识,并决定在捐赠语音实验室设备、捐赠图书音像教材等方面给予国际大学支持。

(2)打造印度汉语人才培养的摇篮

云南大学从服务桥头堡战略出发,积极主动成为这份中印友好的传承者;从中国学院的实际需求出发,从硬件和软件“双管齐下”,对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进行教育援建。

教师培养方面,派出对外汉语教师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读研究生赴国际大学中国学院任教,为其预科,本科,研究生专业学生讲授汉语口语、中国文化选修、电影欣赏等课程,结束了中国学院2006年以来没有中国外教的状况,并逐步完善中国学院的汉语教学课程,此举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同时接收中国学院的教授到云南大学进修,帮助其中国文化论文的写作及素材收集。除汉语推广外,中国学院存放有大量中国政府在上世纪中叶赠送的古籍和书籍,由于时间久远和保存条件有限,这些书籍急需整理和修补,云南大学派出一名图书馆管理人员已经在中国学院做图书编目整理和修补工作。

云南大学作为印度国际大学的援建单位,选派教师和志愿者到印度国际大学,克服当地环境和饮食等方面的等困难,为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的学生进行汉语教学,推广汉语及中国文化,为中国学院成为培养印度汉语人才的摇篮提供有力的师资力量,从中国学院的毕业的汉语学生成为印度汉语教学的主力军;除汉语专业教学外,中国学院不定期开设了很多汉语培训班,学习者多为印度商人,他们认为汉语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多商机。

通过双方的努力,构架起了中印文化交流的桥梁,掀起了中印两国互相研究彼此文化的热潮。在国际学院大力推广汉语教学,既有利于扩大云南大学在印度的影响,向印度宣传中华文化,消除误解和偏见,树立更好的国际形象,更是培养印度亲华、友华力量的有效途径。

2.师生交流常态化,增进中印青年间的相互了解

(1)中印关系急需加强民间交流,当前形势给高校在印度留学生的培养方面赋予了新内涵,这对留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应以教学为中心,以管理、服务为两翼,构建“教学、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除了教学、管理工作,更重要的是服务的以人为本,通过生活学习等方面的人文关怀,使其更好地融入到留学生活环境中,同时也能拉近感情,增进友谊。目前有2位印度博士生分别在云南大学重点实验室与国际关系研究院交流学习。

留学生工作从眼前计、从长远计都是举足轻重的。高校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吸引更多的印度学生来华学习、交流,培养更多友好的“国际校友”,通过推行高等教育国际化而建立起来的良好国际关系,也可为一国带来直接而长远的利益,成为夯实中印友好的基础。

(2)除了长期留学生外,云南大学还积极举办各类中印交流短期项目。在福特基金会赞助下,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与印度加尔各答大学、美国新派大学合作开展“中印知识与能力建设”暑期项目③2011年开进行了第一期,第二期暑期项目于2012年6月22日-8月20日期间分别在昆明和加尔各答举行。。该项目包括在三所大学共同开设中印关系的研究生课程和暑期交流活动,通过跨文化交流和多元的视角,加深三国学生和学者对中印双方的了解,促进交流,加强互信。这是云南大学近年来通过国际合作方式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的积极探索,为进一步促进中印学生交流项目提供了借鉴和思路。项目通过跨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视角,加深三国学生和学者对中印双方的了解,促进交流,加强互信,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合作模式。

从2012年起,云南大学与印度国际大学每年分别选派20名学生到对方学校进行为期2-3周的短期交流。该交换项目已顺利启动①2012年5月,印度国际大学13名交换学生来云南大学进行了为期二周的交换学习;云南大学于2013年1月派出16名学生在两名老师带领下,到国际大学进行为期2周的交换学习。,两校已经顺利完成第一轮的师生交换项目,即将开展第二轮的项目工作,学生报名非常踊跃。该交流项目不仅能够让云南大学的学生进一步拓展视野,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交流学习,以及印度国际大学的办学历史和现状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同时,国际大学的同学们对中国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也有了亲身体会,双方师生开展了关于中印关系、语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直观的了解真实的中国、中国人民和中国的睦邻友好政策。

(3)为促进两校交流,印度国际大学主动提出其音乐和表演专业是其优势专业,印度歌舞历史悠久,独具特色,表演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极富有艺术性,双方初步商定在2013年6月初,借云南南博会之机会,该校组成一个专业演出团来云南大学作专场演出,让云南大学的师生可以领略印度歌舞的魅力,从而增进中国青年学生对印度和印度文化的了解。

(4)云南大学优越的办学环境和优良的教育资源吸引了印度专家留校进行长期合作研究。云南大学重点实验室自2003年以来聘请印度国家鱼类基因资源局M Palanichamy博士到校进行合作研究,与云南大学教师一同完成了由张亚平院士主持的《印度人群群体多样性及起源、迁移研究》项目,目前在国际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Nature等发表论文多篇。鉴于Palanichamy教授的较高的科研水平,包括在主持国家科研项目能力,以及特别是发表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力方面,成果突出,为云南省科研水平的提升作出了一定的贡献,2012年,Palanichamy博士以其在云南大学期间出色的研究成果荣获“云南省外国专家彩云奖”。

此外,Palanichamy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目前正在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由于Palanichamy教授的学术影响,他应邀参加了在新德里举办的“国际民族、文化和群体基因组学”大会,以及在印度勒克瑙举办的“基因组学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研讨会,并作大会发言,这些活动不仅显示了他的在印度乃至国际学术影响和地位,同时也很好的宣传了云南大学。

3、全方位、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除了与印度国际大学展开的各种活动外,我们积极开拓与南亚的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已先后与印度普那大学、泰戈尔大学、加尔各答大学、国际大学、贾达普大学等多所高校签署了合作交流协议,共同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除协议高校外,云南大学与印度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印度尼赫鲁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印度圣地尼克坦国际大学、印度德里大学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研究、师生互换等交流与合作;同时也与印度政府保持良好的交流与合作,2003年10月印度国大党经济事务委员会秘书长到云南大学做中印关系的发展问题的讲座并与师生交流;原印度驻广州总领事馆总领事Indra Mani Pandey先生曾多次到云南大学访问,促进云南大学与印度高校的合作。

云南大学和印度国际大学的教师交流以及青年大学生互访将成为两校合作长效机制的一部分,云南大学不仅是这个项目的执行者、开拓者,也是受益者。多年与印度政府及高校密切合作的成效在此显现出来,云南大学赴印度国际大学交流的师生的签证送至印度驻广州总领事馆往往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得到了签证,这对于向印度使领馆正常手续申领签证的时间来说是惊人的。原印度驻广州总领事馆总领事I.M. Pandey先生曾表示,对于云南大学师生赴印度交流、访学在印度签证事务方面给予“绿色通道”,这显示了印度政府方面对云南大学与印度教育合作交流的肯定和支持。

(二)在实践中扩大影响,充分发挥高校作为公共外交的平台和窗口作用

云南大学在与印度的教育合作方面,不断深化合作、扩展合作渠道,充分发挥高校作为民间交流的平台和窗口作用,不断拓展和强化与印度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以中印建交60周年(2010年)和泰戈尔诞辰150周年(2011年)为契机,开展了系列卓有成效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通过把握“中印建交60周年”及泰戈尔诞辰150周年纪念的契机,云南大学与印度政府联合开展了一系列纪念泰戈尔的文化交流活动,这些活动声势大、影响广、时效性突出、后续工作开展良好,是云南大学不断拓展和强化中印间文化教育交往的体现,为桥头堡战略实施过程中深化云南与印度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1)“泰戈尔学者”②“泰戈尔学者”为纪念泰戈尔诞辰150周年,印度驻广州总领事馆文化事务处推荐云南大学与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达成合作意向,印度文化关系委员在云南大学设立了“泰戈尔教席”以加强“滇印合作与文化交流”。

2011年12月6日,“泰戈尔学者”签字仪式在云南大学举行。印度驻华大使苏杰生表示:“印度历来重视中印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0年12月访问印度期间决定将2011年定为中印交流年,尤其关注学者和学生的交流互访。此次设立的泰戈尔教席是一个长期合作项目,三年结束后双方可以续签。”他还表示:“之所以选择云南大学,是因为该校长期以来为滇印学术合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2)“泰戈尔:远行的罗曼史(Tagore:Romance of Travel)”画展

此次画展在深化双方高校学术层面的合作、增进我国民众对泰戈尔绘画艺术成就的了解、加强中印友好关系及扩大文化交流、在青年一代中延续中印间的传统友谊等方面均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3)“泰戈尔铜像”

作为“中印交流年”和纪念泰戈尔先生诞辰150周年的后续活动之一,印度政府计划选择一所中国大学并向其赠送泰戈尔半身像,今年恰好是泰戈尔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00周年纪念,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内涵,铜像在云南大学落座,是传达中印友好的象征。赠送泰戈尔纪念雕像被印度政府视为一件神圣的事,每尊由印度政府赠送的铜像,都由印度国家领导出席安放揭幕仪式。云南大学已于2012年11月接受了这座半身像,将择时由印度政府高官和云南省政府领导出席落成典礼。

泰戈尔铜像的接受将是云南大学对印度交流的特色、亮点工程,铜像的落座将选址在云南大学图书馆大堂,希望每一位来到图书馆的学子都将会被泰戈尔先生的理想和精神所激励,奋发向上。

2.通过举办“东亚峰会高等教育合作论坛”,加强区域多边合作

2009年,云南大学成功承办了“2009东亚峰会高等教育合作论坛”③此次论坛旨在东亚峰会框架下,借鉴欧盟教育合作机制推进东亚区域内高等教育合作行动框架与合作机制的构建。。论坛通过东亚10+6各国政府部门和高等教育机构的参与,对东亚高等教育合作现状、制约因素、合作前景进行探讨和分析,对东盟10国与中、日、韩、澳、新、印间的高等教育资源、合作目标和利益进行协调,最终目的是探索和推动构建一个东亚高等教育合作行动框架和一系列合作机制,以便从制度和机制上把东亚高等教育合作推向务实的方向,使高等教育合作真正成为推进东亚区域全面合作的重要动力。

本次论坛为所参加论坛的各高校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互动和交流的平台,印度旁遮普大学(Panjab University)校长Ranbir Chander Sobti在论坛上代表所有参会高校进行开幕式致辞,介绍了印度旁遮普大学是印度唯一一所在理工方面名列世界500强的大学,这为印度高校在东亚峰会框架下进行对外宣传、交流提供了一个良机;在此框架下,印度旁遮普大学通过与参会的中国高校进行交流,并与中国的部分高校签署了合作协议。

四、启示与思考

1、官民共举,民为基础,教育为先

今年5月19日至27日,李克强总理将出访亚欧四国,并将首次出访首站选择印度,体现了中国新一届政府对中印关系的高度重视。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印度国内政治的复杂性以及与中国领土争议等敏感问题无疑阻碍了两国政府间交流与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以云南大学与为例,云南大学与印度多所大学合作良好,拟在印度建设一所孔子学院,却因得不到印度政府的批准而搁浅,这在其他国家也不多见。云南大学转只能以援建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的方式继续在印度开展汉语推广事业,加强与印度的教育交流。

由此可见,教育交流有着很高的灵活度,是较为理想的民间外交形式,高校的作用是通过多种渠道,加强民间交往与互动,发挥学术界和教育界独特理性作用。作为高校来说,可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资源,广泛联系国际教育界友好人士,以国家人文外交战略高度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青年一代开始培养友好观念、加强互动,培育民间交流,为两国人民增进友谊、增加信任产生积极作用,同时也奠定了两国政治、经济合作关系的人心基础。

顺应时代需求,教育文化交流作为中印的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平台正演绎出丰富内涵,在交流与合作中消除误解与分歧,从而达到巩固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长期目标。

2、为两国长远的合作与发展储备年轻力量

与印度的教育合作最重要的是找准定位,明确职责,前瞻谋划,适应形势,创新思路,拓展功能,优化布局。要以服务大局为宗旨,以促进教育改革发展为落脚点,以民间性为特色,以人文交流为依托,以品牌建设为引领,注重统筹谋划,注重内涵发展,注重能力建设。

人文交流是人与人,心与心的交流,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广泛性和持久性,是国家关系发展极为重要的桥梁和纽带。国家把人文交流提升到战略层面,这是外交工作的一个创举。教育、文化的交流是突出民间特色、拓展人文交流的深度和广度的灵活、有效渠道。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对任何一个国家皆是如此;印度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思想活跃、朝气蓬勃,是印度未来的栋梁。作为新的一代,中印青年应该加强交流,这不仅使得中印交流变得更加容易,也有助于中印两国政府制定正确的外交政策。加强中印青年的交流,必将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发展,创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高等教育是引领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服务于国家宏观教育外事目标。云南大学拟加强在印度的留学生招生,留学生教育不仅能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还能传播中国文化;同时,拟将印度国际大学的师生交换项目打造成品牌项目,构建一个中印青年间的交流平台,两国青年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时能够收获理解,收获友谊,为两国长远的发展与合作储备力量。

3、建设南亚研究基地,通过智库和高端人才服务外交战略

中印同在亚洲,互为近邻,情感却很陌生,彼此了解有限。过去的20年,中印两国高层交往日趋频繁,双边在议会、政党、青年、人文、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交往也活跃。然而相对人口基数,两国间的民间交往还处于起步阶段,彼此的了解还不深,这也是两国民间非理性情绪时隐时现的主要原因。

交流是双向的,了解也是互相的。目前,云南大学正在积极申请教育部印度国别研究基地和智库,利用学术平台,以学校自身的南亚研究优势积极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在社会发展中的决策咨询作用,为国家在中印关系决策方面提供咨询建议,提供战略性指导,为国内民众提供关于印度等南亚各国正确、高质量的信息;同时,邀请印度高端的专家、学者、文学家和艺术家到学校讲学、展览艺术作品,科研合作、举办高层次国际论坛等系列交流机制,促进印度学者通过亲身体验,扩大其了解中国的信息渠道,加大对中国文化、社会的了解,从而回国后能够就中国的情况发出真实的声音,促进印度民众对中国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服务国家外交战略。

4、建立教育合作的长效机制

借中印建交六十周年纪念和泰戈尔先生诞辰一百五十周年纪念之机,云南大学把握机遇与印度政府等联合举办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对于提高印度及其丰富多彩的印度文化在云南大学师生及昆明市民心中的关注度、倡导中印友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新时期中印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助力,进而为发展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作了一定贡献。

教育和文化在两国的交往中起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中印两国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歌舞、电影、画展、节庆、瑜伽、文艺演出等是老百姓和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交流方式。高校有着良好的硬件设施,有着较为集中的交流对象,为民间交流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平台。印度的歌舞、瑜伽、电影越来越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作为学校,可以联合民间组织发起论坛、研讨会、派出和接待民间文化艺术团体和文艺界人士,进行友好访问,举办演出和展览等中印学术、文化交流活动,这样的活动可以为全校师生提供了深入了解印度艺术作品所蕴藏深层含义的难得机会,不仅能够服务在校师生,更应该借助新闻媒体、网络等宣传,扩大规模,为加强中印友好关系及扩大文化交流带来积极作用。同时,应总结经验,保持现有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好、做大、形成规模,使其机制化,不断扩大影响。此外,还应积极拓展其它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项目,积极探索开发新的合作伙伴和工作渠道,利用文化增进相互理解。

[1]王宪鹏.中国与东南亚的民间外交[J].公共外交季刊,(8).

[2]于欣力.“桥头堡”背景下的云南大学国际化战略研究[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294-361.

[3]帕拉维·艾亚尔,汪北哲译.用云南模式发展印度东北地区[N].印度教徒报,2006-10-7.

[4]赵伯乐.印度将如何构筑对华战略[J].环球,2009,(17).

[5]赵伯乐.中印关系-新型的大国关系[J].当代亚太,2005,(8).

[6]孙士海.南亚的政治国际关系及安全[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7]E·莱文.未来大学的九大变化[J].陈海东译.中国高等教育,2001,(19):47-48

[8]云南背靠大西南与印度开展合作的基础和条件[J].南亚研究季刊,2002,(4).

[9]刘永顺.台湾推动高中职校学生国际教育旅行的现况与展望[M].教育双月刊,(71).

[10]中印关系亟待加强民间交流[N].中国新闻报,2009-10-30.

[11]吴兆礼.中印关系发展需要跨越“陷阱”[N].人民网,2010-4-15.

[12]查尔斯·弗兰克尔(Charles Frankel)出版的《被忽视的对外事务:美国的对外教育与文化政策》(The Neglected Aspect of Foreign Affairs:American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Policy Abroad,Washington)1966

[13]黄骏.关于构建中国与东盟留学生教育合作平台的思考[J].东南亚纵横,2005,(8).

(责任编辑 刘强)

G40-059.3

A

1671-0681(2014)04-0169-04

于欣力,男,云南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教授,博士研究生。

2014-04-08

本文属于云南省教育厅2014一般科研基金项目,课题名称:云南省与南亚高等教育合作研究(KY305015)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云南大学外交印度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须知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论文版权授权确认书
云南大学百年校庆启动仪式举行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The Whole Society Should Take Necessary Responsibility for the Children
印度签订长单合同 需求或将减弱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外交